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萍
(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易地扶貧搬遷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也是徹底擺脫貧困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隨著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穩步推進,各地安置點數量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離開原居住地搬到安置點,貧困地區貧困群體實現了“搬得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移民安置區的相關工作已經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搬遷工作目標轉向生活富裕,搬遷社區安置點的后續發展工作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蘭坪縣屬于滇西邊境地區的內陸縣,屬于中央劃分的“三州三區”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戰中難以突破的高地,是國家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點幫扶縣。永安社區是蘭坪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從一定意義上可以作為居民后續扶持工作安排的代表之一。
蘭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縱谷地帶,2021 年8 月被選為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蘭坪縣轄4 鄉4 鎮,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可知,全縣總人口為195 874 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比例的93.4%,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其中白族和普米族占比最多,占55.7%。2016—2020 年,蘭坪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4.4 萬人,共建有5 個項目城鎮集中安置點。根據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出臺的《關于做好當前全州易地扶貧搬遷“穩得住”18 項重點工作的通知》,蘭坪縣啟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為保證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防止返貧情況的發生,蘭坪縣編制《蘭坪縣“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方案(2020—2022 年)》《蘭坪縣2020 年“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文件,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
蘭坪縣城區集中安置點永安社區是蘭坪縣城區易地扶貧搬遷規模內的安置點,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從2019 年1 月19 日開始,陸續安置搬遷群眾1 764 戶6 770 人。搬遷群眾來自除金頂鎮以外的7 個鄉鎮、63 個村委會、302 個村民小組。此次搬遷工作共涉及9 個民族,見表1。

表1 永安社區搬遷移民各民族人數、占比情況
在教育方面,截至目前,蘭坪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教育工作成績斐然,已有10 所配建學校,自學校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學生人數逐年增多,至今已超過4 850 名,同期修建的8 所幼兒園陸續收入學生超過1 427 名。其中,中交蘭坪新世界希望學校作為基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對解決因搬遷工作開展帶來的搬遷群眾子女離開原居住地上學難問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推動了搬遷群眾由“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穩步邁進。
在醫療條件方面,2020 年蘭坪縣永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確定為蘭坪縣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開通城鎮職工及居民普通病門診、慢性病門診、特殊病門診和住院報銷業務。衛生服務中心的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在黨中央號召下,蘭坪縣以精準扶貧、就業為總抓手,以就業來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為核心,通過“社區黨總支+社區就業創業服務站(點)+就業小分隊”措施來促進移民就業,積極做好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培訓,使搬遷群眾生計得到提升,見表2。

表2 蘭坪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發展路徑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蘭坪縣共有4.45 萬名貧困群眾依靠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現脫貧,其中世居于該地的傈僳族、普米族和怒族等“直過民族”以及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實現整體脫貧。脫貧攻堅戰的圓滿收官對解決蘭坪縣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具有歷史性的意義,與此同時,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顯著提升。截至目前,蘭坪縣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 所、衛生室4 所、文化活動場所21 個、村史館3 個、愛心食堂5 個、公共衛生廁所31 間。其中永安社區建成兩所幼兒園并投入使用、6 個公共衛生廁所、1 個文化小廣場以及5 個扶貧車間。基礎設施的建成與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基本需求,扶貧車間的投入使用有效帶動了移民群眾就業,保證移民群眾收入,有效解決了搬自貧困地區移民群眾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經濟學家劉易斯在《貧困文化論》中提到,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群人,其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勢、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等非物質形式具有復制性、傳遞性和循環性。民族文化具有極強的地理性,蘭坪縣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封閉、特殊的地理環境下,經過世世代代的沉淀與積累,形成了極具地理特征的地域民族文化和人口特征。
蘭坪縣采取人口搬遷和資源要素向城鎮集聚的方式對搬遷移民進行安置。永安社區是蘭坪縣最大的多民族聚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安置點的搬遷群眾的樓層號由移民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鄰里關系的形成存在隨機性。這意味著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圈層,不同的民族、文化要進行重新融合,搬遷前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被打破,造成不同少數民族之間文化融合困難、搬遷群眾社會認同感缺失以及社會角色認知失調。搬遷后,各方面的改變使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較之先前發生了巨大變化,搬遷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風俗和傳統工藝在龐大的集中安置系統中難以延續,故土情和鄉愁感難以維系,見表3。

