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應得正義與自我實現
——馬克思正義理論的雙重意蘊

2022-10-31 04:34:20李永剛
理論月刊 2022年8期
關鍵詞:馬克思

□李永剛

(曲阜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一、引言

馬克思有沒有正義理論?如果有,是一種什么意義上的正義理論?這些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論。以羅伯特·塔克、艾倫·伍德為代表的一派學者認為: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正義”是一個法權概念,依賴于某種特定的社會狀態而獲得其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某種社會制度或社會關系與其所處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并能推動其發展的話,那么它就是正義的,即便它可能是不正當的、不合乎人性的。但這樣一來,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中,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就成了正義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對剩余價值的占有不僅是正義的,而且,任何阻止資本占有剩余價值的嘗試都是絕對不正義的?!边@就是學界一般所說的“塔克—伍德命題”,此命題雖具有挑戰人們的一般常識的轟動性效果,但這并非艾倫·伍德思想的全部。實際上,他對“不正義”與“奴役”進行了區分:“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并不是一種不正義,而是一種奴役……資本家的剝削不是一種欺詐性的交換或經濟上的不正義,而是對工人的一種隱蔽支配。資本主義是一種奴隸制度,并且是一種更陰險的奴隸制度。”可以說,“塔克—伍德命題”實質上并沒有表面所具有的那種破壞力,但它仍然是成問題的,其問題就在于對“正義”概念的狹隘理解?!罢x”不僅僅是一個局限于特定社會制度的法權概念,它本身就是一種善,一種道德的善(moral good)。也就是說,正義本身就是目的。

一般而言,“正義”這一道德的善,具有兩種特性:一方面,正義內在于某種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以各種善品分配的公平為準則,這是其內在性;另一方面,正義又超越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以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為準則,這是其超越性。馬克思的正義理論就是這兩種特性的統一:一方面,馬克思借助于洛克、亞當·斯密的“自我所有”概念和勞動應得正義理論,批判資本主義分配制度是平等交換掩蓋下的剝削,本質上是一種奴役制度;另一方面,他借助于黑格爾、盧梭關于人的自我實現的理論,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的壓制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和自我喪失。應得正義和自我實現,或者說內在性正義與超越性正義,是馬克思正義理論的雙重意蘊,是馬克思借助西方理論資源,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規范性的正義理論。

二、形式的應得正義與實質的應得正義

評判一個社會是否正義的標準是看其各種善品的分配是否公正,即是否將應得之物給予應得之人??梢哉f,“正義”概念本身就蘊含著“應得”之意,應得的就是正義的,這是自古至今通行的準則,但衡量應得與否的標準卻是變化的。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通常是以德性,特別是以政治體所確立的政治德性為根據來評判應得與否。在中世紀,人們仍以德性來衡量應得,但這種德性由外在的政治德性轉變為內心的良知,即由人與上帝的關系所確立的德性??傮w而言,近代之前的西方社會都是以德性來衡量應得,盛行的是德性應得正義。近代以來,德性應得正義轉變為勞動應得正義,即以勞動來衡量應得。首開先河的是洛克,他最先用“勞動”概念來確立私有財產權。而洛克之所以能夠實現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得益于近代以來勞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根據詞源,“勞動”一詞具有辛苦的勞作及其成果兩種含義。從人類觀念史來看,近代之前人們主要是在“辛苦的勞作”這一否定性或消極的意義上來使用“勞動”一詞的。比如,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勞動”指的是奴隸的勞動,中世紀的“勞動”所體現的是上帝對人的原罪的懲罰。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與發展,“勞動”一詞的積極含義,即勞動本身的生產性與對勞動成果的享用,才逐漸被社會所接受。新教的“天職”觀念與市民階層積極的幸福觀相結合,推動了時代觀念的變革:“現在,人們有意識地享受著所付出的勞動的果實。勞動成為通向滿足和成就、威望、享受和財富的首要道路。市民階級時代的人不僅必須勞動,而且也想勞動,因為一種沒有勞動的生活在他看來根本不是值得活的,而是‘白’活的……它成為一切塵世技能、德性和愉悅的源泉?!睍r代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催生了洛克的勞動應得正義思想。

