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妍
(黑龍江東方學院,哈爾濱 150086)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一個個令人稱贊的成績呈現在我們面前。而美麗鄉村建設可謂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其更加關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這樣的發展環境下,農村公共設施的存在與發展逐步受到重視。在一些休閑街區、綠地、休閑廣場,公共設施開始遍布其中,甚至在一些以旅游為中心建設的鄉村,其公共設施的形式更加多樣,除了基礎的健身休閑設施,還包括標識標牌、信息亭和無障礙設施等一系列的公共設施形式,這些都不是盲目而為之的,需要從實際的效用、受眾的需求和所屬環境特點出發,以整體與細節的完善形成全新的系統化的多功能的設施體系,在優化農村人群的生活環境的前提下,形成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宜居農村,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催動農村的經濟發展。正是在這一現實的指引下,農村公共設施設計與優化成為一種趨勢和必然,深入探討與總結其形式與功能的呈現意義重大。
從目前各個農村公共設施存在的現實情況看,設施的整體數量較少是大多數農村公共空間現實存在的問題,且大多數是健身設施,其他類型的休憩設施幾乎沒有[1];公共設施存在的公共空間較差,即便有的鋪裝了地面,但整體毫無生氣可言;人們對公共設施的使用較少,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從深層次上挖掘,農村公共設施的設計目標大體包含以下幾方面。
1)實現特色化。農村公共設施應以特色化為設計目標,以文化和生態的各方面特點為契機,突出地域特色,實現特色化。
2)追求人性化。無論形式還是功能都始終以人為本,從人的使用角度出發,進行細致貼心的設計和呈現[2],提高受眾的滿意度。
3)圍繞生態化。盡可能運用生態材料進行公共設施的設計和呈現,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最大化地保護環境。
4)融入智慧化。對于農村公共設施的設計而言,智慧化理念的融入有著突出的價值,如此便能實現更加多樣的功能,提高自身的價值,是更加高效的設計思路。
在這樣的設計目標要求下,設計師在農村公共設施的設計過程中應以此為指引,結合其所反映出的一些目標所必須的原則,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優化處理。具體原則主要如下:時刻以設計目標為指引[3],堅持創造個性、生態、和諧的公共設施,為新農村的現實生活注入活力;以人為本貫穿始終,充分考慮人群的現實訴求,以和諧、多樣的公共設施打造宜居環境;從整體視角深入思考設計形式,以便更好地實現綜合、便利、高效的設計要求和目標。
明確了農村公共設施要遵循的原則,設計師便可以在實踐中進行多方面的嘗試。無論是整體視角的統籌兼顧,還是細枝末節的逐個推敲,都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不能忽略的[4]。這是因為農村公共設施與城市公共設施不同,其發展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必須從自身的發展需求和實際特點著手,從整體性、人文性和生態化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見圖1。

圖1 共享圖書室Fig.1 Shared library
農村公共設施的存在是滿足村民及本村的發展實際,需要從多個角度發揮自身的作用,所以必須以整體性為指導,豐富和完善相關的公共設施類型,同時要照顧到所處環境的特點,形成整體協調有序、種類功能多樣的公共設施群[5]。作為設計者,先要從公共設施的整體環境出發,依據不同的公共環境特點進行不同形式設計。比如,在村子的主路入口可設計個性化并富有特色的宣傳告示牌,告示牌的選材可以選擇當地所特有的自然材料,也可以選擇那些符合農村化地區特點的仿木質,最大化地與其存在環境相和諧;在公廁等公共設施的選址上,也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既要方便使用,又要避免對村民的日常生活形成干擾。更大的范圍上,還應充分考慮文化廣場、戶外健身場地、老年活動室等空間布局的特點,對其中的公共設施進行既符合自身特點,又能夠彼此聯系的一種獨特個性化的設計[6]。以農村的公廁設施設計為例,設計師可以將公廁與公共休憩場地相結合,對公廁的外在形式表現和色彩呈現進行個性化處理,使其與公共休憩場地的整體環境相協調,并在公共休憩場地設計同系列的小型建筑、兒童游樂設施、購物中心等,形成一個綜合服務性的大空間,提升其中的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和場地的外在面貌,同時讓村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一個層次,見圖2。

