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帆[百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劉麗萍[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靖西市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越南接壤,歷史上就是御侮衛國的重要邊關。靖西歷史悠久,壯族人口占比超過了全市總人口的99.4%,是典型的壯族人口聚居區。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靖西壯族人民創造出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民族大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方式。集體性、傳承性和模式性的共同作用,構成了靖西壯族民間文化中的常見現象,這些民俗主要以口耳相傳、行為示范和心理影響的方式擴布和傳承。在社會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民俗文化,例如吃穿住行、婚喪嫁娶、節日娛樂、交際饋贈等風俗,都是靖西壯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中慢慢創造、傳承和積累起來的。
靖西壯族農民畫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靖西舊州,經過20年的發展,到80年代之后逐漸形成了以靖西當地壯族人民為主體的創作隊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遷以及從畫人員的流失,靖西農民畫于20世紀90年代末進入了發展緩慢期。跨入21世紀之后,隨著靖西壯鄉人民物質精神生活的提升,農民畫創作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優化,同時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創作人才,靖西壯族農民畫又逐漸活躍了起來,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2021年靖西壯族農民畫家協會正式成立,標志著靖西壯族農民畫團體進入了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發展狀態,從此一大批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全方位地反映了靖西壯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熱情謳歌了新時代邊關壯鄉人民的美好生活。
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文化的主體,物質生產民俗是同一個民族的群眾,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所創造出來的,共同享用以及傳承發展的物質文化事項,貫穿于人類生產實踐的全過程。物質生產民俗最常見的有農業民俗、漁業民俗、工匠民俗、商業民俗等。近年來,很多靖西壯族農民畫的創作題材,普遍反映了當地的物質生產民俗。李魁華創作的《五谷豐登》以飽滿的構圖,直白地表現了瓜果飄香、糧食滿倉的農業豐收場景;黃新臘的《引水灌溉》以獨特的畫面構成語言,描繪了農業生產的引水灌溉場景,畫面人物動態飄逸,色彩運用大膽,節奏韻律流暢;何高德創作的《湖潤果碩》以艷而不俗的色彩搭配,把熱火朝天的甘蔗收割季表現了出來,突出了靖西市湖潤鎮地域農業生產的特點;潘國際的《山里南瓜大豐收》以碩大的南瓜為畫面主要構成要素,夸張了人物與南瓜的比例關系,突出了農業生產大豐收的創作主題;潘國際還創作了《滿塘魚影》,通過發射性的構圖形式,刻畫出欣欣向榮的漁業場景;麻延柳創作的《收獲》和《牧》兩幅作品則體現了傳統民族手工業和養殖畜牧業的繁榮景象。《收獲》的畫面主體是一名被各類竹編工藝品圍繞著,正在專心盤點買賣所得的竹編手工藝人,構圖簡潔明了,主題表達很“接地氣”。作品《牧》以飽滿的構圖,夸張的比例以及鮮明的色彩,表現了一個生動的畜牧場景,視覺沖擊力極強,使人過目難忘;林京活創作的《古陶窯火代代傳》以紋樣豐富、層次分明的陶器造型為背景,通過色彩強烈的冷暖對比,突出了畫面中正在拉坯塑形的制陶匠人,生動地表現了具有悠久歷史的靖西壯族夾砂陶工匠民俗。靖西夾砂陶是目前桂西壯族地區保存下來最古老的原始陶藝制作技藝,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李海鈴的《收漁網》以突破傳統透視的視覺規律構成畫面,碩大的漁網幾乎布滿整個畫面,網中魚蝦成群,收獲滿滿,漁船上的人們同心協力奮力收網,畫面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感,突出了多勞多得的物質生產民俗特性。
