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鑫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1)
盛宣懷于1870 年入李鴻章幕府,這是他一生有所作為的開始,在顯露出才干后得到了李鴻章的信任,李鴻章也按照“辦大事”“做高官”的路線培養他,盛宣懷也確實是按照這條路線發展的。1879 年暫署天津河間兵備道,當時只是為了救災方便,1884 年任天津海關道,但是只有四個月的時間,這兩次的職位都是署理,時間也比較短,無法看出明顯的作為,對他取得中央官銜也沒有什么幫助。真正成為正任官位并且有所作為,則是1886—1892 年任登萊青海關道兼煙臺海關監督和1892—1896 年任天津海關道,任職地方官員的這十年里,盛宣懷政績顯著,為他官場上的大發跡奠定了基礎,通過“辦大事”而實現了“做高官”。
早在1885 年盛宣懷就倡議過設立小火輪航運公司,小火輪可以航行于內河,他這一設想是從收回中國之利權從而實現“自強求富”的目的出發的。他列舉了小火輪的“五利”,說:“內地果設輪船,其船堅利,足以御盜,周流荒僻,足以弭盜,一利也;往還迅速,足以便行旅,二利也;征調靈捷,足以便軍旅,三利也;練習海疆嶼澳支流叉港,足以備水師之選,四利也;運載歸總,不至走漏稅厘,五利也?!?/p>
以上“五利”說明盛宣懷要設立小火輪航運公司的目的很明確,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促進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而實現國家富強。自1886 年任登萊青海關道之初,他就開始了設立內河小火輪航運的實踐,他稟請了李鴻章的支持希望順利發展這一事業,他向李鴻章慷慨陳詞,向他說明了在山東發展內河小火輪的有利條件,分析了其必要性和緊迫性,說:“查東海各口,南與江蘇鹽城毗連,北與直隸鹽滄毗連,所轄一千三百余里,大小??谝话儆嗵?,而水深七八尺可駛淺水大小輪者約有十余處。如掖縣出草帽緶,歲約三四萬包,皆由陸路盤山駝運,每包需運費京錢四千,間有民船海運,常虞傾覆,商民畏之。而距掖縣三四十里,即有太平灣、虎頭岸兩口,可駛淺輪,若水腳每包一兩,即可收銀三四萬兩,其棗子、粉絲等物出口,洋布等物進口,每年水腳亦有數萬兩?!?/p>
盛宣懷對山東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天然優越的地理位置,物產豐富而且商品流通多,發展內河航運會更加方便貨物流通,可使人民富裕起來。他舉了草帽緶的例子,通過駝運進行運輸,運費很高,如果使用內河運輸可以減少運費,還可以便利其他商品的進出口。在李鴻章的幫助下,再加上盛宣懷周密的計劃,內河小輪航運業很快在山東產生并發展起來。
內河小輪航運在山東發展起來之后,確實帶來了很多好處。首先便利了土貨的出口,多出口一些土貨便能多有一些銀元流入國內,還可以方便土貨搶占國外的市場,土貨在國內的流通成本降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洋貨的侵略。其次可以增加稅收,內河航運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節省了流通時間,自然能運輸更多的貨物,稅收也會隨之增加,既利國又利民。同時也能利民便商,登萊青很多農民靠草帽緶維持生計,駝運運費過高,農民生活貧苦,發展內河航運便利了農民,也方便了商人。這些好處歸于一點,也就是促進了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也得到了發展,經濟發展起來也利于山東地區的民生。
盛宣懷在山東任職時,不僅發展起來了內河小火輪航運,也治理了山東的小清河。早在任登萊青海關道之前,盛宣懷就經常帶著礦師來往煙臺,也多次到山東省賑災,對山東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小清河幾乎年年成災,他在山東辦義賑時深受其危害,一上任他就開始計劃疏浚小清河,從1889 年開始動員民工一起疏浚小清河,采取“以工代賑”的方法,耗費三年的時間,效果十分顯著,從歷城縣開始到壽光縣羊角溝入海口處結束,“成河道四百里”,積水從河道流入了海里,“使兩岸田畝年受泛濫之災者,悉變為膏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提高了沿河地區的收成,農民深受其益,農民們富裕起來生活也得到改善,而河道疏浚之后,也促進了內河航運的發展。
在洋務企業中,輪船、電報、煤鐵礦務、紡織算是四大支柱性民用工業,在19 世紀80 年代,盛宣懷已經基本上控制了輪船和電報,也掌握了部分煤鐵礦務,唯獨紡織業沒有控制,紡織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行業,因此盛宣懷尋找機會控制紡織業。
1893 年10 月19 日,上海機器織布局突然失火了,織布局損失慘重,李鴻章不想放棄織布局,因為很重視與洋貨的競爭,希望加緊恢復織布局,只有發展好中國的紡織業才能“華工有生機,華商亦沾余利”。李鴻章認為盛宣懷最適合進行恢復織布局的工作,盛宣懷盡管是受命于危難之間,卻是很可能完成這一艱巨工作的,再加上當時紡織業的利潤很可觀,他辦紡織廠的積極性很高。光緒十九年十月十九日,盛宣懷接奉恢復織布局的委札,前赴上海去處理工作,首先解決布局的前賬,以往的官吏先顧官后顧商,盛宣懷一改慣例,不止歸還官款,關于商款“酌量提還股本,雖不能完璧,想以五六成為度”攤派,他這種為商人考慮的做法十分有遠見,在籌備新廠時,方便了招股工作,籌集資金效率很高。
處理完前賬問題,便著手辦新廠,盛宣懷命上海、寧波、蘇州三處的紳商認購股份60 萬兩,也命其他洋行認購,他所控制的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挪補不足之數,不到兩個月便有了兩百萬資金,仍然還有認購者前來,甚至到了限購股的程度。資金就緒之后,便開始具體建廠,為了體現商資商辦,他提議改“局”為“廠”,稱為“華盛紡織總廠”,另外在上海、寧波等地設立十個分廠。盛宣懷為總管,其余負責管銀錢、管工作、管買賣的嚴作霖、沈廷棟、許春榮等人均稱董事,股票由盛宣懷簽字。紡織廠恢復速度很快,1894 年9 月16 日便投產,盛宣懷信心十足,說:“集股百萬,第一年官利六厘,第二年起官利一分,余利先撥還正本。如鎊價不落,三四年可撥本,則股票皆余利矣!”
