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曉媚
廣東文理職業學院,廣東 湛江 524400
隨著國際高端酒店在中國酒店市場的不斷擴張,對國際化酒店人才的需求也隨之不斷增長。目前,傳統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很難滿足國際化酒店業的要求,尤其課程體系不能滿足國際酒店市場的要求,因此完善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建設是我國職業教育的迫切需要。《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其中包括職業院校積極參與制定職業教育國際標準,開發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接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由此,對接酒店業對國際化人才的新要求,構建《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將有助于培養出一批我國本土化的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從而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和酒店業的有效融合發展。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以下簡稱OBE理念),即“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BE理念是一種以結果為本位、注重對學生學習的產出進行分析,也是一種以預期“學習產出”為中心來組織、實施和評價教育的結構模式。在OBE理念中,教育者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有清晰的構想,即學生在完成學業后能夠干什么,并通過設計合適的教育結構來促進和保證學生達到這些教育目的。依據OBE教育理念,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應以學生的最終學到的能力與素質為目標,圍繞這些目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因此,本文將基于OBE理論對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進行分析,通過因子分析人才標準模型來構建《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從而為我國當前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辦學的開展提供實踐指導和理論依據。
本文主要分析學生在完成學業后最終學到的能力與素質為目標,即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通過對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作因子分析,從而構建《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首先,問卷采用的是王瑩(2015)的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其中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問卷調查以問卷星鏈接形式發放問卷,對國際酒店的在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183份,其中有效問卷152份,有效回收率為83.1%。
其次,運用SPSS20.0軟件作因子分析進行數據處理。通過對問卷中的21個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進行因子分析發現:競爭意識、市場意識、掌握各國和民族的文化、開放的心態及探索精神和自我提高能力這五個項目主因子負載量小于0.5,表明它們對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解釋很小,因此刪除了這5個變量。最后對其余16個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研究。
對其余16個變量進行第二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且通過KMO和Bartlett的球形測試分析每個指標的測量項目的結構有效性。結果顯示:KMO值為0.917,BMrtlett球形檢驗統計量為1073.599,Sig 值為 0.000,P < 0.05,因此拒絕球形檢驗的零假設,可以認為這些樣本數據適合做進一步因子分析。
通過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主成分因子,得到解釋的總方差。根據總方差解釋表中共抽取3個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即選取前3個特征值對應的變量為主成分,并將原始指標體系中的16個指標劃分為三類,進一步分析得到其因子載荷矩陣,如表1所示。表1中,每個項目的最大因子載荷均大于0.5,第一主因子N1包括8個項目(M15、M17、M14、M12、M10、M11、M19、M13)、第二主因子N2包括4個項目(M6、M9、M20、M16),第三個主因子N3包括4個項目(M3、M1、M4、M2)。從表1中可以看出旋轉后第一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43.463%,而前三個變量特征值的方差累積貢獻率為59.76%,也就是說三個因子解釋了原變量的59.76%的信息。

表1 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因素結構及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1.主因子N1:專業核心能力。主因子N1包括八個項目,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大小排序依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國際交往與合作能力、企業忠誠度、基于國際酒店態勢的機制應變力、團結協作精神、洞悉國際酒店發展態勢的敏銳觀察力、信息搜索鑒別處理能力、國際酒店市場運作的把握能力。這八個項目反映了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素質能力中的工作素養和專業能力的特征,故將之命名為“專業核心能力”。這一主因子的貢獻率達到了43.463%,說明專業核心能力是影響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最重要的因素。
