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雯
(河南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自古以來,音樂都被人們當作宣泄情感、調節心靈的重要方式,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對音樂都有不同的探索。西周時期,中國傳統音樂就已經成熟,不管是在演奏團隊的組建還是編撰書籍的內容方面,都建立了非常嚴明的秩序,大大推動了音樂的發展。音樂的發展受到歷史環境的影響,同時,音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當時的歷史現實。因此,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探索音樂美學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音樂美學思想有很多流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首先,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重點是“善”與“和”。孔子認為,音樂中所寄托的情感應當是適度的、平和的、中正的,這與他主張的中庸思想不謀而合,他認為,音樂能影響和感化人,所以,他提倡音樂審美要保持“和”的態度。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音樂的“善”與“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闡釋,孟子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能感受和領悟音樂的美感,只存在先后之分,而沒有賢愚之別。荀子則充分認可音樂的社會功能,強調以禮為本,且荀子認為,人們的音樂審美水平有高低之別。
其次,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則呈現天人合一、自然順心的特點,其核心是虛靜、自然。老子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主張是無為而治,希望百姓保持無知,統治者保持無為,老子崇尚自然、樸素、平和,反對和排斥所有欲望。因此,老子認為音樂應該順應自然,展現最自然樸素的狀態。莊子則對世間萬物都不感興趣,渴望寂寞無為,認為音樂應當虛靜安寧。道家非常鐘情于山水,向往天人合一,他們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之樂,作品《梅花三弄》就是用音樂襯托梅花的高潔清雅,表達作者對梅花的崇敬和贊美,深受道家贊賞。
再次,墨家音樂美學思想最顯著的特征是非樂。墨子非常批判和反對儒家的不務實利、繁飾禮樂的主張。墨子的非樂思想主要是認為儒家所提倡的音樂會損害百姓的利益,比如,君王們為了享受音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制作音樂樂器、排演節目,這只會讓統治階層的生活更加奢靡,也會讓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加艱難。對于儒家所說的音樂能避免禍事的觀點,墨子也提出了針對性的反駁,墨子認為,音樂不能解決百姓休息不足、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問題,也不會讓戰爭消失,也無法阻止弱小的人受到欺負,不會讓小偷放棄偷盜,可見,音樂不會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墨子的非樂并不是完全排斥和反對音樂,也并不是完全否定音樂的審美價值,而是反對儒家對音樂的過度提倡,墨子在一定程度上也認可音樂的價值,認為音樂的聲、色、味能讓人身心舒適。墨子對音樂的批判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但他的思想具備強烈的實用功利性,導致這種思想存留的時間非常短暫,很快就消失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依舊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為主。
音樂美學思想是美學中研究音樂的本質、特征、社會功能、音樂內容和形式關系、音樂美的法則等問題的分支學科。音樂美學思想是中國傳統音樂的啟蒙,人們最早有審美意識是在遠古時代,那時,還沒有文字,但人們已經開始懂得如何利用其他東西來裝飾自我,出現了最早的審美意識活動,也就意味著審美意識誕生了。音樂美學思想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正是因為音樂美學思想的出現,人們開始對音樂產生探索和創造的欲望。
中國傳統音樂繼承了音樂美學思想,其精華部分又被提煉凝聚到音樂美學思想中,成為音樂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神養料,豐富了音樂美學思想的內容,隨著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優秀部分得以繼續保持,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繁榮發展。
音樂美學思想同樣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源泉。音樂美學思想將中國傳統音樂的核心和實質進行升華,將其亮點不斷擴大,讓更多人感受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好,讓中國傳統音樂更加發揚光大。音樂美學思想也會不斷吸收新時代內容,豐富自身內涵,更加具備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并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本文對音樂美學思想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影響的論述,主要從以生命為本體,以“和”為審美準則和追求“天然合一”的境界三個方面展開。
