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傅昊,胡斌
(1.江蘇開放大學 設計學院,南京 210013;2.澳門城市大學 創新設計學院,澳門 999078;3.澳門科技大學 人文藝術學院,澳門 999078)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年還指出: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要增強文化自信,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2]。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的提出,傳統民居更新正在蓬勃發展,如今對于傳統民居更新設計的研究多從建筑學或者保護的角度出發。南京地區出現了“快速崛起快速隕落快速更新”的現象,導致部分村落在經歷一次次的更新之后文脈受損并失去了活力。為了解決南京地區現存問題,以視覺體驗的視角出發介入更新設計中,以期找到傳承文脈的途徑。
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江寧全域旅游策略的實施,南京涌現出一批批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設計師,將視野聚焦于傳統民居更新設計,不斷創作出具有文化傳承的傳統民居更新設計,這樣的趨勢呈螺旋上升狀。
在經過更新設計之后的使用者發生了改變,以往的傳統民居的使用者與擁有者多數是一致的,在經過更新設計后其使用者與擁有者可能不一致。例如,更新之后功能改變成活動中心、圖書館、民宿等,這時運營管理人員、游客等便成為了使用者[3]。因此設計的服務對象也隨之增加了。
傳統民居的原始功能以居住為主生產為輔,根據地區的不同與家庭情況的不同會有所差異。更新之后的功能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擁有者使用的居住空間即保留民居功能屬性;第二類為非擁有者使用的居住空間,例如民宿、客棧等;第三類為公共空間,例如圖書館、活動中心等。
南京地區的傳統民居更新設計日益增多,其中不乏設計名師的作品例如周凌先生設計的南京樺墅村口鄉村鋪子(見圖1)、嚶棲書院(見圖2)、蔣山漁村改造項目等。從建筑學視角來看都是非常出色的設計,但在對南京大量村落進行了長期階段性調研之后,發現了一些建筑學設計之外的一些問題。

