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若群 路丁 羅興宇 楊雪芹
(1.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3.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學 云南蒙自 661199)
“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在當代中國,文化傳承工作不僅包括中華民族未來走什么樣的路,而且涉及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家園。中國傳統弓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分別為以生產、狩獵為主要目的的原始生產、生活工具階段;以國家統治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儒家修身階段;以大眾休閑和實現自我價值為主要目的的休閑階段。每一次社會結構的變化,不同文化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對于外界和內在自我認識的加深都在中國傳統弓道的內涵和外在呈現方式中打下烙印。
中國傳統弓道發展的3個階段是根據弓道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結構對于弓道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習練目的進行劃分的,可分為以生產、生活為目的的原始射箭活動;以國家統治教育為目的的中國傳統弓道;以休閑為主要目的的中國弓道。其中,原始射箭活動是中國傳統弓道形成的土壤,中國傳統弓道則為中國弓道提供了重要的聯系內容和豐富的外在表達形式。中國弓道在需求和內涵上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傳統弓道,其價值也從單一轉化到多重。
原始射箭活動是指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利用弓的彈力將箭彈出射傷或射死獵物、敵人,以滿足個人和部族生存需要的行為。在這個時期,射箭作為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是所有以狩獵為生部族所共有的一項生存工具,在人類群體中的普及程度非常高。這一時期,生存環境惡劣,參與射箭活動的目標是獲得生存資源,以及外在的、真實可見的、鮮活的生命體,射箭的實用性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體現。由于這一時期生產率極低,生產發展異常緩慢,射箭活動未脫離生產生活獨立存在,未形成弓道,但弓箭所具備的強大力量和實用性為后期弓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中國傳統弓道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及以上階級為體現身份,完成儒家修身、格物的目標而采用中國傳統弓和中國傳統射箭方式,完成將箭射中箭靶特定位置的過程。隨著人類的發展,弓箭在戰爭中的致命性和常用性逐漸成為衡量一個部族、國家實力的重要武力裝備,進而成為統治階層重要的教育內容和統治者的必備工具。“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為諸侯也,射中則得為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體現出弓箭成為統治階層每一個成員必需的裝備和技能。
中國弓道是指習練者在一定距離內,采用中國傳統弓和射箭方式完成持弓,并借助弓的彈力將箭射出,以實現習練者某種目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習練者完成了自我實現,弓道成為一種認識生命、社會和生活的方式?,F代人的休閑需要是多元的,中國弓道從其外在表現和內在方式上都契合于現代人的休閑需求。2006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弓道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并在高校、民間出現對于中國弓道的習練熱潮。中國弓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現代休閑體育。中國弓道滿弓時候的身體的緊繃感,撒放時力量的釋放感,箭飛出時的速度感讓承擔巨大壓力的現代人感受到力量釋放后的身體松弛感,進而讓自己內心的心理壓力得以抒發。弓道所強調的安靜、內觀,為現代人提供了遠離喧囂的平靜世界,滿足了人們對于自我內心的關注,對于內心寧靜的追求。弓箭的極強目標性強化了現代人提升自己定位意識的能力。弓道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成為習練者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臺。弓道中儒家禮儀的要求和流程,為人們提供了解傳統文化的外在表現載體。中國弓道對于上身,特別是背部肌群的鍛煉效果較好,能夠滿足具有身體鍛煉需求的人群。在弓道中,習練者通過控制器械來實現對肢體和心理的完全控制,認識自己,完成對內的探究。
