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海 李慧峰
(河北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道德自我”是唐君毅早年對中國哲學心之本體闡釋的創造性概念。唐君毅由于在中國哲學領域內的獨特見解和思想特色,對中國現代文化影響很大。在其著作《人生之體驗》中敘述了他早期的哲學思想,討論了很多有關心靈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心靈的開發,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文本主要討論唐君毅先生《人生之體驗》中第二部“心靈之發展”中有關心靈的展開問題。
“感覺”在哲學領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哲學中最初的問題是“我是誰?”“世界是什么?”“我如何能夠認識這個世界?”唐君毅在書中涉及這些問題時,首先是從提出一個問題“我與世界如何聯結?”開始的。唐君毅認為,心具有經驗、感覺、自覺等功能,他站在個人獨立于世界萬物的角度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你“經驗之一端”,他將個人認為是“能”,將世界認為是“所”,能所二者,都存在于你的個人經驗之中。心是產生直接經驗的基礎,萬物存在于你的經驗之中,那么也就是你的心與你的認識對象是不相分離的。心靈通過“感”溝通萬事萬物,產生心靈活動。也就是他所說的“心與自然之不離”。
那么,能說沒有絕對的“離心之對象”存在嗎?唐君毅以“道德理性”為人的活動依據,強調人的各種活動的內在統一。在這部分的探討里,唐君毅認為能被心經驗或者在某種條件下能被心經驗到的物體,才有意義討論他在不在你的心內或心外。月球的背面、千萬年前的化石等等,雖然不能被心直接經驗到,但是等到科技足夠成熟,就可以被心經驗到。如果某物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心直接或者間接地經驗,那么討論它存在或者不存在就沒有意義。離開了可經驗的意義,它們無所謂存在。所以,自然萬物的存在,在于它能夠成為一個對象,一個可以為心所經驗和感覺的對象,因此,自然萬物不能離心而存在,也不在心之外。
沒有離心之對象,那么就可以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了。人對萬物的認知都是來源于人心的作用,那么心是如何在自然世界中發展的?唐君毅認為,人對于外物的認識來源于感覺,感覺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功用。在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中,人能夠把前后的感覺聯結起來;在超越空間的限制中,人能夠把物質世界聯結起來。這是第一層的“聯結”功用。心更高一層的功用是它可以通過回想而貫通內外,通過回想把現在的感覺經驗與過去的感覺經驗聯系在一起,進而解釋所感覺之外物,這樣由外到內,又由內到外,心便開始貫通其世界。然后心再提升一層的境界就是由對當前事物的意義理解,去了解其他事物的意義。如你知道“一葉知秋”,則也可以了解到不僅當地是秋,全國也進入了秋天。由一種經驗而推廣到自然中的其他經驗,這樣你的心就可以不斷地展開,不斷地擴張,充盈著你的心靈世界。故心可以在自然世界中無限地擴張,但是心的這種通過回想而自覺的活動,依然不能夠真正地貫通內界和外界,這需要心的更高一步的活動。
人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是心靈感通的結果。到此為止人對世界的認知仍然是站在“物我兩分”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的。如果想真正地貫通內界和外界的話,這種認知角度是不能夠實現的。還需要通過心的活動,來實現“自己的生命經驗之象征”,達到一種視外界事物的意義為我們自己生命經驗之意義的境界。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唐君毅舉個例子說明。他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春水之永遠無盡來比賦人的愁思之無盡,外界之水與心之愁思進行了聯系,春水的永遠無盡成了你的愁思的永遠無盡,即外界的事物足以表現你自己,足以成為你生命經驗之象征。這樣你的心就不僅僅是用內界去認知外界,而是認為內界可以直接表現于外界之中。這時心會產生三種自覺,即“對內界的自覺”“對外界的自覺”“對內界表現于外界的自覺”。然后將在心中把所見的世界萬物加以搭配,便在心中造出了各種事物,即開辟了想象之世界。在這種想象世界中,人一定可以找到適合生命情調表現的地方,因為外界形色的世界在心中可以被任意改造和搭配。這時人便不再依賴外界形色的世界了,因此看待世界的那種內外對待之感也將會消失,自覺的內界就真正地統攝外界了。
