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敬(山東:濟南泉景中學小學部)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科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提高的過程,課堂交流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在現實教學中,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交流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嚴重阻礙了老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本文著重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努力探求提高課堂高效交流的方法策略。
老師提問走過場。老師的提問,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是不適當的提問,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甚至變成走過場。如,教學《螞蟻》一課,有的老師問學生:關于螞蟻,你想研究什么?學生的反應很熱烈。有的說:我想研究螞蟻吃什么;有的說:我想研究螞蟻怎么睡覺;還有的說:我想知道螞蟻怎么打架……學生問題滿天飛,不著邊際,偏離了老師課前預設的問題,浪費了時間,使組織教學陷入混亂,小組交流流于形式,匯報交流表面化,師生評價空洞無物。
課堂中的交流,要有內容,有實效,這就需要有高效的交流策略來保障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畫螞蟻、觀察螞蟻等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重點是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難點是觀察螞蟻方法的探究。
螞蟻若干只、玻璃瓶、水槽、瓶蓋或小木塊、放大鏡。
謎語激趣:排隊地上跑,身體細又小,做事最勤勞,紀律第一好。請在動物王國里尋找謎底。引導探究:找到謎底后,尋找它的蹤跡,捉幾只,觀察它的外形。注意:不要傷害它,并把它畫下來,下節課一起帶到課堂上來。
揭謎底。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捕捉螞蟻的?螞蟻和畫都帶來了嗎?
投影出示(一只小螞蟻)。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螞蟻王國。板書課題——螞蟻。
(設計意圖:學生最愛表現自己,年齡越小膽子越大。于是我抓住了他們愛表現的特點,讓他們充分地說一說發現、捕捉螞蟻的過程與經歷,師生充分交流,暢所欲言。)
老師挑幾位學生的畫貼在黑板上給大家展示。先讓學生觀察畫的相似處與不同地方,再與投影螞蟻畫像比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老師小結:老師給大家的是一樣的螞蟻,畫出來怎么有這么多不一樣?那么螞蟻到底長什么樣子?
老師:小螞蟻為了和我們一起上課,從熟悉的家園來到這兒,我們作為小主人,應該怎樣對待它呢?(學生回答)
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小螞蟻,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和走向,并進行指導。
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師生共同小結觀察螞蟻的方法。
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材料,各小組按照自己討論的方法,有序地觀察螞蟻。
集體匯報,歸納總結。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螞蟻已經離開家園這么久了。它們可能想家了,我們應該怎么做?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師生高效交流。)
從《螞蟻》教學設計中,探討提高課堂交流效果的方法。
1.精心設計問題,掌握問題主線
開課時,老師的提問可以這樣設計:今天你帶來的小螞蟻長什么樣子呀?誰能跟大家說一說?螞蟻太小了,看不清楚,看看我們的材料包,你可以選用哪些工具來觀察螞蟻呢?
這樣的提問設計簡單明了,有針對性,一下子就切入了主題,既提到了觀察螞蟻的外形,又暗示了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來幫助觀察,一舉多得。學生的學習也具有了針對性,交流起來有話可說,貼合教學目標。
2.課前預習,明確學習目標
老師在課前預習中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需要有目標、內容、時間、方法等方面的指導和要求。
這就要求學生課前充分預習,交流任務明確,后續任務明確。只有這樣,才能使小組交流不流于形式,起到它應有的重要作用。
3.用開放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展學科探究
通過開展觀察螞蟻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自己能提出問題,并嘗試動手解決問題,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提高交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時間和空間
老師以參與者的身份,深入學生中間,觀察、了解探究情況,及時給予提醒和幫助,鼓勵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互幫互助。
引導學生經歷給水加熱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記錄和整理實驗記錄并通過分析實驗信息獲得科學結論。
認識沸騰現象,知道水的沸點,了解不同情況下水的沸點可能會不一樣;尊重探究實驗中的事實證據。
在經歷給水加熱的實驗及分析實驗信息中,體驗合作與交流的愉快,進一步提高科學表述這一科學素養。
重點是引導學生經歷給水加熱的過程;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沸騰現象。難點是用科學的語言表述實驗信息和獲得的科學結論。
酒精燈、方座支架、石棉網、小燒杯、溫度計、火柴、秒表、實驗記錄表、課件。
師:同學們好!我們想一想水被燒開時,我們會看到一種什么現象?
學生匯報(滾起來、冒水泡、熱氣騰騰)。
師:今天我們給這種現象取一個科學的名字——沸騰。(板書課題)我還想讓同學們猜想一下:水被燒開以后要是繼續給水加熱,會出現哪些現象?水溫會怎樣變化呢?
