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沅君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 上海 200234)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將“全速”標注為名詞,義為“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但是在現代漢語使用中,“全速”既有名詞的用法,又有副詞的用法。張誼生(2011)將“全速”定性為副詞兼名詞,李鐵范(2015)將其歸入方式詞。根據上述學者的研究,以及CCL 語料庫的考察,本文認同前者的觀點,將“全速”定性為副詞兼名詞。那么作為兼類詞的“全速”是何時產生的,又是怎樣發展的,其演變的動因和機制是什么,這些問題目前學界還沒有學者進行詳細研究。本文試從歷時角度闡述“全速”的演變歷程,同時闡述“全速”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
本文以CCL、BCC、人民日報為主要參考對象,所引例句除了現有語料庫外,部分來源百度搜索,所引例句均標明出處。
在古代漢語中,“全”為名詞,最早始用于周朝,本義為“純玉”,如“《周禮·考工記·玉人》中“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大鄭云:全,純色也。許玉部云:全,純玉也。后鄭周禮注同許。按云純玉曰全者,引經說此字從玉之意。”后來由名詞義中的“純”引申出形容詞義“完整、齊全”繼而引申出動詞義“保全”。例如:
(1)城郭不備全。(春秋《墨子》)
(2)全固輕利皆已具。 (春秋《墨子》)
(3)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春秋《孫子》)
(4)縱臣二得全其首領以沒,懼子孫之以梁之險,而乏臣之祀也。(先秦《國語》)
例(1)中的“全”表示形容詞“完整”,翻譯為“內外城池不完備”。例(2)中“全”表示“齊全、安全”,翻譯為“完全、兼顧、輕巧、便利都已經具備”,這種形容詞義都是由“純”引申而出。例(3) (4)中“全”表示動詞“保全”,翻譯為“但凡用兵之法,保全國家為上策”“縱使我能夠保住腦袋與性命,還要擔憂子孫仗這梁地的險要而背叛,從而斷絕了對我的祭祀。”
此后,由于“全”經常位于動詞前作狀語,漸漸由“完整、齊全”引申出副詞義“全、都”,例如:
(5)毋全祿,貧國而用不足;毋全賞,好德(惡)亡使常。(先秦《管子》)
(6)春草全無消息,臘雪猶馀蹤跡。(唐《望梅花》)
例(5)翻譯為“不要全部賞賜,不要讓把人君的好德務施淪為平常的事情”。例(6)翻譯為“春草都沒有消長,臘雪尚且還留有蹤跡”。
截至春秋戰國時期,“全”逐漸從本義“純玉”引申出“保全”“完全”“全、都”等義,其詞性、詞義基本演變完成。
“速”最早出現在周朝,“速”的本義為“速度快”。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速,疾也,從辵束聲”。《說文》:“趣,疾也”,“趨,走也”《篇海類編》:“速,趨也”,因此“速”大致與“走、趨、趣”屬于同一詞族,表“快走、速度快”之義,這里的“詞族”為狹義“詞族”,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語義特征的一組詞所形成的詞項系統。此外,“速”還有“招致”義,但并不是本義,是從同音詞“欶言”得來的,后來由于同音,且“速”更為常用,因此將“招致”義賦予“速”。例如:
(7)若來而無寵,速其怒也。(春秋《國語》
(8)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周《周易》)
例(7)翻譯為“如果讓他們來而不寵愛他們,只會招致他的怨恨。”其中“速”為“招致”義。例(8)翻譯為“象辭說:有沒有邀請的客人到來,尊敬他們,最終會得到吉祥。”其中“速”為“邀請”義。
六朝時,“速”與“度”相結合表示名詞“速度”,“速”的名詞義逐步奠定。例如:
(9)化領域擴展的速度,殆與其地理條件和社會條件是否有利于食鹽運銷的程度成正比例。(六朝《華陽國志》)
