文/田矅誠 文超武[百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梁麗霞/靖西提線木偶戲78cm×78cm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靖西壯族農民畫作為百色地區農村特有的民間藝術,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研究如何引領靖西壯族農民畫的有序發展,創新提升獨特的藝術品質,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廣西靖西位于祖國西南邊陲,南與越南相接,西與云南相鄰,是壯族重要的聚集地之一,現居人口99.4%都是壯族。靖西屬于亞熱帶氣候,素有“小昆明”之稱,境內以溶蝕高原地貌為主,山清水秀,奇峰俊逸,又有“小桂林”之稱。清代《歸順州后八景詩》中描述的“星漢流珠落九天,江眠獅子壯山川。鵝泉躍鯉三層浪,虎寨騰煙四野綿。紫璧樵歌蒼蔭雨,伏石牛鳴吹月旋。鳳凰山勢呈奇瑞,龍潭隨飲馬投錢。”便是靖西著名的“八景”。靖西為壯族主要的聚居地,保留眾多的傳統習俗,如三月三歌圩、扮臺閣、八音鼓、田間矮人舞、拋繡球比賽等。20世紀60年代,靖西舊州出現農民畫愛好者,到80年代后逐漸形成靖西壯族農民畫隊伍,壯族農民畫風格基本形成,其中農明芳創作的《新被》在1983年全國農民畫作品展中榮獲二等獎,標志著靖西壯族農民畫進入全國農民畫大舞臺。20世紀90年代,靖西農民畫畫家多赴外務工,靖西農民畫處于發展緩慢期。2010年后部分在外打工的農民返鄉,帶回新的表現技術和理念,靖西壯族農民畫開始受到區內外民間文藝界的關注,2016年靖西市被命名為“廣西農民畫之鄉”。靖西壯族農民畫創作風格越來鮮明,表現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每年都有精品力作誕生,并屢次在國家級、省部級農民畫大賽中榮獲重要獎項。
靖西壯族農民畫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現有會員100余人,與同時期發展起來的農民畫鄉鎮相比,隊伍規模較小。其中主要創作者集中在60后和70后老一輩農民畫家,中青年農民畫畫家相對較少,尤其是90后和00后會員基本沒有,隊伍發展嚴重不足。靖西老一輩農民畫畫家多是自發性或喜愛農民畫創作,經過幾十年的藝術探索才形成的創作技能和藝術風格,而中青年農民畫畫家往往忙于生計,不太重視農民畫的創作。另外,目前農民畫創作還處在自愿創作參與,沒有有效地引導青少年對農民畫興趣的培養,難以發展和吸引青少年的參與。
靖西壯族農民畫隊伍呈現四個特點:1.靖西壯族農民畫隊伍主要以靖西農民畫家協會為主體的農民畫畫家為主,都是靖西境內的壯族農民;2.農民畫隊伍開始復雜化,打破地方的文化發展模式,形成逐步向外發展的勢態;3.在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影響下,百色各縣市也出現農民畫創作小團體,其中形成田林縣、德??h、平果市、田東縣、右江區等農民畫創作隊伍;4.地方高校教育融入靖西壯族農民畫藝術,形成學生創作隊伍,其藝術風格與靖西壯族農民畫基本相似,但是又有差異,也是靖西壯族農民創作隊伍的分支。
如何圍繞靖西壯族農民畫隊伍為中心,統籌百色各個縣市農民畫隊伍及高校的學生隊伍,是當前隊伍建設的重大難題。有效地統籌百色各地藝術風格相似的農民畫家隊伍,有助于建設一支具有創新能力、創作能力強悍的現代化的壯族農民畫隊伍。其中,中學美術教師、文化工作者、高校師生的加入更加有利于靖西農民畫創作的多元化發展,同時有助于靖西壯族農民畫構建區域性的文化品牌,不斷在輻射全區乃全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實現全面小康進程中,靖西農民畫家的身份也不斷發生轉變,在以壯族農民為主的隊伍中,逐漸有工人、教師、大學生、藝術家等不同身份的人員加入,使得農民畫畫家在身份認同上造成諸多難以協調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少數農民畫畫家簡單地認為農民畫就應是農民的作品,對非農民身份的農民畫作者和作品不予認同,難以形成強有力共識和創作隊伍,造成農民畫隊伍凝聚力差、發展緩慢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靖西壯族農民畫的發展。
現階段靖西壯族農民畫的藝術風格已經形成,如何在穩定藝術風格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壯族農民畫身份認同,并對其活態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靖西農民畫在廣西文聯的指導下和在廣西美協的培訓下,要繼續深入提煉壯族特色的農民畫創作風格,明確對藝術風格的認同,并促進其農民畫身份的認同;其次,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創作者主要是壯族身份的農民,同時也要吸收具有相似風格的其他身份的藝術工作者、中小學美術教師、大學在讀學生等加入,為其發展注入鮮活的動力;再次,靖西壯族農民畫缺乏明確的創作綱領,在集體活動中,如集中培訓、主題創作、專題展覽中,難以形成統一的創作理念和藝術特征。最后,靖西壯族農民畫不應以身份來確定作者是否為農民畫家,而是以作品風格來確定,不僅有利于靖西壯族農民畫的發展,也有利于隊伍的建設。