2.主因子N2:管理工作素養。主因子N2包括四個項目,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大小排序依次是全球意識、國際酒店工作經驗、創新能力、領導素質。這四個項目反映了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素質能力中的酒店工作經驗和管理職能的特征,故將之命名為“管理工作素養”。這一主因子的貢獻率達到了9.609%,說明酒店管理能力對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3.主因子N3:專業理論知識。主因子N3包括四個項目,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大小排序依次是國際酒店行業法律法規知識、酒店專業知識、經營管理知識、酒店英語知識。這四個項目反映了酒店法律知識、專業知識、管理知識以及英語知識素養,故稱之為“專業理論知識”。這一主因子的貢獻率達到6.687%,說明該因子對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出專業核心能力(N1)、管理工作素養(N2)、專業理論知識(N3)這三個主因子,為驗證假設模型與數據的一致性程度,采用AMOS20.0軟件進行結構方程模型的驗證性分析。得到結構方程模型及其路徑系數,即圖1所示的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模型。

圖1 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模型
驗證性因子分析數據結果選取其中的卡方自由度比、TLI、CFI、RMSEA、RMR、GFI作為評價模型擬合程度標準,數據如表2所示。適配值解釋:卡方自由度比<3,表示模型擬合較好;TLI、CFI愈接近1表示擬合越好,TLI、CFI均大于0.9,表示模型擬合較好;RMSEA數值在0.05~0.08之間,表示模型擬合合理;RMR<0.1,認為模型擬合較好;GFI≥0.85,AGFI≥0.80,表示模型擬合較好。通過總體的數據分析,可得出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模型擬合較好,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表2 模型擬合參數統計表
研究采用SPSS20.0軟件對問卷的內部一致性進行進一步檢驗。通過Cronbach'salpha系數分析,總問卷的α系數為0.909,專業核心能力(N1)的α系數為0.878,管理工作素養(N2)的α系數為0.783,專業理論知識(N3)的α系數為0.752。這說明主因子構造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本文基于OBE理論,通過對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作因子分析,構建國際化酒店職業經理人才標準模型,即以學生的最終學到的能力與素質為目標,從而提出《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包括三項一級指標:專業核心能力、管理工作素養、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十六項二級指標。由于數據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希望為我國當前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辦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根據以上的研究分析,總結出以下三個方面對《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通過因子分析可知,專業核心能力因子、管理工作素養因子、專業理論知識因子是構建《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的三個最主要因素。其中專業核心能力因子對構建《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管理工作素養因子,專業理論知識因子對構建《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應以專業核心能力為主導,其中有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國際交往與合作能力、基于國際酒店態勢的機制應變力、洞悉國際酒店發展態勢的敏銳觀察力、信息搜索鑒別處理能力和國際酒店市場運作的把握能力等相關專業能力,正符合OBE理念“學習產出”的特征。基于此,《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課程體系應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有效整合,根據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開設相關課程,相應地設置國際交往與商務接待、國際酒店企業文化、酒店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演講與口才、國際市場營銷等相關課程。
培養酒店管理國際化人才需要重視開展國際化實踐和實訓教學,包括共建國際化校內外實訓基地、引進國際化實習和就業項目,為學生提供國際酒店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廣東文理職業學院依托著豐富的國際教育資源,不僅提供暑期赴美帶薪實習項目(Summer Work and Travel USA),還與英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如在教師交流、學生交換、聯合辦學、留學游學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其中,留學游學項目本院著重于培養學生參與各類活動的綜合能力及技巧,包括有工作情景英語、領導力技巧、學習技巧等課程。學生在純英語環境下學習和交流,可以快速提高英語交流水平。此外,廣東文理職業學院也正在積極引進外籍教師,推進中外聯合辦學項目,引進美國飯店協會教育學院(AH&LA-EI)等國際酒店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資源,以及邀請國際酒店的管理人員來校授課,為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搭建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學習交流平臺。這是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教育的一種改革與創新方向,也是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未來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酒店管理專業國際化教育非常重視英語課程教學,在課程設置上往往設置大量的英語類課程,例如有商務英語、基礎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寫作、英語翻譯等。但是,國際化教育并不等于英語教育,在課程體系中設置過多的英語課程反而會容易讓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倦。通過對國際酒店的管理人員訪談中,了解到英語在國際化酒店工作中的確很重要,但學生在國際酒店實際工作一定時間后,往往就可以掌握到工作中所需的英語能力。因此,課程體系建設可以設置一些英語相關課程,但不宜過多,可以設置酒店英語視聽說、英語閱讀與寫作、跨文化交際這三類即可,重點是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能力與興趣,尤其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交往與合作能力才是酒店管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