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燕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屢創新高,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壓力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源。受經濟下行壓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在對未來市場環境預測不利的前提下,很多企業為了生存,采用裁員的方式來削減成本壓力,縮減校招名額。據了解,現階段市屬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率同比上年同期下降了很多。除此之外,社會對畢業生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在應屆生求職數量遠大于招聘數量的情況下,企業會抬高門檻,比如抬高學歷要求、學校要求,去篩選合適人選。因此,相對于“211”“985”院校畢業的學生,普通本科、專科學生在就業壓力大的今天,招聘時不占優勢。且有些普通本科、專科生因為自身學歷低,在競聘時會貶低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感,不敢去與他人進行競爭,往往導致求職不成功。因此,對畢業生的就業困難情況進行分析及探討相關的應對策略是必要且有意義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由此可知,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國近年畢業生人數不斷在攀升。據相關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20萬,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34萬,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74萬,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909萬,而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這是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超千萬,也是近幾年增長人數最多的一年。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多,加上部分高校專業設置不夠科學,比如一些學校的旅游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常年供大于求,學校卻對此不做調整,勢必導致這些學生就業困難。此外,受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影響,不少企業仍舊處于“低谷期”,招聘積極性受到明顯影響,部分行業裁員意愿較強,這也影響到就業市場上優質崗位的供需平衡,加劇了市場供需矛盾。
從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對就業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新冠疫情的爆發嚴重損害了我們身心健康的同時,也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甚至是全球經濟的發展。因為新冠疫情,很多產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如當下因為疫情,導致很多人不能出門游玩,很多旅游景點門可羅雀。且大公司裁員,小公司破產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僅對宏觀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對大學生就業市場也造成了沖擊。到了今天,疫情對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一方面經濟發展壓力增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些壓力會對就業產生影響。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就業市場用人需求還存在不確定性,部分中小企業擴大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疫情對校園招聘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困難重重。
有的學生存在一系列不良就業心理,如過分自卑、盲從心理、攀比心理、消極心理等,這類學生心理素質脆弱,缺乏自信,不敢也不愿與同學競爭競聘,加上性格內向,不善言談,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低下。例如,當用人單位來校招聘時,面對用人單位的高標準和挑剔目光,由于內心自卑、怯懦,不敢輕易嘗試,甚至不敢報名,因此,往往錯失了很多較好的就業機會。且這類畢業生中,有的對自己認知不足,期望又高,非國企、事業單位不去,但又因為自身能力不足,遲遲應聘不上。而且這類學生對拒絕等刺激高度敏感,在求職的時候一旦被用人單位拒絕,就容易放棄出現退縮等行為。
就業觀念不合理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在地域的選擇上,一線城市人才需求最高,三四線城市“缺人”情況不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仍然處于上升階段。新一線城市求職需求環比提升45.1%。這是因為7月是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節點,隨著90后、00后成為應屆畢業生主體,在選擇就業城市時普遍青睞新一線城市。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州、區縣的用人企業仍是遭遇“一人難求”的尷尬,很多畢業生不愿意去基層一線、艱苦地區就業。其次,當代畢業生更傾向于穩定的工作。有研究指出,在就業單位的選擇上,過半畢業生傾向于選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當代大學生對體制外工作更傾向正面態度,但在就業選擇中,傾向體制內工作的比例更高;00后較90后更傾向體制內工作;此外,畢業生對自身的價值尺度衡量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為了規避求職風險,甚至延遲壓力,讀研、備考公務員等也成為大學生們的一個普遍心態。首批00后畢業生也將走出校園邁入職場,為了避免學校里獲得的知識技能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脫節,長遠來看,邊學邊用、邊做邊學才是最正確方式。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也是學生獲取就業信息,參加招聘的主要平臺。然而有些學校重視對學生知識得灌輸,缺乏對學生言語表達等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強調多年的素質教育并沒有落到實處。近幾年,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響應國家的政策,高職院校進行擴招,在校人數急劇膨脹,導致學生管理人員短缺,專職輔導員因為帶的學生人數較多,因此,很難做到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就業輔導,加上有些學生在性格孤僻、膽小,不會也不敢主動求助輔導員。而一些兼職輔導員,一般是由學校的專任老師擔任,專任老師既要教學,又要兼任班主任工作,精力不足,因此,對畢業生學生群體的就業指導十分有限。
