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冰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甘肅 張家川 741500)
不同的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許多有特色的文化,文物古跡實際上就是不同風俗習慣、文化理念下的產物。針對一些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的文物,通常由當地博物館統一進行存儲、展覽管理工作。為了讓現代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博物館通常會安排文物講解人員來激發文物的活力。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為例,該博物館屬于綜合性質的博物館,存儲的文物類型多樣,數量也比較多,主要以當地所出土的文物為核心,開展館藏管理工作,是國家三級博物館。為激發文物活力,需要講解人員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提高人才的專業度。
講解工作是為了滿足受眾群體的求知欲,豐富人們的知識底蘊。同時,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到當地博物館參觀,如果沒有講解員陪同講解,游客不了解文物的出土背景、相關歷史事件,就失去了參觀的意義,會導致整個參觀過程過于枯燥,人們無法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欣賞文物之美。這就集中體現出了講解員的重要作用,講解員是文物與受眾之間的橋梁,能夠真正在博物館當中實現古今相連,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文物保護、修復等工作中,助力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除此之外,講解員也承擔著對青少年群體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務,對于提高他們的民族歸屬感、凝聚力,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甘肅天水市為例,當地的秦文化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是秦文明發展壯大之地,需要依靠專業的講解人員完成對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
依靠博物館講解工作充分激發文物活力時,有一些基本工作原則需要遵守。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2.1 真實性
博物館的文物講解工作應當遵循真實性的原則,主要應當要求工作人員不得夸大、歪曲歷史,不得故意美化或丑化歷史人物,要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物的講解工作。必須對歷史保持尊重之心,因為每個文物都反映了它所處時代的社會現象,是一個特定歷史現象和事件的真實反映。比如,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中展覽著東漢摩崖石刻復制品(原物在張家川縣恭門鎮河峪村天然崖壁上)。在為受眾講解這件藏品時,應當結合時代背景、張家川縣的發展等方面展開綜合性的介紹,并可以延伸至此件摩崖石刻的創作歷程、發展歷史、相關創作者信息及其中蘊藏的情感,結合這些因素讓文物故事內容更加飽滿,以提高文物的吸引力。
1.2.2 貼近性
要讓受眾充分感受歷史,理解歷史,與文物產生共鳴,講解員應當讓文物講解工作貼近現實生活,能夠從地域、情感、心理等多個方面,拉近歷史文化與現代人之間的距離,讓更多人愿意主動了解歷史。這要求講解員知曉文物的歷史,能夠用受眾易于理解的方式將文物當中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傳達給受眾,并引導受眾學會欣賞文物之美。
講解員要具備講解藝術,能夠激發文物的活力,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業務素養。首先,必須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一般博物館都會從高校歷史專業畢業生中選拔講解人才,并對其進行集中培訓,提升其專業能力。如果知識掌握不全面,無法解答受眾在參觀博物館時提出的問題,就容易影響受眾的滿意度,也會對博物館的整體形象產生不良影響。這要求講解員具備自我學習意識及能力,能夠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提升講解水平。其次,講解員的工作是講解文物歷史,需要與受眾溝通。因此,專業的講解員應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吸引受眾融入文物故事中,語言要生動,并找到能為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辦法。
作為博物館的文物講解員,需要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用認真、熱情的態度與受眾交流,耐心回答受眾提出的問題。不能因為受眾不了解歷史、問題比較多,而產生不耐煩的心理,更不能以敷衍的態度對待受眾。一般博物館會關注受眾對講解服務的滿意度,并以此為基礎對工作人員進行綜合考評,發現人才的優缺點,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應當從人文素養的角度出發,根據受眾群體的年齡特點和文化水平特征,確定每次講解的時長和對歷史的深入程度,要對受眾給予人文關懷。
