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霏 胡大維 丁愉
作者單位:116011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大連康復療養中心
痔瘡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肛腸疾病,根據其生長位置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曾有調查顯示[1],在我國年滿18周歲的城鎮和農村常住人口中,患有痔瘡者高達49.14%,但就診率僅為27.98%。患有痔瘡如果不積極治療,不僅可能導致其他肛腸疾病,還可能引起直腸類病變,甚至造成毒血癥、敗血癥及膿毒血癥。目前臨床上對于Ⅲ期、Ⅳ期及更嚴重的痔瘡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2]。但由于手術的創傷性等原因導致局部經絡凝滯,影響氣血運行,加之肛周神經分布廣泛,對疼痛極為敏感,因此痔瘡患者術后普遍存在肛門疼痛[3],嚴重者還會引起傷口水腫、排便困難、尿潴留等諸多并發癥,加重患者身心痛苦,影響預后。因此對于痔瘡術后鎮痛方法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在痔瘡治療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在術后常規止痛的基礎上進行中藥穴位貼敷的方法具有毒副作用小、應用方便等優勢[5-7],但對其治療效果尚缺乏系統性評價。本文首次對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痔瘡術后疼痛的效果進行系統性評價,并對起效時間規律進行分析,以期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1.1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研究類型為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對于盲法及分配隱藏不作要求;研究對象為痔瘡術后疼痛患者,對患者年齡和性別、痔瘡類型及病程不作限制;干預措施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護理方法,貼敷組在其基礎上加用中藥穴位貼敷;結局指標為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評分)。排除標準:綜述性或非臨床研究類文獻;研究類型為回顧性研究或半隨機試驗;用于穴位貼敷的物質為非中藥的研究;采用耳穴貼壓(即主要通過對耳穴施壓)進行治療的研究;貼敷組除穴位貼敷外還聯合了其他有別于對照組的療法;未采用VAS評分法或所提供的數據無法轉化為VAS評分的研究;對于重復的文獻,納入發表時間最早的一篇;無法獲得全文的文獻。
1.2 檢索策略 本研究以“痔”“術后”“手術”“穴”“貼”“敷”“疼痛”為主題詞分別在中國知網(CNKI)、萬方(WF)、維普(VIP)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進行中文文獻的檢索;同時以“Hemorrhoids”“Pain,Postoperative”“Acupuncture Therapy”“Acupuncture Points”等為檢索詞,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在Cochrane Library、Embase及Pubmed數據庫中進行英文文獻的檢索。檢索時間范圍均為數據庫建立至2022年3月。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先將初步檢索得到的所有文獻導入至EndNote軟件中,利用軟件功能去除重復文獻,再通過閱讀標題及摘要篩選出可能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最后通過閱讀全文將不符合標準的文獻剔除,得到擬納入文獻。從制定檢索策略到確定納入文獻均由兩名研究員獨立完成,結果未達成一致處經與第三人討論后決定。對納入文獻進行以下特征信息的提取:研究者、年份、樣本量、患者年齡、基線一致性、干預措施及結局指標評定時間。信息提取由兩名研究員獨立完成并進行信息核對。
1.4 文獻質量評價 由兩名研究員參照“Cochrane手冊”分別對納入文獻進行以下7個條目的偏倚風險評估:隨機序列生成;分配序列隱藏;對研究者/受試者的盲法;對結局盲法的評估;結局數據的完整性;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其他偏倚來源。完全滿足質量標準者為A級,其偏倚可能性較低;僅部分滿足質量標準者為B級,其偏倚可能性為中等;完全不滿足質量標準者為C級,其偏倚可能性較高。結果未能達成一致處經與第三人討論后決定。利用軟件Review Manager 5.4繪制偏倚風險條形圖和偏倚風險總結圖。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統計分析均在Review Manager 5.4中進行。效應尺度指標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以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并利用P值和I2進行異質性判斷。當P>0.05且I2<50%時,認為各研究之間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P<0.05且I2>50%時,認為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并分析異質性來源。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大于10篇文獻的研究進行漏斗圖的繪制與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 按照既定檢索策略共檢索到447 篇 文 獻,經 篩 選 最 終 納 入19 篇[5-23],樣 本量為1 571例,其中貼敷組791例,對照組780例。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信息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信息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條形圖和偏倚風險總結圖見圖2~3。有12項研究[6-10,13,15-17,20-21,23]報 道 了 隨 機 序 列 生 成 方 式,有3項研究[7,16,21]報道了分配序列隱藏方式,有2項研究[17,21]報道了盲法,有1項研究[17]中有受試者脫落。所有納入研究的質量等級均為B級。

圖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條形圖

圖3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總結圖
2.3 結局指標分析
2.3.1 末次VAS評分 19項納入研究均報道了不同時間節點的VAS評分,取末次評分作為本研究的主要結局指標,顯示各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P<0.000 01,I2=89%),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貼敷組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SMD=-1.40,95%CI(-1.74,-1.06),P<0.000 01],見圖4。用逐篇排除文獻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異質性未發生明顯變化,說明研究結果較為穩健。