就業關系到民生之根本,學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將就業創業工作作為學校建設、發展、穩定的重中之重。首先,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學院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親自部署,將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到學校發展規劃、納入學校黨委會、校長辦公會、黨政例會等重要議事日程,黨委會、校長辦公會專題研究謀劃,定期召開就業創業工作推進會。可推行“學校主管、部門協調、學院主體、全員參與”管理體制,實施“領導負責、目標管理、權責統一、績效考核”工作機制。其次,建立與完善就業創業工作相關制度,為就業創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據。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創業動態管理體系。對畢業生就業創業動態實行月報、周報制度,并加強就業狀況日常統計、核查與監測工作。最后,構建就業育人共同體。匯聚領導干部、一線教師、輔導員、用人單位、優秀校友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支持就業工作。充分調動全院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將就業工作納入績效考核,壓實各方責任。
鼓勵畢業生開闊視野,實現多口徑就業。要通過就業指導課、主題班會、職業生涯規劃競賽以及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讓畢業生加強對就業政策的了解,不斷開闊視野,加強對本專業人才需求和行業的了解,對個人的就業形勢和前景作出正確判斷。鼓勵畢業生積極應征入伍。大力宣傳應征入伍政策,積極引導在校大學生參與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舉辦的“應征入伍政策網上咨詢周”活動。積極動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培養學生牢固樹立深入基層,扎根一線,在拼搏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就業觀、成才觀。大力倡導實施“大學生西部行”計劃,鼓勵學生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實現自我的價值。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創新創業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利用創新創業學院這個平臺,孵化更多的企業,促進學生實行自主創業,有效增加就業渠道。
有的學生存在一系列不良就業心理,如過分自卑、盲從心理、攀比心理、消極心理等,這類學生對外界刺激容易有過激的反應,整體上心理脆弱,抗壓能力差,在求職中遇到困難、挫折,就容易放棄,產生退縮行為。學校心理中心要利用每年的心理普查、心理危機排查工作,掌握學校畢業生的情況,建立相應的心理檔案,聯合二級學院心理專干、輔導員、學生心理委員,形成四級心理危機預防網絡,對學生的動態做到及時掌握,對在求職中受挫的學生及時做到情緒疏導,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相應的求職指導。利用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心理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形式構建全方位的心理疏導體系,及時解答學生的困惑、疑慮,幫助緩解學生的負性情緒,教育學生要主動適應現實,既要有高于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中。要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充滿信心,要熱愛生活,調控情緒,完善人格。
就業關系到學校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因此,應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尤其是要加強對競爭力較弱的學生的關心關愛與就業指導。學校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貫穿始終,即從學生入校時引導他們盡早為就業做準備,包括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課、創業指導課,并進行生涯規劃教育。教他們認識自己的能力,有針對性地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長處、能力挑選適合自己的工作與崗位,教他們制作簡歷,以及掌握應聘時的藝術,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眾演講能力等。引導他們提前分析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可行的解決辦法,實現由學生到工作者身份的轉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適應工作崗位,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做好學生就業工作,離不開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協作。家庭是學生第一學習場所,家長要營造出積極、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家長要做學生堅強的后盾,在學生求職的過程中,要給予力量要積極肯定學生,而不是批評、打擊學生。家長的態度往往影響學生做出就業決定,目前的“考研熱”和“考公熱”,不僅是學生美好愿望,更是家長的期待和要求。應對家長加強宣傳教育,積極轉變家長觀念,同時將就業實習向低年級拓展,盡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期望值;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得到鍛煉與發展,引導學生提高思想,深化認識,磨練意志;學生在求職時,因自身心理健康問題、學歷等方面可能會遭遇歧視,如針對部分用人單位“唯學歷論”的用人觀,政府部門應帶頭引導用人單位合理設置崗位學歷需求,對所有高校畢業生一視同仁,減少動輒要求研究生學歷或只看院校的一本、二本分類的招聘慣性,給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參與競爭的機會。總之,社會應該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凈化不正風氣,給學生營造出公平公正公開的求職競爭環境,為學生求職之路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