五代時,“速”的范圍擴大,由表示速度領域的“快”擴展到事情的“緊急”,同時,“速”也由表狀態的“速度快”引申為表結果的“變化”義。例如:
(10) 便遣車匿問之,有何速事?(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
(11)六祖曰:“何不體取無生,達本無速乎?”(五代《祖堂集》)
例(10)翻譯為“于是驅車詢問他,有什么要緊的事情?”句中“速”為引申義“緊急”。
例(11)翻譯為“六祖說:‘為何不去體會不生不滅的道理?難道本來就是沒有變化嗎?’”句中的“速”引申為“變化”。
從北宋開始,“速”字的“招致、邀請”的動詞義已經逐漸消失,至民國時,已經不再使用了。只留下含有“邀請”義的成語“不速之客”,至今仍在使用。
詞匯化是指短語等非詞單位逐漸凝固或變得緊湊而形成單詞的過程。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到“全”和“速”在上古時期是兩個獨立使用的單音節詞語,但是其在現代漢語使用中已經黏合成一個雙音節復合詞“全速”。索緒爾認為,黏合是指兩個或幾個分開的但常在句子內部的句段例相遇的要素相互融合成為一個絕對的或者難于分析的單位。
根據現有語料檢索,可以發現“全”和“速”在宋代已經開始連用搭配了,并列短語“全速”是由表示“完全、完整”的“全”和表示“速度”的“速”組合而成,意思是“完全且迅速”。例如:
(12)原定親王、宰相各一人、河外守臣血屬,全速遣送,準俟交割后放還。(元《南征錄匯》)
(13)不須煉熟。生氣力全速 。煉熟減其半力。(明《普濟方》)
例(12)句子意思是“最初確定的一名親王、一名宰相及河外守臣的親屬,需要完整、迅速地派送,等待上交分割的土地后釋放歸還”其中“全速”釋義為“完整且迅速”,在句中“全”指向遣送的整體數量,“速”指向動作“遣送”的速度。例(13)翻譯為“(杏仁)不需要煉制成熟,生氣力就會恢復得又完全又迅速,如果煉制成熟會減掉功效一半的效力”。例句中的“全”與“半”相對應,表示“完全、完整”義,“速”義為“迅速”,并列短語“全速”意為“又完全又快速”。據黃月圓(1995)復合詞的標準之一是“詞內成分不能與此外成分相互照應”,而此處“全”與“半”相對應,所以“全速”為并列短語,未成詞。
清代,只找到一例“全速”的例句,但是不屬于同一個句法層面:
(14)俾凋瘵得蘇。生全速遂。(清《清實錄雍正朝實錄》)
例(14)翻譯為“使衰敗之象能夠復蘇,保全人民快速完成(修筑之事)”。句中的“全速”只是存在線性排列的現象,但實際上“全”與“生”搭配,“速”與“遂”搭配,“全”與“速”不在同一結構中。
由于語料有限,并沒有找到其他清朝至民國有關“全速”的語料。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速”用頻增加,句法位置固定,且語義也發生變化,顯然此時的“全速”已經成詞,主要指向動作行為的快慢,例如:
(15)在這件事情上,大會慣常的“表決機器”又以全速開動起來。(《人民日報》1951)
(16)第一座強大的安加拉水電站的建筑工程正在全速進行。(《人民日報》1954)
以上例句中的“全”與“速”結合得更為緊密,從之前的并列結構“又完全又迅速”,演變成為偏正結構,“全”修飾“速”,在語義上都表示“以最大的速度(做某事)”,如例(15)、(16)中“全速”修飾謂詞性成分“開動”和“進行”,強調的是“高速度”。
而在句法上,“全速”存在名詞用法和副詞性用法。例如:
(17)將來的調動可在以后討論……我現在要求的是:巨輪來去都要開足全速。(《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18)最高統帥的總的意圖是全速推進,摧毀德國武裝力量,占領德國的心臟。(《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例(17)中“全速”是名詞性,在句中作賓語。例(18)“全速”是副詞性,在句中作狀語。至今,“全速”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謂詞性成分已經演變為其典型的句法功能,語義“以最大的速度(做某事)”也逐漸固定下來,張斌(2016)認為:詞表達的意義是融合在一起表示與其相關的特定的含義,顯然,“全速”已經成詞。因此,有理由推測“全速”在清至民國時期完成詞匯化進程。