圖4 末次VAS 評分森林圖
2.3.2 亞組分析 以穴位貼敷后不同時間節點VAS評分作為次要結局指標進行亞組分析。共有5項 研 究[13,16,19,21,23]報 道 了 貼 敷 后 評 分,其 中5項[13,16,19,21,23]報道了貼敷前評分,2項[19,23]報道了貼敷后0.5 h評分,2項[19,21]報道了貼敷后6 h評分,2項[19,21]報道了貼敷后1 d評分,3項[16,19,21]報道了貼敷后3 d評分,2項[16,21]報道了貼敷后5 d評分,2項[16,21]報道了貼敷后7 d評分。由于存在異質性(P<0.000 01,I2=84%)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穴位貼敷前貼敷組與對照組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0.03,95%CI(-0.17,0.22),P=0.79];貼敷后0.5 h貼敷組與對照組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1.35,95%CI(-3.36,0.65),P=0.18];貼敷后6 h貼敷組與對照組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MD=-0.32,95%CI(-1.17,0.52),P=0.45];貼敷后1 d貼敷組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SMD=-0.54,95%CI(-0.99,-0.09),P=0.02];貼敷后3 d貼敷組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SMD=-0.82,95%CI(-1.07,-0.58),P<0.000 01];貼敷后5 d貼敷組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SMD=-0.82,95%CI(-1.16,-0.48),P<0.000 01];貼敷后7 d貼敷組的評分顯著低于對 照 組[SMD=-1.33,95%CI(-1.70,-0.97),P<0.000 01],見圖5。

圖5 貼敷后VAS 評分森林圖
2.4 發表偏倚 基于末次VAS評分對19項納入研究進行漏斗圖的繪制,圖中顯示對稱性欠佳,提示存在發表偏倚的可能性,見圖6。

圖6 末次VAS 評分漏斗圖
中藥穴位貼敷療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其作用機制為藥物經過透皮吸收后發揮藥效,對穴位產生刺激作用,從而激發經氣,調動經脈,使其更充分地發揮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中藥穴位貼敷為非經胃腸道給藥,避免了傷及脾胃之弊,同時,其無創性給藥的特點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在穴位選擇上,納入文獻中最常用的穴位為神闕穴和承山穴(各8篇),其次為足三里、天樞穴和大腸俞穴(各5篇)。神闕穴位于肚臍中部,屬任脈,為十二經絡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具有和胃理腸、培元固本之功效,可止腹瀉腹痛,又因臍部皮膚角質較薄,無脂肪層,在此處貼敷可使藥物更容易透過皮膚,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承山穴位于小腿后正中,屬足太陽膀胱經,該穴用藥主治腹脹腹瀉、痔疾以及便秘等癥,是肛門疾患的常用效穴。《肘后歌》中有記載:“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其消腫止痛的作用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足三里、天樞穴及大腸俞穴亦均有治療腹痛、腹瀉、便秘與痔疾等功效。在藥物的選擇上,主要為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收斂之功效的中藥,如具有鎮痛生肌作用的乳香,具有理氣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的延胡索等,此類中藥搭配以上穴位進行貼敷治療痔瘡術后疼痛可起到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對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從末次VAS評分分析結果來看,中藥穴位貼敷能有效治療痔瘡術后疼痛。從亞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貼敷后6 h內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貼敷后1 d、3 d、5 d和7 d,進行貼敷的患者明顯比未貼敷的患者VAS評分低,說明貼敷后6 h內鎮痛效果不明顯,而貼敷后1 d開始,鎮痛效果顯著,且至少持續至開始貼敷后7 d。由于各項納入研究術后開始貼敷的時間不同,無法統一以手術時間為基準進行亞組分析,因此本文僅以穴位貼敷的開始時間為基準進行貼敷后VAS評分的亞組分析。進行敏感性分析后未能將異質性消除,推測異質性可能與所選穴位、藥物以及結局指標的時間點有關。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一是進行亞組分析時,中藥穴位貼敷后各時間點的樣本量有限,降低了結論的可信度;二是由于貼敷后6 h~1 d的樣本量過少(僅1篇文獻[19]中記載了貼敷后12 h的VAS評分),無法對此期間的疼痛治療情況作出可靠判斷;三是通過觀察漏斗圖發現可能存在發表偏倚,推測是由于部分文獻中結局指標的測量方式存在差異,其結果無法合并,導致文獻納入不全而產生發表偏倚。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貼敷能夠有效治療痔瘡術后疼痛,療效于貼敷1 d后顯著,且至少持續至開始貼敷后7 d。但由于受到納入文獻質量、數量及研究設計的限制,尚需更多高質量、多中心的RCT試驗對本文結論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