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藝
(重慶大學 藝術學院,重慶 401331)
常德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側,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別名“柳城”,城名源自《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自古以來歌舞之風頗盛,亦是名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淵藪”的美譽。
宋元時期,常德地區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經濟繁榮,吸引了不少商賈。這些商賈隨行的江浙樂師、歌女等頻繁往返于沅澧之間,他們帶來的時令小曲也就開始在常德地區傳播,后取其精華,與常德本土音樂特點融合,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常德絲弦這一獨特的地方曲種。
常德絲弦的伴奏樂器有揚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絲弦樂器,后來又加進漢劇和花鼓戲的鑼鼓打擊樂,用在過場音樂中渲染氣氛。常德絲弦用常德方言演唱,常德方言隸屬于西南官話,近似于普通話,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的觀眾都能夠聽懂。常德絲弦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劇情的大段子。其演唱形式原本為坐唱,演唱者6 人,均兼操樂器,座次固定,有所謂“揚琴對鼓板,琵琶對三弦,京胡對二胡”之說。
常德絲弦傳統音樂有300 多首曲調,現存100 多首曲調。這些曲調的音樂結構也比較完整,可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和混合體三類:曲牌體,又稱牌子絲弦,是常德絲弦演唱中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種把眾多具有完整、獨立內容的曲牌連接起來而反映一個共同主題的套曲體音樂。板腔體,又稱板子絲弦,是常德絲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板子絲弦不受曲調的限制,擁有完整的唱腔和極強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曲目不可缺少的音樂類型,它包括“老路”和“川路”兩種聲腔。“老路”就是指由常德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民間音樂逐漸演變而成的,而“川路”則是帶有四川一帶地方音樂風格的演唱。“老路”在演唱時較渾厚深沉,“川路”則比較清晰明朗。混合體是20 世紀30 年代以來出現的新的音樂結構形式,它是指一個曲目既有曲牌體音樂,又有板腔體音樂,或曲牌與一種板式混用,或“川”“老”等各路的多種板式與一個或多個曲牌混用,混合體結構多見于中、長篇曲目和現代曲目。
常德絲弦《馬馬嘟嘟騎》是常德膾炙人口的經典童謠,主要以揚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鑼鼓打擊樂等傳統樂器伴奏。節奏歡快明朗,旋律比較簡單,歌詞偏口語化,通俗易懂,十分富有韻味。“馬馬嘟嘟騎,騎到那嘎嘎去,嘎嘎不殺雞呀,娃娃我要回去,嘎嘎不殺鵝,娃娃我要過河,嘎嘎嘎公他奈我耐不活喲咿兒喲……”《馬馬嘟嘟騎》中嘎嘎是外婆的意思,嘎公是外公的意思,作品主要表達的是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童年時光的懷念。
2018年,樂隊“斯斯與帆”將這首常德絲弦改編后,火遍了大江南北。改編后的《馬馬嘟嘟騎》保留了原版的歌詞和常德絲弦標志性的“咿兒喲”。作品曲調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整體節奏都變慢了,旋律性更強,更加地抒情敘事,其伴奏樂器僅僅只是一把木吉他,也就是現代的“民謠”風。原版的《馬馬嘟嘟騎》俏皮可愛,像是在描繪一幅童年時期,外公外婆正陪小朋友玩耍的剪影;而改編民謠版《馬馬嘟嘟騎》不論是旋律、節奏還是演唱者音色的選擇上都追求干凈純粹,像是在跟聽眾輕輕訴說,一同懷念小時候無憂無慮,跟外公外婆在一起的美好的時光。所以在情感方面,改編民謠版更能將聽眾的思緒帶回童年,引起共鳴。
隨著現代錄音技術的蓬勃發展,一些常德絲弦伴奏班子逐漸被MP3 音頻取代了。對于傳統常德絲弦來說有弊有利,一方面,傳統常德絲弦用MP3 音頻伴奏遠不如現場伴奏班子伴奏的效果好,簡而言之是缺少了一種獨特的韻味;另一方面說其有利,是基于絲弦伴奏班子人數較多,外出演出人員較多不好管理。但對于不會彈吉他的演唱者唱民謠版《馬馬嘟嘟騎》來說,音頻伴奏無疑是更合適的。同時,改編后的《馬馬嘟嘟騎》表演場所更加多樣化,演唱者的年齡段也更加豐富了。而原版《馬馬嘟嘟騎》的音樂現在一般用于少兒舞蹈表演,已經很少有人唱了,也正是因為這一創新,給《馬馬嘟嘟騎》注入了新的活力,傳唱度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常德絲弦于2006 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常德絲弦人更積極地為其發展與傳播奔走忙碌,比如開辦了常德絲弦的少兒彈唱班,在高校成立特色人才培訓班,開展一系列常德絲弦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同時各大綜藝晚會的保留節目,甚至廣場舞音樂都是常德絲弦。雖說常德絲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這種發展還遠遠不夠,可能僅存在于湖南,甚至僅在常德一地。甚至部分中小學生、年輕人群體會刻板地給常德絲弦等優秀傳統曲藝貼上“舊社會的產物”“與時代脫軌的舊音樂”這類標簽。
