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冰洋,俞倩,徐莉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 430074)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江永女書的發現讓學術界各類專家學者們眼前一亮,并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隨著專家學者不斷深入挖掘,推進了女書文化研究的進展[1]。在《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中,已經對江永女書的使用狀況進行了詳細的敘述。當地的女性用這種不為男人所知的神秘文字筑造出一種精神體系,相互溝通心境,女書文字不僅能與傳統漢字并肩同行,而且不會相互打擾[2]。江永女書的誕生是中國婦女的偉大創舉,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創新的態勢下,女書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既能為其增添現代感,也能為其增添新的活力,給大眾心靈帶來美感的愉悅,讓女書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本文以江永女書字體形態特征為切入點,挖掘女書字體形態特征在裝飾圖案設計上的應用方式。
女書起源于我國湖南省江永縣,是由江永婦女所創造的一種神秘的女性符號文字體系,作為全球僅存的唯一的女性文字,其蘊含著女性文化獨有的氛圍。女書只在當地婦女間使用、傳播,這種獨特的傳播方式為其籠罩了一抹神秘的色彩[3]。就功能性而言,女書為江永婦女提供了私密的情感交流空間,除了日常的書寫外,女書亦文亦圖的造字特點,還使其兼具了濃烈的裝飾藝術氣息,常被當地婦女視作花紋織繡在日常衣物上[4]。周有光先生曾說女書是“中國文化深山里的一朵野玫瑰”,它美得魄麗,能激起人們心中對女書強烈的探索欲望。
女書,流傳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江圩鎮區域一帶,地域偏僻,交通閉塞,人們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在女性裹小腳的封建習俗傳入后,因裹小腳讓女性行走困難,不便出門,導致女性在社交生活中逐漸遠離,成為名副其實的“閨中女”,在此大環境下,女性對社交的需求日益迫切,這一原因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女書的形成。江永女書文化其實也是封建社會時期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種縮影,沿用女書刺繡在手帕上的一首歌謠(“中華女子讀女書,不為當官不為名,是為女人受盡苦,要憑女書訴苦情”[5])來傾訴女書產生的哀怨起因,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對女性的束縛,讓女性的人身自由與個性被封建禮教所壓迫,為了互通心跡,訴說衷腸,尋求精神上的自我慰藉,江永地區的婦女便創立了傳女不傳男的女書文字,由于這種特殊的傳播方式使女書的產生成為特定歷史背景下獨特的文化現象,增添了女書神秘、獨特的魅力。關于女書的起源及時間問題,文化學者們眾說紛紜,當地也流傳著幾種女書的神話傳說:九斤姑娘女工造字說、荊田胡氏皇妃傳書說、神臺買書說、盤巧造字說。但因歷史資料不足而無從考究與佐證。
在文化價值上,女書作為世界上獨有的婦女專用文字,其特殊性與神秘性不言而喻,女書文字內容涉及面也十分廣泛,對人類研究文字起源、女性文化、民族起源以及文明發展歷程各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同時,女書文化是以女書作品、做女紅、唱歌堂、趕廟會和結老同等習俗為載體而構建的一個功能強大的文化系統,這也培育出了女書奇特的文化價值與文化象征[6]。
社會價值上,女書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觀賞的審美價值,一方面,女書不僅僅是舊社會制度下婦女排解苦悶、互訴衷腸的工具,同時也是江永地區特有的歌堂文化與婚嫁文化的靈魂。女書字音極具樂感,女書歌曲委婉動聽,在當地民俗節日中,“讀紙讀扇”的唱歌堂是女書文化獨有的傳播方式,具有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另一方面,女書字體秀麗娟細,與女工刺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備獨特的觀賞性,可作為典型的民俗旅游資源,能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