講解員在對文物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也要結合大眾審美觀點的變化,及時調整講解方式,創新文物故事的講解思路,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講解工作的吸引力。這要求博物館講解員具有創新意識及能力,要通過創新來體現講解工作的藝術性特點。新時期,很多博物館都會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配合文物的特點,制作背景故事的動畫視頻,包括文物的創造過程、文物的操作方法展示等。因為文物不能近距離地觀看或觸摸,有些甚至已經褪色,無法展示其本來的魅力,還有部分文物由于歷史年代過于久遠,保存難度相對較高,已經不能放在展廳當中展出。基于此,講解員要掌握利用信息技術完成文物解說工作的能力,用信息技術還原文物的影像,讓人們可以近距離的欣賞文物之美,從而使得講解工作具有趣味性和靈活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博物館在招聘講解員時,也要嘗試引進信息化人才。
要通過博物館的講解工作來激發文物的活力,讓文物故事與受眾產生共鳴,引導人們主動學習歷史文化知識。這需要體現出語言的藝術魅力,由于全國90%以上的博物館采取免費對游客開放的政策。這種政策讓很多受眾愿意主動接近歷史,愿意多次進入博物館來欣賞歷史文物,深入了解歷史。同時,也使得博物館的受眾面更加廣泛,小學生、社會青年、老年人,這些人群都需要依靠講解員來了解真實的歷史。而講解員在面對不同受眾時,實際使用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基于此,如何發揮語言藝術,就成了講解員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比如與小學生、未成年群體進行交流,應當使用簡單生動的語言,富有情感的語調,并配合一些肢體動作,讓受眾更容易理解文物故事。如果與本地受眾溝通,可以適當融入當地方言,體現語言的親和力。如果受眾的文化水平較高,對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深入講解歷史知識。實際上,只有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才能真正達到激發文物活力的目標。
3.2.1 文化認同感
博物館所展覽的文物通常是固定的,在沒有新的文物出土之前,受眾反復到博物館參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展品和相同的陳列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講解內容也一成不變,將會導致博物館對受眾的吸引力下降。所以,講解員應當依靠情感藝術,來合理豐富講解內容,讓受眾能夠與文物、講解員、博物館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應注意的一點是:情感認同感往往建立在文化認同感之上,如果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就無法體會到文物故事當中蘊藏的情感。這要求講解員能夠及時與受眾溝通,了解受眾都來自哪些城市或者國家,及時找出受眾的文化認知情況與博物館當地歷史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從求同存異的角度出發,引導受眾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物。
3.2.2 拉近距離
講解員要表達情感,應當先與受眾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密切的溝通,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目前,講解員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博物館內,在工作時間之外,也可以與受眾在網絡上進行互動,需要創建博物館的官方網絡工作平臺,為受眾解答關于文物歷史的疑惑。在博物館人流量較大的情況下,采用線上講解的方式,讓受眾邊聽講解,邊觀賞文物。
3.2.3 應以人為本
要全面體現博物館的講解藝術,應當融入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這要求講解員能夠端正個人工作態度,能夠在帶著真情、熱情開展講解工作的基礎上,把握展品和陳展的感情基調,照顧到參觀者的心理感受。關鍵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做好角色定位管理,并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完成講解任務。
3.3.1 控制篇幅
在進行文物講解工作時,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對待講解工作,與受眾進行情感交流,還要求講解員具備撰寫講解稿的能力,很多講解工作都是預先收集背景資料,撰寫講解稿,通過潤色文章來提升文物故事的魅力。這主要針對一些新出土的文物,要調查文物的歷史,介紹文物出土的情況,并統計受眾參觀博物館的時長,科學控制講解稿的篇幅。假設受眾在博物館中參觀兩個小時,根據各個展廳之間的距離,如果要講解10個文物,那么每一個文物的講解時長應當控制在10min左右。根據不同的時長要求,講解員要拓展或者精簡講解稿內容,這是體現講解員對文物故事了解程度,對講解稿把控能力的關鍵所在。
3.3.2 豐富內容