大眾審美變化迅速,發展形式缺乏創新。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短視頻軟件推陳出新,以當下火爆的短視頻軟件“抖音”為例,其音樂多在15 秒—3 分鐘,短視頻博主們發布作品時選擇的配樂大都為音樂作品中較為洗腦的部分。正因為音樂朗朗上口,有記憶點,大眾才能成功地“被洗腦”。常德絲弦作品一般為10 分鐘左右,怎樣在短短的15 秒內讓大眾記住常德絲弦,這個問題值得深思。拿筆者親身體驗來說,筆者從未主動了解過黃梅戲,但在抖音上反復聽到過不同的博主翻唱《黃梅戲》,于是“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的旋律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黃梅戲》就是傳統黃梅戲《女駙馬》與流行音樂的結合。所以,將常德絲弦與流行音樂結合是個可行的建議,想要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喜愛常德絲弦,作品形式和發展形式上都需要進行創新,必須緊跟年輕人的審美。如何讓常德絲弦與時代一同進步,如何讓年輕一代了解、熱愛、學習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們在每個時代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常德絲弦由于自身的音樂特征,受眾群體有限。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很少有人愿意坐下來靜靜欣賞傳統曲藝,這也是中國傳統曲藝逐漸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用流行音樂作為載體表達常德絲弦的故事,帶動大眾主動地去了解常德絲弦,探索有關常德絲弦的相關知識,能夠提高大眾的藝術修養。除此之外,面對常德絲弦行業發展緩慢的態勢,將常德絲弦與流行音樂融合進行新的創作是傳播與發展常德絲弦的一種新思路。取其精華,融合常德絲弦中的經典劇目加以創編,經過創新后的常德絲弦會有更多的宣傳表現形式,比如可以在各大音樂、短視頻平臺對歌曲進行宣傳推廣,這不僅能夠拓寬常德絲弦的受眾群體,也能讓更多地區,甚至是海外的人感受到常德絲弦的魅力所在。所以,在進行歌曲創作的時候善于運用傳統曲藝元素,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傳統曲藝,也更能帶動年輕一代對常德絲弦的熱愛,從而促進常德絲弦的傳播和發展。
常德絲弦作為我國傳統民間曲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創作到表演都別具一格。常德絲弦經過漫長歲月的沉積,形成了獨特的聲樂演唱風格和技巧,它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音樂文化,是傳統的音樂凝聚著中國美學思想的精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傳統曲藝的繼承,是基于當前社會對于音樂的理解,在這逐步發展的過程中,市場的需求必定占據著主要的地位。那么,傳統曲藝的改變,也不能單單靠音樂的創作者,青少年審美的提升反而更加重要。審美的高度,決定了音樂的高度;社會的包容性,決定了音樂的深度。
流行音樂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大部分歌曲創作都是從市場需求出發,音樂風格千變萬化,但創作者始終把吸引受眾作為創作的首要原則。不少優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此同時,大把“口水歌”也不斷被傳唱,這些“口水歌”有著極其相似的旋律,節奏感強,流行速度很快,但歌詞多用流行詞語,沒有太多精致有內涵的詞,因此被遺忘的速度也很快。“套路化”審美的流行歌曲已無法滿足聽眾需求,尋求不同音樂元素的融合已經是當下流行歌曲創作的新途徑了。而常德絲弦民謠版《馬馬嘟嘟騎》就是個特別的存在,這首歌改變了流行音樂“口水歌”俗套的創作形式,“斯斯與帆”樂隊把流行音樂與傳統民間曲藝常德絲弦結合在一起,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她們保留了常德絲弦獨特的語言藝術,依然用常德方言演唱,雖說歌詞通俗易懂,但敘事性強也正是常德絲弦的特色所在,正是因為這樣,簡單、溫暖的歌曲《馬馬嘟嘟騎》才能更好地與各地的人們共情。
