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晴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4)
黨的十九大以來,文化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失去文化自信與文化繁榮,也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近年來在實現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方面。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就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為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蘇繡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我國傳統工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有利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出發,有必要以文化資本視角分析其構成要素,以此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路徑與現狀,從而提出相關的完善與改進措施,達到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的根本目的。
文化資本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馬克思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來的,在他看來,資本產生于勞動的積累,是一種關注內在社會規律的原則。在此基礎之上,他將資本分為三大基本類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這三者之間相互交織、互相影響。對于文化資本,布迪厄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他認為文化資本主要以三種形式存在。第一種為具體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具有文化能力的人就是典型形式;第二種是客觀的形式,通常以文化產品的形式存在;第三種是體制的形式,即通過將行動者的知識與技能通過一系列予以認可并合法化的制度規范過程。
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資本,它作為人類創造成果長期積累的結晶,本身就蘊藏著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潛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了一個民族中所無法分割的血脈基因與精神特質。這些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習得、積淀下來的、代表著一個民族生存與延續的生活印記、思想觀念、文化精髓是民族的靈魂,是經久不息、能夠繁衍千秋萬代的根本與保證。簡而言之,或許可以這樣來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文化價值與內涵:非物質遺產在人類的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所具有的意義。這其中的意義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既包括藝術觀賞價值、傳承保護價值,也包括教育認識價值等。而非遺的經濟價值則是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開發意義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并從中獲取經濟效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一些在產生之初就投入市場浪潮中,其傳承與發展都沿著市場發展規律進行,如窗花、風箏、團扇等。另一些非遺的發展則受市場的影響較小,通常是以間接的方式進入市場,如傳統節日類。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一方面是為了擴大自身文化符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獲得更多受眾的喜愛和追捧;另一方面更是為了能夠得到對于非遺的文化認同及價值的實現,使其得以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因此,非遺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兩條平行線,而是兩者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的共同作用于文化產品。文化資本在此過程中充當了“橋梁”作用,聯系了非遺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并促使其以各種形式進行融合,為非遺的文化傳承與傳播以及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提供了實現路徑。
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是江蘇省民間傳統美術。在2006年5月20日,蘇繡入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其有著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蘇繡技法講究平、齊、細、光、順、勻,針法的細膩為蘇繡在視覺上帶來光彩奪目的審美享受。除此之外,蘇繡在用色上也有其獨有的一套搭配公式,蘇繡的顏色講究淡雅清新、華而不俗、艷而不魅,細密的針腳與用色的巧妙讓人贊嘆不已。近年來,蘇繡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繡娘”隊伍逐漸壯大,被譽為“江蘇省民間刺繡之鄉”的鎮湖所在街道從事刺繡行業產、供、銷的人員已經超過9000人,涵蓋了蘇繡生產鏈上的所有環節,后被官方命名為“蘇繡小鎮”并進行全面開發,為蘇繡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這其中蘇繡文化資本構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布迪厄看來,具體的、身體化的形式是文化資本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種文化形式。他認為文化資本的基本形式是與身體有關的。換句話說,文化資本是在長期的教育、習得、修養等一系列具體形式中得以產生與積累,這一過程需要文化資本擁有者“親身實踐”、身體力行。在蘇繡文化中,傳承人就扮演了這樣一種角色。2008年文化部發布并實施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要求非遺傳承人需要“掌握并承續某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即表明需要通過傳承人這一“身體化”形式來進行傳承,而這種形式本質上則是一種文化能力。這是一種需要通過習得才能掌握的無形的能力,不能被代替或代表,只能由個體親身去實踐學習。在蘇繡文化發展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將這一能力與自身肉體緊密聯系在一起。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每年近乎八成的蘇繡成品都出自這里。近水樓臺先得月,“家家有繡娘,戶戶有繡繃”是鎮湖“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在刺繡文化的氛圍包圍之中,這里幾乎家家戶戶的孩子對蘇繡都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先后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蘇繡傳承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蘇繡藝術家、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她在1998年創建“姚建萍刺繡藝術”品牌,一直致力于蘇繡品牌的創新性發展與蘇繡人才的培養,開創了當代蘇繡發展史的多個先河,為蘇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要認識到“非物質文化”的活態傳承需要依靠人,只有這些人及其傳承機制,才有可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文化資本的客觀形態相較于身體化形態的一個突出區別是其以物質化、客觀化的形式存在且能夠得以存續下來。