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迪 范利娟 程衛東 崔宏勛
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多由于頸椎椎管本身狹窄,加之退變突出的椎間盤、骨贅、后縱韌帶鈣化及黃韌帶肥厚等前后方的壓迫因素造成椎管的繼發性狹窄,包括頸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受壓,引起與之相關的脊髓功能障礙性疾病[1]。脊髓型頸椎病好發于中老年患者,但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脊髓型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呈低齡化趨勢[2]。針灸在中輕度脊髓型頸椎病中輕度的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在改善臨床癥狀和減少術后并發癥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現就近年針灸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研究進展予以綜述,以期能夠為臨床醫生提供參考。
脊髓型頸椎病雖在中醫中未有明確的提法,但一般認為其屬于痿證、痙病、痹病等范疇,現代醫家也多按照此來進行辨證論治。脊髓受壓會出現后肌張力增高的癥狀,與痹病相符合[4]。中醫典籍中早有記載,《素問》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認為痹病的發生不外乎腎氣虧虛和外感風寒濕之邪,病機為本虛標實[5]。有醫家[6]認為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特征是進行性四肢癱瘓,與痿證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等癥狀基本相同,病因病機為素體臟腑虛弱,又受外淫侵襲,導致筋骨受累、髓海受損誘發本病。中醫認為督脈總督六陽經,調節全身陽經經氣,故稱“陽脈之海”。督脈在人體的循行路線從上到下,穿過人體脊柱,是其連通人體的重要通路[7]。本病的病機為督脈受損,從而導致了督脈瘀阻,筋脈骨肉失養,致使氣血、經絡、臟腑之間的功能紊亂,出現了一系列癥狀,治療此類疾病需“從督論治”[8]。
脊髓型頸椎病嚴重者需采取手術治療,但對于早期以及術后的患者,采取針灸療法可增強療效,減少術后并發癥,加快神經功能恢復,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2.1 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是主要的針灸治療方法,在得氣后可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在臨床上廣為應用。黃海梅等[9]以針刺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著重選取督脈穴位,取百會、大椎為主穴,配穴取督脈在頭部的分支或交會腧穴,同時根據辨證以及“治痿獨取陽明”加以背俞穴和近部、遠部選穴,臨床得出其療效顯著,操作性強。有醫家[10]認為脊髓型頸椎病常見的證型有脾腎陽虛夾瘀、肝腎氣血虧虛兩種,主要取穴臟腑背俞穴,以及氣海、關元、中脘、足三里等多氣多血之穴,針刺手法以補法為主。王元新等[11]認為針刺可以降低四肢肌張力,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其選穴有別于傳統針刺療法,選取的穴位以陰經和督脈為主(主穴:極泉、曲池、尺澤、合谷、外關;配穴:委中、環跳、懸鐘、陽陵泉),對40例早期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針刺聯合督脈灸的治療方法,3個療程治療后VAS、JOA評分治療后均優于治療前,臨床療效確切。針刺同樣對于改善脊髓型頸椎病術后軸性癥狀效果顯著。王冬等[12]將60例頸椎椎管成形術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取雙側風池、天柱、百勞、大杼、后溪、陽陵泉,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治療,在前后NPQ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以及頸椎前凸角對比方面均顯示治療組治療效果遠高于對照組,治療組術后軸性癥狀緩解明顯,生理前凸得到改善。有臨床研究[13-14]表明用頭皮針結合腹針治療早期脊髓型頸椎病,有良好的臨床療效。頭皮針與常規針刺治療理論基本相同,在刺激全身臟腑的基礎上同時對頭部進行刺激,具有補氣活血、舒筋壯骨的功效[15]。
2.2 電針療法 電針療法作為針灸治療的一種,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將針刺與電刺激相結合,刺激量精準,具有止痛、鎮靜、改善肌張力和血液循環的作用。張潔等[16]用電針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輕癥患者,在頸椎病穴(C4~C7,雙側,脊椎上下橫突的中點連線上,后正中線旁開1寸)和配穴:風池(雙側)、天柱、大椎、曲池(雙側)、外關(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上進行電針治療,同時設置電針頸夾脊穴組觀察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療效極佳。謝慰等[17]采取同樣的治療方法,但對照組采用針刺頸夾脊穴的療法,結論治療組總有效率93.34%明顯高于常規針刺組總有效率83.34%,遠期療效滿意。