圖1 樺墅村口鄉村鋪子Fig.1 Village shop at the entrance of Huashu Village

圖2 嚶棲書院Fig.2 Yinxi Academy
1.3.1 更新之后未能徹底激發村落活力
傳統民居中的空間布局、材質選用、尺度比例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因此通過更新改造后需要做到既能符合當代社會生活,也能繼續傳承文化的同時吸引社會關注,從底層邏輯激發村落的活力。
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遇到了更新完成后,沒有達到預期影響力,對于村落沒有帶來經濟、人口流量的增長?;蛟诟峦瓿珊蟮囊欢螘r間內有一定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后期服務,未能激起人們多次前來的欲望,因此逐步變得荒涼。2015 年12 月正式對外開放的嚶棲書院在最開始有大量游客參觀,其中包含讀書愛好者、青年大學生、度假游客等,一定程度帶動村落活力并增加了農產品與特產的購買力,但由于沒有形成一套可有機循環的服務機制于2017 年6 月正式關閉。在南京的很多傳統民居更新設計中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更新完成后快速崛起并快速隕落再繼續進行新的更新,這無疑是對資源的浪費,對于村落也沒有形成良性的循環,未能切實激發村落活力。
1.3.2 更新設計與南京文脈關聯性較弱
在部分傳統民居更新設計項目中設計手法同質化現象嚴重,將一類設計手法在全國各地進行大范圍重復的應用,這樣不僅沒有體現出設計的在地性與因地制宜,也沒法給擁有者和使用者帶來歸屬感。更新之后的設計與周邊沒有形成呼應,這對當地文脈的傳承未能帶來積極作用。因此在更新設計時,應深度挖掘屬地原有文脈與文化亮點并以此深化設計。增加兩者的關聯性有助于給村落帶來認同感、提高社會關注度、保持吸引力。
1.3.3 更新之后推廣力度不足
很多優秀的傳統民居更新設計在完成設計后并未能進行多維度的推廣,這便導致了解的人群較少,因此引流量便不足。但近年來也出現了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案例,例如2019 年開始的南京小西湖片區改造項目,從最開始提出“小規模、小尺度、漸進式”更新模式[4]在學界引起關注,到后期與藝術家聯合辦展覽、打造互聯網熱門IP 場景、非遺工坊、合理招商引資形成宿、食、娛多維商業空間,因此通過學界、短視頻與自媒體時代數字傳播方式等吸引了大量的人流量(見圖3)。同時,對人流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地向審美、娛樂、文化、科技等方面發展,原有的更新設計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因此更新設計結束不能停止設計服務,多維推廣對更新設計可以長久保持活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圖3 小西湖片區改造項目Fig.3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Xiaoxihu Area
以往的民居研究多是以建筑學科的方式進行,而在傳統民居的研究中,逐漸地與社會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進行了交叉融合[5]。20 世紀90 年代以后,我國大規模地進行了民居資料搜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像陸元鼎所說的那樣,“對于民居的研究,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建筑作為主要的學科,與其他的學科相結合,進行全面的研究。”[6]從這可以看出,傳統民居更新設計可以采用跨學科的方法。
視覺體驗的研究應用在建筑學、文學、心理學、等學科中,這符合傳統民居需要跨學科研究的需求。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在其出版了的著作《知覺現象學》說到需要以身體為媒介,解讀人的知覺行為,眼睛不是知覺本身的工具[7]。在劉先覺先生的著作《現代建筑理論》中這樣說道:“通過對多種空間、材料、聲音、溫度和光線的視覺體驗,逐步形成認識和理解空間環境的感覺圖式,這種圖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以后在空間中的體驗方式和行為。”[8]然而在傳統民居研究的文獻和書籍中,很少有以視覺體驗視角出發的,所以從這樣較新的角度來探討傳統住民居更新設計的問題,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傳統民居的文脈要在現代得到合理地繼承,取其精華,除其糟粕,要做到“舊”,而不是表面的舊,應當是內在的舊。換句話說,是從傳統民居中提煉出優秀的文化,而非元素拼貼、全盤照抄。在傳統民居更新中,“新”并非將老房子拆掉,而是按照現代人們對居住要求,對其進行改造。在鄉村中設計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居住空間,讓使用者有歸屬感。視覺體驗視角的介入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用戶體驗,提升滿意度并激發村落活力。
視覺體驗是一種重新審視傳統民居更新設計的視角,通過對其進行梳理和總結,有助于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民居中的同時,對其進行適當的創新,激發當代的精神文化共鳴[9]。
材質的肌理可以直接影響觀者的視覺體驗,舒適與否、光滑或者粗糙、光線的效果都是通過肌理來表現的。而質感,則是由人們的以往經驗和視覺體驗決定的,例如人們看到絲綢就會感覺到柔軟,看到木材會感到溫暖,看到石頭會感覺到硬度與安全感。肌理更易于讓人體會到材料質感所帶來的視覺感覺。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現有的傳統民居大部分都集中在城中村和鄉村。為了運輸的便捷性與經濟性,民居使用的材料大多都是從當地挑選的。就南京這一帶的四水歸堂的民居來說,材質大多選用附近的天然材料(見圖4),如木材、石材、泥土等,便于在更新設計中反映“舊”。在更新的過程中,將采用玻璃、金屬等現代化的材質,以便于反映“新”。在傳統民居更新設計案例中也出現這樣的設計手法,比如王澍先生于2015 年設計的富陽文村中的外墻采用當地的一種叫做“杭灰石”的石頭。利用杭灰石進行更新設計,可以直接激發居民對改造之前房屋的感情,作為本地居民,他們會對這樣的建筑材料有著歸屬感。

