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珍
(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1)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又名“功用主義”,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思潮之一,在當今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功利主義最早來源于古希臘快樂主義學派,而在英國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其成為一種系統的理論。按其創始者的觀點來講,功利主義就是一種基于“功利原則”(邊沁)或“最大幸福原則”(穆勒)的道德理論。功利主義產生的經濟基礎是當時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政治條件是國際大背景下資產階級民眾要求政治民主和精神自由,文化背景是理想主義的精神萌發。功利主義是在資產階級的這些條件下產生,它旨在用這種意識觀念為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幫助。
(2)大學生志愿行為。大學生志愿行為是指大學生通過利用自己空閑的時間,運用自身擁有的技能、勞動和愛心,提供社會和他人免費的、自愿的幫助。志愿服務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人員中占重要比例,大學生的志愿行為也會受社會思潮的影響。
(1)主張人生的目的在于趨樂避苦。功利主義認為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人生來就是追求快樂、避免苦難。人所追求的都是讓人快樂、受益、善、幸福的外物。人所避開的是讓人痛苦、災害、惡、悲慘的外物。功利主義強調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人性本質的扭曲,使人朝著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方向發展。
(2)認為道德的作用在于使人們獲得幸福。社會思潮都具有自己的目的及方向,功利主義把功利原則作為最高道德標準。功利主義把是否有利于自身產生幸福作為判斷是否的標準,凡是有利于自己快樂的事物都是好的,凡是不利于自己行為的事物都是壞的。這種將個人主觀主義的情緒作為評判標準,在現實生活中也時常出現,以個人利益作為最高標準,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沖突時,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社會和諧和發展,這也很大程度說明了功利主義是一種利己主義。
(3)把個人利益看作是現實存在的所有利益的核心和基礎。功利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社會總體的人是單純一個個人的簡單相加。因此,其對現實的考量應該從社會的個體出發,個人的利益比社會的利益更重要,是形成社會利益的基礎和核心。只有個人的利益得到實現,社會的利益才有可能實現,個人利益是現實社會利益的基礎和核心。
(4)堅持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的統一。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本質上有所區別,兩者不能等同。功利主義包括對利他主義的肯定。功利主義不僅僅在乎個人的利益,還需要在乎他人的利益,認為個人的利益與他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可以說,當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大體一致時,功利主義追求大多數人的最幸福原則。
(1)個人自主意識的覺醒。中國傳統文化提倡謙虛謹慎的優良品質,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大學生往往比較內向和保守。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利益對自主創新的推動,功利主義思潮在西方的大量涌入,大學生開始熱衷于功利主義,在不損害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他們也注重個人自主意識,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為志愿服務作貢獻。
(2)個人競爭意識的提高功利主義主張趨利避害,但幸福需要靠自身奮斗。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大學生意識到他們所處的環境是激烈競爭的。因此,面對評優評先、評獎學金等各類競爭活動,大學生都熱衷于通過志愿行為的方式為自己加分。而學校開展這種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學校的初衷卻與學生的行為背道而馳。
(3)個人創新能力的增強。在功利主義的驅動下,大學生面臨復雜的環境變化,這不得不迫使他們在殘酷的競爭中頑強拼搏、勇于創新。在志愿服務中,大學生積極參與,更加貼近大自然的真實生活,志愿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更加新穎化、志愿服務更加優質化。
(1)趨利性明顯。功利主義主張趨利避害,當今大學生正處于激烈競爭的時代。在嚴峻的社會形勢下,大學生越來越注重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以更好地提升自己,這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在思想上及行為上越來越偏向功利性。志愿者行為本身就是一項神圣的舉措,當代大學生在進行志愿服務時,違背初衷,他們參與志愿行為根本目的是為了自己利益。尋求鍛煉機會為自己工作加分、積累個人人脈資源、爭取評優評先等。
(2)志愿活動形式化。一般認為,大學生志愿活動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內在本質。目前,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集中在養老院、孤兒院、支教區等。他們的志愿行為層次較低,專業性和技能性較差。在每次志愿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重點都是表面上拉橫幅標語、拍照、做廣告等,很難深入其中。
(3)志愿時間短暫。在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志愿服務具有短暫性、間斷性的特點,缺乏長期性及持續性。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及重要節日,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很難堅持下去,這也是功利主義思潮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
(1)發揮馬克思主義功利觀的指引作用。馬克思主義功利觀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這一哲學基礎既堅持了從實際經驗出發,又探索出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現實方法。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功利觀贊成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合理利益;另一方面,它又超越經濟人的片面觀點。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功利觀的指引作用,首先,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功利主義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揚長避短。此外,國家要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揮集體精神,注重效率和公平的統一。最后,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精神,國家可以借助微博、主題教育活動等平臺加強政治宣傳。
(2)借助主流核心價值觀的激勵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外來思想的涌入,各種社會思潮相互影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沖擊,也影響著主流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對待現實生活中正面的、積極的行為,國家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另一方面,對待負面的、消極的行為,國家應及時披露,培養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其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國家應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大學生,培養青年的社會責任感,擔當民族復興的重任。
(1)加強教師技能水平和專業素養。教師個人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對學生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師職業環境,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獲得幸福感及成就感。此外,加強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凈化校園文化環境。最后,強化教師道德素養。高校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讓教師主動融入師德建設隊伍,堅持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不僅要對功利主義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還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方式。功利主義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的影響因素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聯系。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和學生自主意識的提升,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首先,運用學生樂于接納的教育方式。傳統的教育方式只是照本宣科,學生機械地接受理論知識,難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可以通過講座、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此外,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豐富教學內容和授課形式,開闊學生的視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學活動的雙向互動。最后,借助互聯網大眾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教育,利用網絡輿論新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對學生的觀點和意見及時反饋總結,并加以改進。
(1)正確對待復雜多變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要全面客觀地對待功利主義。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受功利主義的影響,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首先,大學生應全面了解功利主義思潮以及社會上的其他思潮。通過社會思潮提出自己的見解,并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分析和判斷。每一種社會思潮都是基于現實條件形成的,具有國家特色,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次,我們要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態度對待各種思潮。不能采取片面、過激的行為盲目沖動,只能堅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才能理論指導實踐。最后,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傳承志愿服務精神,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汲取理論知識,了解國情,體察民情,增長知識。從而,用科學的功利主義思潮指導人生之路。
(2)堅持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養成。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好科學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該重視培養良好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也才會有希望。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很容易導致精神上缺鈣。首先,應鼓勵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鍛煉,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能夠領會理論的精髓,認清事實本質,形成客觀認識。其次,尊重大學生的自我選擇,引導他們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長期、中期、短期目標。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努力,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改進。最后,大學生要加強社會責任感,不僅要注重個人利益,還要在一定條件下承擔社會責任。志愿服務活動是青年自我鍛煉的一個途徑,大學生應勇做時代的浪潮兒,為民族復興承擔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