洛克認為,在前政治社會的自然狀態中,自然界的一切均是上帝賦予人類的,人類共同占有大地上的一切所有物,或者說,對自然界的一切具有公共所有權,但每個人對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種排他性的私人所有權。因而,個人運用自己的身體和雙手進行勞動,使人人共有之物擺脫其自然狀態而成為個人的所有物,個人對其享有排他性的私人所有權:“只要他使任何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和那個東西所處的狀態,他就已經摻進他的勞動,在這上面參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東西,因而使它成為他的財產……既然勞動是勞動者的無可爭議的所有物,那么對于這一有所增益的東西,除他以外就沒有人能夠享有權利。”洛克根據勞動確立起了私有財產權,但這種私有財產權不是無限度的,應遵循兩條規則:第一,人不能無限度地占有,要留有足夠的、同樣好的東西供他人占有;第二,對于不能長久保存的物品,人們應以享用為限度,不可浪費。洛克劃定這兩條界限的根據是:人人都有的不可剝奪的生存權,滿足了這兩條規則,也就保障了他人的生存權。在此基礎上,個人勞動的成果就完全歸個人所有了,否則就是不正義的。洛克以“勞動”確立了應得正義和個人所有的基本原則,其根本目的是論證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正當性,并為英國對美洲的殖民作辯護。

亞當·斯密則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分配體系中考察勞動,將勞動確立為財富的唯一源泉:“任何一個物品的真實價格,即要取得這物品實際上所付出的代價,乃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勞動是第一性價格,是最初用以購買一切貨物的代價。世間一切財富,原來都是用勞動購買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奔热粍趧邮秦敻坏奈ㄒ辉慈敲醋鳛閯趧映晒呢敻痪蛻耆珰w勞動者所有,這是勞動應得正義的基本原則。斯密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和土地的擁有者同樣參與了勞動,也就有權參與勞動成果的分配,因而,資本主義分配制度是正義的,是勞動應得正義的體現。在資產階級理論家那里,勞動應得正義不僅是一種理論學說,更是一種批判武器。他們在批判封建所有制的基礎上,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這一原則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反過來也將其確立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

馬克思認為: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根本失誤在于,僅僅在財產私有的前提下考察分配正義,而沒有深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基,因此也就錯失了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應得正義的正確理解。資產階級理論家一致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應得正義是以私人所有制為基礎的分配正義和交換平等。從表面上來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是資本與勞動的分離:資本家擁有資本,工人擁有勞動;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工人的勞動,而工人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換取生活物資。假如資本家真正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的話,資本家的付出就應與工人的勞動成果相等,只有這樣這種交換才是平等的、正義的。但問題的實質在于,資本家購買的僅是工人的勞動能力,即勞動力:“實際上,在商品市場上同貨幣占有者直接對立的不是勞動,而是工人。工人出賣的是他的勞動力。當工人的勞動實際上開始了的時候,它就不再屬于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賣了。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币簿褪钦f,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換關系中,作為商品而進入交換市場的是勞動力。而勞動力的價格不是由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由其創造的商品的價值來確定的,而是像其他商品一樣由其維持和再生產自身所耗費的價值來確定的。但與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價格和價值是不等同的:勞動力的價格就是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花費,也就是工資;勞動力的價值在于對勞動力的使用,而勞動力的使用能夠創造遠遠大于其價格的價值,而這些多出來的價值,就是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對剩余價值或剩余勞動的占有就是剝削,因為這是資本家在沒有付出等價物的情況下的無償占有,完全違背了勞動應得正義原則。但在資本主義交換關系中,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呈現出對等的外觀,工資在形式上成了工人勞動的等價物,這就掩蓋了剝削的存在?!皠趧恿Φ膬r值和價格轉化為工資形式,即轉化為勞動本身的價值和價格,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種表現形式掩蓋了現實關系,正好顯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資本家的一切法的觀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神秘性,這一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切自由幻覺,庸俗經濟學的一切辯護遁詞,都是以這個表現形式為依據的。”也就是說,勞動與勞動力概念的混淆,掩蓋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或者說用形式上的勞動應得正義掩蓋了實質上的不正義。