當心已經能夠開創自己的想象之世界,并且能夠自覺到萬物對于自身的生命之體驗,沒有了內外隔閡之感以后,心便可以從對外界的關注轉過身來關注它自身認識它自身了,這就是心靈的自己肯定和自己超越。
心為什么能夠認識它自己哪?心能認識它自己的關鍵就在于心能夠以它自己為活動對象來進行認識活動。這是心的特殊之處,因為人身體的其他感官不具備這種功能,眼睛不能看到眼睛自身;右手握不住自己的右手,但是心可以思考自身。因為心能對自己產生感覺。唐君毅指出,有時候你會特喜歡一種情感,比如愛國情懷,這時你就會喜歡或贊美你能有這一份愛國情懷,你覺得這份情感或你擁有的這份特質符合正義,所以,你可以喜歡你的喜歡。相反,你也可以憎惡你的憎惡。這就是心的獨特功用。
心以它自己的活動為活動對象的過程在于心的不斷內化。心能夠以它自己的活動為對象,這是因為心的這種活動,是離開了原來的活動,又開始的一項新的活動,并且把這種新的活動施加在原來的活動之上,這活動就是心的不斷內化的活動。心以它自身的活動為對象進行活動的時候,它自己是一個對象,是主觀;心內的活動又是一個對象,是客觀。這樣就是一個心(主觀)與心內各種活動(客觀)的認知關系了。但是,你以心內的各種活動為對象之時,你立刻會發現,在你心內的各種活動之中,你又會發現還存在一個內部之世界。這樣如此下去,你會不斷地發現在你心內的心內,還會有一層內世界。你可以思想,你可以思想你的思想,你也可以思想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也就是你的主觀可以繼續變成你的客觀,即你內部世界的客觀在無限地擴大充實。
人的精神本質是要求無限的,人所追求的無限原本是為了超越現實對象之有限。但是如此這般下去以至于無窮,人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心?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主觀?按照唐君毅指出的方式,似乎永遠找不出那個真正主觀的自己,但卻永遠相信在客觀的自己之外一定存在一個完全主觀的自己,那個自己是絕對的主觀,也是絕對的存在,它是心之內部世界最初的源頭,是最終極的那個“能知之我”。你一定相信這個源頭的存在,但是你卻很難找到這個源頭,于是你會困惑、郁悶。當你的心真正體驗到由于此種情感而造成的失望時,心的活動又提升了一種層次,即“你知道你的心,并沒有一定的源頭,你的心只是一永遠向上之活動,肯定它自己,而肯定另一個自己,再否定此一自己,而肯定另一自己之繼續不斷的活動。”為什么人找不到那個絕對的主觀?那是因為在反省自己的主觀時,人又將它否定了。
在這種以自己心內的活動為活動對象的過程中,主要是自己破除內心封閉,生命心靈無限上升,心它自己既是一又是二。為什么心可以既是一又是二?如何能夠讓否定的自己和肯定的自己成為同屬于一個心?這種存在形態如何成為可能?唐君毅指出“心之本性,矛盾是執定”。他認為,人在尋求心如何能夠既是一又是二的答案時,當去自覺中尋求答案。萬物存在于人的生命心靈的感通之中。我們應該自覺“我們之自覺”。但是當你自覺“我們之自覺”的時候,就必須離開原來的自覺,否定原來能自覺的自己,而去肯定另一新的自己,這樣,又將陷入原來“心之無限自覺自己”同樣的矛盾之中。這樣一直尋求下去,能做無窮次的自覺,經過此種過程人就會明白,心的本性在它自身,并不矛盾,心是永遠繼續永遠一致的。那么你覺得這樣既是一又是二的存在狀態是矛盾的,是因為你自己的執定,因為你執定一不能同時是二,這種矛盾是你的執定造出來的。當我們拋棄了這種執定,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心為何能夠這樣化它自己為兩自己,為何能夠由無窮次的自覺而化自己為無窮的自己,因為心內具藏著無限。物質不同于心,因為物質不能不是它自己,物質不能一分為二得自覺它自己,物質不能化它自己為兩自己,更不能無窮次的自覺自己而內化為無窮的自己,這就是心的獨特之處。
你能體味到自心之無限以后,你仍能感受到你自己的心存在限制。比如你無法預料到他人的動作、無法測定他人的意志,你明明能夠感受到他心與你心是對等的關系。唐君毅指出,這是因為你仍覺得他心在你心之外,所以你會本能地相信你自心之世界,與他人之世界相對待。這是心的第一層的限制,也是需要我們克服的限制。即你必須要把你的心貫通于他人的心,化你的個人心為普遍心,主觀心成客觀心,然后你自己的有限心,才會慢慢接近于無限心。如何將你的自心連貫與他心?唐君毅認為,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對他人心理的了解。如果說人認知了自己之外的某個人,具體說來只是他人在此人心中留下的一些印象而已,這些印象包括聲色形狀味等等。他人對于你,只是一些形色聲像等物質的表現而已,是除自己之外的另一個空間內的存在。那么人如果想要了解他人心理的話,就必須緊緊抓住這些聲色形象,將這些聲色形象作為一種聯結自心和他心的橋梁,通過聲色形象進入到他人心理內,并且否定他人與自己之間的空間距離。所以一切的聲色形象都只是心與心之間溝通的橋梁和媒介。但是這種心與心之間的了解是有一個默認前提的,即“你承認你心與他心同時存在”。所以這時不僅是你在了解他心,他心同時也在了解你心,因為心的功用是相同的。如此你心和他心就像兩面鏡子一樣,可以相互映照,促進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
