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賈長虹,張嘉怡,劉 姝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450000
脊柱手術屬于出血量多、創傷大、風險高、疼痛程度高的骨科手術[1-2]。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病人更加關注手術療效及護理質量。術后疼痛是醫護人員和病人共同關心的問題,脊柱手術病人常因劇烈的疼痛影響睡眠,同時影響病人的恢復,嚴重的病人可能并發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深靜脈血栓等癥狀[3-4]。護理人員應采用有效的疼痛干預措施,使病人圍術期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5-7]。本研究探討疼痛專項護理干預在脊柱手術病人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1 年6 月入骨科收治的70 例脊柱手術病人,將其中35 例病人納入研究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44~80(58.01±4.23)歲,脊柱畸形5 例,椎管狹窄9 例,脊柱骨折21 例;另35 例納入對照組,男25 例,女10 例,年齡42~81(57.14±4.10)歲,脊柱畸形3 例,椎管狹窄8 例,脊柱骨折24 例。兩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病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疾病病人;②各種器官功能不全的病人;③存在語言障礙者。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即定時換藥,觀察傷口愈合情況;病人中立位平臥,軸線翻身,睡硬板床等。
1.2.2 研究組 采用疼痛專項護理。①健康教育:術前醫護人員詳細向病人介紹脊柱疾病引發疼痛原因、疼痛機制;手術治療相關專業知識;印發健康宣教資料;耐心解答病人的疑惑。②心理疏導:護理人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與病人交談,了解病人內心想法,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焦慮病人以分散注意方式實施開導;抑郁病人以恢復良好病例進行宣傳,增強病人戰勝疼痛的信心。為確保手術順利實施,術前遵醫囑指導病人服用適量阿片類鎮痛藥,同時進行用藥安全性教育,消除病人顧慮。③術前適應性練習:包括排便、體位、呼吸3 方面,預防長期固定體位加劇病人的疼痛,提醒病人術中應用胸式呼吸法,術后應用腹式呼吸法。正確、有效的呼吸方式能夠提升病人對疼痛的耐受度,輔以恰當的體位護理,可最大限度減輕疼痛程度。體位訓練包括側臥位、仰臥屈膝位、半側臥位及俯臥位。④術后體位指導:脊柱手術后病人取仰臥位,按照病人脊柱生理彎曲實施正確、舒適體位安置,預防脊柱左右或前后移動,可在病人頸部后方放置拳高薄枕墊,密切觀察病人機體各項檢測指標,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
1.3 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 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測評,在紙上面劃一條10 cm 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8]。②焦慮、抑郁程度:采用Zung 于1971 年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測評,SAS、SDS 含有20 個反映主觀感受的項目,每個項目按癥狀出現的頻度分為4 級評分,按照中國常模[9]結果,SAS的分界值為50 分,其中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69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 的分界值為53 分,其中53~59 分為輕度抑郁,60~69 分為中度抑郁,69 分以上為重度抑郁,于入院時及術后第7 天測評。③康復積極性:主要評估病人康復護理的配合度、治療中抵觸情緒、護理效果等,共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病人積極性越高。于入院時及術后第7 天測評。④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測評病人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物質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4 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病人生活質量越好[1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護理前后康復積極性及焦慮、抑郁評分(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康復積極性及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單位:分

表1 兩組病人康復積極性及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例數35研究組35時間入院時術后第7 天t 值P入院時術后第7 天t 值P t 值(兩組術后第7 天)P康復積極性50.13±0.50 73.32±2.15-62.153<0.05 49.51±0.71 90.10±4.14-57.169<0.05-21.280<0.05 SAS 69.28±5.56 40.25±3.27 26.626<0.05 70.13±5.51 20.10±1.24 52.407<0.05 34.087<0.05 SDS 68.50±4.19 41.03±2.54 33.168<0.05 67.81±4.46 21.01±0.84 61.007<0.05 44.272<0.05
2.2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VAS 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VAS 評分比較(±s)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VAS 評分比較(±s)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 值P例數35 35術后第2 天7.70±1.26 5.41±1.11 8.068<0.05術后第5 天5.28±1.13 3.20±0.81 8.851<0.05術后第8 天3.10±0.79 1.01±0.36 14.242<0.05術后第11 天2.10±0.53 0.41±0.20 17.650<0.05
2.3 兩組病人術后第7 天生活質量評分(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術后第7 天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術后第7 天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 值P例數35 35物質功能69.50±3.12 91.72±4.25-24.933<0.05社會功能70.52±2.14 92.26±4.17-27.441<0.05心理功能71.15±3.11 92.59±4.13-24.534<0.05軀體功能73.16±4.51 95.20±6.14-17.115<0.05
脊柱的功能是保持身體平衡、負重,保護病人內臟和脊髓[11-12]。脊柱損傷則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如呼吸困難、高位截癱及大小便失禁等,重者導致病人死亡[13-15]。脊柱手術屬于高風險手術,可能出現出血、感染及休克等并發癥。因此,脊柱手術病人圍術期多處于恐懼、焦慮狀態,可能引發心悸、血壓波動等反應,部分病人可能因嚴重反應及疼痛劇烈無法順利進行手術[16]。疼痛為第五生命體征,術后疼痛會給病人生理、行為、心理造成影響,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17-18]。圍術期實施疼痛專項護理對病人具有重要意義[19]。本研究顯示,兩組病人術后康復積極性、SAS、SDS、VAS、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脊柱手術圍術期應用疼痛專項護理整體效果佳,與蔡素仙[20]研究結果類似。考慮原因為:護理人員積極實施疼痛健康宣教,選擇最佳的切入點與病人交流,將疼痛相關治療及輔助性器械使用方法告知病人,提升病人術后疼痛應對能力,最終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疼痛教育貫穿整個脊柱手術全過程,醫護人員嚴格執行護理計劃,護士長負責監督管理。術前積極實施適應性練習,包括排便、體位、呼吸等方面。脊柱手術病人需長時間臥床,根據人體生理需要,長期固定體位會增加病人的疼痛程度,因此術前對其實施相應訓練,腰椎手術病人實施胸式呼吸訓練,胸椎手術病人強化腹式呼吸訓練,通過練習,病人在強迫體位下的耐受性和適應性更強[21]。術后實施正確體位護理,指導病人側臥,根據病人生理彎曲實施體位安置,頸部墊舒適薄枕,使病人頸椎稍向前凸,下頜骨連線處和創面夾角為60°左右,頸部肌肉處于放松狀態;胸腰椎手術病人,術后腰部放置薄枕或水墊,高度5 cm,膝關節后部墊軟墊,膝關節屈伸在130°左右,使腹壁張力減小,逐漸降低腹壓引起的椎管壓力。密切關注引流管引流情況,確保通暢,預防打折、壓迫及堵塞等狀況,預防引流管對病人皮膚及傷口的壓迫,減輕疼痛;保持病室溫濕度適宜,室溫過高會使病人代謝增高,情緒易受影響,對疼痛的耐受度則會造成相應影響;溫度過低狀態下病人易出現寒戰,若情況嚴重則會造成肌肉痙攣現象,因此室內最佳溫度為27 ℃左右[22]。
綜上所述,脊柱手術病人圍術期實施疼痛專項的護理干預,能緩解病人疼痛程度,減輕病人負性情緒,提升總體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