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清華 黃羽萌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一)為鄉村振興“鑄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國家目前大力推行的鄉村振興政策中的重要環節。在如今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里,人民群眾對文化知識的渴望與日俱增。據《廣西地方志》記載,本文所調研的玉林博白縣、賀州八步區兩地是廣西聚居了最多客家人的地區。兩地的客家鄉鎮鄉村沉淀著許多優秀的客家文化,客家歌謠正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傳承客家歌謠能為其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振興環節不斷助力,文化振興便是“鑄魂”的過程。
(二)保護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廣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客家歌謠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有許多內容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有了解歷史、教育后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功能。它對人們的文化心理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不斷給人以滋潤和慰藉。非遺對于一個地區、一個地區的人民各方面,尤其是精神文化方面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保護傳承客家歌謠便是弘揚廣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并以此反哺客家人民精神世界的具體做法。
(三)廣西客家歌謠的影響日漸式微。隨著青年人口外出、普通話大量普及、缺乏傳唱等情況出現,許多婉轉動聽、內涵豐富的客家歌謠日漸式微,客家歌謠作為客家文化中寶貴的組成部分,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和保護意義。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其中壯族山歌廣為流傳,但同樣作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一員的客家歌謠,其影響力卻遠不如壯族山歌,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學者錢志熙認為,歌謠是一種口頭文學形式,是詩歌的一種,在口耳相傳的時代,人類原始的抒情方式審美化,發明節奏、押韻等技術,產生了歌謠。錢志熙關于“歌謠”的定義偏向于雅文化的范疇。
學者李傳軍認為民間歌謠是勞動人民的口頭詩歌,是能歌唱或者能吟誦的韻文,能歌唱的為民歌,能吟誦的為歌謠,偏向于俗文化。
《贛縣民歌》對客家歌謠做的定義則是指客家人在田間勞作、砍柴、摘木梓、放松油等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民歌藝術,滲透于生活的每個層面。客家山歌樸素生動,生動而又淺顯。綜上所述,客家歌謠可以界定為:以客家方言為載體演唱的、演出的文藝形式。
(一)兩地客家歌謠專業組織發展現狀。1.賀州八步區客家山歌劇團。1980年,賀縣山歌劇團作為廣西第一個客家山歌劇團成立。1983年開始,客家山歌劇進入成型期。1996年起,客家山歌劇進入了繁榮時期。如今的八步區客家山歌劇團已與文化館合并,成立由文化館統一管理的客家山歌劇傳承保護中心。八步山歌劇團是賀州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山歌劇組織,劇團所有演出均為公益性演出,演出經費依靠政府全額撥款。演出內容服務于各個階段的文化方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觀眾主要由各鄉鎮村落的村民構成。
2.博白縣采茶劇團。博白采茶劇團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專門從事采茶戲研究機構采茶戲戲曲藝術研究組,1982年經自治區文化廳批準改名為博白縣采茶劇團,2012年4月起,根據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意見組建博白民間藝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展演中心,博白采茶劇團成為該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白采茶劇團每年一部小戲,三年一部大戲。以公演為主,兼有少量商演,每年公演可達上百場,資金由政府支持。
(二)兩地民眾間流傳現狀。本文立足于問卷的數據成果,從對客家歌謠的喜好程度、聆聽傳唱意愿、保護傳承客家歌謠的態度等方面,對賀州八步區及博白縣兩地民眾對于客家歌謠的態度進行了分析,梳理出客家歌謠在兩地民眾間流傳呈現出傳唱度較低、認同度較高、知名度較高、不同年齡段之間喜好程度呈現較大差異等特點。
1.傳唱度偏低。客家歌謠雖有一定傳唱度,但在當地群眾中流傳并不廣泛,且喜愛度與傳唱度不成正比,很多客家人對客家歌謠只是“喜而不唱”,一方面在于“不會唱”,另一方面在于“無人聽”,因此,盡管有不少人喜歡自己家鄉的優秀文化,卻由于種種原因乏人傳唱。另外,兩地群眾接觸客家歌謠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網絡短視頻、當地傳統廟會、婚慶活動、親朋好友傳唱等方式,即使有這樣多種多樣接觸了解客家歌謠的渠道,但客家歌謠卻沒有得到廣泛傳唱。由此可見,客家歌謠在當地有一定流行度,但傳唱度不高。