圖4 傳統民居更新設計中的鄉土自然材料肌理Fig.4 Local natural material textures in the renew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視覺體驗受到的影響并不只有材料本身質感的不同,相同與不同的材料組合方式會形成特殊的視覺體驗,光線的強度和角度會對材料的陰影產生豐富的效果。正如藤條做的家具一樣,未經處理的藤條和經過處理后的紋理給人帶來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而這種織造方式將會對視覺的感受產生直接的作用。在傳統民居更新中,既采用了傳統的天然材質,又采用了現代化的人造材質,多種材質的結合,從而豐富了視覺的體驗。
視覺體驗不但表現在材料的質感上,還能表現在空間上??臻g中帶來的是綜合的視覺體驗,道路和建筑物的空間尺度、空間色彩、空間節奏等都會為人們提供豐富的視覺體驗。與材料紋理相比,空間肌理更難以被感覺到,一定程度依賴于設計師對建筑的表現和受眾自身的感受。
gad 建筑于2016 年完工的東梓關村改造項目,在空間上進行了革新,既保留了原有的空間肌理,又滿足了現代人的使用需要。通過對其空間模型進行了解析和復原,它包括兩種不同的設計原型,第1 種是11 m的小開間,最大進深21 m;第2 種是大開間16 m,進深14 m。將2 種原型演變為4 種類型,并通過旋轉、平移、鏡像等方式形成不同的組合,形成一套獨立的、獨立的結構單位。單位之間的間隔尺度是不同的,所以建筑的間隔可以分成3 種,一種是“巷”型,寬0.8~2 m,用于滿足人們的短途走動的交通需要。第二個是“街”型,寬度是2~4 m,它的功能是汽車交通運輸和迎街的小型商鋪;第3 個是“場”型,寬度超過4 m,是用于村民聚會、活動的場所。3 種不同的規模在一個完整單元都有所體現?;A單位的空間功能性細節是根據當地村民的實際需要和本地習俗。設有電動自行車停車位,農具間,空調室外機平臺,太陽能熱水器放置位置等,以滿足現代化的居住需求。這種空間的運用,既符合當代的實際,又對傳統的空間形態有所傳承和反思。
東梓關村傳統民居改造的范例,以傳統空間格局、鄰里關系、街道尺度等為切入點進行設計,既有創意,也傳承傳統空間中的精華。在這樣的空間肌理中人們會喚醒舊居生活的記憶,也能滿足現代的居住的生活需求,這就是在更新設計中將空間肌理進行了繼承,讓人能夠透過視覺感覺到空間肌理。
在傳統民居中蘊含著當地的歷史文脈,經過更新設計后不能破壞其文脈而是應該以繼承與發揚的方式來呈現給世人,以傳統民居更新作為延續與傳承的載體。
從傳統民居中抽取和分解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肌理,并以現代的建筑語言對其進行重建。江南民居的雙坡屋頂,安徽民居中的馬頭墻,福建土樓的特殊建筑形態,都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建筑語言。對于這些傳統民居來說,不能單純地模仿造型、材質、色彩,進行簡單的元素堆砌,這樣的方式不能作為一種文化的延續,也不能被后世的人們所接受。對傳統民居更新設計,既不是完全推翻重建,也不是將傳統的元素加到新的建筑上。需要的是在了解了傳統民居的文化肌理之后,以現代化的方式重新詮釋。gad 建筑于2016 年竣工的東梓關村更新設計中的屋頂造型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屋頂的造型對江南傳統住宅的曲線屋頂、單坡屋頂、雙坡屋頂等基本元素進行了分析、解構、抽象提取構成現代化連續坡屋頂(見圖5)。遠遠望去,就像吳冠中先生的江南水墨畫,通過視覺體驗文化肌理聯想到之前的居住場所,它并非簡單的模仿和復制,而是融合了現代人生活需求與合理功能的繼承式創新。這種更新的設計方式是合理的,它用現代的語言將傳統民居的深層內涵傳承下來,讓觀者通過視覺體驗感受到更新后的民居中文脈肌理的傳承。

