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賢迪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
當下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此種大背景下,體育教育的現代化變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在體育課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在生命安全理念的指導下開發更具深度、更為科學的體育健康教育課程,已經成為如今高校體育教育的熱點話題。在實施體育課程的實際過程中,通常需要學生親身參與運動實踐,接觸和使用多種運動器材,所以學生在體育實踐中往往會發生一些危險。在體育課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內容,能夠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因此,高校應當重視生命安全教育,并借此指導高校體育課程的實施。
學者葉瀾認為,教育具有突出的社會性、生命性。人類之所以能開展教育活動,展開教育學思考,最重要原因就是有生命作為根本支撐。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教育就是以提升人類生命質量為目的,直指生命核心的一項社會活動。另外,有學者指出,體育的本質在于人的自然化,身體強壯、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發展的自然追求??梢哉f,在人類的眾多追求之中,人類的生命自我保護始終居于基礎地位。由此可知,高校在開展體育健康教育活動的具體過程中,應當清楚體育的本質,即塑造健康、強壯的身體,保護個體生命力,這就要求高校重視生命安全教育。
高校在實施體育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用科學理念指導實踐,真正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實施體育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塑造學生的強健體魄,提高他們身體發展的質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實現生命安全教育和體育健康教育的融合,也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入貫徹。由于體育運動伴隨著種種危險,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實施具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高校開展體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動和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茁壯成長,而生命安全教育和體育健康教育的融合,進一步實現了體育課程的改革與深化。在生命安全的思想指導下,開展體育課程活動能夠強化學生的生命安全保障。另外,實施安全健康教育,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從而影響到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及綜合國力發展情況。
盡管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卻是相當隱性的。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雖然高校更重視對突發事件、重大危害事件等的應對,但缺乏明確的相關規章制度,宣傳力度不足。絕大部分高校未能夠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體育教育體系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由此使得部分大學生在生命安全方面產生消極的思想傾向。長此以往,定然會給高校生命安全教育造成負面影響。
目前,絕大部分高校的體育健康教育并未真正實現與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對生命安全教育的傳播和講解不足,使得大學生普遍存在安全防范知識匱乏的問題。一旦遇到突如其來的事故或者災害,大學生往往因缺乏應對知識而手足無措,引發傷亡事故??傮w而言,目前高校體育健康教育多集中在生理衛生、心理教育、消防安全等方面,而在自衛防身、逃生自救等方面缺乏有效教育。也正是因為高校沒有系統的防身技術教學、災害逃生教學等內容,令學生對這些內容的重要性沒有形成充分的認識。
目前,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健康教育之間的融合尚處于初步階段,因為生命安全教育未形成課程體系,內容繁雜、形式多樣,給教師的教育實踐造成了較大壓力。另外,在教育模式上,部分體育教師直接照搬國外優秀教學模式,不符合當前高?,F狀。部分教師的教育實踐浮于表面,未能夠對既有的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展開創新,從而無法將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內涵和相關技術傳授給學生。
此外,缺乏生命安全教育的實戰演練也是目前現存的突出問題。當前很多高校在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多通過理論講解、知識傳授的方式展開,教育內容、教育手段都十分單一,這會導致學生掌握的生命安全教育理論較多,但操作性差,無法應用于實踐,無法將書本知識轉化成自身的技能。
對于何種體育教育實踐活動而言,安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要落實好安全組織工作。高校生命安全教育、體育健康教育的內容目前并不完善,有較多知識技能需要傳授給學生。因缺乏相關知識技能而導致學生遭受威脅和傷害的事故并不少見,教師在教授相關內容時應當更加傾向于教授更安全的技能技巧,不斷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非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貿然去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始終遵守生命安全原則,將生命安全置于首位。
體育教學方法指的是在教學原則指導下,師生在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彼此作用,共同為達成既定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居于主導地位,且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健康現狀、體育興趣等,只是機械性地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配合自己完成工作任務。這種僵化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無法讓學生感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當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在生命安全理念下開展體育健康教育活動,定然要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用更加靈活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真正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接受生命安全理念,并學會利用各項安全技能。
與生命安全教育相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從某種程度而言,可以歸屬為實用類體育教學內容,包含著需要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各種實踐類知識和技能,這和傳統的生命安全教學有著明顯區別。具體而言,就是有著突出的運動性、實用性,能夠讓學生應用在很多實際生活場景之中。從教學的角度而言,教學過程要遵循客觀規律,如技能形成規律、身體活動變化規律等,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和訓練過程中掌握各種實用性技能,讓學生更好地保護自我、強健自我。
4.1.1 更新教學計劃
當前絕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學計劃仍舊沿用了以往的內容,并未將生命安全教育內容納入其中,因此高校要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全面考慮教學內容,并將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的知識內容通過教學計劃呈現出來。具體而言,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相關人員要對理論課教學、實踐課教學、主題觀教育、模擬逃生教學、安全救護技能教學、防衛技能、安全素質練習等內容的課時進行合理分配,讓學生能夠充分掌握上述理論及技能。
4.1.2 調整課程目標及主題
