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隋鵬 殷紅
廣播發端于美國,1923年傳入中國并把Broadcast翻譯為“廣播”,既有“廣泛傳播”之意,又代表了一種新式的媒介形式(Radio broadcast)。隨著科技進步與發展,在語言廣播的基礎上出現了圖/影像廣播,即電視。互聯網的應用和普及,讓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傳播速度更為迅捷。為此,各種媒介形式都在尋求創新發展。以聲音作為核心構成要素的廣播正面臨著受眾窄化問題,為了適應新的信息接收習慣和擴大受眾群體,廣播亟需進行創新變革實現視頻化發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以下簡稱“經濟之聲”)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聲音——不考慮圖影像的禁錮——嚴格規定了廣播技術保障下的傳播手段獨特性。在這種情況下,聲音是唯一要素,聲音類型的多樣是增強可聽性的重要抓手。音樂、音響、主持人等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有著良好的聚合功效。一直以來,各界對廣播節目的采編播制眾說紛紜,甚至還出現了對廣播存在(意義)的否定性探討。形式的進步不應成為新舊媒介二元對立的爭議焦點,廣播媒體的傳播模式要與時俱進,“向海陸空立體式全方位覆蓋轉變”。這是因為媒介手段的綜合應用有助于受眾對信息的接受,但忽略廣播獨特性而過分強調其綜合性,則是淺化和矮化了聲音美的功效;把音頻內容當成視頻內容的去影像化,更是沒有認識到影像的視覺規定性和視頻聲音的有限想象性。
音頻聲音具有相對無限想象性,這既是廣播的優勢,也是對從業人員的業務要求。不同于其它聲音作品的泛自由生長,廣播聲音作品恰恰因播出平臺的權威性、公信力,理應成為受眾選擇同類產品的優先項。從業人員的政治覺悟、業務水準、傳播能力等,影響著廣播作品內容的傳達、意境的營造以及對受眾想象力的培養。因此,廣播節目在踏入媒介融合大潮中時,切忌舍本逐末。
經濟之聲在轉型發展時,嚴格堅守了這一發展規律,充分利用既有的聲音資源稟賦進行創新發展。
一是錄播節目的創新發展。如專欄《高莉的咖啡屋》,通過主持人的訪談,挖掘受訪者背后的故事,既有網絡媒介平臺上的視頻呈現,也有適合廣播節目播出的版本;再如,以結合歷史史實和經濟故事為主要內容的《那些年》節目,充分運用小屏(央視頻APP)傳播渠道增強影響力,反哺廣播節目。這種以錄播為手段,分別制作成視頻節目和音頻節目,再分渠道傳播的形式,有利于生成符合相應渠道傳播特點的內容。對于廣播渠道來說,補充音響音效、剪輯冗余等手段,可以充分發揮聲音優勢,從而避免簡單地“去影像化”。
二是視頻直播的創新探索。經濟之聲目前有三檔節目實現了視頻直播,分別是《王冠紅人館》和周六《天天315周末版》以及《交易實況》。三檔節目在視頻直播的同時,沒有忘記聲音傳播的主陣地,節目組高度重視“聽廣播”群體,在通過視覺通道展示圖片、視頻時,并沒有忘記對所展示內容的聲音描述,即便受眾沒有觀看視頻,僅從廣播渠道收聽節目,也能有不錯的體驗。
隨著5G等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收聽廣播的平臺更加豐富,“受眾接收習慣的改變則對傳統主持人提出了又一重挑戰”。“耳朵經濟”尋求打破原有程式,廣播節目視頻化呈現應運而生。視頻化一定程度上揭開了廣播的“神秘面紗”,滿足了部分受眾“一睹廣播直播風采”的愿望,擴大了接收群體,增進了傳播效果。在探索初期,單純增加直播間機位或由主持人自行攜帶設備雖然拓展了受眾規模,但也存在著互動性弱甚至缺失和直播風險增加等問題。
廣播節目要想在多樣共生的媒介形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如何穩固原用戶群體和吸引新用戶群體的問題。這就亟需利用多種媒介形式和傳播手段進行創新改革。經濟之聲依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資源(如央視頻APP),通過共時分屏等技術實現了在同一檔節目直播中滿足受眾的差異化視聽需求,受眾在收聽內容的同時還可以實現“看”廣播。
直播是廣播節目視頻化發展的直接呈現方式,但它卻不是電視相關技術手段的平移。不同于電視畫面共時單一性的限制(同一頻道、同一時間,內容唯一),廣播給受眾提供的畫面選擇可以是共時多樣的,即受眾能自行選擇聽聲音的同時,也可以選擇看不看畫面、看哪一軌畫面。所以廣播節目的視頻化創新,一方面體現在直播間中不同機位的設置,另一方面體現在對“分會場”模式的探索。如經濟之聲的《王冠紅人館》節目每期三小時的直播,充分利用了廣播視頻平臺視點可多樣化的優勢,為受眾提供9軌視頻流,僅直播間內的鏡頭選擇就包括主持人、“C位”嘉賓、全部嘉賓和直播間全景等;周六的《天天315周末版》以在直播間中設置不同機位,為受眾提供多元化可視角度,并有視頻、電話連線等輔助形式;《交易實況》則提供股市實時大屏等選看畫面,使專業性較強、直觀感受略弱的股市廣播節目有了更多的感官維度。
