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謙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將進一步深入實施,培養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財會人才隊伍將為會計強國提供重要保障。財政部2021年發布《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十四五期間將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的智慧型人才成為社會的急需,因此,從教育觀念、管理體制、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2016年6月發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要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2021年12月29日召開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立足新階段,加快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高質量發展。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教學模式的變革,基于“互聯網+手機+教學”的智慧教學在林業高校中逐漸推開,智慧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是否更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有利于建成互聯網+“教與學命運共同體”,有利于我國高層次專門人才的輸送和培養。
國內智慧教學的研究主要結合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探討如何開展智慧教學,也有諸多關于不同教育階段智慧教學評估的成果。
關于智慧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陳明明針對師范院校智慧教育背景下的課程建設進行了探索,陶耘等針對地方應用型高校從五方面構建基于翻轉課堂的智慧教育體系。王慧闡述了各智慧教學要素的實際課堂設計與安排,崔亞強等提出了智慧教學環境建設的幾點建議,也有具體結合課程探討智慧教學模式的成果。
對于智慧教學效果評估的研究,謝敏,趙義泉基于WICS模型指導下的智慧教學理論,結合中小學實際,構建了記憶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四位一體的多元化能力評估體系。朱軒、崔曉慧以精準教學的學習目標為導向,構建以知識層面、過程層面和情感層面等為主的三級指標評價體系。于紅巖等從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三個角度分析了智慧教學的課堂評價、自我評價和管理提升。彭丹則圍繞智慧教學活動的準備與設計、教學的具體展開、教學效果和反思四個方面構建了智慧課堂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綜上所述,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近年來結合教育信息化的智慧教學在各級教育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討,但系統研究智慧教學模式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成果很少,特別是針對林業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質量的相關研究未見。
智慧教學的概念目前國內外沒有一個成文的定義。
從國外成果看,智慧教學的概念與教育智慧緊密相關,馬克斯·范梅南立足教師教的視角率先提出了教育智慧是達到完善教學效果的智慧,而斯滕伯格提出的智慧平衡理論認為,智慧是用來平衡利益的經驗知識,正規教學可能提供發展智慧的情景。倡議教師為發展學生的智力和智慧而教。
從國內成果來看。在中國知網中以“智慧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最早見于2009年岳靜的《新課程下數學“智慧教學”的新認識與實踐》,該文討論了通過“智慧教學”去追尋一種“自然和諧、問題探索、互動生成、走向綜合”的教學方式。整理目前對于智慧教學的定義,可以梳理為三種主要觀點。一種觀點傾向于從教學方式角度進行定義。例如韋燕燕認為智慧教學法是指教授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陳靜認為智慧教學是使得學生知識和智慧共生的教學方式。第二種觀點是從教學目標來進行定義,如吳曉靜,傅巖認為,智慧教學包括三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教學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智慧,教學過程要促進師生情智交流,教學評價依然要圍繞學生智慧發展。第三種觀點是從教學手段層面進行定義,他們認為智慧校園提供了智慧化的教學服務,智慧校園信息平臺下的數字課程資源和個性化學習資源提高了學習效率,適應跨時空的混合教學。
本文認為智慧教學既要從教學目標,又要從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進行全面定義。
從教學目標看,心理學認為,“智慧”意為“聰敏、有見解、有謀略”,具有“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從教學方式看,應以智慧管理和學習方法等為理論支撐變革教學模式,從教學手段看,物聯網、云計算、A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重要的智慧教學保障。故本文認為,智慧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生成智慧為目標,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學習環境,利用智慧管理手段,培養出思維、創造力、行動力全面提升和良好價值取向人才的過程。
智慧教學可以依據教學手段的差異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初級階段為以“雨課堂”、“智慧樹”等平臺為基礎,以課程為基本單元,集在線課程發布、課堂師生互動、課后作業、答疑、考試、過程管理(學習記錄和學習報告)功能于一體,可記錄學生全部學習行為(包括線上線下教學活動)供老師教學參考或實現學生學習“自治”。中級階段的智慧教學基于智慧校園的數字教學管理平臺來實現課程群的智慧管理,可以進行無干擾、高效率、智能化的在線巡課,定時將課堂相關信息精準推送到教師、教務管理、輔導員等相關管理人員,根據權限實現數據共享。高級階段的智慧教學首先應該是高校群的教學資源數字化集成,從云上虛擬教研室的信息平臺到高校群教學資源庫的云上共享,從云上實驗室的升艙開放到云上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心集成......。其次,高級階段的智慧教學還應體現在極致的教學交互體驗、教學手段從虛擬仿真到數字孿生。
