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然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3)
短視頻大行其道、直播帶貨風靡全網、微短劇火速出圈,無一不在昭示注意力經濟時代已至,各類碎片信息此起彼伏卻又轉瞬即逝,零星細碎的知識難以構筑起完整的文化語境,且信息傳遞多停留于表層刺激,深層的文化耕耘乏善可陳,精神的荒漠渴求文化的綠洲。與此同時,市場狀況也不容樂觀,非常態的市場環境激起不少急功近利的制作方奪“流量”之心,爭先席卷市場高地,肆意抄襲、惡意炒作等不正之風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行業生態一度陷入混沌,而由此引發的“粉絲倒奶事件”“未成年粉絲打投”等一系列飯圈亂象同樣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既污化了輿論環境,也違背了公序良俗,文藝界亟須新鮮養分的灌溉。
黨的十八大掀起一波文化建設浪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傳承課題,高度關注文藝工作,文化事業蒸蒸日上。2014年總書記于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強調了文藝作用,2016年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再次指出“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文藝高峰”,隨后于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提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時代要求,2021年的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會開幕式上以“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國文化新輝煌”展現新階段的規劃與決心。
一批文化節目勢如破竹,呼應時代之音,實現完美逆襲,開創改革先河,共迎嶄新春天。《鄰家詩話》以翹楚之資脫穎而出,獨特的敘事語調與寫實的表達呈現自成一派,成為轟動市場的一抹亮色。
《鄰家詩話》是由騰訊視頻聯合多方共同打造的詩詞類文化節目,于2019年首播,該節目賦予傳統文化全新內涵,借助經典藝術展現多元形式。
“感覺是人通過各感官對事物的個別屬性做出的反應,知覺是感覺基礎上對事物分散的個別信息屬性的綜合。”節目二、三季帶領嘉賓一同開啟歷史閘門,循詩詞所向游歷四方,或于延安品嘗“長征第一面”,縱覽毛主席筆下的北國風光;或于燕園暢談孟浩然,共賞寄情田園的心曠神怡;或于深山制作乞巧果,夜觀牽牛織女星,共享絕美愛情傳說。以深入實地、親身實踐之法挖掘包含聽覺、視覺、味覺在內的全方位感官體驗,為參與者腦海中破譯詩詞提供豐富的感官素材,從而帶動知覺的孕育升華,于自我互動中渲染詩意雅韻。相較于口頭的泛泛而談,內容實踐的參與能進一步優化詩詞“基模”。無論是回顧豫劇《花木蘭》,還是重溫黃梅戲《天仙配》,都為加深原有詩詞基模埋下伏筆。演繹經典之余,磨銅鏡、作沙畫、制竹編等難得一見的新奇體驗也補足了知識空缺,促進“新的認知基模”形成,基模的趨漸完善也激活了思想之源,使其迸發出新的靈感。
老牌文化節目常以傳者為首控制信息流動,意在發揮“傳道授業解惑”效用,單方議程設置似一場“獨角戲”,一方強勢發聲促使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累積的重復觀點充斥意見環境,多元表達受阻。《鄰家詩話》借大眾傳播手段展現層層遞進的傳播模式,從實踐升華感知、完善基模的人內傳播,到觀點交互、各抒胸臆的人際傳播,再到借賞詩之由共聚、各司其職的群體傳播,“一對多”傳播逐步向“一對一”乃至“多對多”過渡,各角色借助群體場所滿足精神需求,于觀點交互中展現集體智慧。此外,因詩而群的各成員自覺遵循并維護內部“規范”,既包括表象的規則約束,又隱含著自身的責任擔當,共同為文化的創新擴散盡微薄之力。身處紛繁的意見場中,受眾的信息接觸不再受限,高自由的選擇空間打破了以往的控制僵局。
