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森林,王蘇影
(湖北工業大學,武漢 430068)
隨著城鎮居民的需求結構轉變,生產自動化和互聯網經濟的崛起以及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多,強化了旅游產業需求[1]。據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門的研究統計,以城市周邊短途旅行和自駕出行為主的戶外休閑經濟已逐漸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在戶外休閑活動中露營、野餐裝備等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市面上現有的野餐戶外用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的可用性和用戶的滿意程度偏低,考慮引入可供性理論,從而優化戶外產品品質和用戶戶外活動體驗。Affordance 理論應用于提升產品的易用性以及強調人與產品互動理論的實踐越來越多[2],它強調產品本身應該具有明確的使用性,產品能夠通過自身屬性特征引發用戶的操作行為[3],發掘用戶真正、純粹的潛在需求是有效運用此理論的關鍵[4]。因此,將Affordance 理論定性分析方法與模糊Kano 模型、層次分析法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能夠提取用戶需求、精準定位設計要素、優化產品使用體驗、提升用戶滿意度,將以野餐箱為例進行設計實踐驗證。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自由行大數據報告顯示,短途城市周邊游因其出行方式靈活,安全性能系數高等原因更易受到游客的關注和喜愛,自駕游用戶比較關注野餐產品和野餐活動體驗。自駕出行是80 后和90 后最為關注的旅游出行方式,其中90 后人群占比44.9%,80 后人群占比30.1%。根據《2020元旦自駕游報告》顯示,熱愛自駕方式出行的游客年齡排名依次為25~35 歲、18~24 歲、36~40 歲,這三個年齡段合計超過97%,其中月工資收入在5 000~10 000元的達到49.16%。因此,本次研究的目標用戶定為25~40 歲熱愛戶外旅游并且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
首先,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用戶有關野餐活動的基本情況。問卷填寫人群86%為上班族,年齡在25~40 歲的占74%,問卷結果顯示44%的人每年野餐3~5 次,朋友小聚的最多占48%,人數多為3~4 人。野餐用品選擇方面,70%的用戶選用野餐包或野餐籃,20%的用戶選用塑料袋,10%的用戶選用行李箱。野餐過程中84%的用戶提及購買或租賃所需設備困難;58%用戶認為市面上的野餐箱包產品功能單一;60%用戶提及裝備運輸有困難,58%用戶認為餐具產品不便攜帶;32%的用戶提及回收與清洗餐具設備困難;還有46%的用戶認為野餐箱容量不足。
其次,在了解基本信息的情況下,結合領先用戶訪談法[5],對目標用戶使用野餐箱包類產品的實際體驗和需求情況進行調研,深度獲取顧客需求。主要在百度視頻、微博、戶外論壇等網站尋找野餐愛好者或優質博主進行電話訪談。
最后,為全面了解市場箱包類產品的現狀,借助Python 程序設計語言,獲取京東、淘寶等網購平臺有關戶外野餐箱包類產品的用戶評價,生成產品反饋數據庫。再借助BDP 數據分析平臺進行分詞處理并根據詞頻生成詞云圖,得到用戶訴求基礎數據。根據目標用戶的需求反饋,分析用戶在戶外環境中的行為特點,共篩選整合出25 個用戶原始需求描述,見表1。