物質生活民俗是以滿足人類生理和心理需求為目的的民俗,包括飲食、服飾、居住和生活器用等方面。物質生活民俗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觀念,能增進民族成員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因此在各個民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農明芳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被》,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壯族人民傳統的織錦和刺繡技藝,反映了作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壯錦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潘國際創作的《壯鄉五色糯》是反映靖西壯族農耕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作者以象征五谷豐登的紅、黃、黑、白、紫五色糯米飯為畫面中心,四周表現了耕田、播種、插秧、收割的水稻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黃海珍創作的《壯鄉“賊拿”》描繪的是靖西壯族婦女舂糯米糍粑的景象。“賊拿”是靖西方言對糯米糍粑的稱謂,大粒糯米是靖西的著名特產,在古代曾作為朝廷貢品上貢皇帝享食,作品反映出了悠久的飲食文化。陳棠創作的《農家小院》生動描繪了靖西壯族人民的傳統桿欄建筑形式,畫面層次分明、色彩明亮,繪就了一幅人畜分居、染織晾曬、五谷豐登的生活場景。趙大宜和黎程學創作的同名為《染》的兩幅作品均表現了靖西壯族村民傳統的扎染蠟染技藝,描繪了壯族服飾制作的重要過程。靖西壯族人家喜愛自紡自織土布,再以藍靛等草木為主要染料,通過染缸發酵、扎捆浸泡、晾曬風干等程序制作傳統服飾。
歲時節日,主要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的、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的特定時日。不同的節日會伴隨著不同的民俗活動。跟我國很多地區一樣,靖西多數的傳統節日也是農耕文化的伴生物,是長久以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規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與全國各族人民相同,春節也是靖西壯族人民的重要節慶,他們會通過殺年豬、包年粽、放煙花等形式喜迎新春。潘國際的作品《喜殺年豬迎新春》,描繪了在藍天白云、綠樹紅花的映襯下,美麗壯鄉的幾位壯族村民正在屠宰一頭碩大年豬喜迎新春的場景。作品構圖大膽,視角獨特,生動描繪了新時代節慶中壯鄉人畜興旺的景象。岑友的《壯家迎新春》用高明度的色彩和豐富的構圖突出了春節的喜慶,畫面中村民們聚在一起劃拳喝酒,小孩子燃放煙花熱鬧非凡。左上角巨大的鍋頭煮出了一籃籃飽滿的年粽,也煮出了濃濃的年味兒。麻延柳的《大喜日子》繪出一幅節日勝景,瓜果飄香的壯家院落里,鄉里鄰居挑禮上門賀喜,主人屠宰家畜熱情待客,反映了壯族人民的好客性情和壯家鄉村的美好生活;在潘國際的作品《回娘家》中,細致刻畫了兩個挑著年貨,背著孩子回娘家的婦女形象,作者用抽象的造型手法,夸張了母嬰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將回娘家的期待感和幸福感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出來。回娘家是靖西春節期間的獨特傳統民俗活動,已出嫁的壯族婦女會在大年初二和初三兩天回到娘家探望父母和家人。麻延柳的《玉兔迎中秋》描繪了靖西壯鄉中秋景象。源于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靖西壯族人民都會在每年的中秋佳節手工制作花燈,牽拉花燈在月光下游行拜月娘。作品中一家三口分工明確地在制作玉兔花燈,男主人在用竹條編制兔身骨架,女主人將各種彩紙包裹在骨架上,小女孩則往碗中倒水調兌米漿便于母親黏糊彩紙,一幅其樂融融的中秋佳節景象躍于畫中。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靖西壯族人民會在當天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賀節日。如拋繡球、對山歌、搶花炮、吃五色糯米飯等。在黎程學創作的《搶花炮》中,身著藍、紫兩色民族傳統服飾的雙方隊員激烈爭搶在一起,用獨特的視覺張力,把這項靖西壯族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的對抗性、娛樂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黃新臘的《壯鄉三月嘉年華》用靈動的線條和華麗的色彩,描繪了三月三萬眾狂歡的場景,主體人物為兩對正在拋繡球、對山歌的青年男女,圍觀人群則抽象成了密密麻麻的小色塊,烘托出了熱烈的節日氣氛。覃愛芬的作品《中元節前賣鴨忙》以中元節為背景,用抽象的手法描繪了市集上買鴨賣鴨的熱鬧景象。靖西壯族以農歷七月十四為中元節,奉祀祖先,鴨子是最主要的祭品,七月十四當天各家殺鴨祭拜,同時焚燒冥衣、冥布、冥錢祭祖。
