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新峰,朱澤浩,吉 文,馬愛民
挫折是指個體由于客觀環境刺激導致行為動機受阻或者失敗而由此產生焦慮、憂郁、煩惱等負面情緒的挫敗心理[1]。挫折教育是指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初中遇到困難、遭受打擊、感受挫折,進而激發學生克服困難和抗擊挫折的潛能,使其能夠在今后學習生活中接受挑戰,不斷進步和發展[2]。但由于我國中學生長期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對社會生活認知較少,社會經驗不足,抗挫折能力較弱,遇到挫折時往往出現沮喪、焦慮,甚至對生活絕望而選擇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3]。中學生自殺事件的頻發以及自殺低齡化趨勢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加強中學生挫折教育,提高中學生抗挫折能力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熱點。目前,國內學者對挫折教育的研究主要圍繞挫折教育的對策以及挫折教育與其他相關教育領域的融合這兩個主要方面[4],但已有研究成果偏理論研究和定性研究,數據支撐的實證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多,由此容易影響了挫折教育的課程化和實踐化。體育課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需要學生在頻繁的身體練習和運動實踐中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從而取得進步和成功的一門課程[5]。已有研究也認為體育教學是進行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6]。因此,對初中生在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的情況以及體育教師開展挫折教育的影響因素等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將挫折教育與體育教學有機融合,有助于中學生挫折教育的課程化實踐化,有助于培養中學生健康體魄和良好抗挫折能力。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南通市在校初中生635人,其中,男生351人,女生284人;在崗體育教師60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12人。
本研究采用自制《初中生體育挫折問卷》和《體育教師挫折教育問卷》。其中,《初中生體育挫折問卷》共10個條目,1~4題為性別、地域、是否獨生子女、年級等個人信息;5~8題為體育教學中初中生挫折體驗感受、挫折原因、挫折歸因和求助對象;9~10題為初中生挫折體驗程度,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表明挫折感越低。《體育教師挫折教育問卷》共4個條目,分別為體育教學中開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影響因素、注意事項四個方面。本次調查共發放學生問卷650份,有效回收635份,有效回收率為90.57%;發放教師問卷60份,有效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運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水準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首先,在對初中生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情況(單選)的調查發現:56名(8.8%)初中生經常感受到挫折;397名(62.5%)初中生有時會感受到挫折;182人(28.7%)初中生偶爾會感受到挫折。可見,超過70%的初中生在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感較為頻繁。其次,在對初中生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具體原因(多選)的調查發現:“達不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排第一,占58.4%;“完不成規定動作”排第二,占50.9%;其余三至六位依次為“在體育學習中受傷”占29.5%;“比賽從未贏過”占20.1%;“因為失敗被人嘲笑”占17.2%;“找不到練習伙伴”占9.7%。可見,初中生在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的主要原因是體育學習任務未能達成而產生挫敗感。此外,運動損傷、競賽失敗以及自尊受挫等也會導致初中生產生較強的挫折體驗。再次,在對初中生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歸因(單選)的調查發現:461名(72.6%)初中生將挫折體驗歸因為自身的體能和運動技能因素;64名(10.1%)初中生歸因為教師教學語言因素;64名(10.1%)初中生歸因為學習任務難度因素;而將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歸因為教學環境因素、教學方法因素和自身智力因素的初中生人數均較少,分別為16人(2.5%)、24人(3.8%)和6人(0.9%)。可見,初中生在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的主要歸因是自身能力不足。最后,在對初中生體育教學中遭遇挫折時求助對象(單選)的調查發現:390名(61.4%)初中生選擇向同學求助,137名(21.6%)初中生選擇向父母求助,108名(16.9%)初中生選擇向體育教師求助。可見,同學之間良好的伙伴關系有利于初中生有效應對體育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而師生、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卻有待加強。
由表1可知:初中生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存在性別差異(P<0.05),其中,女生挫折體驗感高于男生。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在面對挫折時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和行為,女性一般多指向自我、行為方式較軟化,而男性多指向外界、行為方式激烈多外向。在體育學習中男生比女生更易投入,且男生愛爭強好勝,在學習新的或者較難的體育任務時,男生相信自己完全能夠解決問題,較少求助于他人;而女生的依賴性稍強,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更傾向于歸結為自身原因,進而表現出更多或者更高的挫折體驗感。初中生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存在年級差異(P<0.01),其中,初三學生挫折體驗高于初二初三,初二學生挫折體驗高于初一。由于年級的升高、體育學習任務難度的提升以及體育中考的壓力,初中生挫折體驗呈現逐級升高的趨勢。而地域因素和是否獨生子女因素對初中生體育教學中國挫折體驗影響不顯著(P>0.05)。

