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育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教科版科學教材編寫團隊核心成員山西省教科院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中心主任山西省小學科學教研員
尚秀芬
素養與情境是當今教育的高頻詞匯。核心素養是教育的育人目標,創設情境是基于素養教育的實施策略。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價值導向的科學教育,需要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中展開。
在過往的課堂中不乏情境,教學情境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然而,細思量,過往的情境與現今的情境又有不同。區別一,教學有情境,但沒有如今的廣泛;區別二,情境創設有意義,但其意義沒有如今教育界人士感悟得如此深刻。
20世紀80年代,小學自然課本有《熱脹冷縮》一課,那時教材的設計就已始于情境,教材中的插圖是火爐上茶壺中的水正在冒著熱氣,提出的問題是:水為什么會溢出來?教學時,教師基于這一生活情境,引領學生做出假設:水變多了?水體積變大了?當學生意識到并沒有往壺中加水時,便統一形成了“水體積變大”這一教師所期望的假設。由此展開一系列物體熱脹冷縮的實驗,用于證明物體受熱體積變大。此情境源于生活,可謂是基于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開展科學研究,其價值是引領學生建立科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僅僅是為了用其引出對物體熱脹冷縮現象的研究,之后的教學活動與這壺水基本上就沒關系了。教學效果是學生學習了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這一知識,學會了做物體熱脹冷縮的相關實驗。情境產生的教育價值僅此而已。
同為情境,今天教師對創設情境的認識和對情境教育價值的追求,較往日更為深刻且具有時代意義。
首先,我們旗幟鮮明地反對為情境而情境,追求情境與學習內容的有機融合。德國一位專家用鹽與湯闡釋知識與情境的關系,很是精辟。桌上有15克鹽,我們是無論如何都難以下咽的,但是如果將其放在一盆湯里,我們享用湯的美味的同時便食入了鹽。如果說鹽是我們想讓學生學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是科學觀念,可以是實踐探究能力,也可以是科學思維以及態度責任,那么湯就是情境。只有將我們想讓學生學的東西有機融入情境,學生才會在快樂的體驗中愉悅接受。從另一個角度說,情境不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裝飾品。只有情境與教學內容產生內在的聯系,才能彰顯其價值。知識之于情境,猶如鹽之于湯,即使鹽置于湯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溶于湯中,人也會因鹽的咸澀而不愿接納,湯更是食之無味。
其次,我們旗幟鮮明地反對創設虛假情境,追求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小學科學教學情創設境的價值,在于引領學生建立科學學習與生活及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只有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才能讓學生既聞窗外事,又讀“圣賢書”,才能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助力自己的生活乃至社會的發展。
“簡單電路”是小學科學教學的經典內容,從直接點亮小燈泡,到如今通過創設情境引發,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教學活動,在諸多教學情境中,我更欣賞以發求救信號為任務的教學情境。整節課學生在想辦法發出求救信號的過程中,學習了簡單電路的知識,學會了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創造性地制作開關并用于控制小燈泡發出長度不同的光,了解SOS,體驗了發求救信號的過程。尤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了科學學習對保護生命的意義。一節課學生收獲多多,而每一種收獲沒有絲毫的刻意,給人以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我以為,這正是情境創設應有的魅力。
而今,越來越多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真實而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在科學課堂上發生,它們必將助力我國小學科學教學從為知識而教走向為素養而教,助力新時代基于核心素養的育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