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萍
華北理工大學體育部
張晗
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高校結合各專業的特點,全方位推進各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構建促進各類課程思政建設的人才培養、教學制度、課程內容及目標體系,深入挖掘課程育人價值及作用。
高校體育課是高校課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主要包括傳統類項目:田徑課,太極拳課,太極健身球操課;球類項目:足球課、籃球課、排球課、羽毛球課、乒乓球課、網球課、毽球以及這些基礎課程的提高課;舞蹈類課程:健美操課、街舞課、形體課、瑜伽課等;其他課程:游泳等(以河北省為例)。在課程中,主要采用講授示范、翻轉課堂、分組探究、混合教學、以賽代練、團隊表演等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本項目的基本運動常識,完善學生基礎體育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此項目的動作技術要領,并且熟練掌握提高身體素質的鍛煉手段及方法,提升對體育項目的欣賞能力,厚植“體育精神”,培養時間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組織能力與協調能力,起到健全人格,鍛煉意志的重要作用。
通過文獻調查得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教育界都充分認知了體育教育在整個教育階段的重要意義。在國外的教育體系中,著重關注體育與其他門類教育的協同發展,把著力點放在體育教育與公民意識、體育教育與社會責任感意識的緊密結合,這對于我國體育教育的定位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近些年,國內教育界也逐漸肯定了高校體育教育所包含的思政教育作用,并提出將體育教育與德育教育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深度挖掘,探索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新路徑。但目前為止,此類研究依然比較薄弱,大多數學者偏重于理論意識研究,實證研究較為鮮見,研究層次較單一。伴隨著教育界“課程思政”理論的提出,學者們將研究方向轉向了各個學科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探討,高校體育課的“思政”功能也被充分挖掘,學者們愿意跟深層次研究高校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過文獻檢索、梳理發現,關于“高校體育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探討的研究數量逐漸增多,但在研究內容上較為聚集,多注重理論探討,落在課程設置上的研究極少。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對實際實施路徑的研究則更能指導高校教師進行教育改革,本文重點對課外大學生進行多案例實證追蹤,以期把課內與課外育人理論探索及其實現路徑落實到高校體育課程中去,以點帶面,最終實現課程思政立體化多路徑融入高校育人體系。
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個方向的全面培養,立體實施“五育并舉”。因此,體育課作為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課程,其主要意義不僅是教會學生基于鍛煉的基本技能,還要承擔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堅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知“積極向上、堅強不屈的體育精神”,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弘揚健康的社會能量,培養大學生積極努力的生活態度。
高校體育課教學大綱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材、考核內容與標準等,是高校體育課教學的總綱領。所以,在高校體育課教學大綱中融入課程思政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調查發現,各高校均已開始或初步完成體育課教學大綱著重于課程思政融入的修改,高校體育課程紛紛探索體育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的充分融合,但修改的廣度、深度仍需進一步討論、并且在教學中得以驗證效果。高校體育課程在課程分類中屬于“實踐”類課程,所以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體育基本技術,還要培養學生運用體育基本技術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積極思考,勇于發現問題、探索真理,遇到難點積極應對、勇于面對困難的實踐能力,在課程、練習實踐中豐富體育知識、習得體育技能、領悟體育精神、落實高校體育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傳統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體,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思路的更新,高校體育課程應順應時代要求,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新時代對體育課程的更高要求。
在新的教學要求下,高校體育課程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重新規劃、立體實施的變革,采取“技術技能教學+以學生為本+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思路,在教授技術動作的同時,以提高體育素養為主線進行自主探究活動,融入隱性思政元素,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情懷、體育精神、拼搏意志等思政塑造,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群體與競賽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多層次立體化體育課程思政發展的育人路徑。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制約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融合的主要因素涉及以下幾點:
傳統高校體育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完成某項體育技能的學習,在體育技能學習過程中伴隨著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進而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在新時代的督促下,課程思政的融入略顯單薄,教學目標中課程思政融入點略顯雜亂,未成體系,并且需要在課程實踐中得以證實。