圖5 東梓關村更新設計后的屋頂Fig.5 Updated roof of Dongziguan Village
在視覺體驗中,文化肌理屬于較高級的層次,所以這種視覺體驗的普適程度比較低。這意味著,越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民居有深入研究的人能夠得到更多的體驗與感受。而不熟悉相關知識背景的,所能得到的感受也相對較少。因此對不同的個體而言獲得的文化肌理體驗差別較大,對于文脈的傳承,文化肌理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4.1.1 區位分析與現狀
“它較明初的正襟危坐多了幾分嫵媚,較蘇州的建筑少了點脂粉,較皖南皖北一帶民居多了幾分姿色。淡妝中見嫵媚,秀氣中見大氣,為南京古民居的本色。”[10]東南大學的古建筑學教授朱光亞先生曾經如此評價楊柳村。楊柳村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整個村莊面積達55 萬m2,建筑面積15 萬m2,村民1 300 多人,楊柳村中的大部分房屋都是明清時期的,大多是兩層、人字頂、木質梁柱體系的構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楊柳村空心化逐漸變得嚴重,大批青壯年去城市打工,村里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楊柳村是南京市江寧區的“三星級景區”之一?;谏鲜鰞蓚€原因,將更新設計之后的功能定位為活動中心?,F存的傳統民居中,梁柱體系主要是穿斗式、斗式和挑梁混合結構,有些在政府的幫助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仍有很多地方還沒有修復,有些地方已經倒塌,處于一種荒廢的狀態,急需進行更新設計。作為活動中心,它的功能是為村民提供活動、聚集的地方,同時也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休閑和咨詢的地方。在建筑的高處設計了一座瞭望臺,可以眺望整個村子。活動中心是為村民和游客服務的,以增進與村民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傳統民居在改造設計成為活動中心之后,使用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所以它的空間功能也對應發生了改變。原有的空間規模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的空間需求,必須對應相應功能進行空間劃分。此次改造的三座建筑最左邊的一座是村民的自建房,另外兩座則是在2011 年進行了統一的改造。坐落在楊柳村的中心位置,毗鄰一個池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區相鄰(見圖6)?;顒又行木驮O在這里,對于游客來說,在參觀完“紅廟”和“南京市江寧區民間藝術博物館”后可以到此處休息與咨詢。對于村民們來說這里比較方便,因為直線距離近,希望村民們可以往這里聚集。

圖6 更新設計選址涉及建筑Fig.6 Site-selection involving buildings of Updated design
4.1.2 設計目標
以期通過基于視覺體驗的更新設計能夠激活南京楊柳村的村落活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社交、休閑活動,都是以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行的,楊柳村的村民也是這樣,經過多次考察后發現村民們,在閑聊、摘菜、曬太陽的時間在逐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希望活動中心的存在能改變目前的狀況,讓村民們能夠更多地外出,加強鄰里之間的交往,并定期與社區組織各種活動。不僅僅需要活化村莊內部的生機,還需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并從外部激發村莊的生機。
通過空間設計的營造增加村民與游客的交流。村民們都非常樸實、好客,游客們往往對村子的歷史、文化等充滿了好奇,但是他們和村里的人卻幾乎沒有什么交流。導致這樣的情況可能是缺少一個雙方都可以活動的場所,也是村民和游客之間溝通的橋梁,活動中心就成了一個讓村民和游客交流的場所,在相同的場所增加了雙方交流的可能性。希望通過觸點將服務落于實處[11],切實提高村民與游客的交流。
通過更新設計有機傳承南京地域文脈。隨著對傳統民居的價值認識逐步深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其價值與影響意義更加深遠。傳統民居的生活環境與尺度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生活習慣,因此需要在傳統民居與現代建筑中尋找一個平衡點。對傳統民居的保護,不僅是修繕,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當代社會中傳承和利用這些寶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結合楊柳村的現狀,將“新”和“舊”有機融合,從視覺體驗的角度進行傳統民居更新設計。
4.2.1 材質表現
在材質的運用上,盡量與周邊建筑的視覺體驗感覺相協調,因此采用了大量當地的天然材料,局部采用了現代化的工業材料。使用了木材、青磚、瓦片、玻璃和金屬材料等,這些材料中主要以當地的天然材料為主進行使用(見圖7),為激發對傳統的視覺感受,工業材料主要起到承重和解決空間中大跨度結構的問題。