1.句法條件
董秀芳(2011)提出漢語雙音詞有三個主要來源:一是從短語變來,二是從由語法性成分參與組成的句法結構而來,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層次上而只是在線性順序上相連接的成分變來。 “全速”就是由語法性成分參與句法結構而演變來的。一開始“全”和“速”都是上古時期兩個單音節詞語,由于結合使用的頻率逐漸增大,兩者的組合逐漸穩定。此外,副詞“全速”的形成與句法位置也有緊密的關系。張誼生(2000)曾指出,漢語的副詞多由實詞虛化而來,就名詞、動詞、形形容詞化成副詞的句法位置而言,充當狀語,或者進入狀位,無疑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途徑。“全速”也是由于高頻作狀語,最終語法化為副詞。
2.韻律條件
“漢語的兩個音節構成一個標準音步,一個標準音步就是標準的韻律詞。”形容詞“全”和名詞“速”在明朝時,兩者共現構成偏正短語“全速”,可以看出兩者結合構成了一個標準音步,符合漢語詞匯發展的雙音化趨勢。而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全”與“速”的界限變得模糊,于是兩者構成一個詞。
3.語義條件
Traugott(1996)提出語法化的先決條件中就有“語義相宜”即詞語的意義搭配要合適,石毓智(2006)也提道:“哪些詞匯向哪些語法標記發展有很強的規律性,只有語義上適宜的才有這種可能性”。“全”由本義引申出形容詞義“完全”,“速”引申出名詞義“速度、程度”,兩者語義可以進行結合,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為語言者所廣泛使用。
4.語用條件
“使用頻率是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種語言形式在話語中出現得越頻繁,越容易語法化。”在語用上隨著大眾表達多樣化的需要,也為了修飾動詞,就需要更多詞語來對情態進行摹狀。“全速”作狀語修飾謂詞性成分不僅可以描摹具有高程度的動作,同時具有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特征,因此“全速”獲得大眾的認可,在書面語、口語語體中頻現,使用頻率激增。但是通過對“全速”的探究可發現,“全速”還有個別名詞性用法,說明其還處于副詞化過程中,但是副詞化程度較高。
1.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詞匯化的重要機制,劉丹青(2008)提道:“重新分析是語法歷史演變的重要機制。語法化、詞匯化和其他一些語法歷史演變都常經歷重新分析。”“ 全速”由“全”與“速”合成偏正短語繼而凝固成詞,兩個詞邊界重新組合繼而融合,導致“全速”的詞匯化。正如董秀芳(2011)所提及的,重新分析在漢語中主要導致一般句法結構的短語,如并列、偏正、動賓、主謂、述補等短語演變而來的復合詞的詞匯化。
2.類推機制
本文認為“全速”受類推作用影響,早在周朝時,“速”修飾動作只有一種方式,即“速”在動詞前,可以說是
徐沅君,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速”修飾動詞最早的起源。由于中心詞的“速V”結構用頻不斷提高,“全速”也像其他的“火速、急速”一樣修飾其后的謂詞性成分,逐漸具有副詞性,實現由短語到詞的轉變。雷冬平(2018)提道:“詞語的形成總是在一定的構式中完成的,因此源構式的確定對于探討一個詞語的形成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第一,“全”與“速”第一次連用是在宋代,是一個并列短語。第二,在使用中,“全速”聯系已經逐漸緊密,由并列短語發展演變為偏正短語,在句中經常作狀語修飾謂詞性成分。清至民國時期“全速”完成詞匯化進程,“全速”主要作狀語。第三,由于韻律、使用頻率、重新分析以及類推等因素的影響,促使并列短語“全速”向詞的方向發展。介詞“以”的脫落與源構式的影響使“全速”產生副詞用法,并進入副詞化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