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建寧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形態千變萬化,其中新聞海報以其即時性、輕量化、創意表達等特點,在新聞傳播領域開疆破土,占據一席之地。特別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新聞海報憑借簡潔文案、強烈視覺沖擊、易于傳播等優勢,迅速躥紅,成為新聞媒體的標配。2020年兩會期間,在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共商國是的同時,也是主流媒體大顯身手的好機會。相較傳統圖文報道,新聞海報的重點突出,主題鮮明,成為重要的報道形式,例如中國新聞網推出《習言道》,通過創意海報形式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的經典語錄,為兩會“劃重點”。
“海報”一詞,最早起源于上海,用于向大眾推介戲劇、電影等演出活動的招貼,通過有沖擊力的視覺設計和言簡意賅的語言文字迅速吸引目光,從而實現廣而告之的目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當海報這一形式被媒體重新發現并運用到新聞報道中,就形成了“新聞海報”。新聞海報是對新聞事實進行藝術化生產加工,通過觀點鮮明的主題、具有創意的藝術設計、可視化視覺呈現的新媒體表達方式,以滿足受眾迅速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新聞海報因其即時性、創意性、互動性、易于傳播性等優勢備受追捧,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傳播的有效方式。
與傳統新聞形式相比,新聞海報將新聞濃縮于一張圖片上,以豎屏展示,更適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小屏”閱讀、傳播,受眾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直接獲取、保存、轉發。由于傳播方式的便捷,新聞海報更側重于“移動優先”原則。移動互聯時代,熱點新聞轉瞬即逝,即時性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媒體在事件發生的當下立即做出判斷,迅速制作新聞海報,第一時間發布,將最新鮮的新聞送到受眾眼前。
當然,新聞海報在保證即時性的同時,自然要求生產制作“輕量化”,易于傳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海報的制作周期被明顯壓縮,特別是遇到重要、突發事件,新聞海報首先要求的就是快,輕制作則成為首選。
新聞海報一般以圖片為主,配以精準的內容,加上具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傳遞權威信息,能迅速凝聚網友目光,實現裂變傳播效應。以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實施為例,新華社微博首發新聞海報,簡單的卡通人物形象,配上“三孩生育政策來了——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新聞事實,沒有刻意的文案,沒有特別的設計,卻收獲了轉發15.4萬,評論33.2萬,點贊419萬。這正是即時性傳播與輕量化制作在重要事件或突發新聞方面展現出來的巨大潛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手握麥克風,自媒體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越來越多人選擇通過社交平臺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吸引旁人的關注,實現自身的傳播影響力和民意號召力。新聞海報與生俱來的天然“親和力”,具備了情感交互的社交特征,呈現出社交貨幣價值。網友置身于虛擬場景中,獲取到優質的新聞海報,更愿意通過社交平臺進行轉發表達自己的態度。2021年6月17日,載人飛船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成為全國廣受關注的新聞焦點。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主辦的極目新聞推出《動海報|極目現場: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以現場視頻嵌入新聞海報中,讓網友可以通過手機屏幕見證飛船順利升空的畫面。神舟飛船奔赴星辰大海,是中國航天夢、強國夢的實現,點燃了中國人的激情與夢想。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整齊劃一的國旗護衛隊贏得了一致贊嘆,央視新聞推出《這就是中國排面》系列GIF海報,與網友見證盛況,一時間沖上微博熱搜,激發起廣大網友的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新媒體時代,每天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渠道、魚目混珠的海量信息,受眾比任何時候都期待權威優質的信息服務。如何實現優質內容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是主流媒體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信息傳播形式,新聞海報的價值也需要被重新認識、重新定義。
