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銀霞(天津: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
2021 年9 月,“科學家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中。自古以來,科學成就都離不開精神支柱的支撐,而“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需要被人們熟知和學習。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們有責任讓學生知道,科學反映的是客觀世界中物質(zhì)、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因素之間的各種相互關聯(lián)規(guī)律,是一門不斷被驗證、修改、豐富、完善甚至否定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學習科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掌握和繼承已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和掌握探索未知、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嚴謹?shù)男袨橐?guī)范、高尚的道德標準、理性的質(zhì)疑和公認的倫理準則等。而這個過程,正與黨中央所提出的“科學家精神”相契合。
目前國內(nèi)對于“科學家精神”的研究中,提及某個科學家,分析其精神的研究比較多。把“科學家精神”融入教學的研究理論也有一些,如徐小軍等人早在2003年就曾提到青少年科學精神及其教育對策探析;胡彬、郭世杰等人在2021年提出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青少年科學素質(zhì)教育的對策建議。但立足國家課程,系統(tǒng)性、深入性地感悟、體驗科學家精神的教學實踐案例,目前還尚未有學者提及。
所以,我們的教學實踐應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日常的科學教學中,結合國家課程,加入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相關內(nèi)容。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家潛質(zhì),鼓勵學生“一生一世”秉承和發(fā)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優(yōu)秀品質(zhì),讓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像一顆顆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
我們每個學期都采用“1314”四步走的方式,結合不同年級的科學課程設計,選擇一位科學家,全年級共同學習,把對科學家精神的了解、實踐和感悟貫穿到整個學期的學習中。
“1”是選擇一位科學家。參考“科學家這樣做”板塊,結合學期科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都選擇一位科學家進行深入了解。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課下自主收集材料,加入自己理解的內(nèi)容,書寫(低年級學生可以直接講述)一份科學家的小故事。通過“班級-年級-校級”三級評選,選出各個層級的優(yōu)勝作品,通過學校廣播、升旗儀式、班隊會、參加市級比賽等途徑進行展示。
“3”是三個角度切入。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從“他干了什么?”“他怎么做的?”“他為什么會這么做?”等方面講述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做的經(jīng)典實驗或者使用的實驗方法,最后提煉總結出科學家所具備的精神品質(zhì)。
“1”是一次科學家研究歷程體驗。在掌握科學家畢生所用的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經(jīng)歷一次類似科學家的研究歷程,親身體驗科學家精神。比如:劉東生用了一輩子的時間觀察和記錄黃土高原的土質(zhì)特點,堅持長期觀察和記錄是他畢生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之一。所以,二年級學習劉東生時,我們結合《觀察月相》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讓學生堅持為時一個月的觀察和記錄,體驗這種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竺可楨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觀察天氣,這種精神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三年級學習竺可楨時,我們結合“天氣”單元的內(nèi)容,讓學生通過堅持一個月觀察和記錄天氣,制作天氣日歷,親歷“堅持、求實”的精神體驗。表1 是我們選取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以及研究歷程體驗項目(見文后附表)。
“4”是四次經(jīng)驗分享。首先是在學習小組內(nèi)相互交流分享,并結合分享的感悟設計制作科學家精神的胸章,然后以組為單位在班級內(nèi)選出優(yōu)秀分享案例,再逐級在年級、學校進行分享交流。讓每一位學生的每一點感悟都有能夠在“小組—班級—年級—校級”層面進行分享交流的機會,最終讓科學家精神這顆種子在學生心中播撒開來。
根據(jù)課程教學內(nèi)容需要,結合科技研究最新進展,在課堂上融入相關的科學家事跡進行講解,讓學生將生活與課堂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 課《神奇的紙》為例,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探索知道,材料通過加工和改造,就能具有不一樣的特點。課堂設計時,恰逢中國空間站第二飛行乘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執(zhí)行首次駐留六個月任務期間,我國“芳綸紙”突破技術難關研發(fā)成功,打破了日美的長期壟斷。所以,筆者設定了背景故事:“小恐龍突然接到翟志剛叔叔的信息,他們的飛船出故障了,現(xiàn)急需一種新型材料來修補飛船。有兩個新朋友,只要通過探索幫他們發(fā)現(xiàn)自身神奇的本領,就能得到相應的線索,最終找到這種材料?!币源藶橐龑?,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普通紙和瓦楞紙?zhí)攸c的同時,結合科技前沿,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芳綸紙”的誕生過程,讓學生把自己的探究和實際研究相結合,知道課堂上學習的探究方法是今后更深入探究的基礎,從而讓探究回歸于生活。
在整節(jié)課的探索過程中,也讓學生感受到正是因為有無數(shù)這樣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在不斷努力,正是因為他們有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才有了我們祖國現(xiàn)在的強大。結合所教所學,聯(lián)系實際,從精神層面進行滲透,讓鮮活的科學家精神一點一滴滲透于學生的生活,成為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一部分。
在研究開展之前,我們對學生進行了一項問卷調(diào)查。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本學部近2000 名學生中,知道“科學學習中,除了學習知識、探究方法以外,還需要學習科學家精神”的同學占17%,知道“什么是科學家精神”的一個都沒有。
經(jīng)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又在本學部隨機抽取了30%的學生調(diào)查,對于“什么是科學家精神”,他們當中的95%能夠脫口而出正確回答。另外,全學部95%的學生對于科學家精神都能有自己淺顯的理解和想法,并通過制作胸章展現(xiàn)出來。
實踐證明,通過短時間、高密度的普及,學生能夠盡快掌握“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容。但是對于精神的深入領悟,還需通過小學六年的時間,形成體系化的課程,一步步地滲透,從而最終把科學家精神傳承下去。
在二年級“觀察月相”的實踐體驗中,370 名學生中有28.6%能夠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堅持觀察和記錄,其中10%的學生還在此基礎上延長了觀測時間、擴展了觀測內(nèi)容。
三年級342 名學生在“堅持一個月的觀測和記錄天氣”的實踐體驗中,有65.7%能做到堅持一個月的時間。
對科學家研究歷程的體驗,短期內(nèi)效果提升不會很顯著,而是一個需要在課堂中長時間滲透、反復練習的過程。
在此次教學實踐中,我們僅僅是通過觀看視頻、口頭講述等方式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的魅力,與邀請真正的科學家來學校講述和參觀體驗實際研究過程等相比,他們不容易將自身代入科學家的親身經(jīng)歷,缺少真實體驗感。在后期的工作中,需嘗試邀請真正的科學家進校園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或者帶領學生走出去,到高校、研究院,與科學家面對面,縮短學生與科學家的距離。
在科學家研究歷程體驗中,學生的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梢酝ㄟ^活動的設計和有效的獎勵措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才能真正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內(nèi)涵。
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精神層面的提高是一項感性的認識,如何評價學生的成長是比較難的問題,如何把評價指標量化,是我們今后要研究的方向。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chuàng)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是未來教育的一大趨勢。小學科學教師作為今后科技創(chuàng)新主力軍的啟蒙者,在教學實踐中,應繼續(xù)把傳承科學家精神的各項教學實踐活動加以改進和推廣,讓廣大學生從小知道我國科學家的奉獻及重要事跡,感受科學家精神的偉大,了解科技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讓學生從小接受熏陶,潛移默化地對科技有一種崇拜和向往,加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小開始,從現(xiàn)在開始,為成長為一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接班人而奮斗。

附表 每學期可選擇的科學家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