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紅,于小娟,殷 勇,陸 勇
(鹽城工學院a.土木工程學院;b.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蘇 鹽城 224051)
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政教育建設受到了來自黨和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專業課程思政就是“挖掘”專業課程固有的思政元素作用于學生,讓學生能以專業為基礎,從專業中思考與專業相連的思政問題,從而達成思政教育,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的目標。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已從地方實踐探索轉化為國家戰略部署,并逐步向全國推廣。
目前,各高校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進程中,開啟“破墻”試點,積極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課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為進一步提高本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鹽城工學院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的課程團隊進行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現狀”調研,充分掌握了地方高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現狀,進而指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以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為實證,對思政教學改革進行探索與實踐,從而為深化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2021年2月15日—3月15日,課程團隊開展了關于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調研,調研對象為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專業教師,其專業涵蓋了土木工程、信息工程、海洋生物、物理等領域,調研方式包括座談、問卷調查、文獻資料調研等。其中,發放教師問卷調查100份,回收91份,回收率達91%。3月19日—21日,課程團隊向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發放了關于“課程思政微課視頻教學調研”的網絡問卷,共收集到有效問卷631份。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調查表明,63.7%的工科專業課程教師認為,在專業課中引入思政元素非常重要,27.5%的教師認為在專業課中引入思政元素比較重要,只有6.6%的教師認為思政元素不太重要,另有1.1%的教師認為“完全沒必要”和1.1%的教師認為“是否引入無所謂”。由此可見,高達9成以上的教師認為在工科專業課程引入思政元素很重要,肯定了專業思政教育的價值;只有不到1成的教師否定了工科專業課程引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2%的學生喜歡以微視頻的形式學習思政內容,而在目前的課程思政教學中,通過觀看工程案例類和勵志類微視頻,93.5%學生對科學家崇尚科學、不畏艱辛、追求卓越科學品質深有感觸,希望進一步獲得思政教育。
專業教師對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意愿較高,63.7%的專業教師非常愿意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實施“課程思政”;22.0%的教師對此有一定的意愿。調查問卷中,對于課程中最適合體現的“思政元素”,大部分思政元素選項均達到70%以上,由此可見,大部分專業教師對自身課程的“思政元素”缺少一定的思考和挖掘,對“課程思政”教育目標還不夠清晰。
調查中涉及實施“課程思政”的重點,67%的教師認為需要“學校重視,加強頂層設計”。而對于學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措施,“以會議、通知或文件形式傳達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公布課程思政建設方案或指南等”“在專業課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占比較大。不難看出,當前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還缺乏全面系統的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還需要深入的探索與實踐。
當調查談及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需要什么樣的幫助時,59.3%的教師認為需要“融入課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研討或指導”,63.7%的教師覺得需要“教學方式、方法及手段的學習及研討”,這兩項占比最高。當談及在“課程思政”實施中遇到的困難時,近一半甚至更多的教師認為“課程本身難以挖掘思政元素”“教學過程中難以找到切入點”“缺乏相關的授課經驗和技巧”“思政教育的經驗和能力不足”。由此可見,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上突顯出教學能力和方法的不足。而調查中,97.1%的學生通過思政教育提升了專業認同感,這就使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成果豐碩,土木工程專業尤其如此。代表性成果,如:曾剛、全峰等探討了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結合;彭亞萍、胡大柱等對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與實踐進行了探索;崔馨丹、李平川等對工程制圖課程思政教學途徑進行了研究分析;詹祥元、高志欣對工程施工組織與預算課程思政教學應用進行了探究等。上述成果為構建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囿于傳統的教學體系和學科思維,土木工程專業課“教書與育人”分離現象比較嚴重,顯性“思政課程”與隱性“課程思政”之間脫節問題普遍存在。
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除了上述地方院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現狀調研發現的共性問題之外,還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一是,課程思政資源相對不足。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通常蘊涵在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需要專業教師挖掘才能顯現出來。但因缺乏對具體課程的深入研究,可供教學的思政資源相對不足。二是,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單一,從現有研究成果以及土木專業教學實踐來看,思政教育的模式通常是由土木工程正反案例導入,多元化教育方法不足。三是,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缺乏系統性,缺乏立體化、分層次、全過程的土木工程思政教學體系,課程思政考核體系及其效果評價機制尚不完善。
