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蓮,黃云彤,唐任光,羅起勝,何 濤,王俊利,徐啟江*
(1.右江民族醫學院 藥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 醫學檢驗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3.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從戰略高度統攬“兩個大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系統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開展民族工作的經驗與成就基礎上,通過深入分析新時代黨和國家民族工作所面臨的形勢、任務和挑戰,創造性提出了“鑄牢休戚、榮辱、生死、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論斷,從理論上成為中國共產黨全面開展新時代民族工作、實現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指南、行動綱領和方向目標。通過強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全國56 個民族以平等身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才能使中華民族大家庭內所有成員在內心深處增進“五個認同”,才能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更強向心力。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目的是促進各民族在文化、精神、理想、信念、價值、情感和經濟等方面形成強大的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更是民族復興之源。由56 個血脈相通、骨肉至親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體現于歷史共在、情感共通、價值共意、精神共享、文化共融和身份共認。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心目中強力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在于順應四個“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特別是邊疆民族院校,是對大學生開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關鍵物理場域。現階段,我國已經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新征程,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學校要全方位貫徹新時期黨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主旨,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用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大學生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引導他們放眼世界、胸懷祖國、心念人民和服務社會。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是筑牢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精神依托和深厚的思想資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發展力量。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認同是最根本、最深層的認同,能夠最直接顯性一個個體對自己民族身份的識別、認同和情感寄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從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知、認同和自信中集聚民族團結力量、涵養民族身份情結、增進民族價值自豪。增強文化認同是夯實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團結同心、維護國家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心理基礎,是牢固串聯56 個民族價值家園紐帶的鉚釘;是暢通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的精神血脈的催化劑,對于全體中華兒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長久性、根本性、基礎性、戰略性和關鍵性作用。
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形成并增強文化認同的基礎。仁、義、禮、智、信、廉、恥、忠、孝、愛、和、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同時又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偉大實踐所必需的價值取向,是凝聚共識、增強自信和深化認同的價值基礎。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基礎,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者存在內在的邏輯聯系,筑牢各民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質是教育中華兒女將中華民族文化內化為自己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價值追求、外化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行動,常態化沉浸式開展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教育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要求。作為56 個民族共有的精神標識和價值蘊涵,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斷發展強盛提供了豐厚的價值滋養和牢固的精神支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院校承擔著傳承創新中華文化的神圣時代使命,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過程中,要注重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用56 個民族共創、共有、共認和共享的中華文化為大學生引領價值、堅定理想、夯實信念、涵養心靈、激勵生命和健全人格,在知識共同體和德育共同體內不斷增強師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進而升華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自豪。
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國家團結進步、56 個民族和諧發展的基石。邊疆民族高等院校承載著貫徹黨的教育工作方針和民族工作政策的重要時代使命。站在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高校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要胸懷“兩個大局”,一以貫之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做實培根鑄魂、為黨育人和為國育才工作,其核心要義就是筑牢在校各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全方位立體化傳承與升華中華文化,將“四史”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中,豐富課程思政內涵,引導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道德品格、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和樹牢正確三觀,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構建優秀人才資源庫。
民族高校是筑牢和內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政治高地、文化基地和心理場域。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過程中,民族高等院校要始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現于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于學科專業體系、教材課程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管理育人體系,化合于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各項工作,借助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態和符合特征,全方位開展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教育,推進“五認同”、馬克思主義“五觀”和“三個離不開”教育,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生命周期覆蓋,幫助各民族大學生構筑抵御境內外敵對勢力、反動意識形態滲透的銅墻鐵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作為自己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坐落于紅城百色市的右江民族醫學院以面向少數民族地區和廣大基層醫學人才需求為辦學目標,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高素質創新應用型醫學人才,在培養大學生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過程中,右江民族醫學院充分發揮自身的民族區域優勢和辦學定位,發現各少數民族自身特有文化和中華民族共有文化之間的共同文化記憶、民族特質和價值導向,增進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價值感和自豪感,持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中醫藥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生命的特有認知,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