廣西靖西壯族農民畫產業化還處于前期探索的艱難階段。第一,沒有相關的產業配合;第二,農民畫家隊伍中沒有相關創新設計人才;第三,地方政府和農民畫家對推動廣西靖西壯族農民畫產業化發展意識相對薄弱。
首先,要梳理靖西農民畫產業化的瓶頸及存在問題,借鑒國內優秀農民畫產業化模式,以“農民畫創作—衍生品設計—生產制造—旅游消費—品牌引領”為路線,形成全產業鏈式發展。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發揮農民畫宣傳功能、弘揚壯族傳統文化,服務地方農副產品相關設計,推進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的新路徑。同時,靖西農民畫衍生產品要與紅色旅游、邊境旅游、民俗觀光以及口岸邊貿相結合,形成具有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產業鏈。其次,靖西農民畫家隊伍要善于吸收設計創新人才,提升農民畫產品創新的意識,為靖西農民畫產業化發展助力。最后,靖西農民畫產業化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與支持,指導農民畫在鄉村振興中如何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進而帶動靖西農民畫產業化發展。
靖西壯族農民畫在政府主管部門的組織推動引導、專業美術工作者輔導、農民作者創作三種力量的共同推進下不斷創新發展,這三種力量對靖西壯族農民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靖西壯族農民畫在不斷創新發展中,要引導靖西壯族農民畫創作的原創性;要保持靖西壯族農民畫創作的時代性;要牢抓靖西壯族農民畫的民族性;要展示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地域性。
農民畫創作沒有固定的藝術模式,在同一主題創作中往往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靖西壯族農民畫在造型上受民間剪紙、巖畫、年畫和壯錦紋樣的影響,在表現中造型動態呈現天馬行空。色彩受地域文化影響,多以藍色調為主,在培訓中可引導作者用色彩來表現內心情感,個人內心最感興趣的色彩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在構圖時,要引導作者注意畫面的組合、節奏和塊面分割,保持畫面的原創性。如馮凱創作的《再唱贊歌給黨聽》中以舊州為背景,描繪了壯鄉人民喜獲豐收的場景,畫面采用散點式構圖,內容豐富,既有矮人舞,又有舞獅,還有天音八琴演奏等場景,表現了我們壯鄉人民用歌聲贊揚脫貧后的喜悅,折射出壯族人民勤勞致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再現壯鄉人民為實現小康拼搏奮發的精神面貌。
近十年以來,靖西建設呈現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靖西壯族農民畫畫家在創作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創作主題從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到鄉村振興,緊緊圍繞時代主旋律進行創作。同時,積極組織農民畫畫家系統學習黨的文藝創作精神,奠定好正能量的農民畫創作基調,如黃新臘的《壯鄉健身場》用原色互補色,加上夸張的造型表現,使畫面極富律動感和視覺沖擊力,表現了百色農村發生巨變,農家過上好日子,老人小孩在健身場鍛煉身體的生活景象,記錄了當下農民幸福生活的場景。黃金亮的作品《脫貧路上齊出力》則描繪了壯鄉人民收獲玉米的場景,畫面中將玉米有序地排成組合,構成一個勞作的場景,同時有拉玉米的農民,有擺玉米的農民,分別做出不同的動作形態,展現出了壯族人民在脫貧攻堅時齊出力,共齊心,爭取早日實現小康社會。這些具有時代主題性的創作,都是農民畫畫家發自肺腑,切身感受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僅記錄了壯鄉的建設發展新變化,也為鄉村文化振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助力。