藝術價值上,女書字體筆畫纖細柔美,自由舒暢,造型奇特,每筆每劃間都充滿著的女性韻味,兼具文字與圖案造型的雙重特點,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符號。同時,女書的創立,與古代女性必學的女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被后人所發現的女書作品絕大多數以刺繡的形式存在,并配以花鳥圖案裝飾,形式精美,古意盎然,極具藝術審美價值。
女書的傳承受到地理環境、傳播方式和文化交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阻礙,女書的發源地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江圩鎮,這里四面環山,中為盆地,地理環境相對閉塞,很少與外界交流,極大限制了女書的傳播范圍。與此同時,女性是女書的主要傳承者,傳播方式一般由當地婦女自發相傳,母女口耳相授[7]。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漢字的推廣,婦女不再拘泥于閨閣,開始接觸和學習新知識,女性文化水平的提高,導致使用女書交流的江永婦女越來越少,立志做女書傳承的人也所剩無幾。另外,封建社會的女書作品多作為殉葬品隨女書作者被火焰焚化,加之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風潮,讓為數不多的女書作品被摧毀,導致留存下來的女書作品寥若晨星,讓女書文化的傳承幾乎陷入了絕境[8]。自2006 年以來,女書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得到了一定的社會關注與認同,但其后續傳承與發展卻不容樂觀,因此,如何使女書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值得當代文化研究者細細思考與探索。
圖案是造型藝術類中的分支,通過藝術圖形構思進行再設計,使其兼具實用與裝飾的雙重特性。從結構特征上來看,女書整體造型呈左低右高的長菱形狀,字形纖細修長,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形式感強烈,具有濃重的地域色彩。在江永地區,文圖結合是女書常見的表現形式,女書除了日常的書寫外,還常常被視作紋樣配以當地的花、鳥、蟲、魚等動植物圖形織繡在巾帕、花帶和服飾上,每種圖案背后都蘊藏著江永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不倦的追求,如最具代表的女書圖案“八角花”,其外弧由八條連弧紋構成,內部多填充不同形式的吉祥紋樣,以視覺中心為軸,呈動旋式排列,視覺沖擊強烈[9],讓人們從中感受到手藝精巧的江永婦女所體現出來的文化修養以及審美情趣。
從女工刺繡中不難發現,女書兼具文字與圖案的雙重意味,圖文結合的表現手法賦予女書新的藝術文化內涵,樸實的民族風格陶冶著人們的思想情操[10]。在當代數字信息化下,女書的傳承與發展已急不可待,傳統的女書圖案風格及其載體早已不滿足當代人多元性審美的需求,因此,在當代造型藝術上應深入挖掘女書文字與圖案的民族文化內涵,對女書文字符號以及元素進行采集、提煉與重組,在賦予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與裝飾圖案進行交匯融合,推動女書文字的傳承與創新,讓更多人接觸到這種極具神秘色彩的女書,將中國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民族風情進行更加廣泛的推廣與弘揚,使女書之花重新綻放。
女書與漢字兩者的字體形態是有明顯區別的,漢字字形是平穩莊重的四方狀,女書字形則為弧長且窄的斜菱狀,女書的字體形態顯著特征大致分為三種:從右到左的筆順、圓弧曲形的筆畫、傾斜菱狀的形態。三者間的關系似乎像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關聯緊密、相輔相成,其中筆順和筆畫的特征對女書字體的特殊形態影響深遠。
筆順,書寫筆畫走向時的順序,影響著筆畫的走勢與連帶關系,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書寫速度與字體形態。筆順規則是從古至今長期書寫習慣的延續,其筆順規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現在“火”筆順是:左點右點,先撇后捺。而在1997 年4 月國家筆順規則修訂前“火”筆順為:左點先撇,右點后捺。由此可知,筆順的制定規則需要遵循書寫方便且順暢的原則。
經過歷史的演變與發展,如今漢字筆順大致為由左至右、從上到下,整體為左上至右下的趨勢規律。因右手執筆書寫,所以起筆趨勢規律是順應右手生理機能基礎上實踐的結果。與之不同的是女書筆順大致為由右至左、從上到下,整體為右上至左下的趨勢規律(見圖1)。在右手執筆的情況下,女書筆法順序與右手生理機能背道而馳,使手肘與關節處感到別扭與不適,書寫不順暢,大概由于這一原因的制約,女書文字僅用少數筆畫構成。在書寫女書文字的大多數情況下,因筆順主導左右讓女書筆畫都順承著由右至左的習慣,導致女書筆順走勢對筆畫的形成影響重大,這一獨特的筆順也造就了女書的魅力與藝術感染力。