生A:水溫會繼續上升。
生B:如果燒得太久,水就會被蒸發掉,我覺得水溫會下降,低于100℃。(師相機板書:低于100℃)
生C:我卻覺得繼續給水加熱,水溫不會再高了,會停留在那個位置。
師:那究竟會怎樣?以上都是我們的猜想。要想知道給水繼續加熱究竟會出現哪些現象?水的溫度到底能達到多少攝氏度?這都需要實驗來證明,讓事實去說話,讓數據和現象驗證你們的猜想。你們愿意做一下實驗嗎?
生:愿意!
(設計意圖:水的沸點是常識,但是真正讓學生去驗證的時候,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和書上寫的卻不一定一樣。這會使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師:給水加熱需要的實驗儀器有石棉網、酒精燈、鐵架臺、溫度計、盛水的小燒杯等。有了這些材料,你們能不能把它們組裝起來?各組學生試一試。
學生組裝實驗器材。
老師巡視指導:有的學生不停地調試溫度計的高度;有的學生到其他組進行交流探討;還有的學生坐在位置上觀望著,遲遲不敢動手組裝……老師一一引導學生把溫度計的高度和酒精燈的位置調整好。
師:多數組的儀器組裝已經完成。好,現在看看你們組溫度計內的玻璃泡是不是已經完全浸入水中了?現在我們要給水加熱需要注意什么呢?小組注意分工合作,認真記錄和分析現象。
小組分工進行實驗(大約需要13 分鐘)。老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要注意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還可以鼓勵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水燒開時會是什么樣子的。
(設計意圖:這里著意讓學生及時記錄數據和發現,老師設計相應的實驗記錄單,讓學生的探究結果得以很好地記錄和呈現,同時讓學生更充分地交流和探討。)
剛才有兩個組的學生出現了一點情況:一個組的酒精燈不能充分燃燒,使實驗無法繼續進行;還有一個組的學生離門口比較近,由于風太大,導致酒精燈的火焰太弱,使實驗現象不夠明顯。老師又把這兩個組的學生分配到其他組進行了觀察。
師:各個小組進行實驗時都很認真,也很仔細,現在匯報一下你們組選擇了哪種實驗記錄的方法?現在各小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其他小組的學生要認真聽,記住他們的發言要點,以便與自己的實驗結果相對照。
一組代表匯報:開始時我們組記錄水的溫度是35℃,隨著溫度的升高,水溫開始上升,可在酒精燈給水加熱到5 分鐘到7 分鐘之間的時候,水溫沒有明顯上升,我們組仔細觀察了一下情況,原來是酒精燈放歪了,我們趕緊調好酒精燈的位置,在水溫達到86℃時,水居然燒開了。
(設計意圖:老師有側重地引導學生分組匯報,有條理地交流溫度和現象。)
師:通過給水加熱的實驗,大家發現了許多現象。現在請各小組根據自己的實驗情況,再結合其他小組的實驗情況,將大量的實驗信息進行分析,看能從中發現什么或得出什么結論?
(小組充分討論)
學生討論分析實驗數據。師:開始加熱的時候,水的溫度上升得很快,上升到一定溫度后水就開了。水開的時候都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冒氣泡。(師板書:冒氣、冒泡翻滾)
師:水沸騰時達到一定的溫度,繼續加熱,溫度也不會再升高。水沸騰后溫度保持不變的這個點,就是這杯水的沸點。(板書:溫度不變、沸點)請你們匯報一下你們組水的沸點是多少?(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對數據進行了觀察和分析,得出了相應的結論,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科學的語言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
師:在珠穆朗瑪峰上,水的沸點只有73.5℃,盡管水沸騰了,可是溫度卻只有73.5℃,所以不能把食物煮熟。那誰能想個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出個人的想法。)
從《沸騰》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探討提高交流效果的方法。
1.充分探究和體驗
在《沸騰》一課的教學中,把學生給水加熱的時間控制在最低12 分鐘。把探究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充分的探究,保證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足夠充分。
2.尊重實驗數據
當自己得出水開的沸點有的是93℃,有的是96℃,甚至有的是89℃時,學生驚呼起來:“老師,為什么我們把水燒開的沸點和你告訴我們的沸點不一樣呢?還有,我們各組的沸點也不一樣呢?”老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實驗數據,不人云亦云。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在本課中,老師通過實驗數據引導學生思考:在高山上給水加熱會怎樣?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把科學知識引向生活實際應用。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老師在其中要發揮其主導作用。老師應該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伙伴,應該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同時又是課堂教學的調控者。老師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學生,將評價的目標指向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學生要學會主動交流,向伙伴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正確對待批評,以獲得更正確的認知。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教學需要高效的交流來豐富課堂,實現課前預設的目標。高效的交流與探討,能幫助學生探索科學知識、探究科學世界,從而能夠更加有力地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