文化產品的特殊性也就在于其經濟屬性是以其文化資本為內核。這是一種客觀形態的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結合體。在蘇繡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蘇繡小鎮對于蘇繡文化產品的打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以非遺傳承為內核,將其融入各個項目的開發與運作當中。如北小鎮的中國刺繡藝術館、繡品街;南小鎮的文化交流中心、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其中繡品街也改造成集銷售、展示、博物、休閑、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蘇繡文旅融合示范區街區。與此同時,節慶活動也是蘇繡小鎮提升其文化魅力的一大亮點,連續多年刺繡藝術節、旗袍走秀等活動的成功舉辦,開啟了一條藝術與生活相融相通的傳統工藝復興之路。如今,蘇繡小鎮已成為當地著名的文旅集散地,蘇繡也成了大受游客喜愛的旅游紀念品。這些現代化項目的開發尊重并順應了當地的生態自然景觀,同時與歷史記憶、文化氛圍和諧共生共存,共同推動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化資本的客觀形態延續下來,讓人們看到了傳統與時尚的精彩相遇,讓人們對于蘇繡藝術品有了更多新的期待和希望。
制度形態文化資本具有一種不以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相對獨立性,占有的合法化使得占有者能夠被比較或者取代。正因為如此,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之間的轉化也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參考標準。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與管理辦法的相關文件中明確將非遺的等級進行了劃分,目前已經有了六個等級,與之對應也有六個等級的非遺傳承人。而等級制度的制定是非遺制度形式文化資本的獲取途徑。制度化形式文化資本的獲得背后是權力的擁有——處于較高層級的非遺用于話語權以及強迫別人接受“社會公認性”的權力。因此,等級制度的認定需要經過“優勝劣汰”的選拔機制,最終入選的非遺文化能夠得到政府的制度、資源等多層次、全方位支持。蘇繡在2008年經批準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也確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蘇繡傳承人。此后,為進一步推進蘇繡的傳承保護工作,南通市文化局將南通博物苑等多個與蘇繡文化傳承緊密相關的文化單位或企業列為傳承基地。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通市沈壽藝術館有限公司獲得“蘇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通過一系列制度層面的保護,為蘇繡的發展之路保駕護航。
綜上所述,蘇繡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資本,其構成形式為繼承蘇繡傳統工藝的傳承人、以蘇繡文化為內核生產出的產品、非遺傳承人的資格認證。這三種文化資本形式可以相互轉化。非遺傳承人這一身體媒介所蘊含的文化能力需要通過非遺文化產品得以傳承下來。同時,非遺產品作為文化資本的客觀形式融合了非物質文化資產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非遺等級制度則作為一種權力的象征,保障著非遺文化資本得以順利積累與傳承。
從文化資本的視角分析,蘇繡文化保護與傳承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升。目前從事蘇繡傳統手工藝的繡娘一般年齡偏大,在40—50歲左右,大部分并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在美術、手工、設計等方面的文化儲備與技能多依靠于耳濡目染的傳習、或家庭生活環境的熏陶等非正式的教育方式,缺乏現代化工藝知識技能訓練;二是產品品質與受眾需求無法完全契合。目前,隨著社會轉型變革速度加快,大眾文化的興起,人們對于精神審美等方面的需求,也在逐漸改變與更新。蘇繡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招牌老字號”,在實現自身文化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上難免會遭受到沖擊。如何在守住文化內核的基礎上尋求創新,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捉住市場的需求、順應時代的潮流,仍舊是在破解中的一道“必答題”;三是政策引導需到位。目前對于蘇繡的發展定位,如何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方面,均還需有規劃引導,對如何兼顧發展與創新等問題還未制定具體針對性政策與幫扶計劃。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可考慮如下舉措。
以作坊、培訓基地、工作室等方式為依托,展開對于蘇繡手工藝傳承人的培養,將符合條件、能力突出的傳承人列為重點培養對象,將其發展為非遺傳承人。與此同時,定期舉辦蘇繡技能培訓班,組織優秀傳承人“下沉”培訓班進行講習,向繡娘傳輸先進理念、繡法,從而在根本上提升繡娘的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政府等相關部門也應關注非遺傳承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需求,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減免學習成本并提供相應補助津貼,充分調動繡娘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創作出更多精美的繡品。
對于產品而言,品質是核心。相關企業或者從業人員應不斷提升產品設計制作水平,引導傳統工藝企業、從業者改進設計、改良制作,提升品質。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之上,創新則對蘇繡的長遠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對目前市面上的蘇繡產品,主題大多是圍繞傳統元素為主,少有創新,難以迎合人們不斷發展的審美需求。而現代文創和蘇繡的結合則能夠兼顧文化與創新同時發展。蘇繡與現代文創都是以文化為內容,以藝術為形式進行呈現。后者擅長在形式上進行創新,根據大眾的審美需求進行不斷更新創作?,F代文創能夠汲取蘇繡的文化核心進行針對性的產品開發,這也能使蘇繡以及周邊產品更好地被大眾接受。按照此思路,也可以將蘇繡這一文化符號的現代化表達形式融入各個行業。不僅在傳統合作行業如服飾業、廣告設計業等行業有所發揮,還應積極與新媒體行業進行融合,真正達到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目的。
非遺相關部門可以在制度層面對蘇繡進行保護,要求各級遺產保護單位嚴格落實保護制度,鼓勵其采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記錄、保存。同時推動蘇繡產業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化發展,制定協同發展幫扶優惠政策,鼓勵教育部門開設相關課程或專業;支持蘇繡發源地開發地方特色旅游業,研發蘇繡旅游商品。不僅如此,還應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通過多種方式設立民間傳統工藝保護發展類公益組織、發展基金,為非物質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振興保駕護航。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資本,資本的轉化是非遺文化能夠實現經久不衰的有效路徑,同時資本也只能以文化產品的方式外顯出來才能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融共生。因此,在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人們既要關注文化資本的作用,也要關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深度反思分析,緊緊抓住文化內涵和形式創新,優化蘇繡非遺文化保護的體制機制,以實現蘇繡文化的現代化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