表1 用戶原始需求描述Tab.1 User's original demand description
知覺心理學領域專家 Gibson[6]首次提出的Affordance 理論,強調“真實的可供性”即環境中存在著的客觀信息,能夠引發人或有機體與環境之間交互的可能[7]。認知科學家Norman[8]將可供性引入設計領域,主張“可感知的可供性”強調用戶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身經驗、思想的一致性。Hartson[9]在吉布森和諾曼的研究基礎上拓展豐富了可供性的概念,將其確定為物理、認知、感官、功能可供性。如今可供性理論普遍應用于設計領域,包括交互、產品、建筑等方面。
在產品設計領域,白仲航[10]等提出可供性理論輔助產品造型設計表達的方法,從而減少產品自身屬性特征的表達與用戶理解之間的偏差。李帥[11]等通過行為研究提出三種產品設計策略。尚凱[12]等基于高校學習座椅舒適度的研究,從視覺和使用體驗兩方面構建舒適可供性模型。薛翔[13]等將基于感知可供性的評價模型用于評估音樂APP 的用戶使用體驗。
上述文獻分別從不同角度將可供性理論運用于產品設計領域,提升了產品品質和使用體驗,證實了可供性在造型表達、產品評價等設計階段的應用價值,但在用戶需求階段的研究相對缺乏。因此,可嘗試將可供性用于需求分析階段,精確明晰用戶需求和設計機會,從而優化方案設計,以便提升用戶體驗。
用戶需求具有復雜性、多變性、模糊性等特點,導致需求轉化不準確,產品使用體驗欠佳。將服務設計中可供性的有機組成要素——功能、認知、行為、感官可供性[14]引入需求分析階段,從而將需求轉化為產品設計要素準確定位需求,促進人和產品之間互動的高效性,建立可供性對于用戶需求分析的實踐路徑。研究框架見圖1。首先,獲取用戶原始需求;其次,借助可供性分析用戶需求;再次,將模糊Kano模型結合AHP 分析法篩選需求,確定需求優先級排序;最后,有序推進設計實踐并對方案進行評價驗證。

圖1 研究框架Fig.1 Research framework
通過用戶需求定性和定量分析,細化用戶使用過程中的需求點,借助可供性方法歸類分析,再聚類提取設計要素,進而歸納總結設計機會,精確定位用戶需求指標,為后續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用戶需求指標確定見圖2,需求轉化過程見表2。

表2 基于可供性的野餐箱需求分析Tab.2 Demand analysis process of picnic box based on affordance

圖2 用戶需求指標Fig.2 User demand indicators
功能可供性是指產品具有明確的功能指示性,通過產品屬性、結構、特征的表達明確產品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實現用戶期望。例如,編號Q4 的用戶描述是“食物保鮮”豐富多樣的食物是野餐活動的必備品。堆疊放在同一容器里的食物在長時間的餐前準備活動中,極易出現食物互相串味導致食材不新鮮的情況。因此,野餐箱具有分類收納功能是顧客的需求之一,也是產品最重要的設計要素。
認知可供性是產品基于用戶以往的經驗和知識向使用者傳達產品的屬性特征。例如,編號Q9“偏好竹木材質”竹編材質是野餐文化的標志和代表,自野餐活動流行以來人們就使用木質、竹制的提盒來盛放野餐物品。因此,將具有野餐文化的產品造型特征和符號隱喻作為設計要素。
行為可供性是指通過產品操作方式的表達,引導用戶相應的使用行為,在設計時還應注意用戶操作行為的合理性。例如,編號Z3“推車搬運”、Z4“手提搬運”,在野餐活動時隨身攜帶的用品種類繁多,需要大量的物品搬運工作,無論是推拉還是手提都是移動的行為方式,操作省力、方便移動是野餐箱重要的設計要素。
感官可供性是指目標用戶通過觸覺、視覺等感官感知到的產品外觀特征。產品本身的色彩和質感會引起使用者心理或情感上的起伏,不同使用環境下傳達的屬性特征有所差別。例如,編號Z9“野餐籃造型單一同質化”野餐用品在感官可供性方面缺乏創新性。戶外產品在色彩方面主要取決于與周圍環境的融合性以及野餐活動本身具有的活潑、明快的情感色彩。與餐食緊密相關的產品選擇合金材質能帶給用戶整潔干凈的視覺體驗。
模糊Kano 模型是公認的需求判別方法,通過對用戶需求的定性、定量研究將需求要素進行屬性歸類,從而完成需求指標篩選。
步驟一:發放模糊Kano 問卷。依據需求指標,編制調查問卷,問卷示例見表3。問卷于2021 年1月29 日在Credamo 數據調研平臺發布,收集有效問卷共52 份,調查對象主要是25~40 歲的上班人群,其中野餐業余愛好者占 17.31%,野餐愛好者占73.08%,資深愛好者占9.62%。

表3 模糊Kano 模型問卷調查表Tab.3 Questionnaire for fuzzy Kano model


將評價交互矩陣Q與Kano 屬性分類表對照(見表4),得出隸屬度向量T,按照屬性的選擇順序進行歸類處理(各屬性的順序依次是:M、O、A、I、R)。

表4 模糊Kano 需求分類評估表Tab.4 Fuzzy Kano demand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table