圖2 公共設施石凳Fig.2 Stone bench for public facilities
公共設施從城市發展到農村,其數量和質量也不斷提升,整體的形式與功能也不斷豐富[7]。這是因為農村的經濟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人們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其對公共設施的要求與城市中的人們一樣,甚至要求更多,所以單一化的形式和僵化的功能使得自身的吸引力越來越低,預期的功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難以從整體上提升農村的生活質量,也難以打造良好的公共環境[8]。從人性化視角對此進行審視,不難發現公共設施的功能發揮必須對不同的人群甚至特殊人群進行關照,以靈活性、個性化、特色化的功能實現更多的價值。以農村老年群體為立足點,進行相關的考察便會發現,這一特殊群體對公共設施的需求不斷提升。這里主要以這一群體對公共設施的功能需求和情感滿足進行剖析。
安全性和易用性。老年人生理機能下降,突出表現在日常的走路、家居生活和戶外活動等方面,都會受到一些實際的限制,加上日常交流的缺失,常常會有一種孤獨和焦慮的情緒在影響著自身的健康,尤其農村老年人的這一特征表現更加明顯。針對這一群體的農村公共設施應以安全、易用為基本原則,對老年人的生理條件進行關照[9]。比如,在農村的公共空間中多設計配置一些無障礙設施,可以對原本不平整的路面進行優化設計,在填平的基礎上,做好防滑處理,也可以多設計一些休息亭,便于他們休閑交流,甚至可以對整體性進行充分把握,設置公共衛生間、飲水區域、照明設施等,以綜合、全面的公共設施和安全易用的操作過程給老年人的日常使用帶來便利[10],見圖3—4。

圖3 鄉村景廊無障礙設計Fig.3 Accessibility design of village view gallery

圖4 鄉村建筑無障礙坡道設計Fig.4 Design of accessible ramps for rural buildings
審美性與情感性。從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層面考慮,由于身體機能下降、兒女的忽視,其內心十分孤獨,加上收入低,甚至零收入,其情感層面急切渴望得到關照,在心理上多表現為焦慮、不安、抑郁等,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心理健康[11]。所以,農村公共設施的設計應對形式和功能進行豐富和優化。鑒于老年群體受聚集的心理及行為表現,設計師在對農村公共設施的設計上要增加廣場、健身器材等的設置,并以老年人的審美為出發點,設計公共設施的形式和功能,真正為他們提供一個舒適的交流空間,讓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比如,在公共設施的外在形式設計上多選取一些懷舊的元素,吸引他們回憶兒時的點滴,或者融入現代化的技術,讓設施智能化,幫助他們感受時代發展的氣息[12]。如此,便可以使其從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從而更加熱愛生活,見圖5。

圖5 竹排造型防護圍欄Fig.5 Protective fence in the shape of bamboo row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公共空間的設施設計有著重要的地位,并表現出對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努力打造更加和諧、宜居的農村公共環境。所以,在未來的農村公共設施設計中,生態化成為一大發展趨勢,而如何在當前的環境下,將生態化理念融入農村公共設施中,成為設計師的重點思考內容[13]。以農村的廁所設計為研究對象,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設施雖小,卻是農村發展中關系民生的大事,是農村文化和文明的展示窗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裝扮農村生活空間的重任。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可以讓廁所從內到外實現生態藝術化的設計嘗試。比如,在廁所設計中,將原本的樹木進行保留,讓廁所與樹木之間相互包裹、相互照應,打造自然和諧又富于變化的空間和設施;在造型上,可以改變方形的固化形式,將圓形甚至與當地特有的文化元素相結合,呈現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在細節上進行環保材料的大面積使用,傳達一種親近、愛護自然的態度。這看似小事,實則是文明的縮影,能夠于無形之中實現一種價值觀念的傳遞,在不知不覺中規范自身的行為方式。這樣的農村公共設施有利于農村公共環境的和諧發展。
從全球發展的層面審視,不難發現鄉村是一直存在并將長期存在的。在我國,即使是生活在農村,人們也有著普遍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對所生活的空間追求舒適和完美。農村公共空間公共設施的設計就是這樣開始和興起的。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需要總結當前農村現有公共設施設計中的不足,以不同的設計形式、不同的設計手段和不同的功能追求為中心,從整體性、人性化和生態化的視角進行完善和落實,讓農村公共設施的形式、功能能夠與農村的環境特點相適應,與農村的現實生活相適應,避免模式化的設計,打造個性化、特色化的現代農村公共設施,為農村的美好明天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