新聞海報能夠異軍突起,源自于與用戶需求的高度契合。這種需求不僅僅是信息服務,更是來自精神層面的滿足。你永遠可以相信新聞海報在傳遞正能量、凝聚人心方面的分量。2020年4月8日零點,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人民日報推出一組主題為“一起點亮武漢”的系列海報,逐一點亮每一張圖片,感受城市的復蘇。從黑白的城市到五彩斑斕的城市,每個人都見證了歷史的時刻,并傳達了武漢復蘇是無數人和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充分調動了大眾情緒產生共鳴。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社推出《春天的約定》系列海報,從習近平總書記出席開幕會、閉幕會、全體會,參加政協界別聯組會,到“下團組”與代表委員共商國事……用十張海報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與代表委員在春天的一個個約定,凝聚著信心與力量。
除此之外,新聞海報以其充滿創意的視覺設計,影響并不斷提升受眾的審美水平。把美感引入新聞,其最終的目的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讀者更容易接受。這是新聞海報存在的邏輯和努力方向。2022北京冬奧會期間,各家媒體也是拿出看家本領,運用手繪、動海報、創意文案,為中國運動員加油助威。就在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為中國代表團拿下首金的當晚,新浪微博迅速推出了手繪新聞海報,運動員形象生動可愛、惟妙惟肖。人民日報也推出了系列海報《中國式浪漫!冬奧健兒與中國詩詞太搭了》,谷愛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蘇翊鳴“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運動員經典畫面與詩詞巧妙結合,將氛圍感拉滿。
新聞海報作為媒體的“門面擔當”,展示的是媒體的形象和氣質,同時也代表著媒體的立場與態度,因而越來越多媒體專門投入人力、物力、版面、平臺,做大做強新聞海報品牌。我們不應將海報僅僅視為新聞的“副產品”“附屬品”,在新媒體思維下,要突破傳統思維,將海報打造為多功能、多種作戰模式的新聞“主力軍”。因此,新聞海報的制作應當有一套完備的流程:由策劃作為發起人,確定新聞海報的選題,文案提供創意思路,美編進行設計包裝,最終將產品進行多平臺分發。
新聞海報在要求真實、準確、及時的同時,文案是否驚艷巧妙地契合主題,讓人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決定了能否達到“爆款”效果。制造“爆款”離不開流量加持,除去頂流平臺賬號本身自帶的影響力,更離不開受眾的二次傳播產生的裂變式效應。那么怎樣才能吸引受眾轉發?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策略,就是讓新聞海報的態度成為受眾的態度。
什么是受眾的態度?在社交媒體時代,比起面對面、點對點的傾訴,受眾更愿意在微博、朋友圈發表自己的觀點、立場、甚至心情。當新聞海報的文案正中受眾下懷,他們自然樂于傳播。2021年8月,人民日報推出系列海報合集《隔空致敬!這就是中國體育的傳承!》,以首位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首位闖進奧運百米決賽的中國人蘇炳添的對比照,彰顯勇往直前的中國體育精神;以中國奧運首金獲得者許海峰、本屆奧運首金獲得者楊倩的對比照,表達“首金的榮耀”等多組對比照海報,展現無論時空如何改變,不變的是中國健兒在體育競技場奮力拼搏的奧運精神,激勵每一個中國人緊隨奮進的腳步,不停歇、不止步、勇向前,閱讀量輕松突破10萬。
每當看到那些精妙的創意之作,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其實,好的創意往往來自于對于細節的深刻洞察力,能夠準確抓住受眾的癢點和爽點,運用夸張、比喻、聯想等手法,生動形象地傳達新聞信息。
創意無處不在,文案、設計、技術手段的創新都可以成就一幅優秀的新聞海報。2022年北京冬奧會恰巧在春節期間舉行,人民網將冬奧會比賽項目與春節傳統習俗巧妙結合,推出了冬奧會倒計時系列動態海報。比如,冬奧會倒計時第7天正好是臘月廿六,按照習俗,這一天要“洗福祿”,海報設計為花樣滑冰選手在肥皂盒里翩翩起舞;倒計時第3天是臘月廿九,這一天的習俗是“蒸饅頭”,海報設計則是滑雪運動員在一籠饅頭上你追我趕……構思巧妙、獨具匠心、生動有趣。目前,新聞海報已成為新聞媒體的標配,互相模仿抄襲現象普遍存在。新聞海報未來的發展必須從創意創新方面做足文章,才能實現更大突破。
古往今來的文化知識積累和信息傳播,從來都離不開內容與形式的相輔相成。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建設是根本,先進技術又是媒體創新發展的引擎。隨著各種新興技術的推廣應用,新聞海報也從單一平面設計,逐漸發展出手繪、有聲、九宮格、動態、SVG動效等多種形式。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齊魯晚報推出交互海報《我收到了總理的紅包》,以社區網格員、個體工商戶、慢性病患者等群體為主角,以打開紅包的交互海報形式,反映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給他們帶來了哪些切實的民生福祉和便利生活,形式新穎有創意。SVG海報也是近兩年研發出來的新聞海報新形式,由于技術要求相對較高,與平面海報相比,屬于重制作產品,更多應用于相對宏大的主題。比如,新華社推出的《110年了,我們不會忘記!》,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這些成就,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自豪!》,展示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舉世成就。2022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正值兩會時間,紅網推出《創意海報|畫出湖南“女神”好聲音》,通過手繪鏤空的表現形式,將住湘女性代表委員的提案、議案與湖南的實景照片相結合,制作了一系列虛實結合的手繪海報,在特別的日子展現了“她力量”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巾幗不讓須眉的風姿。