經濟之聲通過直播間的不同機位和“分會場”模式,豐富了節目構成,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實現自由切換。這樣的選擇自由給受眾帶來新奇的視聽體驗,“參與感”更強,提高了用戶黏性。尤其是設置“分會場”,使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以選擇“跟著節目走”,也可以經由直播節目導流到更深、更細的“分會場”中,如《王冠紅人館》安排“分館”視頻流,與主直播內容進行差異化傳播。
共時分屏豐富了廣播節目的聲畫體驗感,調動了受眾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分會場”作為直播節目的外置空間,打破了廣播直播間固定場地的空間局限。不過受眾在整個節目里的自由選擇和切換,是在節目統籌下進行的,區別于電視端的選擇唯一,即電視畫面共時單一性的限制。多會場的布置安排,讓受眾更容易參與、互動、共享節目,傳播行為融入了受眾的主動性后,傳播效果自然會增強。
當然,廣播節目視頻化的優劣并不能以機位和“分會場”的多少來衡量。一是機位設置應從便于受眾收看的角度考量,須具有必要性,而不是多多益善;二是“分會場”應該和節目定位、內容、格調等保持一致且安排要合理。形式的多樣是為內容的有效傳播而服務的,過猶不及。所以,廣播節目視頻化要把握適度原則,欠則暗淡無力、成為“擺設”,過則猛而無姿、喧賓奪主。
主持人是廣播電視傳播的關鍵所在。電視主持人受制于媒介特點,一般進行播音主持工作時不需要操作和稿件無關的設備,而目前的絕大多數廣播主持人在進行播音工作(特別是直播)時,需要兼顧播音主持、錄音播放、廣告點播、核算時間、開關話筒等相關工作,這就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業務技能要求。
一是出鏡形象的維護。單一音頻化傳播時代,盡管廣播主持人的直播兼顧較多,但因無需考慮直播時的出鏡形象,在業務技能過硬的前提下,對技術流程熟悉后也基本能從容勝任。而在廣播節目視頻化轉型時,主持人不僅要完成原有一系列技術操作、保證安全播出,還要和電視主持人一樣應該掌握一定的鏡頭語言知識和需要注意出鏡形象問題。不同于電視主持人在切出畫面后擁有可調整的時間,廣播主持人需應對的是直播全程的不間斷畫面,即主持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呈現給了受眾。因此,出鏡形象的維護則成為廣播主持人在視頻化轉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二是描述與轉述語言能力的提升。長期以來,廣播主持人依據傳播渠道的特點,具備了較強的聲音描繪能力,如廣播體育賽事轉播,既有語速的要求,又要面面俱到,用聲音展現出比賽全景圖,這就明顯區別于電視體育賽事轉播的“點評式”。廣播視頻化對這一業務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在視頻化呈現的情形下主持人沒有(時間)條件面面俱到,能否言簡意賅的描述和轉述用以推進節目的進行成為體現主持能力的一個方面。如果主持人不能言簡意賅地描述和轉述,容易使視頻化的廣播節目看起來枯燥冗長;容易使本可以剝離視頻傳播的廣播節目聽起來雜亂無章、結構混亂。因此,廣播主持人能夠將圖像內容清晰地轉述出來成為必備的職業能力,而這需要經過大量讀圖、讀視頻的實踐訓練。
雖然在目前的媒介環境下,廣播還不可被替代,其視頻化不宜喧賓奪主,節目內容要符合廣播傳播要求、顧及原渠道受眾,但這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廣播節目的視頻化不是單一技術手段的簡單疊加,廣播媒體既要堅守既有資源要素,又要借助新信息傳播技術加以創新發展。廣播媒體在充分發揮聲音優勢的同時,還需順應技術迭代環境中的傳播要求,調整制播方式、優化節目內容、細化傳播手段,通過聯動 升級力求實現廣播節目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再提升。與此同時,主持人必須比以往更加深入地參與到節目全流程中,借助媒介融合的環境便利,合理整合多媒介優勢,借助共時分屏等手段為受眾提供多元選擇,用以幫助廣播節目更好穩固原用戶群和吸引新用戶群。這就要求廣播媒體高度重視主持人的職業能力提升和品牌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