2.3 溫針灸療法 灸法通過灸火和藥物,對治療部位產生溫熱性刺激的療法,可彌補針藥的不足,溫針灸有效結合了針刺和灸法,艾柱的溫度通過針柄傳入體內,具有溫經散寒、消瘀散結等作用。有臨床研究[18]表明針刺頸部夾脊穴、“項七針”(風府穴、雙側風池穴、雙側完骨穴、雙側天柱穴)以及百會、大椎,得氣后根據患者癥狀辨證取穴,每針2 cm艾炷灸1壯,可改善患者雙下肢無力或腳踩棉花感癥狀。以此配穴主要選取督脈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穴位,疏通督脈陽氣,使機體內氣血、經脈、臟腑之氣得以通暢,并且通過溫針灸加強其溫經散寒,扶陽通脈的作用。
2.4 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注射又稱水針,通過在穴位注射藥物的方式,可達到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張榮偉[19]取當歸注射液2 mL、彌可保注射液2 mL,選取雙側狹窄部位頸夾脊穴各2個,1 mL/次,1次/d,并聯合電針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60例,總有效率達到83.3%。胡亞南等[20]將150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分組治療,對照組用行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在切口愈合后以參附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聯合甲鈷胺片治療,主穴取穴頸夾脊穴,同時配穴選擇患側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阿是穴,比較觀察組JOA評分及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療效優于單純手術治療。
2.5 針刀療法 針刀由古代“九針”結合現代的手術刀發展而來,在現代臨床中常用于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脊柱疾病等,屬于閉合松解術,切口小,無不良反應,獲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評。針刀醫學認為針刀可以對患者軟組織出現的粘連、痙攣等病理性改變進行松解,從而使頸椎的生物力學得以改善,解除被壓迫的脊髓等其他結構[21]。陳建輝等[22]在研究中應用針刀分層多刀松解,選取大椎穴及C5~C7穴(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1穴),并結合患者情況配以針刺,外科消毒后實施局部麻醉,針刀從大椎穴進入后刀口線與肌纖維和肌腱平行,直至刺入棘突之間的空隙,行“十”字切割法,其余穴位操作方法相同,分別在深淺筋膜進行松解,術畢后注射止痛藥物,減輕炎癥反應。其治療有效率為91.66%,針刀治療后患者頸部不適、四肢麻木感、肌力下降、肌張力增高等癥狀得到了較好地改善。
2.6 其他針灸療法 火龍灸是一種特殊的艾灸,同其他隔物灸一樣,先將姜片、蒜片等藥物鋪于施術部位上,然后用艾絨鋪滿并燃盡,反復操作3~5次,以施術部位發熱發紅發汗為宜。現代改進后的火龍灸,在程序上得以簡化,將藥酒浸泡過的紗布置于督脈,再將溫水浸透的紗布墊至于上層,并點燃噴灑在表層的乙醇,直至患者難以忍受將火撲滅[23]。徐鴻斌[24]用火龍灸與通督活血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用中藥湯劑浸潤過的紗布平鋪于督脈及膀胱經,撲滅火焰并迅速點壓督脈、膀胱經及阿是穴穴位,配合推拿的治療手法,其有效率為88.89%。綜上,火龍灸對于早期輕度脊髓型頸椎病可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緩解患者癥狀。針與現代的火針關系密切,是將針體燒紅后刺入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可達到針刺療法和艾灸療法的雙重作用,因具有溫經通絡、祛風散寒的作用,常用于痹癥、癱瘓不仁、結塊等疾病。“九曰刺,刺者,刺針則取痹也”,《黃帝內經》認為針可以驅除體內邪氣,通經活絡[25]。景繪濤等[26]采用針針刺經夾脊穴、大椎穴以及阿是穴,配合艾灸壓痛點,有別于其他針刺療法,針通過激發人體的陽氣,促進局部血液的循環,有較強的祛寒止痛消腫作用。有研究表明[27],火針通過誘導神經干細胞增殖的途徑,發揮其神經修復的作用,并且可以參與炎癥因子的調節,減輕壓迫部位的炎癥反應,對減輕癥狀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針灸療法雖然是外治法,但是其依舊需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目前學術界對于脊髓型頸椎病中醫認識不一,沒有形成統一的辨證體系,大部分報道對于患者未進行辨證,或只進行了局限的辨證。目前鮮有對于針灸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機制相關的研究,同時針灸療法缺少高質量大型臨床觀察研究,部分報道是個例或者樣本過少,缺少隨訪。
綜上所述,針刺、電針、灸法、穴位注射等針灸療法在治療早期脊髓型頸椎病、減小術后并發癥及加快術后恢復方面療效顯著,具有其治療方便,不良反應較小的特點。但對于脊髓型頸椎病嚴重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嚴格把握針灸治療的適應證,對于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才能發揮針灸的療效,讓針灸療法造福患者。需要研究者們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優化治療方案的選擇,并且進一步開展針灸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機制的研究,以期將來有一套以中醫藥為特點的臨床診療標準,不斷提升針灸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