首先,《鄰家詩話》選址巧妙——第一季的庭院,第二季的書房、山野、別院,第三季的園林、扁舟、湖畔、禪院,均有意營造不受外界干擾的私密“后臺區域”,還原真實私聊場景。再者,互動的隨機性與問答的即時性意欲增強“表演”難度,嘉賓突發奇想的率性發言或解讀詩文的個人偏好,無論是出于“印象管理”疏漏還是人設的再塑造,諸如此類的臨場發揮未嘗不是一種“后臺行為”的再現。此外,詩歌引發的自由話題討論也將原本屬于“后臺區域”的私人故事曝光于公共視野,譬如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實踐教學勾起了嘉賓學生時期罰抄試卷的記憶,《謝亭送別》觸發牛魔畢業時的離愁別緒,嘉賓將個人經歷溶于內容解讀,利用媒介“將原來私下的場景融合進原來公共的場景”,為私人領域的公開及后臺行為的前置創造條件,受眾通過觀察嘉賓包括語言、表情及動作在內的“后臺”空間,滿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鄰家詩話》打造線上線下的聯動宣發。線上尤其關注微博平臺運營,新浪微博接連創立“鄰家詩話開播”“我為鄰家選詩歌”等話題進行互動抽獎,增加粉絲活躍度,為節目宣傳造勢。同時,官方微博積極與KOL聯動,借助微博大V轉發獲取點擊和曝光,體現互聯網即時、互動的特點。經過各方宣傳,微博話題閱讀量和騰訊視頻平臺的單集點擊量均破千萬。除了在線運營,節目還屢次開展線下活動,不僅開設探班會邀請粉絲親臨現場,還舉辦首場音樂會,于深圳音樂廳演奏大廳與觀眾共享音樂文化盛宴,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宣發。此外,《鄰家詩話》還出版了第一季同名圖書,打造IP系列文創衍生產品,目前在各大商城均有出售,為文化類節目樹立了一個新的指向標。
《鄰家詩話》前三季已然順利收官,評價總體向好,贊譽之聲此起彼伏。二、三季在延續熱度之時也伴隨些許爭議,以《鄰家詩話》為代表的新型文化節目在系列節目打造階段伴隨的潛在問題同樣值得深思。
角色之于節目如同部分之于整體,相輔相成,共同成就。《鄰家詩話》以“聊”為序,于對話中為詩詞鋪路,嘉賓作為互動的關鍵一環,自然化作衡量節目深度的標尺。誠然,節目精心編排角色及功能分配,選擇具有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文學大咖、知名明星等行業領軍人物,作為意見領袖發揮“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之用,民族舞出身的新星與擅長民樂京劇的小生也將看家本領融于詩詞古風。但是,角色設定并非毫無瑕疵,角色功能與內容表達出現偏差反而會弱化人文氣息。首先,“回到那時”“字斟句酌”意在強化故事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字意蘊,文學素養及知識儲備的差異致使年輕偶像面對文化名家時略顯拘謹,提問、附和居多,鮮少抒發獨到見解。“一方意見表明和另一方‘沉默’的擴散”易陷入“意見氣候”偏移的困局,消解“話詩”特色,當明星嘉賓聊到《墨竹圖題詩》時卻無法道出作者“板橋”別號的由來,深層的意義互動難以終場,只能簡化成缺乏思維碰撞的“你問我答”,身為意見領袖的明星角色難以物盡其用,傳播文化功能減弱。其次,角色話語分配不均亦能導致意見環境的構筑產生裂縫,節目中一一露面的畫師、舞者等角色過分專注表演而忽略了陳述,缺乏作者意蘊填充的藝術作品丟失了內在靈魂。再者,“詩歌樂舞”雜糅了明星表演,兼具流行、娛樂及藝術特征,同文化內容適配性仍待商榷,藝術點綴的確具有高度觀賞價值,但沉溺視覺享受往往會模糊焦點,因此也需分清主次,適度適量地進行藝術渲染。
今后文化節目更應聚焦內容定位甄選角色,尋求流量與質量、藝術與文化的平衡。角色不僅要注重表演呈現效果,更需秉持服務文化內容的大局意識,適時輸出優質內容,擔任好傳播的“中間人”,發揮出意見領袖的關鍵作用,實現錦上添花之效。
形式外殼與沉浸體驗如同天平兩端,精準把控方能協調雙方平衡,《鄰家詩話》鮮明的風格特色決定其與眾不同的“隱性”表達,意圖借助媒介創造的“信息場景”為觀眾編織一場詩詞古風夢,方錦龍吹奏口琴引出《送別》表演,王勁松以“交學費”為由邀嘉賓演唱《錦瑟》,看似漫不經心的即興發揮濃縮著語言與藝術的絕妙搭配,透露著一種精心設計的“自然”。第三季擴大了演出空間,場景分離使畫面融合銜接的難度上升,復雜場景的呈現更需要堅固的架構支撐及多方協調配合,稍有不慎便使媒介成功消除的“現場交往與有中介交往的差異性”再現,驚擾觀眾的“美夢”。語言搭建了內容聯絡的橋梁,若言語配合疏漏則會破壞沉浸之美,明星的間或失語降低了角色存在感,缺少回應的“主人”發言形單影只,消弭了你中有我的協調,《過故人莊》一期“主人”牛魔為新嘉賓梳理內容環節,循規蹈矩地介紹反而失了閑散興致,恐有形式僵化之嫌。其次,臨場彩排本意烘托即興氛圍,與之銜接的嘉賓表演卻過分板正,著重表演效果的呈現而非角色間的意念合一,“隨意”氛圍與“刻意”表演的對立互斥給觀眾以“頭重腳輕”的虛無之感,平添一抹“看似隨意,實則精心”的違和。并且,第三季歌舞表演因畫面、角色的割離而削弱了渾然一體的文化意境,表演過程中“觀眾”的消失打破了眾人齊聲高歌、共享樂舞的和諧畫面,是一種整體氛圍的分裂。最后,細節漏洞同樣令觀眾萌生跳脫感,譬如明星服裝搭配凸顯濃郁的現代風,古典美韻味欠缺,表情、動作略顯平淡,專業功底及巧思設計不足,使受眾在觀看節目與文化熏陶的身份中來回切換,難以融入文字與心靈的溝通。