人生禮儀是社會民俗事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人在一生中重要環節上所經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人生禮儀是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序規范和階段性標志。人生禮儀與社會組織、信仰、生產和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織,集中體現了在不同社會和民俗文化類型中的生命周期觀和生命價值觀。麻延柳創作了《繡球拋給心上人》,描繪的是壯族青年男女的熱戀場景。一名手拿繡球的女子處在畫面中心,四周圍繞著一群張開雙臂迎接拋來繡球的青年男子。符合婚戀年齡的壯家青年男女多以拋繡球的方式來表達愛情,青年女子一般會在如歌圩這樣的特定節日,通過給心上人拋繡球的形式來傳情達意。施妮創作了三幅《壯家婚俗系列作品》,生動地表現了從訂婚彩禮,娶妻過門再到新娘回門的壯家婚俗場景。靖西的訂婚習俗頗具特色,男女雙方彼此有意之后,請星算先生判算雙方生辰八字妥當后,由男方提肉、酒、首飾等送往女方家里,女方則以紅帖書寫生辰八字,與手巾鞋襪等一并還送男方,這樣訂婚儀式即算完成,男女雙方可擇黃道吉日娶嫁完婚。該系列作品婚慶主題鮮明,人物造型生動,色調和諧統一,節日氣氛熱烈,是充分反映靖西婚嫁習俗的佳作。
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產生和傳承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民間信仰具有特定的崇拜對象,它世代傳承,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民間信仰不僅有特定的思想活動,還伴有行為方式。在靖西的民間信仰體系中,一些具有忠孝節義、眾望所歸的本土人物被神化,成了被祭祀膜拜的對象。如宋代建立南天國抵抗交趾入侵的儂智高,明代率領狼兵遠赴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瓦氏夫人,清代創立黑旗軍固邊抗法的劉永福等。經過代代傳頌,他們已經成了靖西民間信仰體系中神祇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自然成為了靖西壯族農民畫家的表現對象。黃新臘創作的《瓦氏出征》、曾丹創作的《壯鄉抬閣鬧新春》、陳棠創作的《儂智高抬閣》三幅作品均以瓦氏夫人和儂智高為創作主體人物,表達的主題都是對靖西本土民間信仰的民俗崇拜。其中曾丹和陳棠描繪的都是扮臺閣的熱鬧場景,扮臺閣是靖西春節期間的傳統民間習俗文娛活動。據考究,扮臺閣自明清時期從廣東地區傳入,靖西壯族人民通過該活動來喜慶娛樂和祈福納祥,同時頌揚民間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英雄人物或民間神祇。作品《瓦氏出征》突出了手持雙刀、躍馬揚鞭的瓦氏夫人的巾幗英雄形象,畫面極富藝術感染力。
民間藝術是在社會民眾中廣泛流行的音樂、舞蹈、美術、戲曲等藝術創造活動,是各種民俗活動的形象載體,其本身就是復雜紛紜的民俗事項,各種民間藝術都有自身古老的傳承淵源。靖西是典型的壯族聚居區,產生了眾多特點鮮明的民間藝術形式。黎程學創作的《提線木偶》描繪的是靖西獨特戲劇提線木偶的演出場景,作品以戲班為畫面主體,前面操縱著木偶的人物表情陶醉,動態自然,其后的戲班成員操持著壯族八音樂器傾情演奏。畫面人物表情豐富,結構層次分明,用色大膽協調,畫家將提線木偶的藝術感染力表達了出來。提線木偶戲又被靖西壯族人民稱為“土戲”或“戲呀嗨”,多以本土的民間故事為表演題材,演出形式又以土言土語、土曲土調為主,深受壯族人民喜愛,是南路壯戲的主要戲種之一。而壯族八音是提線木偶戲劇演出不可或缺的傳統器樂品種,一般由銅、竹子、牛皮、田螺殼、馬骨、葫蘆等八種不同材質演奏出來的八種聲音,被列入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曾丹《壯族慶豐收矮人舞》和農明芳的《田間肚皮舞》描繪的都是熱鬧的田間矮人舞表演場景。靖西壯族田間矮人舞以生產工具做道具,以田間地頭做舞臺,男性舞者頭上戴著籮筐,赤裸的上身畫上人臉,舞者通過呼吸控制肚皮上的人物面部表情,以詼諧風趣的表演形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同時折射出壯家農民的豐收喜悅之情。

劉俊岑/瑤山古寨喜事多
民俗文化是民間繪畫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土壤。靖西壯族農民畫是靖西壯族地區民間社會生活的現實反應,其創作的主題內容和藝術形式都與現實民俗物質文化和民俗精神文化緊密相關。靖西壯族農民畫是靖西壯族地區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涵蓋了靖西壯族地區的民俗特色,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民俗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