首先,將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納入情感目標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一個重點就在于讓學生對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認知,讓學生深知生命寶貴,應當格外珍惜生命,并力求在有限生命中拓展生命的邊界。因此,在確定體育課程的情感目標時,要將生命安全教育目標取向體現出來。無論在理論課,還是實踐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都要時刻向學生傳達健康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有意識地塑造自身強健體魄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其次,設定生命安全教育與體育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課程主題。在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遵循課程主題思想的引導,實施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行為。例如,增加和完善與課程主題相關的體育教學內容,讓生命安全教育真正融入體育課程中,切實提升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技能、社會生存及適應能力。另外,在教學過程方面,教師也要多注重生命安全教育的相關方面,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反饋,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幫助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生命安全意識和生命健康意識等。
4.2.1 增加運動技能傳授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以生命安全教育、自衛防身理論的傳授為基礎,并將各種安全技能教授給學生,這些技能包括在遇到交通事故、自然災難、治安事件等突發情況時可能用到的各種技術,如臨場脫身、解脫、摔法、擒拿、特殊格斗等技術,將這些技術和當前的體育健康教育內容結合起來,重新整合成更加完善的課程內容。
4.2.2 完善身體健康教育內容
生命安全教育和身體健康教育是并重的,不可偏廢。唯有平時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學生才能夠強化身體機能,掌握基本自我保護技能。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要著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提升,綜合考量學生的各項身體指標,并在平時強化對學生身體應激反應的訓練,讓學生在遇到突發情況時不至于手足無措。
4.2.3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安全視域下的體育健康教育課程仍舊十分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強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高校教師要設定合理的運動難度,讓學生不斷挑戰,并突破自我極限,讓他們既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又能夠經受失敗的考驗,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可以開展任務教學,設定具體任務并讓學生合作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之中共同進步,形成團隊意識,并且在團結協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4.2.4 社會適應方面
在課程內容上,增加有助于推動學生生命發展綜合能力的內容。通過這些內容的傳授促進學生社會生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體育課程要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將生活中多樣化的運動和鍛煉形式納入體育課程中,如游泳、街舞、戶外運動等。通過組織開展此類運動,讓學生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具備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4.3.1 理論與實踐結合
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導下,實施體育健康教育課程時,應當將理論傳授和實踐訓練結合起來,并通過相關案例增進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便于學生模仿與習得。唯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生的防衛能力、反應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實提升,才能夠在危急狀況下用所學理論和技能從容應對。
4.3.2 情景模擬教學
實施情景模擬教學能夠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中,讓他們通過解決情景中的特定任務來掌握和深化自身技能。在任務情景中,學生往往會積極調動所學知識,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團結一致地完成任務。教師可定期開展情景模擬教學,如災害自救、危險防衛、野外營救等,提前將目標任務和情景告知學生,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翻看書籍、觀看教學視頻、詢問教師等方式做好準備,在課上進行情景再現。這樣學生的技能得以鞏固、理論得以深化,反應能力增強,同時還能夠增進與同學之間的友誼。在情景模擬過程中,教師要不斷予以指導和糾正,適時宣講關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增強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
4.3.3 網絡教學輔助傳統教學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和計算機設備開展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讓師生能夠借助網絡實現更加便捷的討論和交流。另外,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設備進行仿真教學,仿真教學的效果比情景模擬的效果更進一步,即借助先進技術將學生置于逼真的虛擬場景之中,通過感官刺激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這種環境下給學生設置障礙,讓他們通過所學理論和技能走出困境,確保自身安全。這種仿真教學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也更能夠考驗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技能掌握情況。
4.4.1 教學過程將生命安全作為基礎
教學過程是影響體育教學結果的重要因素。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促使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調整心態、體驗生活,養成積極健康的心態。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實施差異化教學,對不同水平、不同體能的學生實施不同程度的教學,設置不同難度的目標和任務,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幫助學生樹立健康觀念,讓他們在掌握技能的同時,注重保持健康的身體。
4.4.2 課外活動作為課程延伸
課程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可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鞏固所學技能,讓他們真正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危機應對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以小組、班級或者社團為單位,開展安全防衛、逃生演習、野外生存模擬、生命安全知識演講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增進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
4.4.3 實施常規化、一體化教學
以往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開展時間短、開展形式單一,高校對其重視度明顯不足,因而長期以來,生命安全理念始終未能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如今,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開展體育健康教育,就要實現常規化、一體化教學,真正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課程體系之中,用先進的、多樣的、有效的教學形式展開教學,真正讓生命安全教育成為教學常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生命安全教育的實施和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化。
首先,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心理素質等展開綜合評價。其次,將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結合起來,教師要看到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原本的能力為參照,對學生展開評價,看其是否取得了進步。最后,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教師不能僅靠最終的一次考核成績來判定學生的表現情況,而是要將學生平時的表現和成績結合起來,展開綜合評定。另外,無論實施何種類型的評價,都要將學生生命發展作為最終旨歸,將評價指標指向學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發展。
在生命安全語境下開展體育健康教育,對現行的體育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優化和調整,是當前學生成長、課程改革的客觀需要。各高校要加強對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的重視,通過實施教育改革和優化為國家培養更多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