圖7 更新設計材質分析圖Fig.7 Material analysis diagram of updated design
在楊柳村附近的馬場山亦設有磚窯廠,用以燒造青磚,故在更新設計時,大量采用當地的磚塊。層層疊疊的磚塊,改變了以往的視覺效果,視覺上它的肌理更加通透、輕盈,這是為了隔絕兩個不同屬性空間,但透過磚塊的縫隙,人類仍然能看到一些東西。根據磚塊的疊加方式給人們帶來的視覺體驗也是不一樣的,緊密的層次感讓人產生了安全感和堅韌感,使人們更加愿意坐在此處。
4.2.2 空間構成
在此次的更新設計中,空間劃分為“虛空間”“過渡空間”和“實空間”(見圖8)。形成虛實對比的2 個視覺體驗的空間,讓二者相輔相成,就像是太極八卦大陣中的陰陽均衡一樣?!皩嵖臻g”以柳樹視覺的形式為基礎,產生了現代化的木質建筑系統,作為空間中的連接結構。“虛空間”是以兩幅保存比較完好的梁柱為基礎,將原來倒塌的墻體拆除,以更好地展示出結構的視覺美感,它的作用是吸引參觀者,其中還設置了一個瞭望臺,為了讓參觀者在這個區域內得到視覺體驗?!斑^渡空間”是將其二者聯系起來的灰色空間,并與“實空間”相聯系,在建筑物東側和北側設置了額外的“過渡空間”,供村民和參觀者在這里休息與交流。

圖8 更新設計視覺體驗空間劃分Fig.8 Visual experience space division of updated design
S·E·拉斯姆森在其著作《建筑體驗》中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建筑師希望能夠造成一種真實的體驗和感受,它就必須使用和結合那種能夠留住觀者并使其主動地去觀察的形式?!盵12]“虛空間”在村民活動中心的西北一側,是進入村子的游客最先可以看到的地方,通過在其左邊有一個池塘,可以看到上面的瞭望臺但不能進入,這讓人產生了探究的欲望。“虛空間”的正面看似沒有任何入口,側面設計了只有一米寬的入口,讓人感覺到一點壓迫感,這是為之后的視覺體驗做鋪墊(見圖9)。觀眾在臺階上會有一種視覺上的張力,這里的空間有較強的指向性,朝著最高的地方聚集。由于磚的排列方式留有空隙,因此觀者能隱約看到其他空間。第二層有許多不同的路徑可供選擇,整體“虛空間”為楊柳村和建筑物帶來了大量的視覺角度(見圖10),使人們在不同的視覺體驗下感受空間的變化,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13]。引起項目與使用者的情感共鳴,不僅僅局限于物理的愉悅,進而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愉悅[14],以此通過系統的管理提高服務效率以及使用者的情感實現。

圖9 虛空間的視覺效果分析圖Fig.9 Visual effect analysis diagram of virtual space

圖10 入口處視覺張力對觀者的心理影響Fig.10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visual tension at the entrance on viewers
傳統文化保護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對其進行提取與重構[15]?!氨逃駣y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是唐朝的賀知章所作的詩,更新設計坐落在一片池塘邊,四周種滿了楊柳林,通過對柳枝的視覺圖像進行提取,形成一個“實空間”的現代木質結構系統(見圖11),建筑像柳葉一樣自然地垂落下來,營造出一個涼爽的環境,并讓光影產生變化,形成豐富的視覺體驗效果。

圖11 基于楊柳的視覺形態生成現代木結構體系演變過程Fig.11 Evolution process of modern wood structure system based on visual form generation of willow
在南京楊柳村傳統民居更新設計中除了內在的視覺體驗空間生成,在效果表現上也采用了視覺沖擊力較強的方式呈現(見圖12),以期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可持續給村落帶來活力,避免出現快速隕落的情況。

圖12 根據視覺體驗生成傳統民居更新設計效果圖Fig.12 Generated updated design rendering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based on visual experience
傳統民居更新設計盡管近年來是被關注的熱點,但從視覺體驗的視角出發的研究甚少。南京地區現有的傳統民居更新設計中出現了“快速崛起快速隕落再次更新” ”的現象,從視覺體驗的視角出發,完成南京楊柳村村民活動中心傳統民居更新設計方案,以期可以做到持久激發村落活力,對南京地區今后的傳統民居研究提供部分理論依據與支撐,從而切實提升人居環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