圖1 女書筆順Fig.1 Female script stroke order
筆畫,字體結構中最小的構成單位。中國漢語文字由點、橫、豎、撇、捺、提、折八種基本筆畫構成,與其有顯著差異的是江永女書文字,其僅由點、豎、斜、弧四種基本筆畫構成,見圖2。漢語文字構成中以橫、豎筆畫為主,與其不同的是女書文字的構成以斜、弧筆畫為主[11]。在女書字體形態中,最為影響女書字體整體趨勢的筆畫是斜筆畫,斜筆畫又分為左斜與右斜,在筆順以及右手生理機能的影響下以左斜居多。女書字體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筆畫是弧筆畫,其大小、粗細、長短、弧度以及方向變化豐富,一筆一劃收放之間讓字體生動靈巧充滿著節奏感。女書筆畫起初沒有筆鋒,在原始階段女書書寫工具為木棍(硬筆),起筆收筆粗細相當,直到現代女書書寫工具大多改變為軟筆,讓起筆收筆有了變化,這一改變使女書文字形態開始有了突破。

圖2 女書四種基本筆畫Fig.2 The four basic strokes of women's script
文字形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字筆畫的構成,不同筆畫造就出的字體外形也大相徑庭,筆畫與字體兩者更像是共生關系的有機整體。漢字的橫筆畫與豎筆畫,組合大致為“十”字垂直交叉狀,呈現了漢字端正四方的基礎形態。女書的斜筆畫與弧筆畫,組合大致為“×”形傾斜交叉狀(見圖3),構成了女書飄逸斜菱的基礎形態。從字體形態上分析女書,其視覺重心略微偏高,形狀上緊下松,輪廓右高左低。在斜菱狀范圍內,因圓弧筆畫居多,使字形統一穩定,字行間距錯落有致,整體搭配均衡協調,造就了女書文字形態如小溪流水般嬋娟蜿蜒,又似花草搖曳般婀娜多姿。

圖3 女書傾斜菱狀的形態Fig.3 The oblique diamond shape of the Nvshu
江永女書其字體形態可分為兩種:傳統女書與當代女書。傳統女書書寫工具為削尖的小木棍或竹簽一類的“硬筆”,沾鍋底灰進行書寫,由于木棍書寫沒有彈性變化,起筆收筆間少有起伏,寫出的線條粗細均勻一致,字體形狀彎折細小,整體纖細娟秀、輕盈放松[12],見圖4。而當代女書書寫工具大為毛筆一類的軟筆,沾墨水進行書寫,毛筆柔軟且富有彈性,起筆收筆間有了輕重緩急的大小變化,寫出的筆畫為兩頭尖中間寬纖細的柳葉狀女書字體,讓當代女書在繼承傳統女書“硬筆”的特點上,更加彰顯其纖長秀麗的氣質與窈窕飄逸的氛圍,使女書文字形態的韻律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見圖5。

圖4 女書傳統形態Fig. 4 Traditional form of Nushu

圖5 女書書法形態Fig.5 Calligraphy form of Nushu
江永女書,兼備實用與審美,并擁有得天獨厚的雙重性質,但具有實用性與裝飾性的女書,卻在設計方面觸及頗少,為了讓其在裝飾圖案設計領域中,可以拓展更多的可能性,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探尋。
重構,將物體元素分解打散并重新組合。江永女書字體的精華在于弧筆畫的特殊,解構時需抓住女書字體要點,提取弧筆畫的特征并重新組合[13],使圖案具有整體協調性,如2004 年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的標識就是較為典型的成功案例(見圖6),賽事在湖南省永州舉行,結合當地江永女書文化進行設計,元素選取了漢字“力”與女書的弧筆畫,圖案中將漢字“力”女書化,將杠鈴片用弧筆替代,顏色采用中國紅與女書黑,象征著永州人民的熱情與舉重力量的美感。設計者深刻理解認識到女書的特點并分解、提取其精華部分,既保有了舉重賽事與女書文化的識別性,又達到了宣傳的效果。

圖6 2004 年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的標識Fig.6 Logo for the 2004 National Women's Weightlifting Championship
在應用上,根據漢字“力”化作為女書的參考前提下,根據構成的原則將漢字“力”運用元素分解的方法進行打散,提取漢字“力”的筆畫元素,將“力”的兩種筆畫,轉化為具有女書元素特征的漢字筆畫,進行重新組合,形成具有女書特征的漢字“力”,不妨也是一種創新方式。
裝飾圖案是指將自然事物的形態特征與結構紋理,用點、線、面進行簡化歸納并表現出來,女書圖形與裝飾圖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江永女書在于文字與圖形之間具有雙向性的特征,字形筆畫中以弧形曲線居多,結合圓點及少量直線,遠遠看去如流動的水波紋,極具韻律感與生命力,以至于在圖案紋樣中可以相互融合貫通,在文字與圖案之間來回穿梭切換,這樣的造字特點使女書文字本身具備了實用與裝飾的雙重意味,而且女書在江永地區大都以刺繡的形式存在于女性用品上,與其他的動植物紋樣共同構成寓意深厚的吉祥圖案,以至于在不了解江永女書的人們眼中,它更近似于一種裝飾圖形[14],因此,女書與圖案的共通性是讓女書文字在裝飾藝術上更具生命力的原因。
在應用上將女書字形形態,運用局部夸張化的手法,轉化成圖案的方式。將女書文字進行采集、分析、重復、組合排列,并與各種動、植物形態相互結合,運用點、線、面,把女書文字轉換成現代圖案從而達到最好的構成效果,加深其雙重性質的特點,使其更具生命力。在女書文字形態的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性地添加中國傳統裝飾元素,運用漸變色彩以及切割畫面構圖的方式,讓傳統與現代相互連接組合成一幅寓意美好的裝飾圖案畫,使其起到獨立的裝飾與點綴作用。
置換是指將物體轉化成元素,對其位置進行交換,讓其具備新的表達形式,從而帶動其深層涵義的轉變。女書原本是一種苦情文學,在當時封建禮制與男權社會的壓制下導致女性苦難無處訴說,因此其也是女性將心底的悲傷郁結宣泄出來的產物。后來演變成姐妹妯娌間互通心跡、訴說衷腸、解除苦悶的特殊交流工具。
在應用上將女書文字本身作為視覺符號元素,并基于自體造型的基礎,按照美的視覺效果,結合新時代背景的轉變,把女書字體的位置互換、寓意轉化,組合為與時俱進、積極向上的新時代詞匯,將中式傳統寓意美好的詞匯用語在載體上呈現并進行創新應用。如紅包上寓意吉祥的漢字替換成女書文字(見圖7)、詩詞漢字轉化成女書文字應用在絲巾上、網絡熱詞轉換為女書文字應用在紋身貼上等(見圖8)。展現女性所蘊含的美麗、堅強、睿智、包容的品質以及對待人生困境理性應對的哲學。從悲苦到哲學再至釋然樂觀的蛻變,傳遞著現代的江永女書文化,是女性愉悅雅致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