文化節目打造“共享的信息環境”助力形式隱形,以純熟技巧實現形式與內容的鑲嵌縫合,只有當內容銜接貼合、過渡絲滑順暢才能令觀眾“適應新的場景”,還原觀看美感。就成分組成而言,“主人”掌控話事權,其語言功底及大局意識是“根”,角色的互動配合是“莖”,多種綜合性電視手段則是“葉”,依靠多方協調才能共筑不受形式干擾的完美空間,令觀眾跨越媒介束縛,拉近心理距離,穿梭于古風詩韻。
“人們接觸傳媒是為了滿足特定需求。”受眾觀看文化節目則是源于價值追尋,需求的滿足程度由文化體驗決定。總而言之,《鄰家詩話》的受眾代入觀感遠比實際體驗強烈,參與體系仍待完善。首先,除開寥寥數條詩歌征集帖,線上互動形式多為轉發抽獎,主題僅涉及知識競猜、經歷分享等,如微博的“送別主題詩句”“故鄉夏天回憶”活動以贈送明星簽名照為由吸引粉絲參與,互動性質娛樂化,信息流通碎片化,鮮少針對內容施以深層反饋。同樣地,線下音樂會、粉絲探班會多關照藝術領域的視聽享受,難以根植文化深入剖析。其次,受困于地理限制,多數受眾僅停留于媒介技術層面的“在場”,文化深層互動受限,除了第一季第7期的彩蛋完整呈現素人參與內容討論的場景外,多數受眾仍處于形式參與大于內容融合的尷尬境地,受眾與內容的交融有明顯隔閡。
因此,文化節目應擴充受眾的線上互動空間與線下內容體驗。拿《鄰家詩話》來說,開播后設立“鄰家專欄”精選優質用戶評論,供不同觀點探討分享,或新增“詩詞信箋”環節,以詩詞主題征集觀眾問題,由文學專家現場答疑,在問答互動中實現傳播閉環。此外,通過平臺征集粉絲參與節目錄制,或以“鄰里知音”的佳客身份與之同聚共飲,或化身虛心求教的“文化學徒”前來取經,以期真正參與、融入文化內容,使受眾與節目合二為一,實現從“旁觀者”向“參與者”的進階。
羅杰斯將大眾傳播視為“最有效的創新信息傳播渠道”,全民網絡時代利用“交互式溝通”實現內容的創新擴散。縱觀《鄰家詩話》的各平臺宣傳表現,參差不一,良莠不齊,其中尤以微博為首助推節目“出圈”,通過轉發抽獎增進互動、利用大V引流,都是微博典型運營模式。反觀微信平臺,則以公眾號推送每期內容合輯為主,形式單調且乏味。短視頻平臺同樣反響平平,抖音號共發布61條作品,獲贊破千的不過6條,破萬的僅2條,以冷門知識、藝術賞析熱度較高,如“花木蘭不姓花姓什么?”視頻點贊量突破3萬大關,而單純的內容講解和技藝展示則相對冷門,點贊量在幾十到幾百不等。
宣傳有道,盲目宣傳遠非良策,各平臺理應深入細分,緊扣特點,精準宣傳。既然短視頻平臺以強烈視聽刺激抓耳、即時熱點話題吸睛,宣傳理應從時下熱門流行語入手重述傳統文化故事,實現“以新帶舊”。譬如,第三季《過故人莊》聊到孟浩然初見玄宗時過度緊張而藏于床底,后因發言不妥被放還,牛魔戲稱“職場反面教材”,網友直呼“社恐本人”,此處便可結合“以新帶舊”特點為宣傳制造契機。此外,以細節為餌,深掘詩詞背后的神秘史料,借名人軼事、民間雜談或奇趣秘聞,旁敲側擊地滿足平臺用戶的獵奇心理,如第5期《相思》流傳“愿君”和“勸君”兩版本之因,第10期《天凈沙·秋思》的原作者之謎,均為可萃取的絕佳素材。同時輔以情緒傳播直擊人心,無論是《相思》的情愛,抑或是《謝亭送別》的友誼,借助標題、音畫的多元結合吸引用戶,滿足感官享受的同時也豐厚了知識,為宣傳添磚加瓦。
市場變幻莫測,競爭愈演愈烈,更新換代日趨迅速。若節目仍持保守觀望之態,一味地故步自封,千篇一律的模式遲早被時代淘汰,創新是形勢所迫,更是大勢所趨。創新之本在于傳承,內容仍是核心要義,以《鄰家詩話》為代表的文化節目堅守根基,尋求突破之精神難能可貴,實屬典范。
各色節目涌入市場,博采眾長,突破固有束縛,創新表達之法,前景可觀。但是,一時興起絕非一勞永逸,形式革新與文化意境的平衡把控仍是一道值得反復斟酌的課題,只有在一步步實踐、反思中總結經驗,穩扎穩打地前進,文化節目才能經久不衰,永駐于綜藝舞臺。
①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國文藝評論》2016年第12期。
②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國文藝評論》2022年第1期。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④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⑤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⑥楊雅、喻國明:《試論技術現象學視域下媒介技術的“在場效應”》,《當代傳播》2018年第1期。
⑦埃弗雷特·M.羅杰斯著、辛欣譯:《創新的擴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