資本對勞動的剝削背離了勞動應得正義原則,必然是不正義的,但還是有一些學者從歷史主義與后果主義兩個角度為其辯護:第一,從歷史主義的角度來說,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那么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就是人類必然應承擔的一種“陣痛”,而且相較于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剝削顯得更為“文明”;第二,從后果主義的角度來說,資本主義剝削的存在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改善了工人的生存狀況,因而,這種剝削是必要的。羅默稱其為“社會必要剝削”:“像歷史唯物主義堅持認為的那樣,假定資本主義是那時發展生產力的最優經濟結構。這種情況下,有理由說這種剝削是社會必要的。要是資本主義由于某種原因被消滅了,那就會出現技術發展停滯,工人們的境況很快就會比他們在具有生機勃勃技術進步傾向的資本主義枷鎖下的境況更糟。”羅默所說的“社會必要剝削”也被稱為“撤離原則”,即如果資本主義剝削“撤離”了,工人的境況就會更糟糕。對于資本主義剝削的這兩種辯護并不證明資本主義剝削是正當的,恰恰相反,這種以自由為外觀的“文明”剝削就像艾倫·伍德所說的那樣,是一種“隱蔽支配”,一種“更陰險的奴隸制度”。而且,工人境況的改善并不意味著工人生活得更幸福,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而來的是精神生活的貧乏。由于資本主義剝削,工人喪失了自我,墮落為“勞動的動物”,這是任何物質生活的改善都無法彌補的。

資本對勞動的剝削之所以在實質上是不正義的,法理根據就是洛克、亞當·斯密所確立起來并被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奉為圭臬的個人所有和勞動應得正義原則。伊安·夏皮羅指出,“不管是何種規范性,剝削理論來源于對洛克的產品理想世俗版本的暗自認同:人們對自己生產的產品有權占有,他們的權利被拒絕的程度就是他們受剝削的程度”。勞動應得正義既是資產階級確立其私有財產權正當性的法理根據,也是無產階級批判資本主義剝削和不正義的法理根據。只要把勞動應得正義貫徹到底,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這種矛盾必將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滅亡。洛克、亞當·斯密等資產階級理論家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辯護人,也是其掘墓人。

三、自由勞動:人的自我實現的第一重內涵

洛克、亞當·斯密等人主要是從財富創造的角度來理解勞動的,而黑格爾則創造性地發掘了勞動概念更為本質的意義。在黑格爾看來,勞動是主體將自身的體力和腦力作用于對象的對象化活動,不僅塑造著對象,也反過來塑造著勞動者自身,使其成為自為的主體,實現了主體的自我教化。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以主奴辯證法思辨地論述了自在的主體借助勞動成為自為的主體的過程:在意識的生死斗爭中,一方因對死亡的畏懼而臣服于另一方,獲得勝利的意識就是主人,臣服的意識就是奴隸。主人統治著奴隸,奴隸被迫為主人勞動,按照主人的意志對物予以加工改造,主人則享受奴隸勞動的成果。但憑借勞動,自在的、在自身之外的奴隸意識“回到了它自身”,成了自為的主體。本來獨立的、在自身之內的主人意識對物僅有單純的享受,而無法借助勞動實現自我教化,最終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正如黑格爾所總結的那樣:“勞動是受到阻礙的欲望,是被阻止的消逝,或者說,勞動就是教養。對于對象的否定的聯系成為了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有持久性的東西,這正因為對象對于那勞動者來說是有獨立性的。這個否定的中介或賦形的行為同時就是意識的個別性或意識的純粹自為存在,這種自為存在現在通過勞動在自己之外進入到持久的元素;于是,那勞動著的意識借此就進到了把獨立存在直觀為自己本身?!焙诟駹栆运急娑逎恼Z言論證了勞動對人的塑造作用,為人的自我實現理論奠定了基礎。