新技術引領新聞海報創新的發展方向,讓新聞海報融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元素于一體,視覺效果多元、敘事情節豐富、意境表達妙趣橫生。未來,隨著三維動態、流體動態、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新聞海報將迸發無限可能,不斷呈現新形態。我們應該主動研究新技術、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術,促進新聞海報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如果要問新聞海報是如何一躍成為C位焦點,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絕對是一個關鍵性轉折點。新聞海報以其即時性、輕量化、視覺沖擊力強、易于傳播等優勢,迅速成為防疫報道的生力軍。隨著技術賦能,新聞海報還將被開發出更多功能,實現更多場景的應用,因此,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如何發揮新聞海報的優勢,在新聞領域繼續深耕細作,值得思考。
移動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要想在錯綜復雜的媒體格局中贏得話語權,爭得一席之地,必須及時跟上網絡發展的步伐,從而走在媒體發展的前端。新聞海報作為一種創新性可視化表達方式,得到了廣泛認可,因此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在新聞海報領域排兵布陣,紛紛組建工作室、運營專班等。其中,成立于2020年的新華社“創意海報突擊隊”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新華社敏銳洞察形勢,順勢成立了“創意海報突擊隊”,及時搶抓新聞點,傳遞信息,提振民心。據了解,該團隊的常規配置為4人,分別負責統籌、創意策劃、設計制作等。除此之外,澎湃新聞、河南日報等主流媒體先后成立海報工作室,以專業化團隊運營,其實力同樣不容小覷。其中,澎湃新聞創辦的《海平面》欄目更是結合當下的新聞熱點和重要節點,固定推出每日海報和周選海報,僅2021年一年就制作了1120張新聞海報。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巴特森認為,共情能搭建起自己同他人之間的情感體驗以及與他人幸福感的普遍聯系。近年來,“共情”成為歐美新聞實踐中日益受到關注的話題,也對中國新聞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的新聞實踐更加強調“共情”原則。
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轉載了@陳小桃momo制作的《武漢加油》海報,通過全國各地美食為武漢熱干面加油打氣,與社會關切相呼應、與全國人民引發共情,傳遞了全國上下一心共克時艱的信心與力量。在疫情防控的艱難時刻,主流媒體憑借其不可撼動的權威話語權,制作了一幅幅新聞海報,疏導公眾焦慮的情緒,及時答疑解惑、破除謠言,提振士氣、鼓舞信心,在最危急關頭喚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激發斗志,為中國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引導作用。因此,主流媒體在新聞海報領域的探索方面,應當繼續秉持“共情”原則,運用新聞海報,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守牢輿論主陣地。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互聯網邏輯思維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再優秀的新聞海報,沒有優質的渠道資源,還是無法實現有效精準傳播。作為主流媒體,不能僅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埋頭耕耘,更要學會借勢,借助流量平臺資源進行二次分發,達到立體式傳播效果,使受眾得以通過多種渠道看到海報,吸引受眾的自覺轉發,形成N次傳播效應。一圖勝千言。新聞海報在濃縮與升華、虛擬與現實之間提升了新聞的可視化表達與審美情趣,從而讓傳播變得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基于諸多媒體開始組建新聞海報專業團隊的形勢下,打造專屬的新聞海報IP品牌將成為媒體之間新一輪博弈的重要切入點。就發展現狀來看,新聞海報還具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可以從創意表達、技術更新、傳播渠道等方面著手,助力新聞海報在新媒體時代展翅高飛。
新媒體傳播離不開技術驅動,“無視頻,不新聞”“無海報,不新聞”成為顯著特點。海報既可以平面化呈現,也可以聚合各類全媒體手段,正在成為情感連接紐帶和信息接入口。
對海報的研究應用,方興未艾。新型主流媒體應從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出發,注重海報新聞性、技術性、審美性的統一,使之成為高傳播力載體和增強用戶黏性的突破口,鍛造成為成熟可靠的主流表達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