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寶朋
(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江蘇 蘇州 213000)
計算機類專業作為典型的理工科類學科,課程理論性比較強、內容比較抽象,教學形式多樣,有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訓(實習)課等多種形式,如果在計算機類課程中不能處理好思政內容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將會出現課程思政牽強附會的現象,甚至讓師生對課程思政產生抵觸心理。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入分析計算機類課程思政特點及學生價值聚焦,在此基礎上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完善整體規劃與教學設計,創新教學載體,豐富教學手段,探尋出職業教育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實施路徑。
為充分了解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現狀,在全國范圍內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61份。通過分析發現,雖然有73.8%的計算機專業教師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但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
雖然思政元素涉及內容較多,包括文化素養、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法治意識等多方面內容。但受專業特點的影響,計算機類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習得,忽略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比較泛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沒有抓住計算機類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因此,如何有效挖掘計算類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是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更多的是將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簡單疊加,在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思政案例。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融合度不充分,結合比較機械化,造成學生對思政內容認同感不強,整體效果不佳。因此,計算機類課程思政教學應將思政元素浸潤式地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讓思政教育變得不再突兀。
計算機類專業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漫灌式”的顯性教育方式,忽略信息化技術的作用,教學理念比較陳舊。在課程設計方面,注重單次課的課程思政設計,忽略從人才培養目標、崗位工作需要等整體上進行設計,導致課程思政沒有形成體系化。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整體規劃和分層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系統化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實施流程,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及人才培養各環節也是計算機類專業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針對前期現狀分析,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的開展應找準切入點、抓住結合點。切入點是課程思政有效開展的基礎,只有找準切入點,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發展需要,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才能更加準確、合理。結合點是課程思政開展的有效途徑,通過結合點開展教學,才能使課程思政系統化、深入化,通過開展合理的教學活動,思政元素價值才能得以充分體現。
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重點培育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六大素養。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價值需要,有助于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核心素養的六個方面較好地切合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求,由于職業教育百萬擴招,生源越來越多樣化,造成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特點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人文基礎的兩種具體素養,作為理工科類專業,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在人文底蘊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因此課程思政教學中需要將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做到協同并進;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的培養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因此,以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職業教育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高效地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教學目標的構建更加精準,形成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應。
認同感是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可以讓專業學習和思政育人起到相長的效果。找準結合點可以將思政元素的價值內化于教與學的過程中,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成效。以學生發展和學習需要作為結合點,可以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其個性特征、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等方面要素,挖掘學生關注的、生活身邊的及鮮活的現實問題作為思政元素,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將其與課程教學無縫對接,建立生成性的內在契合關系,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設計開展教學,因勢利導,以實現具有高度認同感的課程思政教學。
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應保證學科化與體系化,需要從專業建設角度出發,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課程思政進行頂層整體設計,教學中需要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特點設計具體實施思路。
從專業建設角度進行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可以為專業人才培養明確整體培養目標、培養路徑,為各課程思政教學明確方向。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應首先從核心素養角度明確整體思政育人方向,同時應明確教師思政素養能力提升路徑、專業思政文化建設路徑等方面內容。在課程標準制定中,應重新梳理課程知識、能力和素質這一教學目標體系,將課程思政目標納入素質目標,或者單列為一類,同時應明確各教學模塊思政教育方向,以保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系化。通過課程思政頂層設計,授課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能做到有章可循,教學實施中各課程可協同推進,化零為整,有效提升課程思政人才培養效果。
為高效推進計算機類專業各門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通過上述設計分析,結合職業教育教學特點,從前期分析、課程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與評價四個環節設計了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如圖1 所示。

圖1 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1.前期分析
目前的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通過經驗來進行教學分析,沒有系統化對學情進行科學分析,教學思政元素分析和教學實施沒有與學生現狀進行緊密結合,導致課程思政教學成效不佳。在實施課程思政前應首先對信息時代的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心理特征及價值取向進行充分分析,并結合職業素養基本要求,明確人才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要解決的問題。
2.課程思政元素構建
教師依據學情分析制定課程思政目標,會使思政元素挖掘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課程思政元素構建應面向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結合專業課程特點,遵循“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長的原則,以核心素養的六方面基本素養為切入點進行思政元素挖掘。每個思政元素要厘清與專業教學需要的關系,同時要從整體人才培養目標入手,積極建設層次化、體系化的思政元素體系。
3.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為使思政教育方向更加聚焦、明確,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發展和學習需要開展課程思政。思政元素不僅要與教學內容融合,更要與教學過程、教學組織形式相融合,這是由計算機類課程特點決定的,如“學會學習、健康生活”這兩方面思政元素,往往不能與計算機類專業教學內容融合,這需要通過教學組織或有效教學活動來實現。課程思政資源開發也是教學實施重要環節,是課程思政元素在教學中呈現的方式,每個資源應有具體案例、實施方式、設計目的和結合點等內容,方便授課教師在教學中的應用。
4.教學實施與評價
教學實施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設計以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及協作學習為主的教學活動開展教學,指導學生主動利用思政元素開展學習,如學生針對融合思政內涵的專業知識開展討論,分享學習成果,談學習感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同時結合思政目標通過學生發展評估、自我反思等多種方式開展評價,確保課程思政成效。
為準確設計思政育人方向,前期對計算機軟件專業164 名學生圍繞“核心素養”的六大基本素養分類進行了針對學情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分析采用了線性回歸分析方法,通過對每一類素養的分項調查作為自變量,對應的結果作為因變量,經過分析確定影響每一類素養的主要變量作為本專業思政育人的主要目標。例如在對“學會學習”這一素養的調查中,分別從主動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及溝通意識等方面設置了調查選項,并作為自變量,因變量設置了與之對應的“F.課程學習內容掌握情況”,調查基本數據見表1。

