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林
2016年7月起,財政部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財會〔2016〕12號)(以下稱“新制度”)。對固定資產的核算管理提出規范性要求,對國有資產管理、會計信息披露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目前關于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最新的規定是:2022年財政部108號令發布新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要能滿足超過一年的使用期,并且在使用的過程中保持其物質原有形態,同時又能超過1000元的單位價值。對價值標準達不到規定的限額的大批同類物資,如果耐用的期限能保持在一年以上,也作為固定資產管理。
2.2015年的《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對固定資產的定義和確認條件:單位在開展業務活動時取得或控制的經濟資源,使用期限超過1年,單位的價值能達到規定的標準以上,且在使用的過程中保持原有物質形態,即確認為固定資產。
3.在2016年的新制度中,對固定資產的定義作了具體解釋:(1)單位能控制的實物形態資產;(2)使用期限超1年;(3)單位價值達到規定標準;(4)大宗同類物資的確認要同時滿足兩條件(即單位價值達不到規定標準、使用期限超1年)。
可以看出,現行的相關規則、準則和制度在固定資產單位價值標準的規定上還是有一些不相同的地方。
1.由價值標準為主轉向控制標準為主。在新制度中,強調的是交易的實質以及形成過程。即會計主體控制的、能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提供一定的潛在經濟利益,這種確認標準相對比較靈活。
2.由規則性標準為主轉向原則性標準為主。新制度對固定資產的確認只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即如果能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予以確認為固定資產:第一,與該固定資產相關的服務潛力很可能實現或者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會計主體;第二,該固定資產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回顧近年來,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呈如下的變化。
1.1973年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一般設備200元以上,專用設備500元以上,納入固定資產核算。
3.1997年,財政部調高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一般設備調至500元以上,專用設備800以上。
4.2012年財政部再次提高了固定資產價值標準,一般設備1000元以上,專用設備1500元以上(2022年刪除了專用設備入賬標準,統一為1000元)。
5.2016年發布的新固定資產準則,對固定資產確認的價值標準界定為: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下的大批同類物資。
1.購置時點的不同導致確認結果不統一。以高校為例:如2020年購買一張辦公桌,1月份價格為990元,按標準可不確認為固定資產;如果2月份同樣的辦公桌,價格為1100元,則需要確認為固定資產;到了3月份時,如果辦公桌的價格下降為980元,則此時購買的辦公桌又無需確認為固定資產。同品質的商品,因為價格波動,會因確認的時間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2.認定標準統一導致確認結果不一致。新制度只規定了使用期限超過1年,但對單位價值并未明確具體金額,若按現行的單位價值標準采取一刀切,如圖書、家具、用具、裝具等物資很有可能達不到該標準,不能被確認為固定資產。
1.“大批同類物資”的界定模糊。新制度對“規定標準以下大批同類物資”缺乏具體解釋。一是,如果某高校在同期只購買了一張單位價值990元的課桌椅就不需確認為固定資產,但如果在同期購買了20張同樣的課桌椅是需要確認為固定資產的。到底購買多少算是大批呢?是按數量標準還是總額標準,準則中未明確。二是,如果這20張桌子是分20次或者分20個人在20個不同的時間購入的話,那按照新制度,就可以不確認為固定資產。
2.不同的采購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以圖書購置為例,單本書的價格明顯不會太高,可是如果購置是分批、分次、少量的購買,當最后歸集到圖書管理部門,也形成大批同類物資,也應該確認為固定資產。
3.“大批同類”的權重標準不清。新制度對同類大批沒有明確要求。實際中,如果側重于批量,則應該就一次購買活動而言;如果注重同類,會存在多次購買,一次入賬的情況,也有可能存在化整為零的情形。
以財務檔案為例,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表等如何計量?按一張憑證、一張報表就算一份檔案,還是一個月的憑證、報表算一份檔案?其價值如何確定?在新制度中并未明確。
實際工作中,財務部門側重于單位價值、數量規模等;資產管理部門側重于實物形態、使用年限等。如圖書資產是按明碼價格還是按實際支付價格確認固定資產?實洋與碼洋之間的差異如何處理?如對單價超過1000元的宣傳欄,單價低于1000元用于學生宿舍購入的大量飲水設備等,都會因為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職能側重點不同而造成確認上的差異。
1.明確批量的標準。對單位價值高的依據價值確認,對于低于標準的批量物資,如圖書、家具用具等,按其取得的批量價值進行確認。
2.提高固定資產單位價值標準。2022年的新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依然沿用2012年制定的價值標準,這個標準已經使用10年,依固定資產價值標準歷史發展脈絡,價值標準要高度結合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應適時考慮提高固定資產入賬的價值標準。
1.相關性原則。結合單位的具體特點,不再唯價值大小。以高校為例,只要是高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經常性使用的、與教學活動相關的物資,符合準則3規定的兩個確認條件,都應該納入高校的固定資產管理。
2.重要性原則。對檔案類固定資產,以名義價值計量。考慮到此類檔案的主要用途以及性質、金額很小,對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3.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明確資產管理部門,對于圖書等價值較低的物資是否納入固定資產管理,如果單位設有獨立的管理部門,即使少量購買、或因單位價值不高,但可以單獨管理,也應確認為固定資產。
從價值標準向原則性標準的轉變,要轉變思維模式,深刻認識新制度內涵。這將促進固定資產規范管理,精細核算,提升會計信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