圖7 女書新年紅包Fig.7 New Year's red envelopes for Nvshu

圖8 女書紋身貼Fig.8 Female book tattoo stickers
符號也是圖案的一種,符號化是現代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反映出時代的審美與特征,設計中選取最具代表的女書文化元素,通過概括凝練的手法形成圖形符號,再次進行組合及創新,注入更多的生命感與活力,更加符合現代文化的審美,彰顯文化特性,提升文化認知度,使女書文化進入大眾視野,讓大眾熟知并喜愛。如設計師胡遠輝的“三朝秀”[15]品牌對女書文化進行了全新的呈現(見圖9),在時尚品牌與女書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在視覺上進行反差設計,大改女書字體柔弱彎曲的特點并用硬朗的直邊線條代替,將一些文字直接設計成不可讀的圖形,讓文字與圖形間形成一個循環,與此同時也保留了女書文字的特點與識別性,使江永女書文字融入了當代設計感。通過冷色系與暖色系的融合設計,進行品牌產品設計,讓視覺形象一向以柔美飄逸著稱的女書呈現出荷蘭風格派的藝術特征。這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嘗試,新穎的詮釋,受到年輕群體的關注與喜愛。

圖9 女書文創品牌三朝秀Fig.9 Sanchao Show, a bran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women's books
造型藝術是圖案化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綜合場景下,對作品進行圖案化的表現,往往會獲得較好的呈現效果,這是對創作者在色彩、造型、結構、空間上綜合能力的考驗,表現得當往往極其出彩且深入人心。要讓設計滿足于現代審美,圖案化則是一個重點。
在女書字體圖形化方面,設計師夢婧以女書文化中的老同姐妹情誼為故事主線,串聯起二十四節氣與女書字體,并將兩者融合運用,巧妙地將二十四節氣中每一節氣的植物、動物、氣候景象的視覺特征元素提煉概括出來,運用元素重組的方式進行再設計,渲染了場景,讓每個畫面都擁有故事氛圍感,見圖10。用女書字體“弧”筆畫構成“鳥”與“葉”,以“鳥”作為第一視角,見證姐妹妯娌間相互交流、溝通心跡,訴說衷腸的景象,以此來寄托“我身雖在遠方,但仍心系于你”的情感。此設計使江永女書字體與圖案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創新結合,創意新穎、氣脈連貫,讓讀者對所繪內容產生聯想,文化情感與藝術內涵的互相融合再次重塑并傳遞了兩者的特征與內涵。

圖10 女書字體圖形化設計Fig.10 A series of graphic design works of Nushu fonts
女書是湖湘文化一張古老而又嶄新的名片,是千百年來柔情的釋放。女書文字秀麗俊美,如女兒家的娟娟細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都未能使其淹沒。人們在保護女書文化的道路上盡量“原汁原味”地傳承與發展女書的藝術特色,發展與創新兼顧,要在保護中不斷創新與實踐,讓大眾了解、熟知并認可江永女書。通過研究江永女書字體形態的特征與規律,從元素重組、元素圖案化、元素置換三個方面來分析其中的藝術創作方法,讓江永女書在裝飾圖案設計的道路上推出讓大眾耳目一新的設計,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之中,同時,也讓女書字體在裝飾圖案設計這條道路上有進一步拓展,對江永女書創新具有一定的啟發與借鑒作用以及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