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巧蓮
隨著高等教育朝著大眾化的轉變,高等教育在校大學生數量大幅增加,據教育部《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稱,2021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6%。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普及化階段。從供給端來看,大學畢業生數量也在逐年增加,2022年,預計全國畢業生數量將達到1076萬,同比增加167萬人,就業形勢變得愈加激烈。盡管國家各部委頒布了一系列的穩就業措施,但是,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還不甚理想,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就更為嚴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做好貧困大學生就業工作是提升教育質量、穩定社會經濟的重要舉措。
在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群體中,就業焦慮問題普遍存在,尤其是大三畢業生,其就業焦慮程度更高,具體表現為:一是認知上功利主義嚴重。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出現一定的趨利性,與家境較好的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單位時,往往功利性更強,將“高收入”作為就業和擇業的首要標準。但由于當前就業競爭激烈,他們在求職道路上屢屢碰壁,加之長期壓抑孤獨,面對多次打擊,焦慮情緒更為嚴重。二是情感上較為消極。一些貧困大學生來自邊遠農村,他們從家鄉來到了城市后,心態出現了變化,由于沒有家庭的強力支撐,他們感覺在就業中前途渺茫,繼而引發嚴重的焦慮情緒。三是在信念上沮喪自卑。在高職院校中,大多數貧困大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有時考試成績不甚理想,為了在學業中取得良好成績,一些貧困生只專注專業學習,鮮少參加其他活動,這無疑對自身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就業時,缺乏其他的強項作為支撐,學生就業信心也大受影響。
另外,不同專業、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就業焦慮的表現上也各有差別,有的學生性格固執,常常鉆牛角尖,無法全方位分析就業形勢;還有的學生少言寡語、性格內向,在求職過程中不善言談,容易遭到淘汰。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這種就業焦慮心理對于他們的影響十分嚴重,如果未予以干預,這種焦慮心理會持續較長時間,繼而對學生后續的工作、生活等都產生了持續、長期的負面影響。
要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問題,首先,需了解焦慮心理的具體成因,綜合來看,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一是自我定位不準。導致貧困大學生出現就業焦慮問題的直接原因是學生本身對自身的定位不明確,在參加招聘前,沒有對自身的就業優勢、性格特點、專業水平進行科學評估,面試屢屢受挫,多次失敗的求職經歷很容易引發就業焦慮心理。還有部分學生對就業的心理期待過高,在嚴苛的就業環境下,高標準的就業要求導致學生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導致學生的焦慮情緒不斷加重。
二是家庭期望過高。家庭期望過高、同輩的攀比都會增加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從家庭層面來看,貧困大學生父母對孩子就業的期望一般較高,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找一份待遇較好的工作,這會無形中增加貧困大學生的焦慮感,而這種期望也會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擇業觀,甚至讓他們陷入迷茫、糾結的境地。從朋輩方面來看,每個人的就業特點和優勢都不同,一些貧困大學生聽到周圍同學找到了心儀工作,不自主的產生了緊張、擔憂的心理,嚴重時甚至會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自我效能大大降低。
三是學校就業指導不當。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陣地,學校就業指導、心理干預等都會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高職院校尚未在大學生的求職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不合理,趨同現象嚴重,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就業內容也缺乏實質性,大多是停留在表面就業指導上,未開設專門的心理問題疏導課程。另外,學校的就業信息來源單一,大學生只能通過各個求職網站、學校公眾號來獲取一些簡單的就業信息,學校提供的信息沒有覆蓋所有專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就業受挫。
預防干預就是針對學生可能出現或者即將要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行為進行事先教育的一種措施。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群體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出現就業焦慮心理,心理干預工作需要提前進行,有的放矢的開展,做到防患于未然。高職院校需建立對應的心理干預組織機構,負責全盤處理大學生就業中的心理問題。輔導員要掌握班級中貧困大學生的各項信息和就業情況,反饋到院系,共同做好預防干預。在預防干預中,要將正面預防和側面預防相結合。正面預防就是直接為貧困大學生闡述就業現實,對學生提出客觀要求;側面預防就是以間接方式引導學生注意就業中的各種思想行為和心理問題,并從就業形勢的需求出發,抓住大學生就業的熱點問題,進行言傳身教。考慮到部分貧困大學生自我封閉性強、就業思想固執,正面教育往往無法起到理想的成果,這時,可配合采用暗示法、啟發法來予以間接引導,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面對就業,逐步消除其焦慮的消極情緒。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圍繞其就業觀念、就業思想和就業情感予以積極指引,針對不同個體采取科學的干預方式,鼓勵學生用發展眼光看待問題,堅持不懈地提升自我。