中醫藥文化是指孕育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涵蓋各族人民對生命、健康和疾病認識的理論體系、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其核心價值觀是人本、中和、自然,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同根同源,強調仁、和、精、誠,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血脈基因和價值內涵,蘊含著生命觀、健康觀、思維觀、診療觀、道德觀及治療未病的預防觀。中醫藥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淀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以獨特的人文稟賦和哲學意蘊為維系各族人民情感、增強社會凝聚力和筑牢社會思想陣地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醫學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增強大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認同和自信,是民族醫學院校開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的創新舉措。
中華文化認同是筑牢各民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靈根脈和價值紐帶,是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石。由56 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醫藥文化凝聚著各族人民群眾堅守的精誠仁和、以人為本的文化精髓。民族醫學院校通過注重民族醫藥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增強對中華醫藥文化的認同,使中醫藥文化成為筑牢醫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黏合劑。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特有的文化屬性,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有機融入學科思政、專業思政、課程思政、學團思政和管理思政,用中醫藥文化構建立德樹人宏生態系統,強化中醫藥文化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醫學生堅定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激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驅力。
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系統發育譜系中的關鍵一支,中醫藥文化吸收和發展了我國先進系統的哲學、科技、動植物學、文學、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及醫學等知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長期積淀下來的思想、文化及精神的結晶,是匯聚醫學生“五個認同”共識的精神資源。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過程中,要顯性與隱性并軌開展中國中醫藥成就、中國中醫學者故事教育,例如,屠呦呦先生發現的抗瘧疾中草藥青蒿素挽救全球數百萬人生命、中醫針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中醫藥全方位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本草綱目》被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等極大地增強了醫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準確高豐度顯性表達中醫藥文化基因,用優秀的中醫藥文化武裝學生頭腦,為醫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食糧,助力于健康中國行動戰略。
1.仁心仁術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人命至重,善醫者,知醫立命,心地淳良濟仁,不視人之瘠肥,查其脈之病否,德逾于此。醫者仁心仁術的中醫文化內涵彰顯了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人文情懷思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關愛生命是基本職業道德規范,始終以仁慈關愛之心,構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和諧醫患關系,將解除患者的痛苦置于職業目標的首位。通過中醫文化中的“仁心仁術、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培養醫學生的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意識,愛護民族團結、珍視民族團結。像關愛自己的身體避免病原微生物侵害一樣,自覺強化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筑牢思想防線,抵御各種極端、敵對和分裂思想的滲透,維護中華民族的安全、安定。
2.天人合一
中醫文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陰陽平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將臨床復雜證候歸結為表里、寒熱、虛實和陰陽四對矛盾,既蘊含著注重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又注重萬物和諧的整體觀,實質是追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的思想境界、尊重同道關愛患者的謙虛品德、順應自然謙和有禮的為人態度。中醫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在于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和諧共處、同步發展的祥和愿景。筑牢醫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借助中醫藥文化“天人合一、辨證論治”的哲學智慧,打造和諧校園文化,培養學生重視維護和發展各民族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和諧關系。
3.大醫精誠
中醫藥文化強調以術載道。“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要求醫者要醫道精微、醫術精湛,將追求卓越作為自己職業的至上目標并付諸實施,同時要有一顆懸壺濟世的誠心。借助大醫精誠的中醫藥文化內涵,引導醫學生精勤不倦,以新醫科為引領,深刻領悟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不斷精湛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使自己成長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衛士,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優質服務。
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題中應有之義。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理論體系,儒為魂、道為體、釋為用,基于元氣論、陰陽說、五行說,立足仁和精誠,通過象思維而實施道法自然辨證論治,蘊含著治未病的貴生思想、醫者仁術的博愛精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安時處順的生死觀和重義輕利的道德觀。優秀中醫藥文化是民族醫學院校營造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核心與精神靈魂,充分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無限魅力和價值追求,通過持續不斷地加強優秀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傳承與創新,將中華民族優秀中醫藥文化根植于每一名醫學生的心靈深處,增強其對中華民族優秀中醫藥文化的信仰、自信和認同,是筑牢醫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支撐的重要路徑。
民族醫學院校對新時代大學生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培育的核心要義是強化“五個認同”意識;筑牢醫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準策略是加強中醫藥文化認知、認同、自信、傳承和創新教育,引領醫學生將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化育至內心、知行合一,將個人奮斗目標與國家需求、社會需求相結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人民健康、社會發展、祖國強盛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