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媚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時代關切、精神要旨、理論內涵和實踐邏輯。所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真正落實中國共產黨在“組織機構層面”和“空間范圍層面”的統一領導,堅持、理解并落實“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重大命題。從已有研究成果看,或多為宏觀的宣傳性成果,或將這一命題聚焦如何全面從嚴治黨、如何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如何加強基層黨組織領導力等問題進行研究,而對“黨的全面領導”這一命題的內在邏輯、思想主旨與實踐路徑的論述較少。因此,可以從時代精神、理論邏輯和實踐原則三個角度出發,對“黨的全面領導”進行深入剖析,以期更清楚地闡釋好這一政治命題。
面對世情、國情和黨情不斷發生變化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共產黨積極成功應對這一系列挑戰的必然選擇。越是在復雜的時代環境下,中國就越需要有強大和穩定的政治權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就會顯得越發迫切和需要,這是符合維護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的做法,是實現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政治保障。
從世情變化來看,環顧當前世界發展局勢,各地區、各經濟主體都在經濟發展、國家治理等方面遭遇重大挑戰,特別是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以來,國際社會中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昔日較為穩定的全球化進程出現變數,地緣政治沖突、貿易保護主義等現象不斷抬頭,全世界面臨的各種危機挑戰不斷增多。這些國際大環境的改變,對我國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帶來了不小的阻力,中國不可避免要遭受多方面的挑戰。面對新挑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注重從危機中尋找機會,以勇于擔當的行動作為,在風云詭譎的國際形勢中深入推進中國高質量發展,擔當好推動世界和平穩定和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堅角色。
從國情變化來看,我國仍處于和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毋庸贅言,我國至今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雖然這種層面質的變化還未發生,但是量的積累一直在不斷增多,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明顯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新矛盾的變化賦予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新的使命,持之以恒地自我革命是偉大斗爭的題中之意。
從黨情變化來看,“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是黨必須要回答好的現實問題,某些單位依然存在著黨領導力不強、虛化甚至是邊緣化的不良現象。自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已有將近10年時間,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壯士斷腕抓鐵有痕的政治魄力深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整治管黨治黨寬松軟的情況,堅決整治黨內的某些不良作風,黨的純潔性明顯改善,黨的領導力、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黨中央權威得到維護,黨的良好形象重新樹立了起來。
“黨的全面領導”是從政治建設的層面來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其最核心的就是堅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地位不動搖。當前,中共黨員人數已經突破9500萬人,基層黨組織為486.4萬個,要實現如此龐大的黨員人群在思想上、政治覺悟上、組織行動上的統一,就要做到向黨中央看齊,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做到言行一致、令行禁止。黨的建設是一個長期實踐過程,推進黨的全面領導更是一個艱巨且復雜的任務,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紀律嚴明、高度組織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廣大黨員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景下都要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堅決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和黨中央權威,這是我們事業成功的關鍵,是我們深入推進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一種政治精神,“黨的全面領導”不僅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主動領導,亦體現著公民的自愿自覺服從,緊跟黨的政治路線和腳步,遵循黨的政治方針,與黨中央保持同一戰線,是當代中國公民應有的政治自覺。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堅定不移推進黨對工作的全面集中統一領導,從全局層面出發,對各方關系進行協調,這是黨長期以來積累形成的重要政治優勢。從公民的角度來看,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提升政治能力和政治覺悟,在對中共“政黨自信”的全民自覺下主動服從黨的全面領導,跟隨黨的腳步積極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之中。全體公民自己服從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凝聚力、組織力、領導力、號召力不斷增強的重要表現。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對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可從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兩個維度進行分析,從理論邏輯方面來看,“黨的全面領導”具有三重理論緣由,即馬克思主義政治權威理論、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思想;從歷史邏輯方面來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整個歷史過程中,都始終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黨長期以來堅守的政治原則。
馬克思主義政治權威理論、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思想構成了三位一體的復合型理論邏輯,其在指導思想、組織制度和文化基因三個層面促成了“黨的全面領導”的科學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政治權威理論是“黨的全面領導”的指導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中,始終將黨的領導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注重通過黨的領導來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發展的重要性。列寧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主要創立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偉大的實踐探索,他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十分重視黨的領導問題,他指出:“無產階級的自發斗爭如果沒有堅強的革命家組織的領導,就不能成為無產階級的真正的‘階級斗爭’。”在十月革命勝利取得俄國政權之后,列寧又明確指出:“國家政權的一切政治經濟工作都由工人階級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實踐者對黨的領導問題持同樣觀點,即進行社會革命必須要有政治權威,要有領導階級,在無產階級革命中,共產黨則是理所當然的領導者,這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堅定黨的全面領導提供了充分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其次,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理論在制度層面上確立了“黨的全面領導”的合法性。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在民主與集中的雙向互動中,確立了二者在黨內組織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制度支撐,并把這一根本組織制度不僅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章,同時也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要求黨員和各級政府機構在決策過程中都要遵循民主集中制的決策原則,這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的獨特亮點。中國共產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全面領導”的提出,在強化黨的政治領導力的同時,亦強化了黨中央的政治權威,在權力運行層面,只有保障好黨中央的領導力,才能確保中國共產黨組織力的有效性,進而將廣大中國民眾真正“組織起來”。
“黨的全面領導”植根于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之中。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代表者,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只有對傳統繼承好,才能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造好新的先進文化。林尚立在《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中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具有“集中統一”的國家格局,“中國現代國家制度與古代國家制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政治模式確立了帝制的穩定性,這種政治文化傳統,以“文化基因”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的中國公民。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意味著堅持民主集中制度不放松,其目的就在于根據中國實際國情,將民主制度與黨的全面領導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確立一套既能夠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又符合民主的政治體系,而“群眾路線”的確立正是落實了“黨的全面領導”的民主實踐原則。當代中國所施行的政治模式為民主政治,而堅持群眾路線,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民主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有《憲法》與黨內法規的雙重法制約束,落實“黨的全面領導”就具有了制度原則。“黨的全面領導”首先以《憲法》為理論支撐,《憲法》擁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我國的根本大法。2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就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領導地位,標志著“黨的全面領導”實現了從實踐到立法的偉大飛躍。
黨內法規的存在,為各級黨員干部高質量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政策方針等提供了更高保障,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陸續出臺了許多黨內法規,在“制度治黨”的時代背景下,“黨的全面領導”除了有憲法保障之外,又增加了黨內法規約束,實現了全面從嚴治黨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黨內規矩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規則。”黨內法規具有政黨的內部規范性,從制度上以更高的標準要求黨員干部更好地貫徹“黨的全面領導”。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中共始終踐行的理念,“黨的全面領導”實踐原則以群眾路線為根本依托,以法制建設為基本保障。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預備會議上強調:“要知道,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看齊。我們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向大會基準看齊。看齊是原則,有偏差是實際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齊。”在統籌“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的新時代,“黨的全面領導”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