中國傳統弓道的習練者主體是指采用中國傳統弓道的器械、禮儀和方法以達到自己特定目的的人群。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只有統治階級和儒家士大夫具備習練弓道的資格,弓道對于統治階級是一種身份和等級的象征,而對于儒家士大夫而言是格物和修身的過程,從弓道中規范自己的行為,進而讓自己的內、外體現儒家的知行合一以及中、正、靜,進而達到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正身正己的目的。而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儒家被認為是統治階級的正統治國思想,在中國傳統弓道的習練主體中則表現為統治階層和儒家士大夫。
現代,大眾成為中國傳統弓道的習練主體。一方面,我國的社會結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生了巨大變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成為社會的主體,弓道原有的等級制度被瓦解,習練門檻隨之消失;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復興,帶來的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及傳統項目的重新認識,弓道作為傳統文化的外顯型代表,成為人們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工具之一。此外,現代人為更好地應對巨大的生存和生活壓力,需要尋找可以宣泄壓力,調整心理的途徑,使得射箭成為現代人放松、娛樂、休閑的體育項目之一。
中國傳統弓道裝備是指習練中國傳統弓道時所配備的一切與弓道運動相關的設備,包括傳統弓、箭、扳指、弓濤、箭靶、靶紙等。
3.1.1 裝備的材質和制作工藝
蒙古鐵騎的征戰幾乎覆蓋整個歐亞大陸,并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盡管中國傳統射箭器材經歷了多年發展,但由于傳統制弓工藝傳承的中斷,造成了制作商的不專業,導致現代中國傳統弓的制作工藝較為不理想。
弓和箭是弓道的重要器材,雖然在弓的形制上古代和現代沒有太大差異,都采用的是層壓弓和竹木箭,但在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藝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古代,弓主要是以竹子、木頭、牛角、牛筋、魚膠等自然生物材料為主,但現代制的中國弓主要采用玻片、環氧樹脂、化學膠等現代化學材料制成。弓材質的改變帶來的是射程的增加。箭的主體還是竹和木,但箭頭的材質從骨、石發展到青銅,再到現在的鐵。箭羽從原來猛禽的羽毛發展到現在火雞的羽毛。器材材質的改變加大了射程距離,為進一步拓展中國傳統弓奠定物質基礎;新型的材質大大降低了傳統弓的重量,為進一步發展中國傳統弓的習練人群提供空間;火雞羽毛量大且價格便宜,降低了制作成本,加大弓道的普及力度。
3.1.2 器材的等級變化
在我國古代社會,弓道作為一種等級的象征,從裝備上就將習練者約束于等級觀念中,目前雖尚沒有對弓道等級裝備的研究,但可以從射禮中窺見一二。例如,在西周舉行大射禮時,對箭靶的選用十分講究,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分別選用不同的侯(即箭靶),內中為鵲,占中間的1/3 面積,主要有虎侯、熊侯和豹侯3種。天子可選用任意一種,一般情況下,天子選用虎侯,諸侯選用熊侯,卿大夫用豹侯,而諸侯舉行大射時只能選用兩種侯,即熊侯和豹侯。由此可見,古時對于射所用的裝備有明確規范。現代中國傳統弓道由于等級的取消,在現代技術的發展中,弓道裝備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裝備和物質水平掛鉤,出價越高則裝備的材質越貴重,工藝越精致,裝飾程度越高。第二,個性的張揚,現代習練者對于裝備的選擇自由度非常大,并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來選擇喜歡的裝備,極大凸顯了現代人對于自己內心的追求。
中國傳統弓道禮儀可以分為比賽禮節和個人習練時的禮節兩類。
比賽禮儀是指在射箭比賽或射箭展示活動時,參賽者、組織者和觀眾根據不同身份所表現出來的對待對手、觀眾、組織者以及射箭過程參賽者的準備射箭、射箭動作和射畢后的外在行為和內在狀態。古代社會中通過對比賽禮儀步驟、參賽人員的服飾、現場配樂等一系列與比賽有關事宜進行嚴格的規定,來展現射箭項目中的等級觀和相關人員的貴族交往禮儀。現代中國傳統弓道雖通過各種途徑恢復古代的比賽禮儀,但現代比賽更多集中于對射準關注,簡化了禮節步驟,取消了對參賽人員服飾的限定,并針對現代比賽的需要對原有的比賽流程進行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弱化繁瑣的禮節和程序帶來的對于個體本身的約束和對個體個性的壓制,參賽者、組織者和觀眾更關注于比賽者的精準度和技法,而參賽者可以根據自己對中國傳統弓的理解和喜好在不違規的情況下自由展示。現代的弓道展示活動在研究者的不斷研究下進行對展示順序的復原,在現代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潮流中,帶有濃厚文化和教育色彩的展示活動成為學校傳統文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人習練時的禮儀是指傳統弓道習練者完成弓道練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和內在狀態。作為儒家正身正己的重要方法,弓道對于個人習練時的禮儀要求并不低于比賽時的禮儀。個人練習是一種常態練習,是培養人內在儀態和氣質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在長年的練習中將儒家文化烙印到行為舉止和思想中,才能在身體上體現出儒家的知行合一。“始于禮,終于禮”,這是中華民族禮儀精神與中國儒家思想緊密結合的證明。準備姿勢(搭箭、勾弦)、舉弓、開弓、瞄準、撒放,每一步都是在進行基本規范的學習,學習謙讓、虛心與尊重。古代社會傳統弓道個人習練禮節體現著強烈的等級觀和儒家禮制思想,對器材規格、使用順序和動作順序有著嚴格的規范,對裝備、對自己和外界事物要表現出巨大的敬畏之心,強調動作和身體的工整,關注內心。從取裝備到射箭步驟,從外形動作到內在精神都充分體現著一種超脫感,呈現出節制、含蓄的特點?,F代弓道雖注重傳統文化的傳遞,但由于其傳承的中斷、現代人對于自己的認知以及多元文化的特點,弱化了對于流程的關注度,拓展了儒家禮儀,并在禮儀中加入了自己對于禮的認識和寬容度,呈現突出個性、強調自我張揚的特點。