堅持立德樹人,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土建人,是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基本目標定位。因此,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價值取向為:按照土建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職業倫理、道德要求,深入挖掘土木工程專業思政元素,進一步全面明確“立德樹人”視域下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把家國情懷與振興中華價值追求、個人品格、科學觀與科學品質等“思政元素”融入土木工程專業教學當中,從而發揮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所承載的育人功能,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挖掘的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元素如下。
(1)價值引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文明思想、可持續發展理念等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家國情懷: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大型工程建設所展示的大國自信以及土木工程項目建設中所表現出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樹立甘于奉獻的理想、信念。
(3)道德培育:將土建類工程倫理、土建類工程師的職業道德、土建工程質量的底線思維等融入教學過程,培養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意識、知敬畏存戒懼的職業工程師。
(4)精神塑造:融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地方“海鹽文化”于課程教學,培養崇尚科學精神,不畏艱辛,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新土建人。
1.教學內容改革
多渠道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對接土建類行業發展,挖掘實際土建工程案例中的“思政元素”,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協同思政課程教師,開發利用地方區域文化資源,從而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內容。同時,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將上述“思政元素”滲透于課程專業知識點中,尋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最佳“契合點”,做到循序漸進和無縫對接。
2.教學方法改革
為了彌補當前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單一,新穎性及趣味性欠缺的不足,按照科學性、新穎性及趣味性的特點,開發并充分利用視頻教學。在優秀工程案例和工程事故案例剖析視頻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專業知識點,制作新穎多樣、有趣靈活、自然切入的微課視頻,將“思政元素”整合到視頻中,讓學生在“春風化雨”中接受專業知識及專業思政教育。比如,以動漫形式呈現的科學發現小故事視頻,模仿“檔案”紀錄片風格呈現的科學理論奠基人傳記視頻,以及紀錄片“大國工匠”“超級工程”與深基礎有關的視頻片段等。目前開發的視頻類型主要包括三類,適用于不同年級的學生。
第一類視頻,在“大國工匠”“超級工程”等視頻資料基礎上,分別對建筑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地鐵隧道地下工程等不同學科典型的土木工程優秀工程案例進行視頻制作,展示土木工程技術進展,分析科學原理和工程智慧,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專業自豪感和大國自信意識;同時,初步建立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不畏艱辛、追求卓越的科學拓展進取精神,勇于創新的科學品質。
第二類視頻,以工程災害和事故案例為載體,模仿“今日說法”案件追蹤方式并輔以動漫形式剖析災害與事故的深層次原因,分別從“科學精神和專業能力欠缺”“安全責任意識和規矩意識欠缺”和“道德意識欠缺”等3個方面導致的工程事故案例進行視頻制作,引導學生切身思考,深切體會慘痛教訓。兩類視頻觀看完畢,新生集體宣誓:“我們要做一個愛國愛家、崇尚科學,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不畏艱辛,追求卓越,擁有良好社會道德、職業素養,知敬畏、存戒懼,有責任有擔當的土木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第三類視頻,科學發現小故事視頻、巖土科學家傳記視頻,以及與專業知識前沿發展有關的視頻等,主要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使用。以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為例,講述此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第一個案例:以“有效應力原理”為例。此案例主要以第三類視頻為主,也有涉及第一類視頻。視頻開始是有效應力原理的導入,呈現地震引發砂土地基液化視頻,探究砂土液化原因,引入有效應力原理。隨后,原理提出:“某天,太沙基雨中漫步,不小心滑了一跤,就像牛頓被蘋果砸了一下發現了萬有引力一般,太沙基突然腦洞大開,悟到了有效應力原理”。整個科學發現的過程、理論驗證過程以及有效應力原理的解讀畫面,采用新穎有趣的動畫片形式展現,呈現太沙基發現有效應力原理,并不斷引導學生在實驗驗證中勤于思考、孜孜求索、勇于創新。然后,講述有效應力原理的專業知識點。再后,結合日常生活和工程建設,說明有效應力原理的應用,提出有效應力對土體的影響,延伸提出深海探測設備在海底面臨的巨大困境,加深學生對原理的感性認識,順勢引出我國在此領域的科學創舉和領先地位,指出其領先背后是心系國家海洋事業及自主創新的大國工匠精神。結語:為什么大家雨后摔跤沒有科學發現,而太沙基能呢?作為巖土大師的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讓我們走進他的世界,從而引入太沙基傳記微視頻。視頻制作模仿“檔案”紀錄片風格。通過大量照片、信件、訪談等真實史料的呈現,回顧太沙基的一生,他不斷探索、潛心研究、嚴謹求實的科學生涯,淋漓盡致地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視頻取材于傳記《工程藝術大師:卡爾.太沙基》)。
第二個案例,以“港珠澳大橋深基礎問題”為例,以“大國工匠”“超級工程”視頻為基礎,剪輯制作視頻,直觀呈現港珠澳大橋這一超級工程所面臨的深基礎幾大難題及其背后的巨大困境,以及我國工匠們如何解決這些難題走出困境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專業自豪感和大國自信意識,以及對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有所感觸。
3.課程考核改革
推進專業課程考核改革,將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納入評價體系,制定具體量化操作性強的課程思政考核辦法及評判標準。比如,在單元測試和期末考試題目中,添加開放性的論述題,可讓學生針對勇于探索、勤于思考、追求卓越的科學家或大國工匠的事跡和品格談各自的體會和感悟。又如,列出幾類不同的土木工程事故案例,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分別闡述“科學精神和專業能力欠缺”“安全責任意識和規矩意識欠缺”和“道德意識欠缺”等3類行為將可能產生哪些工程危害,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哪些惡劣影響。