表3 搬遷前后的生活、生產、社會關系對比
首先,在生產技能方面。生產技能不僅包括既有能力,還包括學習能力。永安社區作為蘭坪縣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點以及多民族聚居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移民多來自傈僳族聚居的村寨。傈僳族、獨龍族以及怒族等是我國的“直過民族”,由于貧困程度深、教育投入力度不足,他們受教育程度偏低。從既有能力掌握層上來看,他們僅掌握傳統的小農耕作技術,而傳統的小農耕作技術卻與安置社區依靠現代化發展的需求不相適配,接受事物的能力偏低。即使政府有針對性地為搬遷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努力提升既有能力不足群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但培訓效果不理想,因此他們只能從事勞動力密集型低收入產業。
其次,在生產活力方面。搬遷群眾的生產活力不足表現在思想觀念落后和自身發展缺乏動力上。一方面,搬遷之前他們大多生活在交通閉塞、經濟發展落后的山區,沿襲著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生產方式,鮮有人接觸現代先進的生產技術,這使他們小農思想意識嚴重,缺少市場、創新等現代發展觀念。另一方面,一直以來政府的“輸血扶貧”方式加重了一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催生了其依賴政府幫扶來實現脫貧的思想,這部分搬遷群眾仍處于脫貧的臨界點,存在較大返貧風險。
圍繞安置點建立的扶貧車間以及后續扶持產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永安社區扶貧車間主要從事服裝生產以及藥材加工等,與周邊地區相關產業具有高度同質性,加之安置區的此類產業起步晚、發展水平滯后等原因,致使其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下競爭力不足。后續扶持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的投入與生產尚未形成規范化經營模式,雖然能解決一部分搬遷群眾的移民就業問題,但企業就業和創收能力有限,加之企業利潤不高,在扶貧車間工作的搬遷群眾每月收入在2 000~3 500 元。當地產業同質化難以突破,難以實現搬遷群眾增收致富。
構建文化服務體系,幫助移民重建生活共同體,促進移民安置社區各民族間的文化融合。
首先,利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節日組織文化活動,如彝族火把節、普米族“情人節”“吾昔節”等特色民俗節日,號召搬遷安置社區移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創造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構建不同民族的合作關系。
其次,規范少數民族傳統習俗行為,即對落后的鄉俗文化和不文明的生活習慣,如嗜酒等行為加以規范,促進搬遷群眾更快融入搬遷社區新生活,促進搬遷社區少數民族文化體系構成。
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把扶智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貫徹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加強對貧困人口的義務教育,激發其學習動力,增強其“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認識。加強對農民各個方面的思想教育和認知啟蒙,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致富理念、轉變自我認知。居委會通過召開村集體會議的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攻堅精神等,加大對國家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自主脫貧的模范對象,創造自主脫貧氛圍,改變農民甘于貧困或不甘貧困卻不付諸行動的現狀,消除“等、靠、要”等不良風氣,防止脫貧群眾返貧。另一方面,增加對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工作。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在于技藝、知識、熟練程度等從事生產性工作能力的東西,應該推廣中高等教育的成人教育訓練,特別是包括農村的推廣教育。提高培訓的專業化與科學化,針對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工作對移民進行培訓,提高移民群眾的就業競爭力,提升就業技能水平,拓寬就業渠道。
首先,以縣域基礎產業、第一產業為抓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政府部門加大安置區的招商引資力度,優化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愿意來投資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支持,開設綠色通道、干部蹲點幫扶等,引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解決移民就業問題。合理利用蘭坪縣自然環境優勢、地理條件,促進種植業發展,種植核桃、藥材等經濟作物,增加搬遷群眾的經濟收入。同時,建立深加工工廠,擺脫單一性生產,逐步形成從原料生產、綜合型加工到包裝一體化的第一產業發展群。
其次,結合區域、資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優勢,充分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底蘊。以社區安置點扶貧車間為抓手,依托當地“巴尼”“傈僳”等民族服裝、飲食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等優質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當地民族特色產業。吸納外出勞務困難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切實擺脫對原有貧瘠土地的依賴,同時加強對移民群眾的技能培訓,使移民能夠從事勞動密集型之外的其他行業,提高經濟收入,實現增收致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