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照麟
(哈爾濱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8)
柔道運動自1979 年從日本引入我國以來,在歷代優秀選手、教練員、陪練員和研究者的共同推動與拓展下,我國女子柔道隊憑借優異的成績,使柔道運動成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傳統奪金優勢項目,與跳水、舉重、女排等項目形成鼎立局勢,為中國競技運動的國際發展之路打開了新的局面,涌現出了諸如高鳳蓮、張穎、莊曉巖、冼東妹、佟文、楊秀麗、孫福明、劉霞等20多位世界冠軍、奧運冠軍。徐殿平、劉永福、吳衛鳳等教練員以及劉磊磊等優秀陪練員,使中國女子柔道運動在世界競技運動中奠定了重要的國際地位,塑造了我國體育大國形象。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中國女子柔道隊勇奪5 金,這使我國柔道確立了亞洲強國地位,高鳳蓮成為我國首位世界女子柔道冠軍和世界柔壇唯一一個世錦賽“三連冠”保持者,她過硬的技戰術與奉獻、拼搏的競技精神使“鳳蓮精神”成為國人精神和時代思想價值標桿,激勵了各個行業的建設與發展,更使柔道運動快速進入大眾視野,極大地推動了柔道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柔道運動基于競技體育發展時代要求所獨創的全國各省三級訓練網訓練體系,在舉國競技體制歷史時期能集中優勢訓練資源,提升了管理效率,提升了柔道運動的訓練成效,推動了我國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快速發展。但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創造了3 枚金牌的壯舉后,我國柔道運動在后奧運時代一直處于低谷,特別是倫敦、里約奧運會等一系列重大國際賽事再未斬獲金牌,也與歐美、日本等強隊出現了較大差距。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應抓住奧運會等多個歷史契機,使柔道繼續成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和展現綜合國力的關鍵項目,達到提振民族自豪感和促進社會體育轉型的多重社會發展目標。因此,應深入了解當今柔道運動訓練技術運用特征和規律,全面改進我國柔道技戰術訓練體系與管理機制,分析我國柔道比賽整體情況與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新規則下柔道運動訓練計劃、競賽體制的研究以及訓練應用手段的探索,特別要解決人才斷層與競技能力整體下滑的問題,使柔道運動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
2.1.1 影響力明顯提升,但存在發展局限
文獻檢索結果顯示,柔道運動自1979 年從日本引入我國以來,經過40 多年的發展,其影響力和參與人群主要局限在競技體育領域中,并未在群眾健身運動中獲得較快傳播與發展。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女子柔道項目勇奪三金后,群眾性柔道健身運動的價值才開始廣為人知,特別是青少年柔道培訓會館的蓬勃開展,使柔道運動所具有的健體、修身、防衛和意志品格養成等多重獨特發展優勢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成為近年來大眾體育健身活動較受歡迎的項目之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對我國北上廣、東三省、內蒙古、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11 省市的社會調研結果以及對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三大中文專業論文網站的搜索發現,當前關于我國柔道的群眾性健身運動的推廣和研究存在以下3 個問題。首先,群眾性柔道運動的推廣與發展主體參與人群為青少年群體,中老年群體參與度較低,柔道運動的群眾影響力缺乏年齡均衡性分布。其次,群眾性柔道推廣主體為社會營利性培訓機構,學校、政府參與度低。最后,群眾性柔道運動推廣應用的科研關注度與研究能力欠缺,難以形成應用與研究的發展合力。根據筆者的文獻檢索結果看,當前關于群眾性柔道健身運動應用與推廣的文獻研究不僅數量極少,而且多以獨個視角進行描寫式分析與推廣應用探索,如鐘成娣結合公安院校教學需求與柔道項目特點進行了柔道運動融合教學應用研究,但整體上看,相關研究論文無論在數量,還是在應用探索上并未形成廣泛的科研影響力。