勞動塑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人的本質。這是黑格爾關于人的自我實現理論的核心,表達了一種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觀念:人沒有固定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人憑借勞動自我塑造、自我實現的結果。馬克思高度評價了黑格爾的“勞動哲學”,認為“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一種勞動辯證法,即人自身的對象化與對象化的揚棄,正是這種自我否定塑造了人的本質,也構成了人類精神和社會的發展動力。但是,黑格爾所理解的勞動僅僅是抽象的精神勞動,勞動的主體并不是現實的人,而是抽象的絕對精神。因而,勞動的過程就是絕對精神“自我外化—揚棄外化—自我實現”的過程。馬克思將黑格爾脫離實際的觀念化的精神勞動拉回到現實的物質生產之中,指出勞動就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與自然的物質代謝。勞動者并非精神性、觀念性的主體,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現實的個人”?,F實的個人進行著現實的、社會性的生產勞動,并在生產勞動中塑造著自身:“它(生產方式)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钡Y本主義生產方式卻造成了勞動的異化,不僅勞動產品不屬于勞動者,成了壓迫、剝削勞動者的工具,而且勞動本身也不再屬于勞動者,成了一種自我喪失的活動,導致人的類本質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梢哉f,異化勞動創造了一個顛倒的、異己的物象化世界。在此世界中,作為勞動的主體的人異化為“勞動的動物”,“結果是,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人墮落為“勞動的動物”“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動物性的本能活動成了人的真正的活動。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奴役制,而且是最深重、最隱蔽的奴役制。

作為人的本質和自我塑造的勞動之所以異化為自我喪失的勞動,根本原因在于資本與勞動的分離所造成的“強制勞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強制”,首先是肉體或生存的強制,因為資本歸資本家所有,工人擁有的僅僅是勞動力,工人為了維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生存就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其次是法律或契約的強制,工人一旦“自由地”簽訂了合約,就必須履行合約,而勞動力的使用則是資本家的事情。由于種種強制,資本家與工人之間自由、平等的交換實質上是資本對勞動的強制性的剝削,“他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時所締結的契約,可以說像白紙黑字一樣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卻發現:他不是‘自由的當事人’,他自由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時間,是他被迫出賣勞動力的時間;實際上,他‘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決不罷休”。強制勞動和對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一同構成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內涵,正如佩弗所總結的那樣,馬克思所理解的被剝削的勞動“就是強迫的、無酬的、剩余的勞動”。如果說,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這種意義上的剝削還可以用羅默所說的“社會必要剝削”加以辯護的話,那么,這種強制勞動意義上的剝削就根本無從辯護了。這是因為,強制勞動造成了人的自我喪失,在原初意義上就是不正義的。

資本為了最大限度地自我增殖,就必然要最大限度地占有工人的勞動時間,而且極力將工人的生活時間轉化為勞動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徹底喪失了自我,異化為“勞動的動物”。人要想揚棄異化勞動,恢復勞動的本真意義,就必須重新占有自己的勞動時間,揚棄資本與勞動相分離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使勞動作為社會化的勞動而起作用。馬克思曾提出這樣一個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在這一設想中,勞動者作為自由人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勞動產品作為社會產品在進行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勞動者的勞動時間進行分配??梢哉f,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按勞分配制度,它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勞動應得正義。在這種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按勞分配制度下,勞動作為人的對象化活動,其內含的辛勞雖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由于消除了外在性和強制性,勞動重新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個人的自我塑造活動?!罢\然,勞動尺度本身在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須達到的目的和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必須由勞動來克服的那些障礙所提供的。但是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而且進一步說,外在目的失掉了單純外在自然必然性的外觀,被看作個人自己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主體的對象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蓖耆加凶约旱膭趧訒r間的勞動就是自由勞動,它真正確立起了人的主體性,實現了人的自我塑造,為達成人的自我實現奠定了首要的基礎。

勞動具有外在的自然必然性,要受外在的自然條件的限制,但這并不妨礙勞動的自由性。只要勞動者能夠完全地占有自己的勞動時間,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塑造,那么,這種勞動就是自由勞動,就是人的自由和幸福的真正源泉。促成人的自我實現的自由勞動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積極自由,自由只能實現于勞動之中,或者說,自由勞動確立了真正的自由。

