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英(福建:莆田市仙游榜頭于潔小學)
當今技術、經濟、人力等方面在世界范圍內競爭的日益加劇,促使科學技術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地對科學技術課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小學科學主要以培育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強調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索活動中培養科學探索欲望,使其認識自然科學的本質,學會用科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和觀察問題。
在自然科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并開發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意義體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充實內容。科學課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但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大量開發拓展性教育資源推動科學課的發展,可以使課程越來越充實。二是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然科學課中使用大量的補充資料,可以產生不一樣的視聽體驗,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更強烈的興趣。這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有助于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訓練。在教學資源使用的過程中,學生要提高觀察分析事物的效率,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加以充實。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所利用的教育資源必須和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內容緊密聯系,并盡可能增強課堂資源以活動為輔的針對性效應。
要盡量多地利用影音、視頻、圖片等形式,把教學資源凸現出來,從而使學生體會更為直觀的教育信息。
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時,要優先選擇當地的一些資源,并選取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最常用的教學內容,以表現本土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增強分析理解的有效性。
在選用教學資源時,要和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同時也要引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的思想活動與探索欲望。科學教育的一個特點便是高度抽象,正是這個抽象性使科學知識超出了學生的日常經驗,與日常生活經驗相脫離。學生的生活是學習科學的價值基礎,脫離學生的實際情境,科學課堂上的內容也會缺乏實踐依據,學科材料對學生來講就失去了生命力,變成了死的東西。學生的活動范圍形成了他們的空間,并且這個空間內還包含很多資源。這樣學生才會提出各種問題,提出的這些問題都來自學生對世界和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的素材作為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探究身邊常見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探究性,即教學資源要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研究行為,促進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問題和發現問題,并通過各種途徑獲取資料、開展實踐探究,以便處理課堂上的難題。小學科學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的科技啟蒙課。它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的發展,體現科學的本質,突出科學探究,并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因此,開發的教學資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
教學資源的內容應具備以科技為核心的開放性,即向科技前沿、家庭、社區開放,提供信息的渠道具有以學生為核心的開放性,即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各種資訊,而非被動地接受資訊。科學教學的開放性,一方面表現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和創新機會。如科學教材中要求學生飼養并觀察蚯蚓,但如果沒有蚯蚓,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他小動物。另一方面,科學的開放性還表現在,要讓小學生充分利用存在于社會、家庭、學校中的各種有用的資源進行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校內資源不足,主要表現在校內的硬件資源不足。在一些學校中,由于資金的缺乏導致硬件設備匱乏。有的學校沒有和科學有關的圖書;有的學校沒有科學實驗室;有的學校沒有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這些硬件資源的缺失與不足嚴重阻礙了小學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果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能綜合開發與運用這些資源,必將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
有的學校雖然配備了齊全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校的因素和教學專業因素的影響,資源并沒有被充分利用,最終導致小學科學的課程資源利用率低下。據調查,有的學校一學期只進行3~4 次科學實驗,可想而知,造成多大的資源浪費。
無論是課程資源開發還是科學教學,所有的出發點都應該是學生的需要。尤其是在開發小學科學拓展性資源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但是,現在的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大多數都忽略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對于這樣的現狀,我們只能在教學中加以改變——將學生的興趣作為素材性課程資源。
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教師是資源的開發者、篩選者和利用者,所以教師專業技能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程度。在一些教學質量較差的學校,有的小學科學教師根本不是專業的教師,有的即便是專業教師教學技能也偏低,還有的學校雖然有專業教師,但是這些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原地踏步,因為他們再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
小學科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涉及實際生活、科學實驗、自然花草等,所以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不能只限于校內,更應該走向校外。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課本,每次都是敷衍了事,能不用多媒體就不用多媒體、能不做實驗就不做實驗、能不組織實踐活動就不組織實踐。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校外的科學資源嚴重流失,最終也導致了教學效率的低下。
為增強科學課堂的生動形象效應,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科學課件,把網絡中的大量信息運用到科學課堂中。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蚯蚓的選擇》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一些其他的小動物,播放一些關于小動物棲息地的美麗景觀,以及小動物和諧生存的情景,學生會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有更加神奇的感受。在這樣的信息展示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分析為什么要保護小動物,在小動物棲息地保護中存在什么問題,以及怎樣更好地保護這些小動物的棲息地等。有了這種生動活潑的信息為基礎,學生的認識就會深刻很多,而之后的分析研討教學活動也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從而避免了言之無物的尷尬局面。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補充大量的信息,讓原來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從而促使各類教育目標順利完成。
科學知識的內涵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科學知識教育中有關生命宇宙、生物世界、天地和世界等的諸多知識,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科學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入手,注重生活環境、家庭實際,能根據學生的成長過程,充分運用身邊具體、鮮活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那么科學對于學生來說,將不再是冷冰和僵硬的事物。另外,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之間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歷史傳承、自然環境、技術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為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整體要求,小學科學教學的開展就需要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地域、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對小學科學課堂自然資源的發現和合理使用的意義便愈顯重要。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母校、祖國的自然資源使用恰當,還有利于培養他們愛自己、愛母校、愛家鄉和愛祖國的良好情感,從而建立親近大自然、享受自然、珍惜自我的良好價值觀。
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與生俱來的研究興趣。新的學科需要用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方法開展學習,提倡科學課堂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運用各種科研資料,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擴大對周邊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因此,在不少小學中都有小池塘。當學習五年級下冊“環境與我們”這一單元時,講解《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一課時,在一名課程資源意識很強的教師眼中,小池塘就是一種良好的教育資源,蘊含著很多可供探索的知識。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這個小小的生態系統究竟生存著哪些小生命。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生命都是怎樣生活的?它們之間有聯系嗎?這里面是否存在著食物鏈?如此,一個小池塘就可以被當作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了解動植物、認識生態系統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的作用的形象生動的課堂了。
教師在科學課堂中可與學生進行一些趣味現象的探討,使學生在開拓思路之中獲得進一步提高。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食物鏈和食物網》一課時,教師可與學生進行一些有趣現象的探討,如以“可愛的兔子不可愛了”為題,給學生講述當年澳大利亞為了保護兔子,使兔子的天敵數量急劇下降,從而造成了兔子的無序生長,對植物形成了極大損害,最后被迫通過人工干預措施淘汰過多的兔子。這樣的例子學生十分感興趣,原來最可愛的小兔子也能夠變成大災害。在指導學生分析研究的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對哺乳動物生態鏈和生態平衡等相關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并緊密結合動物的食物鏈,從而使學生對保持自然界的均衡、維護動物食物鏈的整體性等相關方面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課堂及延伸性教學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是新一輪課堂變革的必然需要,是學校教學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培育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研技能的需要。科學教育資源是非常寶貴的,關鍵靠科學教師時刻關注,用心研究與運用。如此,在課堂教學時便可以得心應手,博采眾長,更好地推動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