中國哲學的基礎是生命本體、有機本體,誕生于中國現實生活的傳統音樂審美也以這一思想為基礎。中國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氣組成的,八卦、陰陽、五行構成了宇宙,哲學家在探討和分析宇宙起源時,往往有兩條思路,一條是陰陽,一條是五行。漢代董仲舒在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將兩條思路進行創新融合,開創了陰陽五行說,奠定了中國宇宙本體論的基礎和框架。至此,氣、五行、陰陽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和核心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也在發展和變化過程中表達和呈現了該思想,比如《樂記·樂禮篇》關于音樂的生命本體特征就有詳細的論述,認為音樂是天地之間的節奏和秩序,音樂是萬物生長、生命衍生的基礎,音樂能反映勃勃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古人也會用音樂表達自然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比如萬物復蘇、春雷震動。很多人認為,對生命最好最真切的表現不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音樂。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律動,展現了人們的心靈,反映了心靈的節律。也有人認為,音樂的基本符號是從生命的演化中誕生的,音樂反映的就是生命,而自然世界中流淌的生命感本質就是音樂感。因此,中國傳統音樂是以生命為本,是促進社會長治久安的一種方式。
音樂審美以“和”為準則的說法最早始于西周。周太史伯陽認為,相同的東西聚集在一起往往無法誕生新的事物,也不會帶來創新和發展,而不同的東西聚集在一起卻往往有可能產生奇妙的反應,誕生新事物,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音樂之所以是美的,正是因為組成音樂的聲音很多,不同聲音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產生了單一聲音所不具有的美感。齊相晏嬰也非常認可“和”的審美準則,并進一步推進了這一思想的發展。他認為,音樂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構成它的因素雖然很雜,但它們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它們能求同存異、相互影響,形成和諧一致的節奏,讓音樂變得更加美好。春秋時期的單穆公則進一步提出,音樂之所以和諧美好,是因為“平”發揮了重要的調和作用,使構成音樂的不同因素更加和諧。孔子認為,音樂的“和”基于禮樂,音樂的情感表達應當克制、適度,呈現最佳的中和狀態,以實現音樂的社會功能。魏晉的阮籍也從不同層面對“和”的審美觀念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音樂是為了體現萬物本性、天地精神,如果音樂能容納萬物,就能更加和諧美妙,也能讓所有事物都更加和順;如果音樂背離了萬物和天地,則難以和諧,也不會和順。阮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強調平和。北宋周敦頤則創新性地提出了“淡和”的準則,他認為,音樂如果趨向于平淡,那么,聽音樂的人內心也會受到感染,慢慢趨向于平靜安寧。所以,他認為音樂應當保持淡而不傷的狀態,要克制和驅除欲望,平復躁動,才能讓天下保持和諧太平。徐上瀛也曾指出,在演奏琴時,要用心感受音樂的平和中正,感受音樂的溫柔敦厚,才能做到盡善盡美、文質彬彬。
“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要與自然和諧統一,這一觀點在中國歷史上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國哲學思想區別于西方哲學思想的重要特點,這個觀點強調,我們要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探討和研究宇宙起源。在春秋時期,天人合一的音樂理念已經誕生,戰國時期更加強調音樂要源于自然,音樂也應當像自然那般適中平和,當時的人認為,音樂是溝通人、天的重要橋梁,會影響自然狀態和社會政治,這些都表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經趨于成熟。道家、儒家都推崇天人合一,但兩者存在明顯區別。在道家思想中,天是指自然世界,不具備道德性,而在儒家思想中,天則具有明顯的道德性。孟子提倡和主張天人合一,他認為,世間所有的倫常、道理都可以從人的內心中找到,我們要努力發現和挖掘內心世界,將善的部分無限擴大,才能理解人的本性和外在的天理。孟子還主張用音樂來表示內心的喜悅,對仁義的優美德行進行歌頌。道家則認為,人和自然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人想要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就必須學會與自然友好相處,順應自然,音樂也要與天相合。道家對儒家倡導的禮樂教化非常排斥和反對,認為這是違背人性的主張,人應當順應自然,順應天性,道家認為,天籟之音是能符合和滿足自然之情的音樂。
中國音樂美學思想流派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善和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非樂,這些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音樂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突出了以生命為本體、以和為審美準則、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特征。要讓中國傳統音樂更富有中國特色,推動中國傳統音樂不斷發展,就要加強對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充分激發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力,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