2.1.2 競技柔道出現全面下滑
我國競技柔道自2008 年之后,競技水平與競技成績出現了全面下滑的態勢,特別是2016年倫敦奧運會之后,中國男女柔道競技運動全面進入了低潮期。以2019年呼和浩特承辦的世界柔道大獎賽為例,中國隊共有54名運動員參賽,最終收獲了2銀、4銅、2個第5 和5 個第7 的成績,競技柔道正式進入了青黃不接的困難時期。我國競技柔道所面臨的發展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3 個層面。第一,優勢項目全線下滑。女子52kg、女子78kg 和女子78kg 以上3 個級別是我國傳統的奪金優勢項目,但北京奧運會后再難摘金。第二,人才梯隊難以形成較好態勢,人才斷層問題難以解決。第三,競技心理、競技訓練處方與技戰術等訓練手段與訓練理論發展能力不足,成為重要發展制約因素。
2.2.1 三級訓練網絡有名無實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競技體育一直采用三級訓練網絡的訓練制度,通過體校—省隊—國家隊三級訓練網絡保證了柔道項目的訓練效率與時效。但隨著21世紀初期民辦院校體制改革的全面完成,這種金字塔閉環式培養模式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主要集中在以下3 個層面。首先,三級訓練網絡的責任與權益分配失衡,影響青少年柔道運動的全面開展。其次,體校投入度和項目支持度較低,影響柔道專項人才培養積極性和綜合成材率。最后,選拔制度仍以競技成績為主,不利于選手全面技術的進步與后續運動能力的主動發展。從上述三級訓練網絡各自面臨的主要情況來看,三級訓練網絡在當今競技要求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基本處于有名無實的狀態,無法達到時代發展對競技運動水平與運動潛能成長力的要求。在傳統的三級訓練網絡中,各級體校是競技后備人才的主選拔陣地,省隊與國家隊的選拔主要以競賽成績為根據,這樣可以保證專項人才的訓練與發展,但是在具體權益分配和專項財政支持力度上,三者卻呈現出了倒金字塔關系,從而造成體校缺乏專項發展政策與財政支持。在現今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下,體校作為青少年競技人才主培養基地,缺乏專項財政支持與補貼,這種權益與責任不均衡的管理機制,催生了濃厚的功利思想。并且從項目本身來看,柔道項目對于場地具有相對嚴格的要求,需要大量的標準場地來保證訓練量和減少運動損傷,而絕大多數體校硬件配備并不能達到要求。
2.2.2 專業技術培養機制尚不健全
我國柔道項目相繼涌現出20 多位世界冠軍,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根據問卷調查與文獻檢索結果看,我國教練員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指標上來看,柔道專業教練員缺乏嚴格有效的培養機制。以徐殿平、劉永福、吳衛鳳等金牌教練的成長歷程為例,該三位金牌教練員的成長完全取決于個體的自主成長與經驗摸索,而在訓練過程中以技戰術為絕對核心,管理模式以傳統的師徒制模式為主,這種管理模式和指導策略缺乏對傷病產生機制、競技心理水平認知與管理,以及對營養、運動訓練監管機制的綜合研究,導致以冼東妹、楊秀麗等為代表的優秀運動員長期帶傷參戰,且柔道運動員賽前集訓整體傷病率較高,特別是肩周脫臼、腰椎骨裂縫、小腿骨折、膝關節韌帶撕裂等運動損傷,嚴重影響了運動員場上的發揮,無形中縮短了運動員、陪練員的運動職業生涯。
從專家訪談與文獻檢索結果來看,我國柔道項目管理者及研究者對現有的競賽機制跟蹤研究并不深入和全面,更不能深入了解當今世界范圍內優秀的柔道運動員現有的柔道技戰術運用特征和規律,以達到對我國柔道技戰術全面發展進行指導的目的。文獻檢索結果顯示,在按手技、腰技、足技、真舍身技、橫舍身技、抱壓技、關節技、絞技和反攻9 大類技戰術中,中國隊使用最多的3 類技術動作分別為足技(47.42%)、手技(21.24%)和抱壓技(11.13%),3 種技術的使用率總和達到所有技術動作的80%,其他技術動作的使用率均不足10%。在得分戰略上依靠大概率使用抱壓技、手技、足技和反攻技術,這3 類技術雖然得分率分別為26.19%、30%和20%,但足技成功率遠遠低于其他柔道項目強國。足以看出,我國柔道運動員足技技術在力量、進攻時機、技術動作掌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進攻力較低,在當今技戰術訓練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依靠打防守反攻的傳統優勢難獲得長足發展。
