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觀聰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81)
南涼是禿發鮮卑建立的政權,是十六國時期的“五涼政權”之一。南涼始于397年,禿發烏孤立國,終于414年,為西秦所滅,經三主,歷時十八年。雖然南涼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僅經歷了三位君主的統治,但在短短的十八年內,南涼卻在眾多政權林立的情況下,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出現了短期的興盛。禿發利鹿孤是南涼的第二任君主,其統治上接烏孤的立國時代,下連傉檀短期興盛時期,在南涼的歷史上十分重要。尤其是禿發利鹿孤在禿發烏孤政權建設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對后期南涼的興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初三年(399年)六月,烏孤病逝,八月,利鹿孤即位武威王。利鹿孤即位后,即將都城由樂都遷至西平。南涼政權進入禿發利鹿孤統治時期。
利鹿孤即位后,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動,先是呂纂之亂,后又有楊軌等人謀反。對此,利鹿孤采取了果斷的措施,先平定了呂纂之亂,后又粉碎了楊軌等人的謀反陰謀,穩定了南涼的內部局勢。同時,通過以上兩次戰爭,南涼的內政得以鞏固,在河西地區的勢力也得到增強。
南涼建和年間,河西、隴右地區的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先是后秦興起,后又是后涼、北涼陷入內亂分裂之中。后秦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勢力遠遠強于其他諸政權。先是滅亡了前秦苻堅的族孫苻登建立的政權。此后,后秦勢力不斷擴張,消滅西秦。“南涼建和元年(400年),后秦遣征西大將軍、隴西公姚碩德率軍五萬伐西秦,乞伏乾歸潰敗,西秦亡。乾歸及其子熾磐率百騎投南涼,利鹿孤待以上賓禮。”雖然后秦的擴張對南涼有著潛在的威脅,但苻登政權和西秦滅亡后,南涼的發展道路上就少了兩個勁敵。短期內對南涼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再加上北涼、后涼陷入內爭,國勢衰弱,外部條件朝著有利于南涼的方向轉變。這為利鹿孤內外政策的調整,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契機,利鹿孤的改革序幕由此拉開。
河西地區形勢的劇變,既為南涼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能否處理好與周邊政權的關系,尤其是與強大的后秦的關系,決定著南涼的發展前途。禿發利鹿孤對這一時期外部關系的處理,雖然談不上完美,但總體上來說,還算得上成功,也有利于南涼發展。
后秦興起及其在河西地區的急劇擴張,對后涼造成了嚴重的打擊,進一步削弱了其勢力。而此時北涼內部又發生動亂,晉西昌太守唐瑤造反,擁李暠建立西涼。后涼、北涼、西涼等局勢的劇變,為南涼對外政策的調整提供契機。
禿發利鹿孤抓住了后涼和北涼內亂分裂的機會,采取了善待二涼降將及吸引其民戶、逐步蠶食的政策。南涼建和元年,傉檀大敗后涼呂纂,斬二千余級。呂纂又興兵伐段業,傉檀率騎一萬,乘虛襲姑臧,擄八千余戶二還。建和二年(401年)三月,利鹿孤出軍擊后涼,敗呂隆,徙二千余戶而歸。同年五月,北涼內亂,蒙遜殺段業自立,“沮渠成男之弟富占、將軍傫俱帥戶五百降于河西王利鹿孤”。十月,利鹿孤遣弟俱延、支文等率軍擊北涼,兵至萬歲臨松,執蒙遜從弟鄯善茍子為質,擄其民六千戶。至建和三年二月,“南涼基本從三個方面控制了北涼控制下的姑臧,等待時機一舉攻占之”。
通過對后涼和北涼的一系列戰爭,南涼達到了逐步蠶食二涼,擄掠其人口,從而達到了擴張的目的。南涼的實力也因此得以大大增強。
利鹿孤時期對外政策成功的另一方面在于對后秦關系的恰當處理。后秦建立后,國勢強盛,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戰爭的勝利,其勢力向隴右、河西伸進。至利鹿孤統治時期,后秦滅了西秦,一時雄霸河隴地區,勢力十分強盛。
利鹿孤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對當時南涼與后秦之間的實力差距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故在其稱河西王后,“南涼遣使至后秦,表示臣屬,以避其軍鋒”。
在隨后南涼的發展中,雖然與后秦有一些爭端。但在利鹿孤的統治時間內,南涼與后秦之間,總體上還是維持著一種較穩定的關系,南涼對后秦也沒有采取太過強硬的措施。如后涼的楊桓投降利鹿孤后,利鹿孤以其為左司馬。但當后秦姚興聞楊桓名,欲征其入長安時,利鹿孤畏懼后秦的強大,不敢違背姚興,隨即將楊桓遣至長安,以歸后秦。史稱“楊桓兄經佐命姚萇,早死,興聞桓有德望,征之。利鹿孤踐桓于城東”。
