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可是過度追求經濟發展的不利后果也因此日漸顯現,不可忽視的生態資源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不是再以犧牲其他而優先發展經濟建設的時代,生態文明與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也同經濟建設一道,是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氣候變暖、水源銳減等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頻發,人們逐漸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不能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為代價,所以建設生態文明就已然成為了我們當前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環境沖突,實現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選擇。生態文明的建設并不是簡單地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進行控制和治理,而是要從宏觀全局出發,解決人類工業文明帶來的各類弊端,探究并推動一種新的生態發展之路,從而促進經濟、資源、環境和制度等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的東北林區,是以林木為主要結構的經濟發展模式,而這并不利于本區內的生態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更不利于其自身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甚至也會制約和影響到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發展,因此,提速保質地建設東北林區的生態文明十分必要。
林區資源的利用,林區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衡量標準,因此林業的發展更像是一把雙刃劍。也就是說,林區的生態環境既易受到破壞,又可以作為衡量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尺之一。然而當前的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存在著很多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林區發展,是將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貫通于林區林業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之中,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人與林可以和諧共處,生態文明的建設不會以減少林業產業的發展和林農的經濟效益為代價。尤其在傳統的東北林區,將生態文明融入林區產業發展必將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系統性大工程,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多方協調,深入分析林區產業發展的實質問題,從林區民生問題的根本著手,推陳出新多措并舉地進行經濟產業建設,才能達到生態資源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共贏的最終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內涵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政治、社會上,同時在文化上也要保持我國獨有的特色,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人類在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幾經波折與考驗,直到當下,我們逐步邁進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突破了落后文明時代的制約和束縛,克服和擺脫了人類在發展歷程中面臨的諸多挫折與困難。然而,我們應該如何從根本上擺脫生態文明進程中必然要面對的困境,也就是人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共生共存問題,而這就需要我們進行一場價值觀念的徹底革命,一場文化的創新發展革命。由此可見,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文化,這就意味著作為生態文化賴以存在的基礎的生態環境,在為我們的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質保障的同時,還搭建和提供展示我們需要外在表現的本質力量的平臺,從而滿足人類自身對于美的追求,構成了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生態文化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人類的社會意識,它的發展對人類的心理以及行為活動具有規范、引導和評價的作用,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東北林區發展的起點便是其寶貴的森林資源,而這也影響著東北,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林而生、因林而興是東北林區的特殊性所在,其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東北林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已明顯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確實得到很大改善,而且在處理各種資源矛盾中做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按照生態林區建設和發展的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
老工業基地一直以來都是東北特有的響亮稱號,而林區在東北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則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東北林區中的大量可采資源卻在逐年減少,現存的可采資源,例如,木材等且多分布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且不宜采伐地帶,或者已被劃入生態資源保護區域,由此造成了林區資源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除此之外,林區資源的質量下降,例如樟子松、云杉等珍貴樹種的不斷減少,混交林、成熟林比例不斷減少使得水土、水源不足,對于病蟲害的防御能力也逐年減弱;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也在削減這其涵養水分的能力,從而導致了林區的生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退化。
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區域特色,依靠林區的接續產業也沒有形成現代化規模。有些地區仍然在進行林下經營、畜牧業等經濟活動時,會產生一定的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有的地區依然存在靠山吃山的傳統經濟發展思想,盜伐林木、毀林開荒的現象還沒有徹底改變。除此之外,一方面,林區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不足,也制約和影響了林區的生態建設和發展,不利于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林區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力度不夠,盜采、偷獵等人為破壞現象依舊存在,東北林區資源環境保護的形勢仍十分嚴峻。另一方面,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不利于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對于缺少自主經營權力林業產業經營者來說,他們大多是國有政企合一的經營模式,無權支配和占有林業資源,使得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力和經濟效益收入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創新能力不高也是影響東北林區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另一影響因素,較為傳統的自上而下式的經營模式,使得林業企業本身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再加上林區管理者本身不科學合理的發展思想和意識都會嚴重制約林區資源的開發利用。長此以往,這種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模式下的林區內部林農、職工對于林區生態環境資源發展的漠視,更是對我國林業企業的創新發展極為不利。
東北林區的面積和資源總量在我國三大林區中最大、最高,其大致的范圍包括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在內的幾大塊。尤其是在我國重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關鍵所在便是東北林區的資源產業。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東北林區生態環境也表現出較為脆弱的一面,之前進行的超強度采伐使得東北林區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生存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擠壓變小,常見物種變為珍稀甚至是瀕危物種的威脅。例如,中華秋沙鴨、紫貂、駝鹿等已瀕危滅絕,人參、紅松、黃菠蘿等植物數量呈減少趨勢。如不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東北林區生物多樣性將會遭到嚴重破壞。
隨著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于可持續管理理念最重要的價值追求已不再是單純地進行經濟價值的獲取,而是對于生態資源環境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和與人類和諧共處等方面具有更重要價值的重視。這就要求我們對于林區資源環境的管理不僅要統攬全局,也要結合各地實際,采取滿足地域特點的管理理念,將地域性林區資源環境處于一種合理的可持續發展利用的狀態之中,也就是要將林區資源的結構、功能和狀態及其開發利用、管理均在可持續性的層面進行規劃和實施。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林區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理念,立足我國實際,合理制定林區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制度,并兼顧到林區資源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效益,從而保障林區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健全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法制體系進程中,我們要適時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通過政策、法規的引導和調控,約束和規范行業標準,從而促進全社會、全員、全方位對林區資源環境保護的參與,逐步消除非持續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結合實際,各地可以通過調整經濟利益結構,開征生態稅收,嚴格控制林區資源開發利用數量,避免資源的過度浪費與消耗,提高其開發利用的程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與林區生態資源環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保障體系,不斷優化林區生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決策、管理和監督機制。
生態效益補償法律制度的目標就是通過對林區生態效益進行經濟補償,從而保證林區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除國家和地方的各級財政出資以外的情況下,堅持“益補相適應”“社會共享共擔”的生態補償原則下,在確定林區資源的生態補償標準和依據的基礎上,明確生態補償資金籌集的途徑和方式,針對不同的對象和范圍采取相應的補償措施,同時,也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補償檢查監督制度。基于以上生態效益補償法律制度的建構思路,東北林區應結合自身特點,不斷完善符合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補償法律制度,逐步優化東北林區生態效益的核準、認定、補償資金的籌集和補償的賠付等方面的規劃、實施、檢查與監督,從法制角度出發,保障生態效益補償為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發展所用,從而使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可以為東北林區的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非法買賣東北林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要通過《刑法》《環境保護法》《資源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視具體情節對違法犯罪的行為人進行相應責任的追究,情節嚴重者,要適時加大處罰力度。針對東北林區所處地域特點,生活在其中的各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要求必須禁止在林區狩獵、破壞生物資源,建立保護區,并制定禁獵期限,保證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東北林區天然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無論是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還是自然環境氣候的調節,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的意義也是重大的。因此,東北林區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意義重大,我們必須從我國各地區的特點和實際出發,以法制保障手段為必要,實現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