步驟三:確定需求屬性類別,完成指標篩選。
引入置信水平α(0≦α≦1)對要素數值再次歸類。采用比較分析方法確定置信水平[15],α分別取0.2、0.3、0.4 等數值進行統計,對比結果發現α取0.3 時能確保信息不失真,同時避免了信息交叉[16],野餐箱需求分類結果,見表5。

表5 野餐箱需求指標屬性統計結果Tab.5 Statistic results of demand index attributes of picnic box
野餐箱設計要素屬性統計結果見表5,野餐箱的設計要素屬性分類:期望型需求(O)如桌椅、炊具的集成設計、折疊箱體、意象造型;必備型需求(M)如分類收納、移動方式、現代風格、幾何形態;興奮型需求(A)如垃圾收納、輕便硬質材料等;無差異型需求(I)主要體現在色彩材質的運用、箱體空間的利用、急救藥箱和手提方式的設置上,通過調查野餐箱的設計要素可知沒有引起用戶強烈不滿的情況,因此逆向型需求(R)并不明顯。去除無差異(I)類要素,保留必備(M)、期望(O)、興奮(A)類要素。優先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其次,解決用戶的痛點問題;最后,選擇性保留興奮型要素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層次分析決策方法的目的是系統化處理模糊問題,將復雜事物根據其本身的性質分成若干層次和因子,經常被用于多種因素決定的事物中。主要通過求取各層級因子的權重系數,確定需求指標的排序情況。
步驟一:確定各因素隸屬的層次關系,見圖3。

圖3 需求指標層次結構模型Fig.3 Demand index hierarchy model
步驟二:構造二、三層級中所有比較矩陣。首先篩選評價人員進行專家打分,篩選條件:熱愛戶外野餐活動并長期使用野餐箱包類產品的人員,主要邀請調研訪談過的用戶、主持或參與野餐箱設計、研發、制造的人員,以及長期與顧客接觸的野餐箱包類產品的銷售人員。共邀請了20 位評價人員,以Satty 標準化9 級量表為參照,兩兩比較設計要素的重要性,并構造判斷矩陣。
步驟三:SPSSAU 數據分析軟件輔助各層級權重計算,并查看邏輯一致性檢驗結果是否通過,最終排序結果,見表6。

表6 野餐箱需求指標權重排序結果Tab.6 Picnic box demand index weight sorting results
第二層級四項功能要素中,功能、行為可供性的權重系數高于準則層中其他兩類指標,這表示對于野餐箱的設計要更多地關注收納、炊具、坐具等功能的合理安排以及通過折疊、伸縮等方式提升產品的便攜性。第三層級十項功能要素中,綜合系數最高的是分類收納,現代風格的權重系數最低,根據綜合權重系數將設計要素由高到低劃分為三個區間,由此確定產品的核心、一般和附加功能模塊。
1)以核心功能要素(綜合權重≥0.083)為導向進行產品設計,主要涉及食物和工具的分類收納、輕便硬質材料的使用、折疊箱體、滿足戶外烹飪需求的炊具集成設計、增加戶外休憩使用的坐具以及箱體推拉移動方式增強產品的便攜性。
2)一般功能(0.05≤綜合權重≤0.075)適當加入可使產品功能和使用方式更加多元化,主要考慮借助相關意象形態設計野餐箱外觀造型,運用方體幾何形態元素設計產品,節省使用和收納空間。
3)附加功能(綜合權重≤0.047),在不浪費資源的情況下提升用戶滿意指數,垃圾回收是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措施,設置垃圾架便于回收野餐食物和包裝等垃圾。
根據模糊Kano 模型需求項篩選和層次分析法優先級排序得出設計要素,定位多功能便攜式野餐箱的概念設計,繪制草圖方案,見圖4。確定一款方案推演發散最終細化為設計方案,見圖5。

圖4 方案草圖Fig.4 Sketch of the scheme

圖5 野餐箱整體效果圖Fig.5 Picnic box overall rendering
1)產品方案符合用戶認知需求,簡潔易識別增強了產品的易用性,見圖6。“流觴曲水,飲酒賞景”是中國古代獨有的一種“野餐”形式,傳統提盒用于盛放飯菜等食品,多為方體矩形造型,是攜帶戶外餐食的重要工具。多功能野餐箱的造型,主要借助提盒的意象形態進行產品設計。箱體本身受尺寸的影響會占用空間,設計時主要運用方體幾何形態元素,節省產品使用空間同時便于收納,實現最大空間利用率。