2.認同度較高。雖然精通演唱客家歌謠的人較少,但客家歌謠有著較高的認同度。大部分客家人都表示喜歡客家歌謠、愿意支持客家歌謠推廣,這證明當地普遍對客家歌謠具有好感,這與客家人對自身客家籍的身份具有很高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有很大關系,可見客家歌謠作在當地有著較高的認同度與關心度。
3.知名度較高。客家歌謠在當地客家人中有較高的知名度。賀州八步區及博白縣當地代表性客家歌謠演唱組織,其演唱的客家歌謠均被政府認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且賀州八步山歌劇團和博白采茶劇團每年保持一定數額的演出,更提高了客家歌謠在各個村鎮的知名度。客家歌謠的知名度不僅有非遺品牌的支撐,還有定額演出做保障,常年保持較高的知名度。
4.年齡代溝擴大。對于客家歌謠的喜愛程度以及演唱客家歌謠的能力,不同年齡層之間有著差別。就對客家歌謠的喜愛度來說,喜愛度隨年齡增長呈升高趨勢。中青年的喜愛度遠不如老年人,這與不同人群對自身客家籍的認同感以及成長環境有關。演唱客家歌謠能力的趨勢也是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經對比可知,客家歌謠在青少年一代并不算流行,不管是喜愛程度還是隨口演唱能力,都存在著代溝。
(一)群眾喜好更新迭代。首先最直觀的原因在于群眾審美喜好的變化。隨著時代發展,群眾審美不斷發生變化。如今互聯網迅猛發展,新興的文化思潮沖擊著群眾的審美。快餐化的短視頻休閑娛樂,使得人們對于劇目式的、以線下演出為主的客家山歌劇的興趣被削弱,客家山歌劇團的影響力也不斷被削弱。八九十年代,電子產品尚未大面積普及,群眾的主要娛樂方式便是到戶外聽戲、看露天電影,客家山歌劇作為當時流行的娛樂方式幾乎場場座無虛席,然而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審美興趣的變化,客家歌謠的演出已經盛況不再。
(二)歌謠傳承后繼乏力。再者在于客家歌謠的傳承表現出后繼乏力的趨勢。客家歌謠傳承后繼乏力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年輕人對于接觸學習客家歌謠的興趣熱情低落,年輕一輩的語言“方言失語”現象十分普遍。據調查,大部分青年是客家人卻不會說客家話,進而也就不會對用客家話演唱的客家歌謠產生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愿意進入山歌劇團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傳承人也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老一輩的傳承人年事已高,而新一輩的傳承人位置卻無人接續,可能面臨傳承人斷代的情況,這會導致客家歌謠在本就少人演唱的情況下愈加式微。
(三)歌謠內容缺乏創新。廣西客家歌謠的內容記錄的是舊時客家人生產生活的具體情節,如農耕勞作、男女山頭對唱、貧苦農家生活等。如今隨著人們經濟條件不斷改善,大多數客家人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然而廣西客家歌謠的創作步伐仍停留在過去的題材,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歌謠曲目數量仍不多。其次,客家歌謠的演唱涉及許多復雜的唱腔,與如今流行的通俗唱法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民眾未經過專業訓練,難以將客家歌謠以通俗的唱法唱好,這也是客家歌謠傳唱保護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之一。
(四)相關組織經費不足。其次在于相關傳承保護組織的發展支撐經費不足。歌劇團作為文化局下屬的單位,其演出本質都是公益性質的,以國家統一撥款統籌每一場演出,那么也就意味著類如賀州客家山歌劇團這樣的組織不能夠進行盈利性表演,經費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如賀州八步區山歌劇團就由于單位的性質,不能進行商演,并且需要開辦一些免費的藝術課程培訓班,在演出任務多、演出性質公益的情況下,劇團的經費依然有限,就導致了不少年輕演員的流失,影響了客家山歌劇團的發展。
(一)整理更新客家歌謠史料、豐富歌謠內涵。客家歌謠的采茶劇劇團是采茶戲音樂劇文化曲體聲腔,采茶曲調,樂器道具,劇目編撰等方面在的精髓,而劇團演進歷史和劇目材料卻遭受冷落,提出“封閉性”的發展困境。賀州八步區客家山歌劇團創始人莫記靈先生表示:“八步山歌劇團同樣面臨著珍貴資料丟失、歷史發展脈絡無人梳理的困境。”因此,劇團工作人員應當持續深度挖掘收集文獻資料,并做好資料保存工作。深入各地方進行歌謠收集工作,更新歌曲目錄,梳理脈絡,充實內容。在歌謠收錄編纂保存上,可根據劇目的內容的優劣、傳唱范圍以及群眾的歡迎程度來進行詳略、主次之間來編輯。同時,歌謠作品可采取以地區劃分的方式,地區多的可獨立成卷,少的則合成一卷。這樣分類清晰,條例清楚地整理歌謠文本,有利于將更多具有文化價值的廣西客家歌謠進行收錄,以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完好留存而避免佚失。
此外,還應當注重挖掘其他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文化振興大背景,順勢而為將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特色歌謠等作為農村發展動力源,吸引文化投資,鼓勵優秀人才加入客家歌謠創作和展演團隊,增強客家歌謠文化可持續性發展活力。