實際撰寫講解稿時,應當豐富講解稿的內容,這需要根據博物館的館藏品種類、數量、展廳陳列方式等多個方面,研究在講解一個文物時,如何涉及對其他文物的講解內容,吸引受眾前往參觀下一個文物。講解員通常要提前規劃參觀路線,避免所講解的文物之間沒有關聯,而影響受眾對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效果。這就要依靠講解稿中的串聯詞,來完成對每件文物故事的有效銜接。此外,通過豐富講解內容,可以避免講解過程過于枯燥的問題,讓受眾享受有意義、有趣味的博物館之旅。一般在講解內容過長的情況下,應當讓講解稿有起有伏,可以設置互動環節,采用問答的方式調動受眾的積極性。也可以采用設問的方法,在講解時設置懸念,充分吸引受眾注意力,讓受眾在精力集中的情況下,系統地了解文物的歷史。
講解藝術還會體現在禮儀禮節方面,中國是文化之邦、禮儀之邦,在歷史文物的講解過程中自然少不了對禮儀的傳承。主要應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4.1 談吐舉止
講解人員都有自己的特色講解方式,或語氣輕松、幽默,或溫文爾雅、落落大方。在實際彰顯個人氣質時,首先,應當保證語句通順、流暢,避免在與受眾交流時,出現磕磕巴巴、語句不連貫的情況。其次,語氣要盡量輕柔,不能使用嚴厲語氣,讓受眾有壓迫感。要像與受眾談心那樣完成講解工作,全面體現出講解藝術。現階段,很多講解員在最初參與博物館講解工作時,存在單純背稿子,甚至直接拿著稿子講解的情況。這與講解態度不端正有關,影響講解工作的整體質量,無法激發文物活力,是博物館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之一。
3.4.2 體態姿勢
講解員要時刻保持端莊得體的儀態,不能彎腰駝背,不能隨意倚靠在欄桿上。在開始講解時,應當面對受眾群體,側身站在文物邊,介紹文物時,可以配合一些手勢。但要保證姿勢到位,嚴禁伸出一根手指對文物或者受眾指指點點,這是不禮貌的。
3.4.3 講解目光
講解文物時,關注點是受眾,尤其是在受眾數量較多的情況下,要及時關注是否有個別受眾掉隊的情況。要及時停下腳步,一邊講解一邊等待受眾跟上隊伍,要始終將距離保持在受眾能夠清晰地聽到講解的聲音,不能離受眾太遠。另外,在講解時可以與受眾目光交匯,以親切的目光注視受眾,提升語言的可信度、集中受眾的注意力。應注意目光不能長時間盯著受眾不動,避免給受眾造成精神壓力,要在受眾和文物之間來回切換目光。與此同時,在邊走邊講解時,講解員也要時不時地回頭。
3.4.4 得體的服飾
通常講解員會穿正裝,不會在博物館選擇過于暴露的服裝,也不會濃妝艷抹。大多是根據當地著裝習慣,由博物館統一發放工作服。著裝應整潔、干凈,發型簡潔大方。重點是要將受眾的注意力引到文物上,應盡量避免佩戴過多的飾品。
具體進行講解工作時,講解員會以引導為主,客觀地講述歷史事實,通常要以平鋪直敘的方法,保證整個講解過程具有關聯性,保證講述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這種講解的方式相對較為輕松,一般用于接待零散的、自主來參觀博物館的受眾,屬于最基礎的文物講解方式,普遍應用于各地博物館。講解員需要運用語言藝術來體現出文物的特點,激發文物活力。
博物館經常會與當地的學校合作,組織學生群體參觀博物館。這要求講解員在講解歷史文物故事時,應當借鑒課堂教學的方式,控制講解速度,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歷史知識為基本任務。基于學生數量比較多,在講解時應適當向學生提問,了解其參觀后收獲了哪些知識,判斷本次講解工作的質量及效率是否達標,從中發現文物講解工作的創新優化方向。
講解文物時,以介紹文物材質、文物背景故事為主,完成總體介紹,并設置討論環節,與受眾進行溝通交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博物館接待歷史專業的工作者,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讓講解員學習新知識,啟發他們的講解思維,為豐富講解內容,發揮講解工作的藝術性特征,體現工作價值奠定良好基礎。
在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的當下,很多博物館都投入資金,引進了計算機設備,為講解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因此,講解人員會在講解文物故事時,演示各種設備的操作方法,借助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地完成講解工作。此外,安裝電子裝置后,還能方便受眾在自由參觀時,通過信息技術查找想要欣賞的文物,自主進行知識的拓展學習。有些博物館還會提供文物的模型,由講解員組織受眾觸摸這些模型,讓受眾親身感受文物的制作過程,便于加深對文物的理解。
博物館的講解工作難度較大,因為各個博物館的館藏品數量都比較多。而且,針對不同受眾,還要使用不同的講解方式,才能有效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體現講解工作價值。要想激發文物活力,博物館必須從業務素養、道德素養和創新素養等方面開展培養工作,講解員自身也要反思工作不足,提升個人工作能力。關鍵應當從文化認同感的角度,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讓受眾與文物、與歷史產生共鳴。講解員還要控制講解的語氣、語速,控制整體講解時長。最后,應當在展現講解藝術的過程中,從個人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等方面,體現親切感,尊重受眾,提高受眾對博物館講解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