中國傳統弓道技術是指習練者通過控制弓完成將箭彈出擊中目標所需具備的身體動作和身體素質。古代弓道和現代的傳統弓道雖在身體呈現方式上沒有明顯區別,但古代弓道更強調的是內在心理狀態和身體的統一,而現代傳統弓道更強調的是外在身體感。故古代弓道更關注的是自己內在和外在的統一,而現代的弓道更追求于精準性,強調身體的控制技術。古代的傳統弓道包含13 個弓道技術的環節,分別為履物、形端、志正、審固、持弓、挾矢、認弦、勾弦、控弦、舉弓、引弓、入彀、撒放?,F代傳統弓道有6 個技術環節,即站位、上箭、舉弓、開弓靠位、穩控、撒放。對每一種技術進行梳理可發現,古代弓道技術更強調從內而外的習練技術,如在瞄準時,古人是通過履物、形端、志正、審固來完成的,在這個階段,古人將目標物從外部目標轉化為內部目標,在之后的過程中只是身體完成內在目標,而關注的是身體內部是否達到和實現了自己的內部目標。撒放只是驗證自己內在目標是否達成。但現代傳統弓道則用舉弓、開弓靠位和穩控技術來完成瞄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身體的強控制來減少身體對弓、箭和弦的影響,進而完成對于目標的精準射擊。
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迅速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增加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社會對于弓道的需求,逐漸呈現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特征。弓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滿足于身體鍛煉、禮儀培育、文化修養和內心放松的休閑體育。現代人注重個人道德品質、身體健康、技能體魄的全面發展,與當今素質教育的理念相切合。古代傳統弓道中的射禮文化作為一種立德正己健康道德的培養方式,將成為引導民眾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化工具,有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在當今社會復興傳統文化的時代潮流下,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文化自信為基礎,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挖掘傳統弓道文化的人文價值和時代意義,激活傳統弓道文化的生命力,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加快推動傳統弓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追溯中國弓道的形成,可以得出中國弓道在弓箭運動發展成為弓道的過程中完成從對武力戰爭的需求到主流儒家修身教化需求的轉變,這是由當時社會發展力,弓箭自身的特性,統治階級對于弓箭以及主流文化的不同需求決定的。主要職能是宣傳社會的階層感、強化等級概念,維護統治秩序,也因此具有德育教化的色彩。而發展到現代弓道,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觀和其過程的儀式性對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規范學生行為舉止有明顯的作用。
弓道與涉獵運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射擊的目標不同,雖然都采用的是弓,但涉獵更關注是否射中目標,而弓道關注的是習練者完成從持弓到箭射擊,再到目標整個過程的內心感受。完成自我實現正是休閑體育的特征之一,可以說弓道形成之時就是統治階層的休閑體育。
在傳統社會中,弓道主要在皇家、士大夫中流行,是通過學堂進行培訓,射禮進行宣傳展示的社會活動。更重要的是統治者通過弓道讓主流社會形成教民禮讓、敦化成俗,引導社會走向平和,達到政治統治的目的。隨著弓箭軍事實用性的下降,中國在社會變革中,對于傳統文化不同階段的反思,弱化了弓道的政治功能,強化了弓道的娛樂功能。
中國傳統弓道在其產生之時就帶有儒家的烙印,并成為儒家重要的修身方式之一。從動作到射箭步驟都有明確的要求,著重體現著禮儀、規范。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弓道表現出來的是對于習練者行為、思想和動作的約束。而隨著社會的需求和習練者自我意識的覺醒,目前現代弓道呈現的是多元化,如個性的宣泄在弓道上表現為改變弓道中對于習練者服裝的要求,對于新動作技術的嘗試,和對于內心體驗的不同追求。
弓道是儒家用以規范人行為和思想的工具,強調的是階級感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追求。但今天的中國傳統弓道的休閑價值,關注的是人對于外界和自己內心的征服和實現。例如,現代弓道更加追求的是在完成弓道時內心的平靜狀態,以及對于自身專注力提升程度和對自己身體控制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