表1 初中生體育教學中挫折體驗的差異比較
對初中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開展挫折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單選)的調查發現:60名(100%)初中體育教師一致認為在體育教學中開展挫折教育極有必要且可行性較強。首先,體育課教學內容豐富,田徑、球類、體操和游戲等諸多內容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技術動作的學習難易結合,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練習與努力才能有效掌握。其次,體育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既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也有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甚至一些地方需由學生自主發揮,這些形式有助于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最后,以往研究均已證實,體育在增強學生體質、磨煉學生意志、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心理等方面具有積極效益。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體育教育與初中生挫折教育存在著許多交集,也是實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對初中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開展挫折教育影響因素(多選)的調查發現:“學生體能狀況”因素與“學生抗挫折能力”因素排名并列第一,占90%;“學生性格”因素排第二,占83.3%;“挫折教育課程化”因素排第三,占70%;“教師教學理念與方法”因素排第四,占60%;“教學環境”因素排第五,占36.7%。從以上排序可知:學生的身體狀況和抗挫折能力是在體育教學中開展挫折教育的重要基礎,而學生個性因素和教師教學因素也能影響挫折教育的實施效果。
對初中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開展挫折教育注意事項(多選)的調查發現:“認清挫折的兩面性”排第一,占96.7;“因材施教”排第二,占91.7%;“設置合適的目標或情境”排第三,占90.0%;“適度評價”排名第四,占83.3%。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第一,體育教師對挫折教育的兩面性認識比較充分,這有利于體育教師制定針對性的體育課教案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導初中生形成合理的挫折意識。第二,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與其能力相對應的學習目標也需合理設置存在著共識。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劃分層次,設置不同等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有一定難度的體育學習任務中體驗困難與挫折,給予學生自主練習和自我展示的平臺,從而循序漸進地培養其抗挫折能力。第三,體育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注意使用積極或正面的言辭,幫助學生合理分析體育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所在,鼓勵學生調整心態,克服困難,協助學生尋找戰勝挫折的方法。
(1)篩選教學素材,構建教育體系。鑒于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蘊含了較為豐富的挫折教育內容,體育教師應當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深入進行教學素材的篩選和整理,構建基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挫折教育體系。如,體適能教學中的中長跑素材,田徑教學中的跳高素材,體操教學中的力量和柔韌素材,技能教學中的競賽素材等都是非常實用的抗挫折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
(2)設置合理情景,完善教育手段。體育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設置合理有效的挫折情景和由難度的體育學習任務,注重初中生情感體驗與價值觀的引導;其次要有效運用啟發合作、小組競爭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了解動作關鍵,深度參與體育學習,自覺投入技能練習;最后,針對性格不同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評價方式,確保初中生在認清自身不足的情況下,改正錯誤動作,堅持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掌握運動技能。
(3)增強運動實踐,培育體育精神。體育教學之所能能實現挫折教育,關鍵在于運動實踐,即學生在反復練習和競賽過程中克服諸多困難,承受各種挫折和失敗。已有研究也發現,青少年遭遇到的挫折類型及其在應對挫折時的努力程度與其意志力水平呈顯著正相關[7]。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當給初中生留足留夠練習和比賽的時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運動實踐帶來的困難、挫折和失敗,進而激發學生拼搏進取不服輸的體育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最終實現突破自我、邁向成功。
隨著學校體育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學校體育結構性變化使得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整個教育系統乃至全社會的共識。而作為挫折教育有效手段之一的體育教育應當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目標等多方面有機融入挫折教育的相關內容,實現挫折教育的課程化實踐化。因此,體育教師應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通過篩選構建挫折教育的體育課程體系,設置合理的教育目標,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抗挫折承受力,使學生在運動實踐中勇于面對挫折、敢于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