榜樣是進行心理干預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利用他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卓越的成績來對學生產生心理影響的一種方式。在榜樣示范上,可借助優秀的畢業生、當地企業家等來影響學生,帶動貧困大學生轉變就業心理。榜樣能夠起到指明燈的作用,尤其是大學生身邊的榜樣,能夠給他們直接帶來智慧的啟迪。在榜樣的選擇上,要彰顯出民主性、層次性和廣泛性。在“互聯網+”時代下,貧困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持續增強,生活、學習空間得到了持續拓寬,但價值取向也表現出了多元化特點,在榜樣的選擇上,需關注到不同類型貧困大學生的需求。從當前的教育實踐來看,科學家、領袖的魅力在學生群體中逐步消減,不少學生對榜樣的判定標準是其社會地位、物質條件,基于此,在榜樣的選擇上,需更多關注貧困大學生的訴求,通過領導推薦、民主評議的方式來選出貧困大學生真正認同、理解的榜樣,這方可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在榜樣的宣傳上,要做到實事求是、連續推進,當為貧困大學生選好學習榜樣后,就要利用各種手段和途徑來開展真實宣傳,避免任意張揚、隨意夸大,如果以“高、大、全”的標準來宣傳,必然會游離于貧困大學生的真實世界之外,難以從思想、行為上真正打動他們,因此,榜樣事跡絕對不能隨意拔高;而宣傳的連續性就是要將其貫穿于貧困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3年時間中,發揮持續作用,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自己與榜樣之間的差距,做出科學的職業規劃,將榜樣精神傳承下來。另外,在榜樣宣傳上,需通過多個途徑開展,除了言傳身教外,還可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咨詢等平臺,整合各方力量,定期為學生推送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從多渠道來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問題。
思想轉化法就是引導學生從錯誤思想轉化為正確思想,從后進轉化為先進,從消極轉化為積極。思想轉化法適合應用在已經出現就業焦慮問題的貧困大學生群體中,對于此類群體,用正面的心理干預方法成效不理想,此時,就可采用思想轉化法,徹底轉化他們不良的就業思想。要達成既定目標,必須要了解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心理問題的成因,這一問題是情、意、知、行、思等內部心理要素與外部現實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就業焦慮心理的形成也遵循這一規律,會通過主體的同化和順應作用逐步發展。在了解學生就業焦慮問題的基礎上,要予以辯證對待,把握貧困大學生就業中的自省點和閃光點,對于存在就業焦慮問題的貧困大學生,要挖掘其心理中的積極因素,因勢利導的轉化負面思想。貧困大學生心理干預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需要在多次引導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對待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心理的思想轉化,要持之以恒、耐心等待、反復進行。
在實踐中,需注意三個要點:一是以情感化。從社會心理學研究來看,人的行為會受到態度的影響,情感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強的干涉效果。針對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問題的轉化,需從情感上打開通道,拉近師生距離,以平易近人的態度了解貧困大學生的所思、所想,通過以情感化、推心置腹的講解等,讓貧困大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關懷。二是要以事說服。以事說服就是借助事實,用直觀的邏輯力量來引導學生。干預工作要做到真實、新穎、透徹,理清楚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心理產生的邏輯關系,抓住貧困大學生關注的重點問題,從本質來著手,最終推動他們將就業焦慮心理轉化為積極的就業行為。三是進行行為約束。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心理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心理干預和思想轉化上,也需要長期、反復進行,利用行為約束,借助示范規勸等方式,引導貧困大學生按照正確的就業理念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從而達成焦慮心理轉化的理想效果。
心理疏導就是針對已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疏通與引導,使之達到健康狀態。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疏導,應當遵循其客觀的心理活動規律,通過說明、支持、同情、解釋、理解,綜合應用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方式來改變學生的錯誤認知,以消除其就業焦慮心理。在心理疏導上,需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協調好貧困大學生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針對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心理疏導。
一是進行精準心理測評。利用心理測評,了解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心理的現狀和根本原因,以心理課程為主、心理講座為輔,疏通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其通過科學方法來疏解負面情緒。在學校內部,需構建科學的輿情預警與反饋機制,加強大學生心態的預警和評估,從而避免貧困大學生的焦慮心理惡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建立就業心理咨詢網站,從就業輿論引導、就業志愿服務等方面及時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問題。
二是綜合采用多種形式對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心理進行疏導。需綜合應用各種方法,借助心理咨詢,圍繞貧困大學生在就業、擇業、創業中的心理和思想問題來進行溝通,引導貧困大學生說出自己的心理郁結和煩躁苦悶情緒,針對其心理癥結來把握問題實質,找到恰當的解決途徑,培養學生自我調控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交友談心也是一種有效方法,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貧困大學生,營造出和諧、友善的交際氛圍,耐心傾聽學生訴說,引導學生反思影響就業的各種因素,以真摯的情感來影響學生,幫助他們堅定就業信念,激揚就業精神,挖掘他們身上的積極因素。同時,要幫助貧困大學生正確獲取精準的就業信息,從某種角度來看,知曉的就業信息越是寬泛,就業視野就更加寬闊,求職成功率就更高。教育工作者要幫助貧困大學生拓展就業渠道,鼓勵他們抓住機遇、果斷決策、從容應對,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就業機會。
貧困大學生是高職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解決其就業問題,不僅關乎學生本人,也關乎社會穩定。在自我定位、家庭期望、學校就業指導等因素的影響下,部分貧困大學生存在就業焦慮心理,這種心理對于學生人格完善、順利就業均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視這一問題,把握大學生就業焦慮問題的成因,制定科學的心理干預方式,利用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幫助貧困大學生重塑自我認知,精準了解就業市場,建立就業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