正面引導的同時兼具反面警示。從3個不同維度進行正面引導,包括土木工程優秀工程案例、彰顯優秀品質和科學精神的典型土木大師優秀事跡、土木工程學生身邊的好人好事;從3個不同角度進行反面警示,包括“科學精神和專業能力欠缺”“安全責任意識和規矩意識欠缺”和“道德意識欠缺”等引發的土木工程災害和工程事故。
對土木工程專業的課堂平臺、網絡平臺、實踐平臺等三大平臺進行專業思政教學改革,構建專業思政教育立體模式,以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線上線下結合的育人格局。
課堂平臺: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構建“立德樹人”視域下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修訂專業課程教學計劃,制定專業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設計。
網絡平臺:網絡平臺就是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平臺。對網絡平臺的教學資源進行相應教學改革,同時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依托,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推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實現師生全過程跟蹤互動的信息交互教育教學新模式。同時,在網絡平臺上增設思政資源模塊,包括土木工程優秀案例啟智模塊、土木大師優秀事跡感悟模塊、土木學生身邊人物的先進事跡模塊等。
專業思政實踐平臺:擬搭建全方位實踐育人平臺,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同時,開展專業思政的多種實踐教育活動,如地鐵隧道模型大賽、結構設計大賽、力學模型競賽,測量技能大賽等創新能力比賽類型的實踐教育活動,真正實現實踐育人。
分層次: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進行分層次專業思政教育。把正反教育視覺沖擊強烈的視頻放在大一新生第一課播放;把思政通識教育放在大一學年;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放在大二、大三學年;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實訓畢業設計環節的專業思政教育安排在大四學年。
全過程:讓“思政元素”全程滲透貫穿于大學四年整個學習過程中;貫穿于土木工程規劃、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上部結構設計)、土力學與基礎工程(下部結構設計)及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等涵蓋土木工程全過程的系列主干專業課程及其專業實驗、專業設計和實踐環節中;貫穿于系列主干專業課程的具體專業知識點中。大學四年各個環節專業課程思政的關鍵點如下。
(1)大一新生入學,重點是新生第一課,組織新生觀看兩類視頻:土木工程優秀工程案例視頻和典型土木工程災害和事故案例視頻。
(2)大二、大三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需從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課程考核3個維度進行教改研究,將思政元素不間斷地融入課程具體專業知識點中。
(3)大四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實訓環節,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開展專業思政的多種實踐教育活動,宣傳鼓勵大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如地鐵隧道模型大賽、結構設計大賽、力學模型競賽,測量技能大賽等創新能力比賽。
(4)大四畢業設計階段,專業思政教育方法是要求學生簽署兩個承諾書:承諾設計成果求真務實,設計成果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承諾設計成果遵循設計規范、規程與條例。此外,要求學生將思政元素納入畢業設計,并進行評定。
實驗和課程設計的專業思政教育,類同于畢業設計,即將思政元素納入成績評定中,并需要學生簽署類似的承諾書,達成培養目標。
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團隊自制了3類課程思政微課視頻:名人趣事類、傳記勵志類、工程案例類微視頻。2021年3月19日—21日,課程團隊向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發放了關于“課程思政微課視頻教學調研”的網絡問卷,共收集有效問卷631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思政微課視頻教育效果較好。在思政教學方式上,86.2%的學生希望以微視頻的形式學習思政內容,僅有1.1%的學生認為沒必要播放;觀看傳記勵志類視頻,93.5%的學生對科學家崇尚科學、不畏艱辛、追求卓越科學品質深有感觸;觀看工程案例視頻,84.7%的學生深刻體會到民族自豪感,97.1%的學生認為對專業認同感有提升;74.7%的學生對工程規矩意識有共鳴,73.4%的學生對工程安全責任意識深有感觸。最受學生喜歡的課程思政視頻依次為名人趣事類76.1%,其次為傳記勵志類64.2%,最后為工程案例類60.7%。另外,邀請5位校外同行專家對課程團隊自制的3類課程思政微視頻進行了評議,專家普遍認為該課程思政視頻教育模式新穎有趣、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點融合自然,潛移默化育人效果較好。
課程思政實踐探索:教學團隊依托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的中國大學慕課網絡平臺,面向社會示范應用。采用問卷調查、網上綜合討論以及相關視頻點擊播放次數統計,全面了解學生和社會人員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反饋意見,并通過對專業思政考核的得分進行評估,全面分析學生和社會人員課程思政學習效果,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成效的檢驗,從而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引導土木工程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價值追求觀,以及理解、頓悟、認同并踐行一個“土木人”的責任與使命。在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道德意識、安全責任意識和綠色新發展理念,是土木工程教育的責任與擔當。
土木工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思政教育陣地。日常生活與土木工程緊密相關,衣食住行所需的工業與民用建筑、水利、道路、橋梁、地鐵、隧道等離不開土木工程。土木人是否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直接關乎土木工程的安危。在土木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全過程中,土木人若缺乏專業精神、安全責任意識、規矩與道德意識和綠色新發展理念,可能造成巨大的工程危害,給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惡劣影響。因此,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