靖西是壯族的聚集地之一,保留了眾多壯族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70多項,其中壯錦織造技藝于2006年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壯族民俗活動為靖西壯族農民畫創作提供諸多方向和思路。在創新創作中以靖西壯族文化特色和民族工藝符號為切入點,涌現出《壯鄉三月三嘉年華》《壯鄉五色糯》《壯鄉木偶》《端午藥市》《壯族慶豐收矮人舞》《壯族婚俗系列》等優秀的農民畫作品。如在施妮的《壯族婚俗系列》作品中,有點彩禮、過門、回門三個主題,是以壯族傳統婚俗儀式為內容,畫面中人物身著典型的壯族服飾,配合不同的儀式場景,表現壯族婚俗文化的傳承與演變。畫面采用全景式構圖、平涂設色和勾線等技法,色彩主要以紅色、綠色、紫色和藍色為主烘托主題,塑造出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實情景。在點彩禮中,打算盤統計彩禮的多少、抬著彩禮、挑著酒和豬腿、背著公雞和牽著羊等場景,再現點彩禮的熱鬧場景。在過門中,以紅色為主色調,回門時則以綠色為主題,其中有踏火盆、煮湯圓、文昌塔等場景,這些生動的形象再現了壯鄉人民過上富裕生活,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時靖西地處邊陲,既有舊州古鎮,又有鵝泉美景,具有強烈的壯族文化特色。豐富的壯族民俗活動和秀美的人文環境,形成靖西壯族農民畫創作獨一無二的“民族性”。
農民畫多以地域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然而,今天的農民畫何去何從?如何保護發展?如何產業發展?都是靖西壯族農民畫所面臨的問題。不斷挖掘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地域性特征,是靖西壯族農民畫生存的根基因此,在創新培訓中,要培養農民畫家緊抓地域特色,傳承地域文化和記憶。如何高德的作品《湖潤果碩》,圍繞地方農副產業創作是農民畫服務鄉村振興的直接展現,湖潤鎮是靖西重要甘蔗產地,作者描繪湖潤甘蔗豐收的場景,再現湖潤農村產業的興旺發達。通過農民畫表現當地的農副產品,既擴大地方的農業宣傳,又為農副產品包裝提供了可行性的設計參考,這也是農民畫的地域性表現的實質性探索。農民畫創新地域性探索,要提升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審美,“不僅來自視覺形象,更主要的來自它所喚起的心理期待和聯想。相比之下,真相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喚起因素,因此表現出的象征新特性?!比绺邍\的《文藝下鄉頌黨恩》這幅作品以靖西金山社區戲臺為中心,再現了“我們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藝演出”的場景,畫面中房屋為靖西壯族農村典型的建筑,畫面描繪夜晚的景象,作者大膽采用檸檬黃色為亮色,與整個屋頂以暗藍色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廣場上人頭攢動的觀眾,組成了熱鬧非凡的夜間演出的一個場景。同時,畫面打破傳統的夜晚表現色彩,對夜間繪畫語言進行的多元化探索。
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創新發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的有力組織與引導,通過農民畫專題展覽或活動策劃,帶動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創作積極性。專業美術工作者輔導需要緊跟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創作動態,及時掌握創作動向,便于繼續開展有效的培訓。靖西壯族農民畫要凝聚隊伍身份認同、敢于創新創作理念,敢于為時代創作精品,將三者的力量凝聚為一根繩,共同發力,助力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創新發展,助力靖西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成為百色地區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的重要力量。
注釋:
①靖西縣縣志編篡委員會:《靖西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1頁。
②陳依佳:《靖西壯族農民畫的題材分析與藝術性表現》,《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第75—77頁。
③鄭土有:《三種力量的互動:中國農民畫藝術的生成機制》,《民間文化論壇》2014年第1期,第80—88頁。
④張天韻:《百色:農民畫里的新農村》,《農家之友》2021年第6期,第46—47頁。
⑤鄭士有、奚吉平:《中國農民畫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