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敏燕
[廣西壯族自治區烈士陵園(廣西革命紀念館),廣西 南寧 53000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中提出“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減”一詞迅速成為社會熱詞。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社會教育的環境發生顯著變化,社會教育資源的需求在質與量上都空前加強。在此背景下探討如何實現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育,對提升博物館服務社會的能力有重要意義。
2021年7月,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社會教育環境發生很大變化。“雙減”政策背景下,作為義務教育對象的中小學生從繁重的作業負擔及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學校教育以外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同時,《意見》規定:“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學校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有效實施各種課后育人活動。”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的社會機構、團體及個人對青少年及人民群眾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博物館是社會教育實施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減”政策促使社會教育資源需求快速增加,給博物館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筆者將近十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關于把博物館資源運用于學校教育的相關政策及其主要條款做了整理和歸納。2014年出臺的《國家文物局開展“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的通知》、2015年出臺的《國家文物局 教育部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2020年出臺的《教育部 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及2022年出臺的《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多次提出實現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等要求。可見,多年來國家文物局、教育部、文旅部等相關部門非常重視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的鏈接。
博物館有豐富的教育資源。筆者認為,博物館中可用于開展各類教育活動的陳列展覽、文物藏品、專業工作者、場景空間、設備設施、宣傳讀物等顯性要素及博物館的品牌價值、文化意識等隱性要素都是博物館寶貴的教育資源。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在一定的空間內,以學術研究資料和文物標本為基礎,以展示空間、設備和技術為平臺,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進行組合,實現面向大眾進行知識、信息和文化傳播,具有高度綜合性、專業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博物館的基礎性教育資源。文物藏品是歷史信息的記憶載體,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是博物館中具有顯著的實物性特點的教育資源。博物館的文博工作者是博物館中“活”的教育資源,也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執行者和參與者。博物館的場景空間給社會教育提供了區別于學校課堂教育的獨特教育環境,營造了沉浸式的體驗氛圍。博物館的多媒體設備設施是進行社會教育的有效工具,能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作為對外提供公共服務的場所,博物館的品牌效應、文化資源等是博物館內看不見卻發揮著巨大影響力的隱性教育資源。
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因其處在博物館的體系內,具有自身的特點。
①開放性。博物館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是由博物館主體的開放性、內容的開放性及表達方式的開放性決定的。博物館是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社會教育機構。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資源是面向社會公眾敞開的、公共的教育資源,其范圍超越了教室的墻壁、學校的圍墻,向無限的社會空間延伸。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執行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開放性的個體—人。同時,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表達方式也是開放的,有傳統的文字、圖片、文物展品,也有多媒體技術、智能操控、全息投影等多種表達方式。
②系統性。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系統性是由博物館主要服務內容的系統性決定的。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博物館陳列展覽是以學術研究資料和文物標本為基礎進行的展覽展示。陳列展覽內容是經過反復研究、論證的,涵蓋多個門類和學科,是較為成熟、跨學科、體系化的知識載體。文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進行組合”。因而,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具有系統性。這也是博物館教育資源可以轉化為系統性的教育課程的依據。
③實物性。“物”是衡量博物館實力的主要依據之一。國家文物局制定的一級博物館評定標準中,要求藏品必須2萬件以上。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是博物館展陳的筋骨,使展覽“有物可證”“有史可鑒”。實物性是博物館教育資源最突出的特點。“學生通過想象實踐與感受了解過去,因為他們看到的物件與圖像變得更加真實,并且因為歷史事件的信息以他們可以聯系到自己生活的方式呈現。科學與技術變得更加有意義,因為他們看見了事物本身是如何被運作、觀察、提問與檢驗技術的。”博物館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動人的故事,是進行社會教育的生動教材。
④知識性。知識性是博物館教育資源公認的一大特點。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知識性既體現在內容的知識性又體現在博物館工作的專業性。無論是博物館的展陳內容還是文物展品,都是博物館向公眾傳達信息、知識的載體。博物館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研究、宣傳教育等核心工作都需要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工作人員來完成。“從展覽的教育方式上看,傳統的博物館以文物展品陳列為主。而現代博物館注重啟發式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使到博物館的觀眾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地、主動地攝取知識營養。這一深刻變革使得博物館發生了質的改變。”因而,博物館教育資源具有知識性。
⑤情境性。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情境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博物館整體上來說是一種特殊的學習環境場景,博物館的空間、環境、氛圍都構成了情境性的教育資源。二是為體現展陳主題的主要歷史事件或人物而設計的局部展陳場景也是博物館的情境化教育資源。如廣西革命紀念館內基本陳列展覽“光輝的歷程”中“廣西最早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廣西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鄉列寧巖”場景復原就為對青少年進行情境化的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此處陳列空間按照真實的列寧巖進行場景復原,以仿真水泥為基本材質,打造了一個高約4米、長約6米、寬約5米的大山洞,配以韋拔群使用過的馬燈、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吳有仁使用的筆記本等實物及多媒體投影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示,真實還原當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陋、艱苦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體驗感。筆者就南寧市玉蘭路小學二年級的一個班級參觀本展覽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在問卷中,“本展覽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項內容?(可多選)”的選項統計結果表明選擇場景化設計的展陳內容占73%。可見,博物館中情境化的教育資源與中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相契合,運用于課程教育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即課程開發者把博物館的教育資源轉化為課程的過程。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2017〕4號)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課程開發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課程實施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課程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博物館教育資源的開放性、系統性、實物性、知識性、情境性等特點與中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在跨學科的綜合性、教育對象與方式的開放性、教育環境的情境性及教育評價的多元性等方面深度契合。