四、“存在的感受”:人的自我實現的第二重內涵

自由勞動為人的自我實現奠定了首要的基礎,但要完成自我實現,確立與自由勞動相適應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還需要改造人性,使勞動者成為普遍而自由的個體。

在馬克思之前,盧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性進行了最全面、最嚴厲的批判。他以“布爾喬亞”(bourgeois)一詞來稱呼市民社會中的市民,即資產者,認為相對于自然人和古典社會的公民而言,市民因喪失“存在的感受”而成了分裂的、不完整的人。作為一個生命體,人本能地追求自我保存和對生命的愛:“人的首要感受是存在的感受,他的首要關切是自我的保存?!钡藢ψ晕冶4娴淖非蠛蛯ι膼?,并不僅僅是本能,因為人對自己的存在有著有意識的、對象化的感受:“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边@種“自愛”或“存在的感受”是孤獨的自然人的本質特性,由于其欲望與滿足欲望的能力相統一,自然人是獨立的、不依賴于他人的,但隨著人所固有的自我完善化能力的不斷增強和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不斷擴大,人的各種情感,特別是與他人相關的“自尊”(amour-propre)逐漸發展起來?!白宰稹笔谷烁P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為了獲得他人對自己的關注,人極力追求權力、榮譽和財富等可以比較的價值,而這些欲望遠遠超過了人的滿足欲望的能力,這就造成了痛苦。而且,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人不得不利用他人,以他人為滿足自己欲望的手段,這就造成了對他人的依賴,而依賴于他人的人必然是不自由的。作為“需要的體系”及其保障機制的資本主義社會或市民社會正是通過個體間的普遍依賴關系而構建起來的,在這種普遍的依賴關系中,人必然喪失對自身存在的感受。與盧梭不同,馬克思所說的“人”并不是從處在自然狀態中的自然人開始的,人一開始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同時,社會性也并不必定就是人的異化或自我喪失的根源。從表面上來看,盧梭和馬克思對人性的理解是完全相反的:對盧梭來說,對立于文明人的自然人,即類似于動物的野蠻人,才是理想的人;而對于馬克思來說,動物恰恰是人的自我喪失的頂點。盡管他們的思想有種種不同之處,但共同之處在于,兩人都對自由進行了強調,都將自由理解為人的存在的核心。在盧梭與馬克思那里,“存在的感受”意味著人對自由的感受,擁有完全的自由才能擁有完全的“存在的感受”,才能完成人的自我實現。

具體而言,對于盧梭來說,自由的對立面是“依賴”。人要想擺脫這種依賴關系,有兩種選擇:要么成長為自然人,但不是自然狀態中的自然人,而是類似于盧梭或愛彌兒那樣的生活于政治社會邊緣的文明化了的自然人;要么成長為古典意義上的公民,即類似于羅馬共和國的加圖那樣為祖國而生、為祖國而死的公民。但要成長為文明化了的自然人是困難的,更為可行的選擇是古典公民,但這需要偉大的立法者來改造人性,全體成員要通過訂立契約而構建一個真正的共同體,即國家。國家作為一個“大我”或公共人格,有其自己的意志,即公意。公意并不是外在于公民的意志,而是內在于每位公民的真實的、持久的意志,因而,公民服從公意,“只不過是在服從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以公意為最高法律的國家就是“所有人統治每一個人”的共和國,在其中,每個人自我立法、自我統治、自我服從,從而實現完全的自由。盧梭對市民的人性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并試圖通過社會契約構建起自由、平等的共和國。但在馬克思看來,盧梭的努力仍是成問題的,因為他沒有深入在資產者背后起作用的資本,沒有意識到資產者僅僅是資本的人格化體現,這樣,盧梭所要解決的自由與依賴之間的矛盾就僅僅是表面上的,真正在其背后起作用的是自由與剝削之間的二元對立。因此,僅僅進行人性批判,試圖通過立法來改造人性,是遠遠不夠的,更為根本的是資本批判,即通過革命來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剝削,實現完全的勞動應得正義,從而實現人性的復歸。這種人性改造指向的不是“所有人統治每一個人”的共和國,而是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總而言之,從人性批判到資本批判、從古典公民到自由人的理論演進,是馬克思將盧梭的人性批判深入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人存在于現實的社會生產方式之中,無論是人性的喪失還是人性的復歸都發生于現實的社會生產方式之中,任何忽視現實的社會生產方式的人性批判都是表面化的,盧梭的理論缺陷也正在于此。馬克思正是立足于現實的社會生產方式,才真正把握到了“存在的感受”。