臣屬于后秦的政策,一方面,避免了南涼與強大的后秦之間的戰爭,為禿發鮮卑部的繼續發展贏得了比較穩定的外部條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后秦的力量削弱后涼和北涼,實現南涼逐步蠶食二涼的目標。
在處理好外部關系的同時,南涼的內部改革也著手推進。利鹿孤繼位后,在史暠等人的輔佐下對南涼的內政進行了改革。
西秦的滅亡,北涼和后涼的分裂,加上利鹿孤在對其他政權的戰爭中取得的一些勝利,使得局勢呈現出對南涼極為有利的一面。這種大好的局面也刺激了利鹿孤的野心而忽略了南涼自身并不強大的事實,稱帝的欲望隨之產生。
南涼建和二年(401年)正月,利鹿孤準備稱帝。其安國將軍鍮勿崘先是以“今建大號,誠順天心”滿足利鹿孤的虛榮心。而后進勸,以陳涉起義事跡向其分析稱帝的利弊,“然寧居樂土,非貽厥之規。倉府粟帛,生敵之志。且首號始兵,勢必無成,陳勝,向籍,前鑒不遠。”鍮勿崘以陳勝、向籍的前車之鑒,加上河隴地區尚無率先稱帝的政權,向利鹿孤指出,首號始兵,勢必無成。且易為眾矢之的,出現遭到河西諸政權群起而攻之的結果。
鍮勿崘以清醒的頭腦,全面分析了利弊,最終使利鹿孤再次認清了局勢,改變他最初的想法,只稱河西王而未稱帝,但他最初的想法無疑就是稱帝。利鹿孤聽取了安國將軍稱王而不稱帝的建議,避免了南涼成為眾多政權攻擊的目標,外部條件得以保持穩定,從而使其內部的各項改革得以推進。
禿發烏孤時期的政策為南涼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為進一步發展農業,利鹿孤又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其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養民務農。利鹿孤繼位后在烏孤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了農業政策的改革。建和二年,利鹿孤采取了安國將軍“宜置晉人于諸城,勸課農桑,以供軍國之用,我則習戰法以誅未賓”的政策。將從事農業的晉人(即漢人)安置在城市內外,監督他們進行農業生產,仿漢制,建立賦稅的征收政策,以務農所獲以供國家之用。而禿發部人則專從事征戰。當然,這種政策并非利鹿孤時期獨創,十六國時期的許多少數民族所建政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這一政策來增強自身實力。
第二,增加農業勞動力。“由于鮮卑部男子人人習戰,造成農業勞動力的奇缺,徙民則成為南涼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這使得‘專以徙民為務’成為南涼統治的重要特點。”為解決勞動力的問題,十六國時期的各君主都采取了擄掠和遷徙人口的方式,烏孤時期實行這一政策,利鹿孤即位后亦繼續實行。在南涼與北涼、后涼的諸次戰爭中,利鹿孤掠奪和遷徙了大量的人口。但與禿發烏孤不同的是,利鹿孤時期采取了一定的僑置安民政策,興建了一些安置晉人或其他徙來人員的城市,如小晉興城的修建。安國將軍亦曾建議利鹿孤“宜置晉人于諸城,勸課農桑,以供軍國之用”。這一政策使大量被安置的徙民成為南涼國內農業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對南涼的農業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三,推行屯田。屯田是一種比較可靠的農業發展形勢,魏晉以來,屯田政策在各個地區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運用。十六國時期,為了滿足軍事戰爭的需求,都曾學習中原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鹿孤時期的南涼境內同樣也采取屯田的方式來發展農業。趙向群先生認為,南涼徙民的目的在于擴大屯田,而“置晉人于諸城,勸課農桑,以供軍國之用”的政策,實際上就是徙民屯田政策。
利鹿孤的這一系列農業發展的措施,對南涼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十分有效的。雖未能使南涼從根本上富強起來,但短時間內,南涼所在的河湟地區農業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
為了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增強南涼的軍事實力,利鹿孤在軍事上推行了一些改革。利鹿孤的軍事改革主要分為軍農分離政策的實行和完善軍事領導兩個方面。
