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杰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
本新著特色之一,是作者獨具匠心地以郵票文化為依托對新著進行的精心規劃和設計。借助郵票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藝術性和世界性,記錄有關土壤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時間、地點和代表性人物,自然和社會人文景觀,特別是通過土壤景觀講述土壤的故事。文圖并茂,引人入勝,雅俗共賞,非常具有創意。
特色之二,是用全球和太空更廣闊的視角和視野去觀察和認識土壤。除地球土壤外,還存在月球表面的“月壤”,火星表面的“火星土壤”,值得人們關注并進行研究,更加凸顯地球土壤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有朝一日會出現太空比較土壤學。土壤具有肥力,能生長植物,有土斯有糧。而萬物土中生,“土壤是生命之源”,凸顯出土壤是地球陸地生命發生、進化和演化延續發展的根基。
特色之三,通過紀念郵票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藝術性和世界性的特點,清晰、完整地展現了土壤科學發展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或活動的時間、地點和代表人物,是本新著最出彩之處。
特色之四,人們需要認識土壤、理解土壤和保護土壤,“保護土壤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人地關系理念表達了最強音。保護土壤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望和共同事業,需要合作,這是本新著要達到的根本目的。“與自然和諧共處”是中華兒女血脈中流淌、延續和代代相傳的傳統理念與智慧。對大地土壤母親的眷戀、謳歌和敬重之情不僅在詩人的詩歌和名人的名言格句中,更多出現在鄉愁中,游子不問身處何時何地,都不會忘記他出生的“黃土地”、“黑土地”和“紅土地”,有的選擇了“落葉歸根”返故地。而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呵護和感恩之情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是他們代代養護著土地,才使得利用數千年的中華大地的土壤得以持續不衰。
因而,本新著的確是一部值得推薦、細細品讀和欣賞的優秀科普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