五、個人所有制的重建:實現馬克思正義理論的根本途徑

在馬克思看來,國家作為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反映,政治變革的根基是經濟基礎的變革,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立足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規律,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共同勞動的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才是人的自我實現的根本途徑。

資本的本性是實現最大限度的自我增殖,馬克思深刻洞察到了資本的本性所包含的自我否定特性。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為了增殖,就必須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為整個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但資本的本性是力圖最大化地將自由時間轉化為剩余勞動時間,而這反過來又促進了自由時間的創造。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當資本本身所蘊含的矛盾最終不可調和時,資本主義私有制就必然被另一種新型的所有制形式所取代,這是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的“個人所有制”。在其中,“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皞€人所有制”中的“個人”指的是“社會個人”,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這就真正實現了馬克思所說的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的社會性,因而這種“個人所有制”其實就是“社會所有制”,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所有制?!皞€人所有制”對人的本性的全面復歸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個人”作為真正的社會存在物,以全面的方式感知對象,使其真正成為人的勞動的對象化產物;另一方面,“社會個人”超越了單純的“自我享受”,對于對象有一種審美意義上的占有。人與對象之間的審美關系是人所特有的,但在私有制之下,審美活動成了某些不勞動的有閑階層的特權。作為“勞動的動物”的大眾既不可能有看到美的眼睛,也不可能有欣賞美的時間。而在“個人所有制”下,“社會個人”有大量自由時間,隨著人的本性的全面復歸,人們重新獲得了發現美的眼睛。正是在這種對象性關系中,“社會個人”才真正成為自由人。他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同獲得勞動成果。這樣一來,勞動就完全轉變為了自由勞動?!吧鐣€人”利用自由勞動創造社會財富、塑造自我,此外,還自由地利用非勞動時間,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各種活動,從而全面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對自由勞動時間和非勞動的自由時間的占有使人真正成為自由人,人的自我實現就存在于這雙重的自由時間之中。

六、結語

應得正義和自我實現是馬克思正義理論的雙重意蘊,其又可被具體區分為三重內涵,即勞動應得正義、自由勞動和“存在的感受”。馬克思正義理論的三重內涵并不是并列的,而是逐步深入、逐步實現的:首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資本與勞動的交換來掩蓋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以形式上的平等交換來掩蓋實質上的剝削,這種剝削就是對工人的強制的、剩余的勞動的無償占有。因而,工人完全占有自己的勞動時間的自由勞動才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應得正義。其次,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人在勞動中完成自我實現。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是強制勞動,導致人的異化。揚棄了外在性和強制性的自由勞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確立起了人的主體性,為人的自我實現奠定了首要的基礎。最后,要完成人的完全的自我實現,僅靠自由勞動是不夠的,還需要改造人性,使勞動者成長為自由人。這就需要通過革命來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剝削。勞動應得正義、自由勞動與“存在的感受”是統一的,三者統一于“個人所有制”之中。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為標志的“個人所有制”實現了完全的勞動應得正義,使人獲得了完全的自我實現。

猜你喜歡
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哲學的“形式指引”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0
廣元有條馬克思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综合网|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视频色图|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第一av网站|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91|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朝桐光一区二区|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色135综合网|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天天激情综合|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精品页|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亚洲最大综合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www.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高清欧美|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91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a天堂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狠狠亚洲五月天| 欧美色图第一页| 免费aa毛片| 亚洲无码91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xx在线观看|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99er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欧美色视频日本|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综合色婷婷|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