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耀偉
2021年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意味著我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進入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對各級媒體而言,進入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后如何發揮媒體的作用,做好“三農”報道,助力鄉村振興,是必須面對和回答的時代課題。“三農”工作千頭萬緒,“三農”宣傳究竟該從哪兒著手?怎樣才能做出成效?筆者在近幾年“三農”報道的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針中,可以發現鄉村振興戰略涵蓋了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是全面性、復合性、融合性的發展戰略。進入鄉村振興這一新發展階段,必然給“三農”工作帶來新形勢、提出新要求,社會各界也在積極嘗試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新聞記者要想加強和改進新時期“三農”報道,就要站在新時期的歷史制高點,帶著感情去關注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創造,突出報道“三農”工作中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理念。
例如,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能否保障春播春耕,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2020年底,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山西省糧食的總產、畝產均創歷史新高。疫情之下的豐收背后什么在起作用?記者敏銳地捕捉到豐收背后一支為農服務的主力軍——供銷社在新時代的變化。
供銷社曾經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一張“金字招牌”,改革開放之后,供銷社僵化的體制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的新時代,以前只做供和銷兩件事的供銷社在改革中找到了自己的根脈,那就是廣大的農村,其明確的思路就是全方位為農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讓供銷社系統意識到原來思路一轉,大有可為。供銷社成功轉型,從過去的一購一銷向為農綜合服務轉型。
山西廣播電視臺采制的廣播專題《新時代“扁擔精神”》,以“疫情影響的特殊之年糧食豐收”這一新聞線索作為起點,尋找出豐收背后供銷社這個新時代國家推進“三農”工作、直接為農服務的重要載體。作品以翔實的數據與事實為依據,深入分析了曾經面臨困境的供銷社在新時代如何轉變觀念,用新的理念,通過提升為農服務能力成功轉型的過程,用鮮活的事實印證了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供銷合作社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重要作用的論題,論證了在新時代“扁擔精神”不斷被充實和賦予新的內涵。
做好當下的“三農”新聞報道,必須深刻理解當前巨大的社會變革。當下中國,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的運用使“三農”工作進入全新的階段。這些變化既對“三農”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也使“三農”報道有了新的題材。
山西澤州縣底道街村是太行山南部一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村支書常廣紅和女兒常號卻把這里手工打造的皮具成功銷售到海外市場,并且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銷售額依然實現逆勢增長。山西廣播電視臺采制的廣播專題《一只手工皮具的世界之旅》,抓住手工皮具“闖世界”這一新鮮事,聚焦一個小山村的創新實踐。一個小山村將傳統的手工皮具制作和歐美年輕人的消費喜好,利用互聯網平臺很好地鏈接起來,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這樣的創新雖然還是一股細流,但意義相當深遠,對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和工藝,如何與當今的市場客戶精準鏈接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在國家提倡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背景下,如何跟現在的國際市場對接,研究國外市場的發展趨勢、消費者的喜好,該項目也帶了一個好頭,讓更多企業從這個項目受到啟發,把自己企業的優勢產品或者技術融入雙循環市場體系之中。
報道作品既用活生生的實例,讓一件原本不太可能實現的事情,通過新時代背景下父女雙方的努力而成功推進、收獲的過程,生動詮釋了“脫貧不能等靠要,自身發展最重要”的道理;又以小見大,通過父女倆借助互聯網,挖掘人們個性化的需求開拓市場,直觀、感性地佐證了國家提出的“雙循環”戰略的時代意義。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作為新聞媒體記者,一定要有一雙善于洞察問題的眼睛,透過現象看本質,撇開枝節抓根本。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才能弄清問題性質,找到癥結所在,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農產品銷售關系到農民的增收,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2019年是豐產之年,但豐產之年不豐收的現狀讓農產品銷售難這一問題再次躍入公眾視野。記者從問題出發,在采訪全國蘋果生產基地臨猗蘋果2019年的銷售情況時意外了解到,一年多之前,因為臨猗“快遞小哥”李朋璇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座談會中提出建議,希望保險公司為生鮮快遞行業開發個性化保險產品,為農產品進城保駕護航而誕生在臨猗的“生鮮快遞保險”,在臨猗的試點并不順利。山西廣播電視臺采制的廣播專題《一波三折的生鮮快遞保險》,抓住這個線索層層深入,通過細致的采訪,呈現了“生鮮快遞保險”誕生后一波三折的過程,也真實地反映了近幾年農產品銷售市場的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最后再回到農產品滯銷這一核心問題給予深入探討。
作品通過生鮮快遞保險在臨猗的經歷透視了農產品銷售市場的發展變化,并將主題進一步拓展和延伸,鮮明提出解決豐產賣難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都不可忽視。而且每個地方面臨的問題不同,各地農業的定位和方向,是需要思考和破解的時代命題,關系著各地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農民的小康,必須認真對待、深入思考、精心謀劃。報道反映了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極具時代意義,為各地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參考價值。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鄉村振興的進程必然是許多矛盾相互交織、疊加呈現。作為新聞媒體記者,就是要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過程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認真正視、研究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及時宣傳和引導。
如今旅游業在太行山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太行山區內26個原國家級貧困縣中有12個縣將旅游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主導產業。山西壺關縣石坡鄉南平頭塢村的發展歷程正是太行山區鄉村巨變的一個縮影。南平頭塢村曾經是“兩山夾一溝”窮山村的典型,資源貧乏、交通閉塞、群眾收入渠道少。近年來,南平頭塢村堅持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同頻共振,以鄉村旅游為抓手,依托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2020年國慶黃金周,南平頭塢村廣場上停放的一架巨大的“空客380飛機”異常引人注目,這是該村投資500余萬元打造的飛機餐廳。剛剛開業的飛機餐廳吸引了來來往往的客流,讓村干部喜上眉梢。但沒想到的是,卻讓村里開農家樂的村民不高興了,因為他們早就期待的黃金周客流都被飛機餐廳搶走了。
對此,山西廣播電視臺記者通過走訪村干部、村民,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挖掘背后的深意,采制了廣播專題《“飛機”落地七彩村莊》。作品通過“飛機”落地一個小村莊這一引人關注的事件切入,以講故事的手法,真實呈現了太行山深處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困惑,以及未來的挑戰和機遇。曾經山大溝深、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在脫貧攻堅階段依靠農家樂餐飲住宿等擺脫貧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簡單的農家樂已經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是守著這些老本錢度日,還是尋求突破,是擺在這個村莊面前的巨大困惑。作品選題精準,聚焦我國農村脫貧攻堅階段收官轉入鄉村振興之后的現實問題,思考如何將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發展的思路帶到村里,為鄉村旅游、鄉村建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對太行山區脫貧攻堅后鄉村振興如何創新思路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切中肯綮的深度思考與新聞回應。
隨著農業、農村結構的不斷變化,隨著農民對“三農”新聞報道的接受程度、接收習慣和認知方式的變化,“三農”報道的要求也在變高。提升“三農”報道質量,要求記者在選題上不斷突破、不斷創新。從“新”出發,做好新形勢下“三農”報道,才能讓報道有新鮮性、吸引力。為此,記者要帶著真摯感情深入農村、深人基層,將采訪機對準一線農民,在泥土的芳香中傾聽農民的心聲,報道他們的需求、講出他們的困難,才可以把脈新形勢下“三農”發展要求,采寫出帶有泥土芳香的好新聞,為農民在致富路上的前行保駕護航,為鄉村振興貢獻媒體和記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