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華
(嘉峪關大景區管理委員會,甘肅 嘉峪關 735100)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從歷史、藝術和科學觀點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位于甘肅省的嘉峪關始建于洪武五年(1372),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1987年作為延綿2萬多千米中國長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嘉峪關文物景區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嘉峪關是長城體系中保持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軍事關隘,被稱為“西北鎖鑰”,是長城文化的寶貴遺存。在當前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歷史大背景下,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和發掘。近30年來,圍繞嘉峪關長城所開展的保護研究與開發利用工作,體現了國家和各級政府及文物部門對文化遺產從保護到利用的新思路。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之間關系,也是各級文物部門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嘉峪關為例,探討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相關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嘉峪關關城墻垣殘破,樓閣破損,滿目瘡痍。1950—1959年,由國家和當時的酒泉縣撥款對關城進行了搶救性維修,但嘉峪關仍無任何保護機構和保護措施。1972年9月12日,嘉峪關市文物管理所正式批準成立,這意味著嘉峪關市的文物工作走上了科學規范管理的道路,先后對關城城墻、垛墻、馬道等進行了簡單修補,陸續對城墻局部進行維修和搶險加固,對樓閣門窗及磚瓦、脊獸等進行了維修和更換,使嘉峪關關城面貌有了極大的改善,并開放嘉峪關城樓供游客參觀,每張票3分錢,直到1980年票價5分錢。這是嘉峪關文物最早的利用,為后來進一步對外開放打下了基礎。為了鞏固已有保護成果,嘉峪關于1978年12月發布了第一份嘉峪關市文物保護公告,使文物保護工作有了地方性權威的政策法規依據。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國家各項事業飛速發展,嘉峪關文物保護工作也迎來了科學保護與有效利用的歷史機遇。20世紀80年代初期,嘉峪關文物管理所人員結構有了很大調整,專業技術力量得以加強,保護維修工作得以繼續進行,特別是關城內戲臺、關帝廟牌樓的全面維修,文昌閣廊柱和挑腳斜梁斷裂坍塌得到了搶救性更換保護,對部分塌陷的外城城墻進行了夯筑,封堵了南閘門,加固了東閘門基礎,更換了門柱,安裝了大門,把東閘門作為唯一通道,進行旅游接待,同時加強了關城內部管理,杜絕了大型車輛設備等對文物本體安全和游客造成的不良影響,使關城的對外開放逐步走上了正軌道路。
1984年9月,鄧小平、習仲勛等同志提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國家文物局、國家旅游局、甘肅省政府和嘉峪關市政府撥款、機關事業單位贊助、全市人民捐錢,全社會掀起了大規模維修長城的高潮。依據《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較大規模的保護工程于1986年全面動工,重新修建了嘉峪關樓,修復了游擊將軍府、井亭、碑亭,夯筑了關城內全部土筑城墻,修補關城南北兩翼長城等工程,使嘉峪關長城得到了全面維修和保護,迎來了嘉峪關文物保護事業蒸蒸日上、全面發展的時期。其中1989年完工的長城博物館,將長城文化的集中展示和長城文化內涵的挖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0世紀90年代嘉峪關文物保護和利用進入穩步上升階段。在對外開放的同時,經過專家學者反復論證,先后對長城第一墩和關帝廟進行了保護和恢復。
隨著文物本體和附屬文化設施的完善,嘉峪關作為珍貴文化遺產的價值得到全面利用。1999—2003年,嘉峪關投資開發建設了關城文物景區,重點規劃建設了新的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仿古集市、西部風情園、休閑度假區、游客服務中心等功能區,極力強化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以嘉峪關關城為核心園區的長城文化景區初具規模,在嘉峪關的旅游業中發揮著龍頭帶動的作用。2003—2005年,先后投資開發建設了長城第一墩景區和懸壁長城景區,成為嘉峪關旅游的又一亮點。至此,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以上可見,保護和利用是相伴相生的,對嘉峪關長城文物的保護,既是保存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進一步利用使其發揮更大價值的重要條件。
近幾年來,甘肅省十分重視文化和旅游事業的發展。省、市各級政府下發的一系列文件中均有體現。如《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甘發〔2013〕3號)、《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意見》(甘發〔2014〕20號)、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共嘉峪關市委關于加快建設特色文化強市的意見》(嘉發〔2012〕5號)等,都將進行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大力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轉型跨越發展作為當前重要任務來抓,政策導向為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契機。
2011年,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被列入甘肅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其投資和維修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體現了國家對文物事業的高度重視。其中,嘉峪關長城本體保護維修工程對嘉峪關關城及其境內全部約45千米的田野長城進行保護維修,主要包括關城木結構修繕、關城古建筑油飾彩繪重繪、長城第一墩崖壁錨固、嘉峪關夯土長城墻體保護維修等十項工程;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建設工程,主要包括監測中心館站建設、設備購置安裝、人員培訓、監測標準體系建設等項目;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工程,是運用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的新理念,對文化遺產實現合理利用的綜合工程,主要包括編制項目規劃、實施拆遷搬遷征地、完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服務設施,進行環境整治、生態恢復保護工程,建設小品景觀、展示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文化展演項目等內容。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于2016年完滿竣工,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事業科學發展的樣板工程,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時也為今后的有效利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從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嘉峪關既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又是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唯一交匯地區,現存的明長城遺址是華夏文明長城文化的突出代表,境內分布的大量魏晉古墓群是魏晉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嘉峪關自古就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匯聚之地,集絲路文化、長城文化與魏晉民俗文化于一體,文化底蘊深厚,具備較為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在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具有重要樞紐的功能及作用。
回顧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證明,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與旅游產業的興盛是相伴相隨的。一方面,完備的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可以保障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旅游商品的精品化、藝術化可以保證強大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對高品質生活的不懈追求,可以為文化事業大發展提供足夠動力。十年來,嘉峪關文物景區綜合收入由2010年的6000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1.6億元,旅游人數由2010年的70萬人次增長至2019年的170萬人次,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文化遺產的內涵是旅游的靈魂,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引導作用。如上述景點并非憑空開發,而是憑借“天下第一雄關”的品牌影響,始終以長城歷史和長城文化為核心,突出嘉峪關作為絲路文化與長城文化的交匯點這一區位特點,使旅游具有豐富的內涵。