盛宣懷接辦恢復紡織廠的工作,從商民的利益出發,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因此成效顯著。紡織廠不僅滿足了民生日用所需,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洋商,中國自辦紗廠保護了自身利權,與外國侵略者競爭維護了民族利益。在經營中,對于洋技術人員,他堅持只用技術絕不接受侵權??偣苋A盛紡織總廠使盛宣懷控制了紡織業,也就直接控制和經營了洋務運動中的四大民用企業,“辦大事”的完成為“做高官”奠定了基礎,為官場的大發跡也提供了條件。
1895 年秋,任天津海關道已有三年之久,在權力和經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在直隸總督王文韶批準之后,在天津創辦了北洋大學堂,即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設立了頭等四班、二等四班,“每班三十名,遞年功夫長進,升至頭班頭等”。二等算是大學預科性質,頭等才算是大學,學生主要學習理工科的知識,比如“天算、輿地、格致、制造、汽機、化礦諸學”,同時還要學習語言文字,這些相當于現在的公共必修課,除了公共課之外,將頭等的30 名又分為“律例、礦務、制造”三個課科目,為了培養專門的人才。在頭等學堂里還有五門專業科目,不僅學習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工程學要學習測繪測量、開洞挖地、橋梁房頂等實踐課程; 電學要學習電房演試、電報電話等實踐性課程; 礦務學則學習礦務房演試、電報等實踐課程;機器學學繪機器圖、機器房演試課程等。這也展現了盛宣懷獨特的教育思想,不只是系統的進行理論學習,也很注重學員的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盛宣懷在創辦北洋大學堂的過程中,制訂了兩條規則,一是不許躐等,躐等就是越級,在北洋大學堂之前中國也有學生接觸并學習西學,但學習效果并不顯著,他認為之前學西學的學生成績并不顯著的緣由之一,便是“學無次序,淺嘗輒止”,只是粗略的學習了一些皮毛知識,所以北洋大學堂的學員必須循序漸進,“不容紊亂”,必須堅持到完成學業計劃,而不能半途而廢;二是語言文字只是工具,必須學習專門的科學技術,盛宣懷之所以有這個觀點,是吸取了京師同文館只注重語言文字學習的教訓,在實踐中發現只學語言文字并沒有什么用途。在他調離天津海關道之后,繼任者李少東請將60 名學生分別改學法語、德語和日語三國文字時,盛宣懷直接阻止,他認為李少東“殆誤會此堂僅學文字,不知內有分類專門工夫”,李少東并沒有真正理解北洋大學堂的宗旨,學校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僅學文字,如果按照李少東說的那樣做,將“為小失大,弊莫甚焉”,說明盛宣懷還是更加注重學習專門技術,而不只是學語言文字。
1897 年,北洋鐵路學堂合并于北洋大學堂,又增加了鐵路科目,派“王道修植兼管”。盛宣懷指出,北洋大學堂所培養的專門的人才,“以后每年每類僅得數名,正恐不敷派用,時勢需才如此需急,詎可一誤再誤!鐵路學生同是英文,宣尚不肯假借,以損大學,況改習他國文字便須另聘他國教習。此堂隳廢,即在目前,為天下笑!”這些話并沒有夸張,人才“躐等”或“他騖”,確實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甚至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損害,盛宣懷正是在實業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對培養人才有自身獨特的認識,在培養人才的教育實踐中走上了正規道路。
盛宣懷的辦學思想,是超出時代的。在北洋大學堂之前,中國的學校教育長期以大一統為設學方式,與近代教育學中的分級分班教學幾乎是不沾邊,但是盛宣懷從中外人才的差異中,意識到了西方教學模式的優越性,也就萌發出了分級分班的辦學思想,這一思想在北洋大學堂中呈現出來了。北洋大學堂是中國分級分班教學的開端,為中國傳統的教育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促進了中國教育的革新,也推動了教育的近代化,不得不說北洋大學堂的創辦有非凡的意義。