(二)擴大新媒體宣傳力度、創新傳播模式。在大數據下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多渠道多方面的宣傳。當地民眾可以風景區為載體,增設山歌對唱互動項目,利用數據化媒體信息擴大宣傳力度,編制歌曲,鄉音薈萃,增添濃厚的旅游文化節日氣氛,不斷擴展本土文化受眾面。而外地人員可采用新聞平臺下鄉,深入基層方式,對客家歌謠傳唱和演出視頻進行轉載宣傳或號召微博大V用戶抖音快手網絡直播的形式進行轉載,進一步擴大客家歌謠文化影響力,提高知名度與影響力,號召更多群眾加入客家歌謠的傳唱之中。
具體的成功案例可以參照廣西桂林、四川甘孜、云南大理等地,他們邀請了有龐大粉絲基礎的抖音博主前往當地拍攝“城市宣傳大片”,以新穎的拍照打卡、民俗體驗等方式呈現出當地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累積獲得了上百萬點贊轉發。這樣對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宣傳,既讓本土居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自豪感,又讓外地友人對當地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此類創新性的宣傳途徑無疑可以運用到廣西客家歌謠的宣傳當中,由此能夠促進廣西客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歌謠受到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大的重視,產生更深的影響。客家地區文化底蘊豐厚,客家歌謠作為客家文化的載體,擴大新媒體對它的宣傳力度,創新傳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廣西客家歌謠需要足夠的曝光度和宣傳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它、了解它并傳唱它,以此方式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承保護的效果。
(三)增強定向培養學生、加大對人才幫扶力度。加大定向人才培養力度是促進廣西客家歌謠傳承保護的有效措施。目前廣西博白采茶劇團與廣西藝術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即在高考志愿填報階段便有專項志愿,招攬畢業后定向回到博白采茶劇團工作的藝術人才,以實現源源不斷向采茶劇團輸送新鮮血液的目的。這一定向培養政策在博白采茶劇團成效明顯,該劇團內有許多朝氣蓬勃有活力的青年演員,當新鮮血液加入廣西客家歌謠的傳承保護工作當中時,這項事業便會煥發出可持續性發展的蓬勃生機。因此,這一“定向人才培養”制度同時也可為其他客家歌謠專業組織所借鑒。
此外,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充分發揮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機制下,加大對人才發展的幫扶力度。堅持將人才資源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不忘初心、引領前行。力促知識分子下鄉進村,服務入戶、確保資金向劇團聚集、幫扶力量向演職人員聚集,抽調文藝人才,真正實現精心“排兵布陣”,增強優秀人才向客家歌謠傾斜的信心,為客家歌謠傳承發揚提供人員動力。
(四)優化劇團人事任職方案、加大資金幫扶。優化人事任職方案。在客家歌謠團體組織多與政府文化部門掛鉤的實際基礎上,根據客家歌謠團體組織的性質進行人事安排,優先任用理解、熟悉客家歌謠,有相關的管理領導能力的人才。提高對客家歌謠的重視程度。相關部門立足文化振興的大背景,提高特色文化的傳承、發展意識,主動承擔起文化崛起的重擔。同時強化資金管理,健全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關硬件保障。在面臨資金短缺情況,相關政府和部門需要調配好資金流向,強化資金監管,適度加大對客家山歌公演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完善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公演舞臺、服裝道具等,做好硬件方面的保障。
廣西客家歌謠作為優秀客家傳統文化,目前卻面臨著傳唱度低、年齡代溝擴大、影響力日漸式微等問題。對于八步客家山歌劇團、博白采茶劇團這兩個客家歌謠演唱組織來說,其發展過程受到資金不足、后繼乏力、群眾意愿等方面的影響。針對以上問題,本著保護和傳承客家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愿景,本文提出可通過挖掘文化史料元素、創新宣傳途徑、優化人事任職方案、增強資金幫扶力度等方式推廣客家歌謠,實現客家歌謠的可持續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風貌,積淀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客家歌謠對于豐盈客家人的精神世界、追尋客家發展足跡、賡續客家文化歷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振興的大背景之下,廣西客家歌謠保護傳承研究更應得到重視,對其保護與傳承的工作是每一位客家人的責任。擔起振興客家文化的責任,保護傳承廣西客家歌謠,是義不容辭亦刻不容緩的。
①住浙全國政協委員許江在2019年兩會提案《鄉村振興,守住文化之根》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