2.2.3 競賽機制研究與實施水平與國際不接軌
近幾年,隨著世界柔道協會的強力推廣以及柔道運動價值的深入挖掘,柔道運動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普及和發展,致使奧運會柔道項目的獎牌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外柔道項目強國自引入之初便建立了講道館段位制,以對練習者的技戰術標準進行劃分,二戰后國際柔聯也有相應的段位評價體系。日本及我國“養狼計劃”的實施,歐洲、美洲國家的實力突增,使重大比賽獎牌分布呈現“多家鼎立”的局面。加之2017年國際柔聯對柔道競技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影響著訓練體系和訓練手段。而我國是2017年才開始著手段位制競賽機制的研究和實施實踐探索,柔道項目在技術標準劃分上仍采用傳統的運動員等級制度,并不能完全體現運動員真實的柔道技術水平,更對柔道的群眾健身運動的推廣和運動人群基數的發展造成了障礙。
雖然柔道運動進入我國已有40 多年,但主體影響群體仍局限在競技柔道,而由于柔道運動訓練對場館的嚴格要求和對運動素養、人文素養的較高要求,具有合格條件的專業教練員較少,且社會性營利機構的準入門檻較高,我國群眾性柔道運動主要局限于青少年柔道會館。且由于缺乏晉升機制和段位制考核,僅靠青少年群體的興趣、愛好難以支撐后續鍛煉需求和發展需求,使得柔道運動在我國的發展渠道較窄,社會影響力有限。諸多學者與項目負責人都指出了柔道運動青少年選材的困局,因此要想解決這個難題需要借鑒校園足球、校園籃球運動的發展策略,探索柔道運動進校園的普及和多層次人才發展機制,通過專項政策與財政支持的方式拓寬柔道運動的影響力和后備人才培養渠道,提升我國青少年后備人才的柔道素養與柔道運動潛能。
根據對世界優勢競技運動項目的綜合分析顯示,當今群眾運動人群基數和群眾影響力對競技運動項目的發展具有較高影響度,對提升項目關注度、影響力和運動項目生命力具有關鍵價值,因此探索我國柔道項目的未來發展路徑,就必須考慮競技渠道和群眾性健身策略的綜合發展,探索群眾性健身策略發展路徑與職能部門的專項政策支持,以加強群眾性柔道運動的普及廣度和推廣力度,產生較高的社會影響力與參與氛圍,從而提升柔道運動的社會影響力,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擴大柔道項目的群眾性健身運動基礎,增大運動人群體量和群眾粘性。筆者認為,鑒于當前我國柔道運動的群眾發展現狀與推廣水平,可從以下3 個層面展開群眾性健身運動的推廣。首先,制定有效的宣傳策略,并加大宣傳力度,建立柔道運動的塑身、養性與健身功效印象,提升群眾接受度與認知度。其次,構建適應群眾性健身需要的柔道訓練體系,提升群眾性柔道運動的適用性。最后,通過段位制打通群眾性運動普及與競技柔道間的上升渠道,提升柔道運動的社會選材影響度,并建立人才成長機制。
雖然力量和技術是柔道運動取得勝利的關鍵,但由于柔道比賽規則的改變和現代競技訓練技術的不斷提升,高水平運動員之間的對抗更取決于個體的綜合競技能力與素養。因此,加強對運動員個體的技術、力量、身體素質的綜合水平的認知與綜合訓練成效的科學管理,是今后教練員、陪練員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而隨著運動規則的改變和技戰術趨勢的變化,裁判員面對場上的變化更加復雜,需要更強的思維分析和反應能力,這些新需求和新變化與以往我國過于依賴教練員經驗與自我主動成長的培養模式已經嚴重不相符,需要針對教練員、裁判員、陪練員及項目管理者構建專項培訓機制,以全面提升柔道相關專業人群的綜合素養和文化、人文素養水平,以契合時代的發展需要。可探索省級裁判隊伍從中學體育教師隊伍中產生,國家級裁判隊伍和教練員要從地市級的教師隊伍中產生,形成專業人才培養產業鏈。
柔道運動發展至今,在我國競技運動項目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當前柔道項目處于發展困局,但人們應基于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積極探尋主動發展之路和創新手段。該文從當前我國柔道運動的發展現狀入手,從發展機制、專項人才培養機制和影響力拓展途徑等多個層面進行了探索,找到主要制約因素,并從實用視角進行了可行性發展策略的探索,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