盛宣懷于1896 年5 月接辦漢陽鐵廠,當時他已經掌握了輪船、電報、礦務和紡織等重要企業,但沒有掌握鋼鐵工業,經濟基礎并不是完全牢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鋼鐵工業又至關重要,是發展其他工業的基礎,沒有它就沒法發展機器制造業、軍火工業、運輸業等等,所以必須要掌握住鋼鐵工業。19 世紀90 年代初,清政府建成漢陽鋼鐵聯合工業,負責采煤、采鐵和冶煉,并且號稱東亞第一,1896 年交給盛宣懷接辦,一方面展現了清政府對盛宣懷極大的信任,另一方面又為盛宣懷的官場升遷創造了條件。
從19 世紀70 年代后期,盛宣懷就很注重鋼鐵工業,他是洋務派中第一個創建鐵廠發展鋼鐵工業的人,雖然他所創辦的湖北煤鐵礦務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并沒有氣餒,依然念念不忘煤鐵礦務工業,在張之洞準備創辦漢陽鐵廠的前一年,也就是1888 年,盛宣懷已經進行了準備工作希望發展鋼鐵工業。從1889 年宣懷聽說張之洞要辦漢陽鐵廠時,就十分關心這一事情,他還擬定了一個章程。這個章程分別上給李鴻章、張之洞,分責成、擇地、籌本、儲料四部分,重點在于希望商股商辦,這一想法與張之洞意見相左,張之洞希望官本官辦。除了官辦還是商辦的問題,兩人在選址上也有分歧,張之洞主張將鐵廠設于大別山下的漢陽,盛宣懷認為漢陽距離原料、燃料產地太遠,會增加產品的成本,且“必不能敵洋料”。兩人意見不同之處很多,盛宣懷退出了鐵廠的籌建工作,這更加促使他處心積慮地想要謀得漢陽鐵廠并負責經營了。1896 年,張之洞“心力交困”無法再辦下去,只能交商承辦,盛宣懷極力爭取自己接辦漢陽鐵廠,并且反對招洋商,經歷很多周折之后,張之洞做出了交由盛宣懷承辦的決定。
盛宣懷確實是接辦漢陽鐵廠的最佳人選,他在接到札委之后十天,1896 年5 月23 日正式接辦。他已經看出鐵廠中的關鍵問題,首先是煤炭資源短缺,上任之后他不斷去往江西、湖南等地去尋找煤礦,希望做到不購洋煤,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他認為如果不解決煤源,便“必致廠購洋焦,路購洋軌”,這就違背了辦廠的初衷。第二個便是市場銷路問題,把與洋商競爭放在首位,要與洋商爭利,鐵廠的市場銷路主要是靠鐵路鋼軌歸廠制造,他在接手之前就告訴張之洞鋼軌必須歸廠制造,也多次向上級和社會呼吁,造路軌與漢陽鐵廠的成敗是聯系在一起的。第三是人才問題,從選購原料、燃料到生產再到銷售,每個環節都需要人才,包括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盛宣懷在經辦洋務中早就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沒有可靠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談,之前漢陽鐵廠的高級技工都是洋人,洋人不是萬能的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其中也有濫竽充數之人,他把人才問題看為整頓鐵廠最難的問題。于是,他派自己最得力的幫手—鄭觀應為漢陽鐵廠總辦,鄭觀應很多見地與盛宣懷一致,他也抓緊尋煤炭、拓銷路、找人才,這些都是鐵廠的要害問題,所以整頓頗有成效。
經過努力之后,漢陽鐵廠的發展有了成效。煤炭來源問題解決了,平時煤炭供應不斷,銷路問題也解決了,盛宣懷擔任鐵路督辦,鄭觀應兼粵漢鐵路董事,產銷便不再是問題,關于人才問題,盛宣懷一方面自己培養人才一方面甄別洋匠之后進行淘汰,只留下必不可少的洋技術人員。自從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之前的難題都被解決,鐵廠真正做到了從原料、燃料、生產、銷售等過程都達到了現代企業的標準。
盛宣懷的通過“做大事”步入仕途,從而實現“做高官”,在做上大官之后,再去做更大的事,他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之人在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他既實現了個人的志向,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陳夔龍評價他說:“所治皆未有故事非素習者。”他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和發展工礦產業,創辦教育事業,發展工商業,做出了很多實績,從“做事”走向“做官”之路,最終實現了在官場上的大發跡。
①原名中西學堂,盛宣懷一直稱其為北洋大學堂,有時也稱北洋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