圖6 造型設計細節Fig.6 Details of styling design
2)產品方案符合用戶行為習慣,確保用戶操作便捷,見圖7。在滿足多功能的前提下確保野餐箱方便攜帶,將箱體分為上下兩層中間用折疊結構連接,使用時將烤架通過定位孔升起,使用完畢將烤架與箱體合為一體便于攜帶和收納,且推拉移動方式增強了箱體的便攜性。將伸縮折疊結構運用于產品中,促使野餐箱在使用時呈現多種狀態,收納時節約空間。

圖7 便攜性設計細節Fig.7 Portability design details
3)產品方案的功能設置,精準滿足用戶優先需求,也兼顧用戶的次要需求,見圖8。野餐是一種過程性的活動,需攜帶的物品種類繁多,有食物、餐具、工具等,產品的屬性特征不盡相同。因此,野餐箱具有分類收納的功能,將易碎、易傾灑的餐具、食物等物品放在底層收納,將炊具、烹飪等用品放在上層收納以便使用時快速取用。人們除了帶一些簡便的餐食外,還會選擇戶外烹飪,燒烤是較受喜愛的戶外烹飪方式之一,因此,將燒烤架與野餐箱結合放在第二層。戶外環境地面存在潮濕易滑、凸凹不平、柔軟易陷、潛藏泥沙水漬等問題,舒適平穩的坐具顯得不可或缺,折疊凳方便攜帶、不占空間,將其內嵌在箱體兩側隨時取用。調研發現67%的用戶選擇自帶垃圾袋收納野餐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在第二層烤架一側,產生大量食物垃圾的地方設置垃圾支撐架,便于垃圾的回收。

圖8 功能設計細節Fig.8 Functional design details
4)通過產品方案的材質顏色等細節提升用戶感官體驗,見圖9。產品的造型風格、材質是產品重要的設計要素,鋁合金材質堅固更具現代風格,硬質塑料輕便可塑性強。將兩種材質結合使用,可以同時滿足用戶使用輕便材料和外觀具有現代風格特點的需求。

圖9 戶外場景效果圖Fig.9 Outdoor scene rendering
依據可供性理論確立用戶需求指標,結合定量研究方法確定設計要素的優先級順序,以此進行多功能便攜式野餐箱設計。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基于可供性的設計方案進行評價驗證,也為后期方案迭代提供量化的參考依據。

2)通過對野餐愛好者、野餐箱設計參與人員以及野餐箱包類產品的市場工作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將收集的數據分析處理,得出野餐箱的整體評價。

W為表6 中各指標的權重值,R為評價向量,由W和R代表的矩陣通過運算得到評價向量B,假設此方案的綜合評價矩陣為H,由此得出:

多功能便攜式野餐箱設計方案的評價結果如下:隸屬于5 級(非常滿意)、4 級(滿意)、3 級(一般)、2 級(不滿意)、1 級(非常不滿意)等級的數值依次為0.332、0.356、0.062、0.013、0.004。借助可供性理論推導出來的設計要素,經用戶檢驗比較符合大眾用戶對野餐箱多功能、便攜性、簡潔性、易用性的需求。但總體評價的相對隸屬度偏低。對比表6 權重值以及需求指標排序情況,發現在認知和感官可供性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用戶需求復雜多變,產品功能也需要及時更新升級。然而,現有產品日趨同質化,功能繁雜大同小異,功能模塊主次模糊不分,這些問題造成了材料浪費,也使用戶體驗隨功能要素的無序增加而降低。面對這一現象嘗試應用Affordance 理論方法,深度挖掘用戶需求,精準理解需求層次,旨在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增強人與產品的互動體驗。借助可供性理論定性分析用戶需求、歸納產品設計要素,利用模糊Kano 模型、層次分析法定量研究方法,判別用戶需求屬性,確定設計要素的優先級排序。最后,運用FAHP 評價法驗證方案設計的有效性,也肯定了前期需求分析的合理性。該設計應用為可供性引入用戶需求分析階段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