審美的高度,我們無從去定義,每個人對于音樂都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音樂的風格多元化、表現方式多樣化的原因。音樂的包容度,是我們需要貼近思考的東西,何為糟粕,何為精華,歷史早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我們需要去把控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力度和過程,讓傳統平滑地進入現代。
所以,將流行音樂與常德絲弦結合不僅有利于常德絲弦的傳播與發展,使更多人了解常德絲弦,還可以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引導人們走出俗套的音樂創作公式,獲得新的創作靈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部分喜歡流行音樂、說唱、搖滾、藍調等音樂類型的年輕群體、中小學生群體會片面地認為傳統曲藝聽不懂,并且是中老年群體的最愛。他們的這種想法更能反映當代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曲藝缺乏自信的現實。中國傳統曲藝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它不僅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現實意義,更能反映創作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等,令人回味無窮。因此,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
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以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傳播傳統音樂文化。就如在2022 年2 月的湖南衛視華人春晚中,著名歌唱家吳碧霞老師和說唱歌手王琳凱一同合作的歌曲《湖南YOUNG》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德絲弦與現代rap的奇妙碰撞。這首歌曲是根據常德絲弦傳承人李庭婷等人創作表演的《0736 常德YOUNG》改編而來。將優秀的傳統曲藝與時尚新潮的說唱文化創新融合,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這不僅讓華僑華人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常德絲弦跨越山海,傳遍全球,同時又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普及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環。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需要學習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大學生群體也應該接受傳統音樂文化教育。我們要將增強文化自信作為大學生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使大學生在感受傳統音樂文化魅力的基礎上,增加學習傳統音樂的動力。比如開設美育課程、音樂素養課程、舉辦與優秀傳統音樂有關的校內實踐活動等。據統計,截至2021 年10 月,中國大學生占全國總人口8.86%,本科生只占4.43%,在21 歲—35 歲的人口中大學生也只占到26.08%。雖然大學生群體在我國總人口中占比不大,但接受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之后,這個群體的音樂文化素養相較沒有接受傳統音樂文化普及的大眾會高很多,滴水成河,希望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引領全社會大眾對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有所了解,進而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播與發展,實現文化自信的增強。
傳統曲藝常德絲弦是中國千百年來的藝術結晶,需要我們的保護與傳承。將流行音樂與常德絲弦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在當今市場中已被認可,這樣的創作方式既提升了流行音樂的魅力,又能更好地發展傳播常德絲弦。在創作實踐過程中,創作者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當下的市場需求,合理借鑒中國傳統音樂,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音樂的創造性代表著社會的審美,如何讓傳統音樂留存下的精華融入當代音樂重獲新生,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希望在保護、傳承與發展常德絲弦等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道路上,政府、文藝工作者和廣大群眾能一同努力,順應時代的潮流,讓這些經典、有內涵的音樂文化力量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