總之,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兩者密不可分。只有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的政策法規,進一步推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文旅產業的融會貫通,才有助于加快文化領域的體制改革,推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和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文化+旅游”將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突出特色。
在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二者關系的過程中,嘉峪關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突出特色為宗旨,以保證文化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文化內涵為核心,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
2007年,嘉峪關文物景區被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完善的設施條件、有效的管理機制、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和良好管理服務水平是文物景區塑造形象、打造品牌的基礎條件。景區始終把“環境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和打造國際知名旅游景區作為工作目標,形成長效機制常抓不懈,通過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使嘉峪關文物景區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景區形象不斷提升,也贏得了社會的一致贊譽和游客的普遍稱贊。5A級旅游景區創建成功后,進一步鞏固創建成果,繼續加大投資,不斷完善景區硬件設施。2007年,完成了景區參觀道路改造、環境美化綠化等投資項目。2008年,在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進行前,完成了關城內城參觀道路改造、關城西門外環境整治等工程項目;完成了內城四星級旅游廁所建設、南門旅游紀念品超市修建、懸壁長城駱駝雕塑群等工程項目。2008年,招聘了30人的專職表演隊伍,舉辦了仿古出關儀式、仿古巡游、換崗值守、仿古列陣表演、軍儺舞等表演性項目,在旅游旺季時每天定時表演。2009—2011年,實施了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工程。2012年開始又實施了景區信息化一期、二期工程,累計投入資金兩千萬元以上。
通過上述舉措,進一步改善了嘉峪關文物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條件,極大地豐富了嘉峪關關城的參觀內容,提升了嘉峪關文物景區的管理水平、服務質量,為最終形成一個功能設施較為完備并具備產業發展條件的文物景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嘉峪關關城為核心,積極整合長城文化、絲路文化、魏晉文化、邊塞文化等文化旅游資源,建設“長城絲路歷史文化旅游區”,突出“長城主宰”的主題形象。致力開發參與性更強、體驗性更好的游覽項目,供給集觀光、度假、探險、科普等于一體的沉浸式旅游產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和城市主題文化,加強區域合作,聯動開發,共筑精品旅游帶。最終形成以文化為引領、多種產品支撐的綜合型文化旅游景區,將以長城為核心要素的嘉峪關打造成為較高水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為文化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2016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是對合理處理保護與利用關系的集中考驗。根據嘉峪關氣候特點,4—10月是最佳的施工期,而這正與當地旅游黃金期高度重合。由于施工項目較多、面積較大、區域交叉重疊嚴重,勢必會影響游客參觀效果和接待服務質量。既要保證維修工期,又要保障游客游覽需要和安全,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安排對旅游接待干擾較大的項目如消防工程、安防工程在夜間施工,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對游客參觀造成的不利影響;二是要求工程施工部門在維修現場以圖片和文字資料的方式,詳細介紹正在維修的建筑物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多地讓游客獲知文物的相關信息;三是利用游客必經之地的碑廊布置了“嘉峪關百年回望”圖片展覽,讓游客以另外一種方式了解嘉峪關長城的歷史,尤其是100年前嘉峪關的歷史風貌,通過對比更深切地感悟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厚重;四是重新修訂講解詞,增加了文化保護工程的項目簡介和重大意義相關內容,不但得到了游客的充分諒解,還普及宣傳了文物保護的相關知識、法規,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充分利用長城與絲路文化展示區職能,以嘉峪關關城為核心展示區,協同南北兩翼的長城第一墩和懸壁長城,形成“一核兩區”的整體形象。通過對遺產本體信息、歷史環境、文化內涵、地質景觀、鄉土風貌的綜合利用,規范和完善展示服務設施,加強游客管理,確保遺產的安全性、完整性和遺產管理的有序性,全面展示傳播嘉峪關的遺產價值,實現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充分發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長城研究所的職能,打造長城文化、絲路文化研究平臺。積極了解國內外研究動態,使文化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監測技術與國內外同行業接軌。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水平,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吸引其近距離了解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使旅游活動與文化遺產保護結合得更加緊密、相得益彰。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嘉峪關關城時指出:“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這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保護、長城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2019年10月,國家出臺并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長城、大運河、長征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國家提出并實施的規格與規模都空前的重大國家公共文化工程,其對傳承和弘揚優秀中華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嘉峪關段)已成為嘉峪關市委市政府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嘉峪關段)的規劃建設,必將為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模式,極大地提升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水平,為嘉峪關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以上可見,嘉峪關文物事業的發展,始終堅持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道路。《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到:“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文明在傳承中就會失去活力。”文化遺產保護并不排斥合理利用,只有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布局有機結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探索多種保護和利用新模式,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當代社會,有效改善民生福祉,才能將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新的效能,這正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