第一,實行軍農分離的政策。所謂軍農分離,就是將禿發鮮卑族與其他徙民分開。以禿發鮮卑專門從事軍事作戰,作為國家士兵的主要來源。而徙民如晉人等非禿發鮮卑人,則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繳納絹賦,為南涼的軍事戰爭提供保障。軍農分離即安國將軍鍮勿崘所倡導的“置晉人于諸城,勸課農桑,以供軍國之用,我則習戰法以誅未賓”的政策。日本學者關尾史郎認為,鍮勿崘所倡導的是“一種所謂的社會分工體制”,這種分工體制即軍農分離。
這一政策使得南涼可用于戰爭的士兵數量大大增加,并在軍農分離的政策下,得以保持長期穩定。在南涼建和年間,利鹿孤、傉檀一次出兵就是五千、二萬騎,在僅據有河湟數郡之地的南涼國內,能征調如此數量的軍隊,可見,禿發部國人,基本上變成了兵士;而到傉檀時期,南涼僅騎兵即達五萬。禿發傉檀將以兵伐蒙遜時就曾說:“吾以輕騎五萬伐之,蒙遜若以騎兵距戰,則眾寡不敵,兼步而來,則舒疾不同。”
由此可見,南涼士兵的增加是十分明顯的,這也正是軍農分離政策實施的結果。而到了南涼后期,軍隊中才逐漸增加了漢族及其他民族的人。
第二,完善軍事領導,建立以禿發鮮卑王族為核心的軍事戰爭體系。通過強化以禿發鮮卑為主的軍事作戰體系,利鹿孤逐步建立起以禿發鮮卑上層為主導的軍事領導制度。399年,利鹿孤以其弟傉檀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牧、錄尚書事。以其弟傉檀“都督中外諸軍事”,節制南涼的內外軍隊,牢牢將軍事核心權力掌握在禿發鮮卑的王室手中。后又以禿發氏王族分鎮各地,以叔父素渥鎮湟河、若留鎮澆河,從弟替引鎮嶺南、洛回鎮廉川,從叔吐若真鎮浩門等,內可能有任太守者。
實施軍農分離政策,以禿發鮮卑族專門從事軍事作戰,而徙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使國內耕戰目標更為明確,保證了南涼具有穩定的士兵來源。利鹿孤在位時期和禿發傉檀早期在對外戰爭中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這一政策的實行。
烏孤建立南涼政權后,禿發鮮卑部原有的部落組織開始解體。雖然禿發氏統治中仍以禿發鮮卑的上層為主導,但部分漢族人士已經開始進入南涼的政權體系中,漢族的文化和習俗對南涼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利鹿孤時期,更是對漢文化大加推崇,使南涼走向鼎盛。”
利鹿孤在文化上面的改革主要體現為“崇儒興學”,即推崇儒學,興辦教育。前涼張軌以興教立學治理涼州,開啟了五涼地區崇儒興學的先聲。張軌以后,南涼、西涼、北涼也根據自身國情和政治需求,將崇儒興學作為一項重要政策。
建和二年(401年),利鹿孤采取了史暠“宜建學校,開庠序,選耆德碩儒以訓胄子”的建議。以田玄沖、趙誕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學校教育制度的恢復和發展,為南涼政權的發展培養了一定數量的人才,有利于其政治文化的發展。
客觀上,利鹿孤教育改革的措施,并不能在短期內提高禿發鮮卑部的文化教育發展水平,也比不上其他政權的政策,如前秦、后秦等國實行的勤于勸學、選派儒生、教授生徒等辦法。但作為崇儒興學的重要政策,也是利鹿孤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于南涼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對禿發氏吸收漢族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同時,這一政策的實施表明了南涼對儒學和漢文化的態度,對漢族儒士有著一定的吸引力,部分漢族士族也得以參與到南涼的政權當中,如傉檀取姑臧后,就有大批漢族氏族陰訓、郭倖、楊統、楊貞、衛殷、郭黃、郭奮、鹿嵩等人進入南涼政權。在南涼政權之中,漢族豪門和俊杰之士見于記載的就達六十三人。它說明南涼禿發氏對漢族豪族和俊杰之士的網羅面之廣,其政權和政治制度的漢化程度之深。大批漢族及漢化人士的進入,對南涼政權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總的來說,利鹿孤統治的時間雖然僅有三年,但其在位時期進行了調整內外關系、發展儒學、改革農業與軍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南涼在河西地區的發展。甚至可以說,南涼能在短短的十余年內林立于眾多政權之中,還出現了短期的繁榮,這與利鹿孤推行的改革密切相關。相對于南涼的開國者烏孤的統治時期,無論是對外關系,還是對內改革上,利鹿孤都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雖然利鹿孤未能最終建制稱帝,但其有稱帝之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南涼在利鹿孤時期實力的大大增強。而在南涼歷史上,光知有開國者烏孤和興盛時期的傉檀而忽略推行改革的利鹿孤,這種情況也完全不應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