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娜(江蘇:新沂市春華小學)
科學是小學教學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科,對于啟蒙學生思維以及發展科學素養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茖W教學的前身是自然教學,相比于自然教學,其在內涵以及專業性方面進一步增強。透過科學學科,學生會了解到很多與自然與規律與地理相關的知識,但也正因如此,很多學生都承擔著較高的壓力。教師可以巧妙地將科學學科與新興技術相互融合,緩解學生壓力,突破教學障礙,促使學生的學科素養穩步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社會及世界的發展格局,可以在各行各業中提高大眾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輔助我國教育工作進一步創新。在小學科學課堂上,融入信息技術能夠輔助教師突破以往的教學限制,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活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開展科學探究,成為課堂的主人。本文將立足于這一前提,客觀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創新科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領域,絕大多數學校都配備了完整的智能化教學系統,也會創設相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改變以往的教學框架,既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也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可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與科學相關的小視頻或圖片,以直觀的動態化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以植物生長繁殖這一知識點為例,如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實施指導,由于學生本身并不具有較強的抽象認識以及思維能力,所以對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很難真正理解。但如果教師能夠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利用這一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那么教學效果便會得到有效改善。比如教師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生物的生長狀況以及繁殖狀態,將知識以直觀具體的形式展現,而后要求學生觀看視頻,適當地提煉其中的重要生長階段,讓學生在視覺的體驗下深化理解,更好地把握理論知識的內涵。綜合來說,這一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豐富其體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促使其更好地感受科學學科的魅力,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
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體系中,科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隨著時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科學教學逐漸彰顯其自身所具備的教育價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成為小學教師需主動關注的任務。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狀態下,信息技術體系日益完善,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增強整體的教學活力,打造趣味課堂以及高效課堂。對于小學生來說,科學是一門比較神秘的學科,他們在學習其中的一些知識時會感到吃力。對此,教師可以借由信息技術展現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為其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發展提供穩定支撐。
小學生所接觸到的科學知識難度與復雜程度都相對較低,其中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有所聯系。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時空局限,將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幫助學生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解聲音產生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一段音樂,并要求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嘗試性判斷這種聲音是由哪種樂器演奏出來的,在這段音樂中感受到了哪些信息。在這兩個問題中,第2 個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學生的思維可以達到最好的發散狀態,有助于其自身創新性思維的形成。當學生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后,教師可以將音頻轉化為視頻,為學生提供正確答案,促進學生深化理解。比如在講解地震和火山知識時,教師也可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新聞或電影視頻,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地震和火山所引發的災害,引發情感共鳴,使之能夠更主動地探索相關知識點,想要知道該如何去預防這些危險事件的發生,如何在地震以及火災中保護自己,從而培養學生的生活化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有效提高其核心素養。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科學領域相對豐富,而這些豐富的教學內容均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展現。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科學要素相互整合,打造完善的教學體系,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將虛擬的信息轉化為現實,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促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會涉及較多的科學實驗,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虛擬化的實驗過程,放大其中的一些細節,深化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在開展耳朵的科學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活動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聆聽到更加逼真的聲音,使之更好地了解耳朵接受聲音處理聲音的整個過程,掌握耳朵各部位的構造,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虛擬化的模型,針對耳朵的構造通過放大技術為學生詳細介紹,使之更好地了解各部分所起的作用。這樣,能使看似枯燥無味的知識也顯得十分有趣,學生對于抽象信息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再比如在講解燃燒與滅火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相關錄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將學生按照能力劃分成不同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后續的實驗活動。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簡要介紹實驗過程以及實驗重點,以微課視頻的形式對學生加以輔助,既保證學生順利地完成實驗,也不會導致教師過多地對學生加以干預,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除此之外,在實驗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錄制學生的實驗視頻,并在教學活動結束后上傳到班級群,鼓勵學生在爸爸媽媽的配合下,回放視頻,總結存在的問題,進而在之后的實驗活動中有效調節,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以及實踐思維能力。
在素質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引發學生的自主習慣至關重要,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性發展。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形成有效輔助,輔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方向,然后利用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輔助學生自主地開展科學探究。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更有效地優化學生的課堂體驗,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教師不會對學生形成過度干擾,不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從而讓學生選擇貼合于自身學習訴求的教學內容,根據自身的思維認識,構建具有貼合性的知識體系,有效增強自主意識探究能力及創新能力。例如在講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知識時,教師可以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搜索自主預習的方式解答一些問題,例如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食物鏈食物網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并生成完整的預習導學案。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扮演小老師的方式相互分享,并對學生總結的知識進行適當提煉,生成完整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更好地構造知識框架,既加深對知識的鞏固與理解,也鍛煉自主意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打造不同的教學情境,以具有較好的多元性以及貼合性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形成有效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講解“我的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借由信息技術創建生活情境,先引導學生分析一個問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手有什么樣的作用?對學生所給出的答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記錄下來,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擴散思維。當學生表述完畢,教師可以站在宏觀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在我們的手上有哪些部位指紋、各有什么樣的作用,關節有什么樣的作用等等。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手的重要性,并能夠主動地探索手的存在價值,以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科學的世界廣袤無垠,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只能接觸到幾本教材,這絕對容不下廣袤的科學世界。所以在素質教育環境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介紹教材中的知識,更要為學生拓展教材外的知識,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便展現出了較高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性素材,將其以圖片視頻或者音頻的形式展現,讓學生能夠在豐富多彩的科學素材輔助下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也可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加強對世界的科學認識。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科學學習動力,促使其主動探索科學世界,形成良性教學循環,不斷地豐富學生的學科體驗,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我國教育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師能夠有效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支撐的課堂上,學生可以感受到學習魅力,創新基礎會更加扎實,并且也能夠有效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自主意識,發散探究性思維,助力科學素養的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