表1 針對學生“學會學習”方面的調查結果
通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發現,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了影響因變量的主要因素(如圖2 所示),因此將自主學能力培養設為了“學會學習”這一方面思政培養的首要目標。

圖2 線性回歸分析及模型結果圖
利用同樣方法分別對其他素養進行了分析,確立了各素養在本專業教學中的思政培養目標,并依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將這些目標設計為三個層次“健康人—社會人—職業人”,作為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如圖3 所示。通過對數據的分類對比,將培養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正確人生觀的“健康人”作為人才培養過程首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來推動上層目標的培養;“社會人”的培養主要是幫助學生能成為具備良好的人文道德和文化素養,具備嚴謹規范、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職業人”主要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創新思維、團隊協作意識等較高職業素養和擁有社會責任感、國家認同感等較高政治素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圖3 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思政育人方向
按照既定的專業人才培養思政育人方向,計算機軟件專業各課程根據自身特點修訂了課程標準、挖掘了思政元素、構建了思政案例庫,并通過與課程內容融合、與教學組織形式融合兩種形式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本部分以軟件專業基礎課C 語言程序設計為例介紹課程思政主要教學實施方式。
1.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
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思政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職業教育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將課程設計成了模塊化結構,并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對模塊主題進行了描述,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昂诵乃仞B”分別對應的到各模塊,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通過分析課程內容所蘊含的價值及思想,有針對性地深入挖掘了對應知識點的思政元素,結合學生發展和學習需要,將其與教學內容進行浸潤式融合(見表2),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思政教育。如在“模塊三 黑暗后的黎明之程序結構”中,主要依托“健康生活”這一素養開展思政教學,結合學生當前喜歡玩手機、熬夜及網貸等不良生活習慣時有發生,將“規律的作息時間”用do-while 編程來呈現,將“網貸案例”與嵌套循環計算進行結合,來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表2 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思政元素結合設計舉例
2.思政元素與教學組織形式融合
專業整體思政育人方向分析出的目標中,部分較難以與課程內容進行融合,如“學會學習”所對應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人文底蘊”中的文化素養等,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貫串整門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來達成這些目標。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首要解決的問題,教學中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課前通過布置學習任務開展線上自主學習,課上針對具體任務或問題通過分組協作開展探究式學習,注重討論、學習成果分享及學習感悟等教學活動的設計。針對文化素養的培養,在每次隨堂測驗的最后一題,都選取了與學生發展相關的文化知識,例如在“模塊五 復合數據類型之數組”對應的隨堂測驗中,設置了《論語·為政》的部分內容,一方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去體會文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道理,提升其學習效率。思政元素與教學組織形式融合,很好地彌補了部分人才培養中需要、但無法與教學內容融合的問題,起到了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3.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效果評價
為把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從“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相長的角度,針對課程思政目標,采用了大數據分析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開展了教學評價。
大數據分析主要是通過對教學過程產生的學習數據及行為數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對“學會學習”“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等方面思政目標達成度進行了深度分析。如對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數據分析發現,通過縱向對比,學生期末學習成績提升了5.6%,在線學習完成度提升了13.5%,課堂互動參與度平均每次課增加了2.7 次,單元測試準確率提升了8.9%,這也表明學生在“學會學習”和嚴謹規范的科學精神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在“協作學習”方面,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小組項目實踐的成效也得到了明顯提升,小組展示、成果分享等方面的活動,也從以前的由組長完成分散到了各組員,這也表明團隊協作意識得到了有效培養。
問卷調查主要是針對“健康生活”“人文底蘊”“責任擔當”等方面思政目標達成度進行了定性分析,如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授課結束后,設計了一系列不涉及價值取向的問題開展了問卷調查,如“如何看待美國打壓華為事件”“遇到摔倒的老人您會扶嗎”等,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人生觀、道德素養、國家認同感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已完全達成了既定的培養目標。
針對專業性強、知識內容比較抽象的計算機類專業,需要通過準確的切入點才能挖掘出隱藏于知識的表層符號和內在結構的思政元素,形成層次化、體系化的育人體系。從學生的角度找準結合點,從教學表象上可以擴展知識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并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從內隱方面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經驗、生命體驗深層次關聯,高效實現思政育人目標。
建設思政教育案例庫是推進、推廣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解決專業教師思政能力弱、思政素養缺乏等問題,避免因對思政內涵把握不準確造成原則性錯誤。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案例開展教學,提升了備課效率。案例庫建設要緊密圍繞切入點和結合點開展建設,每個案例要包括內涵價值、育人目標、課程結合點和開展方式等內容,幫助教師高效開展教學應用。
課程思政教學是回歸教育本原的過程,也是踐行教育初心和使命的過程,專業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增強課程思政意識,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開展以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活力,彰顯課程與思政“1+1>2”的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的開展使教學更加有靈魂,其不僅落實了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抓住當前教學中的主要矛盾,積極轉變育人理念、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課程思政教學才能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