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寒 王語嫣
(貴州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在大學校園中,信用貸消費移動應用(如大眾所熟悉的螞蟻花唄、借唄抑或京東白條等信貸消費產品,均是經由國家批準的、正規合法的網絡信貸消費服務)得到了廣泛普及與應用,與大學生的生活聯結緊密。有調研報告指出,千禧一代偏愛使用信用貸消費移動應用,特別是“95后”的年輕人已經把信用消費,分期付款視為一種消費常態。網絡信貸消費不僅能夠滿足年輕人喜歡獵奇的心理,同時滿足了他們較大的潛在資金需求。顯然,網絡信貸消費存在“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可以為大學生帶來需求滿足和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使用不當也會給大學生造成強烈的身心危害,如承擔還款壓力甚至使用非法貸款等。既如此,探討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影響因素,思考何種原因會刺激大學生的網絡信貸消費意向水平增長,以及在何種條件下該效應會增強或減弱,對于教育界制定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已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超前消費心理與攀比消費心理與其網絡信貸消費可能存在聯系,同時該聯系可能存在出現性別差異。有鑒于此,本研究擬對貴州省大學生的消費行為類型與網絡信貸消費意向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調查,以期豐富該領域的相關實證研究,同時為學校合理引導大學生消費心理提供進一步思考。
研究假設如下:
H1:不同消費行為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呈顯著正相關;
H2:性別在不同消費行為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關系中起調節作用。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了550名貴州省大學城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使用EpiData3.1進行數據錄入,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492份(有效回收率為89.45%)。其中男生229人(46.54%),女生263人(53.46%);獨生子女99人(20.12%),非獨生子女393人(79.88%);城市戶口107人(21.75%),農村戶口385人(78.25%);有交往對象者182人(36.99%),無交往對象者310人(63.01%),平均年齡20.35歲,標準差為0.84。
2.2.1 網絡信貸消費意向
使用自編的《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問卷》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該問卷包含了12個題目,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計分,從1代表“完全不符合”到5代表“完全符合”。問卷得分越高,代表大學生的網絡信貸消費意向水平越強烈。使用SPSS24.0對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進行檢驗,檢驗系數為0.93。同時,使用Mplus8.0檢驗問卷結構的模型擬合指標,結果顯示問卷模型擬合指標良好(χ/df=4.43,CFI=0.98,TLI=0.97,RMSEA=0.05,SRMR=0.03),表明該問卷的信度與效度良好,可作為適宜的研究工具開展研究。
2.2.2 消費行為類型
使用石紹華等人編制的消費行為量表進行測量,包含流行型、謹慎型、攀比型與實際型4種類型的消費行為,共10個題目,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計分,從1代表“非常不同意”到5代表“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越偏向所屬類型。在本研究樣本中,量表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0。
采用SPSS24.0對回收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描述性統計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
采用Harman單因素分析對數據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共有5個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第一個公因子能夠解釋的變異(35.52%)沒有超過臨界值(40%),故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描述性統計分析上,大學生的網絡信貸消費意向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理論均值3相對比),流行型消費行為類型屬于中等偏下水平、攀比型消費行為類型處于低水平、謹慎型和實際型消費行為水平均處于中等偏上。相關分析上,大學生的網絡信貸消費意向與四種消費行為類型均呈顯著正相關(P<0.001),其中與流行型消費行為類型的相關系數最高(r=0.38);除謹慎型與攀比型、實際型與攀比型呈顯著負相關,其余類型均呈顯著正相關(P<0.001),假設1得到驗證,詳情見表1。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和變量間的相關分析(N=492)
為考察性別在流行型、謹慎型、攀比型和實際型四種消費行為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之間的調節作用,分別構建了4個層次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各模型的第一層為控制變量(是否為獨生子女、生源地和是否有交往對象)對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影響;第二層分別是各類型消費行為和性別這一調節變量,分別預測對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影響;第三層是乘積項,即各類型消費行為和性別這一調節變量的交互項對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影響。為了更清晰地關注性別的調節作用,研究繪制了簡表呈現性別在各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之間的調節效應系數大小,見表2。

表2 性別在各消費行為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之間的調節效應(N=492)
由表2可見,性別在流行型、謹慎型和攀比型消費行為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關系間發揮調節效應(交互項置信區間不包含0),但在實際型消費行為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關系間未發現調節效應(交互項置信區間包含0),假設2得到部分驗證。
進一步采用簡單斜率分析對交互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表明:(1)無論是男性大學生(simple slope=0.47,t=7.96,P<0.001),還是女性大學生(simple slope=0.28,t=4.71,P<0.001),隨著流行型消費行為類型的增加,其網絡信貸消費意向水平會出現顯著上升,且在男生群體中這種上升趨勢更明顯(斜率較大);(2)男性大學生的謹慎型消費行為類型增加,其網絡信貸消費意向水平會出現顯著上升(simple slope=0.29,t=4.90,P<0.001),但女性大學生的謹慎型消費行為類型增加,其網絡信貸消費意向水平未見顯著變化(simple slope=0.12,t=1.82,P>0.05);(3)男性大學生的攀比型消費行為類型增加,其網絡信貸消費意向水平會出現顯著上升(simple slope=0.39,t=6.35,P<0.001),但女性大學生的攀比型消費行為類型增加,其網絡信貸消費意向水平未見顯著變化(simple slope=0.09,t=1.52,P>0.05)。
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大多偏向于采用保守類型的消費行為,沒有一味攀比與競爭消費,說明了當代大學生的金融素養保持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相對應地,在使用網絡信貸進行消費時也保持了相對平穩的值,能夠認識到網絡信貸消費是一把雙刃劍,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同時,大學生的網絡信貸消費意向與四種消費行為類型均呈顯著正相關,其中與流行型的相關系數最高,這提示了當代大學生對潮流和新鮮事物的追逐會刺激他們的消費意向,甚至是實際行為。
研究發現,在流行型、謹慎型和攀比型消費行為類型與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意向的促進關系中會出現男女差異,而在實際型中則未見明顯的男女差異。這可能是因為,表現出更多實際型消費行為的大學生,偏向從實際出發考慮自己是否真正需要才會去產生消費意向和消費行為,在這條硬準則上男女都不會表現出明顯差異。而在流行型與攀比型中,男生或許比女生更注重面子與高位潮品,男生會更關注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并進行消費,而這些電子產品通常價位不低,更容易促使網絡信貸消費的產生。在謹慎型中,男生仍較于女生表現出更多的網絡信貸消費意向,這可能與男性更偏向理性思維有關,在選擇前謹慎地貨比三家,確認自己的需要,在選擇后采用更合適的消費方式為自己的選擇買單。網絡信貸消費可以使用分期付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在購買高價產品時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因此該消費方式更被大學生所認可。
學校應該結合團體心理健康輔導理念,合理利用學生組織、講座宣講等形式,傳播正確的消費行為觀念。具體而言,可將相關知識轉換成切實有趣的主題活動,讓大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體驗活動背后的主題思想。同時也可進一步提供一些積分打卡小活動,促進大學生積極消費行為的正強化,以此來降低不合理的信貸消費行為所帶來的可能危害。
男女性別差異向來在許多消費行為研究中都得到過證實,這也提示教育界更應該注重個體差異,去構建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如考慮到男生對于電子產品主題更感興趣,女生對于新潮小物件主題感興趣的特點,開展特色校園節日與活動等,不僅增加了學校的文化內涵,也進一步加強了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呵護。此外,學??梢运伎寂c校外消費產業進行教育理念的培訓與組織活動等,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于金融產品的合理認知,也能夠增強其金融素質,為身心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