西南林業大學擁有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兩個財會類本科專業,其智慧教學尚處初級階段,主要使用雨課堂、智慧樹等智慧教學工具。最早于2016年開始在部分課程中首次使用雨課堂,后續陸續在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審計學、管理會計、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金融學等核心課程中使用。目前,通過實地走訪,二分之一的專業課教師使用了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通過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發布課前預習課件,課中實現雨課堂簽到、課堂測試、隨機提問、彈幕交流,課后布置作業,實現線上修改和問題答疑。通過對運用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的教師進行訪談,在運用的課程中,80%的教師認為提高了課程成績和學習興趣,90%的教師認為智慧教學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70%的教師認為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90%的教師覺得提高了師生互動性。
進一步,我們對學生發放了問卷,了解其對智慧教學工具使用對學業成績是否有幫助。共對大三大四年級學生隨機發放問卷108份,整理這些學生的四六級通過率和初級會計職稱考試通過情況如下:

表1 四(六)級通過率、初級會計職稱獲得率對比分析表
由上表數據可知,使用過雨課堂學習的學生中四(六)級通過率以及初級會計職稱獲得率都比未使用過雨課堂的學生高,說明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
林業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既要結合行業高校特點,又要依據上述智慧教學的定義,緊密圍繞智慧教學目標進行設計。
1.科學性原則??茖W性原則作為一種普適性原則,對任何活動具有一定的規約。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對智慧教育理念的認同與實踐,林業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要緊密結合智慧教學的初衷,
2.目標性原則。在林業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堅持目標性原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林業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整體分析。
3.適應性原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適應社會對財會專業人才需求,特別是數字經濟、林業經濟發展對財會人才的需求,彰顯林業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質量的特色與價值。
4.可操作性原則。林業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具有可檢驗、可觀測的特征,以便對林業高校財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形成反饋信息,更好地提升林業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質量是關鍵。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顛覆性變化,而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尚未真正實現轉型,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習慣傳統的被動式學習,老師習慣于滿堂灌,學生學而不習,習而不得,得而不用,出現了財會類畢業生就業結構性失衡的困境。因此,本文結合人才培養對知識、能力和素養的三維目標和柯式培訓評估模式,設計林業高校財會類專業智慧教學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柯式評估模式,由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克提出,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培訓評估工具,包括四個維度(4R),分別是反應程度(Reaction)、學習效果(Learning)、行為效果(Behavior)、績效程度(Result)的評估。本文將上述四個維度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三個目標,構建智慧教學模式下林業高校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其中,反應程度指標反饋智慧教學背景下學生學習的課堂參與、作業參與程度和課程的滿意程度,可以了解智慧教學模式是否改變了學生的出勤、作業完成和學習滿意度;學習效果指標反映學生知識的獲得程度,主要從學生的專業課成績、四六級成績和會計初級職稱的通過情況來反饋智慧教學的知識維度培養目標。行為效果反映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林業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中學階段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落后于城市,進入大學后,智慧教學的使用和推廣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影響較大,故本文從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自我管理和團隊協作方面構建智慧教學的行為效果指標??冃С潭确从持腔劢虒W的目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成智慧,故可以從學生整體素養和社會認可程度設計二級指標,本文結合林業院校的特點,以及產業數字化趨勢對財會人才的需求,從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社會適應程度、社會認可度以及就業的行業對口率構建二級指標。

表2 智慧教學模式下林業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指標
上述指標內容既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三維目標,又反映了智慧教學生成智慧的初衷,符合科學性、目標性原則,同時,結合林業高校財會專業的特點進行設計,符合適應性原則,其指標值可以通過教務系統數據、學生問卷調查和訪談獲得,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