根據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的導向及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特點,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的主要方向是轉化為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是對博物館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絕不是簡單地把學校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移植到博物館來,換個地方上課,也不是把博物館的教育資源搬到學校去機械化地講解和傳授。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是課程開發者把博物館能夠調動、支配和掌握的教育資源融入課程與教學活動中,形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模式、課程技術方法、課程效果、課程評價等要素完整的課程體系的過程。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目的在于打破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知識學習與實際應用之間的界限,實現提升教育對象綜合素質的基本目標。因此,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是一項綜合、系統的工作,需要明確執行主體。長期以來,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一直是博物館行業熱議的問題。多數觀點認為博物館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是主與輔的關系。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夸大了學校教育的作用,弱化了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主體性。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是互補共進的平等關系。實現博物館教育資源向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的轉化可以由教育、文博行政部門,博物館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等多方聯合組成開發團隊,共同推進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課程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博物館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一方為主體,另一方輔助,共同合作完成。
在“雙減”背景及《關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中“支持學校課后服務”政策號召下,博物館的文化工作者更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主體性作用,加強對博物館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加快推出質量保證、效果突出的綜合實踐教育課程,同時發揮博物館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優勢,實現向文化輔導員的角色轉化,大力支持學校課后服務,使博物館教育資源及專業人才成為學校課后服務的有力支撐。
根據博物館教育資源的基本特點,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有多個切入點。
①立足場館特色開發。每個博物館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立足博物館的場館特色開發綜合實踐課程能更好地利用博物館品牌影響力,加大對教育對象的吸引力。廣西革命紀念館是撫慰烈士英靈、教育后人的場所,以弘揚烈士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宣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為核心職能,有緬懷紀念、革命教育、國防教育、警示教育等多個類別的陳列展覽主題。結合“弘揚烈士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場館定位,近年本館開發了系列面向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國防教育課程、文物故事進校園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②根據陳展內容及文物開發。展陳內容及文物是博物館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博物館經過一定的學術研究形成的較為成熟的教育資源。根據展陳內容及文物進行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能夠直接運用博物館的展陳內容及文物相關的研究成果,提高教育資源課程化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課程內容的質量。同時,博物館的展陳內容一般是專題化、系統化的,這也為其轉化為專題化、系統化的綜合實踐課程提供了素材和思路。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博悟之旅”系列課程。“博悟之旅”系列課程以五大主題詞為核心,從個人—社會—國家三個維度進行解讀,又將每一個主題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解,體現了循序漸進的邏輯關系。“創造”主題:發現—發明—創造;“生命”主題:生存—生活—生命;“責任”主題:勇氣—合作—責任;“尊重”主題:愛戴—尊嚴—尊重;“規則”主題:誠信—正直—規則。該課程是依托中國國家博物館展陳內容及文物設計的課程體系,通過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多維度、多層次地詮釋五大主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念融入其中,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教育。
③依據教育對象特點及其需求開發。教育對象因其年齡、知識水平不同而有各自的特點。2021年2月,教育部制定了《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并發布通知,根據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三個不同的學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開發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過程中,也需要依據教育對象的不同年齡心理、生理特點,結合青少年認知發展理論進行分眾化的學校綜合實踐課程設計和開發。同時,根據社會環境變化和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與時俱進地改變課程授課方式方法。廣西革命紀念館為壯大志愿者隊伍,自2019年以來設計開發了面向南寧市中小學生的“小木棉”小小講解員培訓課程。通過篩選的學生可參加培訓課程,經過培訓并通過考核的學員可聘為本館的“小小講解員”并為觀眾提供志愿講解。2019年,本課程采取線下實地訓練、考核為主,線上理論知識講授為輔的授課模式。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線下活動受限。為此,廣西革命紀念館根據疫情防控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整授課模式,采取線上理論知識講授及虛擬展廳實訓、階段性考核為主,線下分批實地訓練、最終考核為輔的授課模式,實現了課程的連續性,保證了課程的效果。
④根據博物館評級要求開發。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的本質是實現博物館資源與學校資源的有效整合,是對雙方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雙贏,達到1+1>2的效果。博物館的運行評級標準體系對于不同級別的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提供了明確的考核指標。博物館工作者在進行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的具體工作中,以相關的評估體系為目標導向,保證其達到基本要求,甚至使其成為加分項,促進博物館整體工作的穩步向前發展 。
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是一項系統化的專項工作,包含了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運行、課程開發、課程評價等多個環節,且每個環節下還有多個步驟。如課程開發環節又包含了課程目標取向—課程資源分析—課程主要內容—課程模式—課程技術支持—課程效果分析等。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的環節和步驟都是互相聯系、影響的,缺一不可。因而需要用系統思維指導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整體工作。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施行及社會教育資源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把博物館教育資源轉化為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意義。加強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高博物館教育資源課程化的效果,能進一步發揮博物館服務社會的教育功能。
注釋
①單霽翔.淺談博物館陳列展覽[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63.
②艾琳·胡珀-格林希爾.博物館與教育:目的、方法及成效[M].蔣臻穎,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148.
③李文昌.國家文物局調研湖北省博物館免費開放經驗[N].中國文物報,2007-12-21(001).
④陳慰.博物館教育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博物館,20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