教學內容是高校體育課程的重要主體部分,是課程思政的具體體現所在。而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融入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未制定統一且有體系的課程思政計劃,例如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建立,課程思政小視頻庫的建立均能有效的保證每一趟體育課與課程思政的高度融合,這一部分完成力度不足,教師沿用舊的教學內容及進度占大多數。
新的教學要求就需要更新教學內容,那么新的教學內容同樣需要有豐富的教學方法作為支撐。在教學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不能滿足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內容的充分融合,不能引導課程思政理念貫穿體育課堂的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
評價是一門課程的最終教學效果。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的考核方法單一,過程性評價不充分,無法考核課程思政的融合程度,缺乏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具體量化的指標。
應該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保證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堅持運動技能與思政育人相統一,深度挖掘并積累具有體育特色的思政元素,以“潛移默化”的形式,隱性融入體育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不斷充實課堂的思政內容,在傳授體育技能,提高身體素養的同時,引領學生思維方向、塑造高尚品質、培養拼搏斗志、樹立愛國信念。
學生體育課程的學習,深刻感受到體育情懷、體育故事、體育精神帶來的體育力量,深刻感受到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并愿意為之不斷拼搏奮斗,勇敢向前,為建設美好的祖國貢獻力量。
立足課程思政的現代課程觀,高校體育課程重新認識、重新定位和重新塑造了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技能目標之外,還將“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雕刻頑強意志與拼搏精神、規范體育道德與正當競爭意識、培養高尚集體主義情感”的課程思政目標融入情感目標之中,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各個教學單元,實現課程思政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緊密結合(如圖1)。

圖1 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課程采取“技術能力教學+自主探究+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模式,在教授技術動作的同時,以提高體育素養為主線進行自主探究活動,融入隱性思政元素,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情懷、體育精神、拼搏意志等思政塑造,并形成特色的課程教學設計“一個主線+兩個核心要素+三個體育系列模塊+四位一體目標+五個教學實施環節”。
一條主線:以習近平總書記“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健康第一為主線,致力于培養大學生形成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習慣。
兩個核心要素: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體育技術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統一,以體育能力培養和體育素養提高為體育課著力點,通過課堂體育理論知識講解,幫助大學生透徹理解體育的基本運動知識,提神體育素養;通過體育課程中專項素質的模塊,幫助大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育健康意識;通過體育基本項目的學習,提高學生專項能力,增加體育技能;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彰顯體育品質。
三個體育系列模塊:模塊一是體育情懷,講解運動比賽中的規則,培養良好的規則意識;遇到困難要勤思考、有方向,不斷勤練習、樹信心。模塊二是體育故事,講解運動員、體育賽事、知名人士的體育故事,引領正確人生方向。模塊三是體育精神,講解體育運動中的規則意識、頑強拼搏、意志品質,樹立正確人生觀。
四位一體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促進學生體育素養、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以培養學生興趣、養成鍛煉習慣、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體能為目標,最終實現“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五個教學實施環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實踐為關鍵、以網絡為載體,通過“課前+課中+自主探究+課后+線上線下相結合”五個實施環節,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運動技能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統一。
高校是培育人的重要領地,高校體育課程是培育領地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所以體育課程要把重點放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支點上。體育課教學具有強烈的實踐性,通過體育課的天然屬性即身體活動,對大學生開展育人教育,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體育課程通過靈活的教學模式,科學的教學方法,保證了整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并且凝練出具有課程特點的“一個主線+兩個核心要素+三個體育系列模塊+四位一體目標+五個教學實施環節”教學設計,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實踐為關鍵、以網絡為載體,通過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將體育基本理論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和思政設計相結合,提升學生身體素養和實踐學習的能力,并將體育情懷、體育故事、體育精神融入教學中,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其拼搏向上的精神及堅忍的意志品質,規范其道德行為意識,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