在你了解他心之后,你仍然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去了解他心,這說明你心和他心之間的距離仍然存在,兩心不能合一。了解的結果是在心中下了很多的判斷,比如印在心中關于對方的聲色形象等判斷。通過這些判斷,進一步提升為對人的同情。判斷和同情是不同的,判斷只是你把自己的心通過聲色形象等媒介短暫的進入到他人的心理,印下許多判斷,判斷完之后,你仍將要返回到自己的心里。但是同情不一樣,同情是你心穿入他心之后,就被他心內的各種情緒所影響、所羈絆,你的心會受到他心內的各種情緒的沖動。在這種同情的狀態中,你的心在他心中跳動,他人的喜怒哀樂都會成為你的喜怒哀樂,于是你就會產生安慰、扶持、體諒、寬容等情緒,唐君毅先生將這類由同情而產生的情緒歸類為“愛”。到此時,你心和他心由愛所聯結,才可以說真正的結合為一。
進入他心之中,他人的生命情緒就為你的生命情趣,這時你會發現,他人的心中,生命情趣并不一定都是向上的,也存在消極、墮落、向下的生命情趣。但是由于心的中“愛”的本性使然,你會更加關注和傾向于他心之中向上的生命情趣。他人心中的這種向上的生命情趣依附于他人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又是他人心中人格的集中點,你會愛這種他人心中的向上的理想情趣,你也會贊美他人的這種理想,由此而延發出的行為就是:你會尊重他人的人格,幫助他人實現其理想,充實他的人格,來表現你對他人的愛,這就是包含敬的愛。包含敬的愛是聯結我心和他心的更近一步的表現,因為你能清楚親切地體會到他人心中的生命情趣。包含敬的愛是比普通的愛更高一層的愛,普通的愛跨越了的是人與我之間的距離,而包含敬的愛在客服距離的工作中,同時最親切地看到距離的存在。
你體會到他人的生命情趣,尊敬他人的人格,贊美他人的理想。有時候你會發現他人的人格遠大于你之人格,甚至你并不能幫助別人充實其人格,相反,你還會不自覺地去跟隨他人的理想,是他人的偉大人格在充實你,在回報你的同情,這個時候你對他人包含敬的愛就會轉變成一種崇仰的贊嘆。你并不會因為他人的人格遠遠高于你而產生自卑感,相反你的心會加強與他心的聯系,因為他人的人格本身在吸引你同他去聯系。你會感謝自己遇到這種偉大的人格,來提攜你,提升你、幫助你的心發展。這就是人類向上精神的可貴之處。
由你心聯結他心,并且體會到他心中的生命情趣,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贊美他人的理想,最后被心中那偉大的人格,向上的精神所吸引,看到人類的向上精神。人類之向上精神在藝術、宗教、政治、文學、經濟、科學、哲學中都有體現。但是你如果僅僅從已成的文化中,看出人類之向上精神而覺得贊美的話,說明你心還沒有達到應有的境界,就是你的心中還存在一層限制需要你去突破。即“發思古之情”。
唐君毅所說的發思古之情并不是僅僅從自己已成的文化中去看人類之向上精神,而應該想過去的偉大人物在創造文化產物的時候的心境是如何的,生命情趣是如何的,他們的價值世界、理想世界是怎么樣的。當能夠真實情切的體會到這些偉大人格的生命情趣的時候,人的這種發思古之情才真切地體現出來。即需切身體會到古人的思想觀念和生命情感,做到這點需要穿越現在到過去,建立古今統一之感,這需要心的進一步發展,就是需要將你心與人類向上之精神融合為一體。具體將心和人類向上之精神融合為一的方法就是上述的發思古之情。當能夠看到歷史中的全部人類向上之精神的時候,心在連續不斷的表現著它自己,也在不斷地充實著它自身。人就會認識到,人類精神可以看作是一個客觀精神的整體。這個客觀精神是一切偉大人格的源頭,是人類自強不息的存在。這是心靈與精神的最終聯結。
總之,唐君毅在心靈的發展中,分別從自心的內部、自心與他心、自心與精神三個大的層面展開了他的哲學思想,由內心的開辟,包攝外界統一內外,便真正地認識到了自我之存在。然后通過自心發展的提升,便要接觸到他心,讓自心和他心進行聯結,產生新的心理活動,通過同情上升到包含敬的愛,在上升到充滿崇仰的愛,最后和人類向上之精神融合為一,這種理論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心的發展歷程,富有中國哲學的特色,增加和豐富了中國哲學中有關心的哲學理論,給中國哲學中“心”的理論又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