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得孜·艾山,李 勤,胡紅英
(新疆大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動物生物學課程從細胞、組織器官、生理、生態系統等水平闡述動物的結構組成、生理活動、適應機制、系統發育關系及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揭示動物進化的本質,從而提出動物的地理分布及動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質性意義。以解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生物滅絕和生物災害爆發等問題,實現人、自然、動物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在高等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應貫穿始終,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和諧美麗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基礎,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當今正處于新媒體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面對各種形式的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學生的自主鑒別能力較弱,容易受到輿論效應的影響。因此,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及時關注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教育學生要有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對網絡傳播的內容切實有效地做到懲惡揚善,在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強化思想意識,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指引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教育,應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培養品德優良、有較高科學素養、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
在教學目標上,教師通過講解此門課程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各種生命現象,把握生命現象的規律,并讓他們正確認識動物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動物的發展過程與外在自然環境的關系。在動物生物學的教學重要性上,此門課程是開展農林科學以及生命教學的重要載體,并真正將此門課程放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的位置。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入多樣性教學方式的同時,注重將課程思政與此門課程結合,真正在夯實學生動物生物學基礎的同時,真正發揮立德樹人的積極作用。在此門科目與思政課程融合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將哲學思維融入到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另一方面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充分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正確意識,提升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動物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從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在理論、實驗、實踐教學中配合不同的內容和場景加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學習的全過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得以逐漸培養生根,同時在理論聯系實際、創新思維等方面得到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融匯到專業課程知識體系中,根據教學內容加以引導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可通過相關國內外科學家的實例,講科學研究的思路、方法,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述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核心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教育、感恩教育、敬畏生命教育。
在各動物類群的介紹中老一輩科學家面對困難堅持不懈、勇于探索、永攀高峰、嚴謹務實的科研精神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及吃苦耐勞、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講述科學家為了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奮不顧身,一心報效祖國的愛國故事,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和責任感。
通過野外實習教學,加強對常見動物種類的認識及對其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觀察和了解,掌握野外研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訓練野外判別方向的能力,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技術操作與獨立思考的綜合能力,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加強專業素養、積累野外實踐經驗,同時也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實踐中學習關于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加強法律意識。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獲得美的享受,從而培養審美的情趣與自身內在美的氣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以構建生態文明地球家園為主題說明生物是環境的產物,生物在生長過程中對環境又會產生影響,生物和環境緊密相連,相互依存。利用現實案例,講述動物棲息地的破壞,動物多樣性下降是因亂砍亂伐、捕殺野生動物、濫用農藥等原因導致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將導致動物無法正常生存和繁殖,最終滅絕。生態系統不平衡,地球將難以永續,必將威脅人類生存。引導深入領會習總書記指出和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認識到生物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動物生物學課程包含了理論教學、實驗操作、野外實習三個環節。
課堂學習,掌握動物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動物各大類群的基本形態結構特征以及動物體結構與功能、功能與環境的有機統一,掌握動物生物學的基本術語等;在細胞水平、組織器官水平、個體水平、群體水平、動物圈和各級生態系統水平上掌握動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理解動物進化的本質和動物各類群間的演化關系。為后期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生態學、發育生物學及遺傳學等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實驗操作,熟練掌握動物的解剖方法與步驟;培養學生對各類動物形態結構的觀察能力及實驗操作動手能力,切實掌握動物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正確處理實驗數據和表達實驗結果。通過實驗課程對理論加以驗證,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進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利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學生課前線上學習,通過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以小測驗和討論的形式,起到啟發性、開放式教學的目的,倡導探究性學習。學生可利用暫停、回放等方式自己掌控節奏,不斷看、反復看,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講解分析教學難點和重點,師生展開面對面的討論和學習,化解難點,掌握重點,學生展開充分的互動交流,進行自主思考,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線下教學時,同時利用雨課堂公眾號,教師在上課時發送題目,學生作答,達到師生互動的活躍課堂氛圍,教師也能夠及時在線查看學生的作答情況,通過學生答題的正確率,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分析,同時也可說明教師的教學情況,以便教師課后反思并對教學過程做調整。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督促作用,對教師的教學也有促進作用。
動物生物學課程的最終考核成績由理論和實驗兩大部分組成,理論成績由期末閉卷成績(60%)+平時成績(思政表現、在線學習、提問及考勤40%)組成,實驗成績由實驗報告成績(50%)+課程測試(實踐技能測試30%)+平時成績(思政表現、匯報、提問、考勤20%)。以上數據可利用雨課堂、慕課、線下課堂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考勤、學習時長、答題情況等數據進行客觀的分析,教師可清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實驗課的內容,除了驗證實驗、綜合實驗,還增加了設計實驗,避免了學生只按照實驗指導書給定的操作步驟完成特定實驗。設計性實驗以小組為單位,人人參與有分工的前提下,初步掌握文獻查找、閱讀與寫作的方法;通過發現和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小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及合理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性。
通過加強對學習過程的管理和監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達到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利用學習過程管理的方式,使學生從被動型學習向主動型學習、從接受式學習向討論式學習轉變,提高教學效果。
緒論像是小說中的“楔子”,對整個生物教學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在開展緒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動物生物學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方式,還有此門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需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動物生物學學習情感,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真正在此門學科的學習中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即在潛移默化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發揮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作用。在實際的課程開展中,教師可從如下角度入手。
角度一,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教師可以緒論中的“什么是生命”為主題,與學生共同探討關于生命的相關論題,讓學生真正懂得生命的真諦,學會熱愛生命、敬畏生命,促進他們生命觀的形成。角度二,培養學生的發展思維。在進行動物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現代生物學習觀念與傳統學習觀念的不同,讓學生以生物現象以及概念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加深對相應生物學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發展思維的形成。角度三,促進學生良好社會道德意識的形成。教師可從動物生物學教學的目的入手,注重培養學生的正確生物學習觀,讓學生懂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內涵,并懂得從生命的視角尊重動植物,真正去同情弱者,促進學生良好社會道德意識的形成。角度四,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在動物學的發展歷史上,我國在農牧業的發展比其他國家提前,并在實際的生物研究過程中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從近代而言,童第周在生物學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比如在實驗胚胎學等等。通過講授我國生物學的貢獻和發展,教師可讓學生樹立民族自信,促進他們愛國意識的形成。從緒論入手,教師在讓學生從整體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意識,將思政課程教學融入到動物生物學中,獲得良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聯系的觀點要求人們在看待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注重從立體的角度分析問題,即從任何事物之間是具有聯系性的角度出發,分析某一事物與周邊事物的聯系。在動植物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各個動物類群體的基本特點以及低等類的進步特征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從聯系的觀點入手,進行各個物種之間的聯系性分析,即任何一種生物與實際的生活環境是相互聯系的,并注重讓學生從“功能、環境以及結構”三個角度進行相應問題的分析,即讓學生從動物與環境的聯系入手進行相應問題的思考,促進學生聯系思維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將國家方針政策融入到生物教學中,讓學生采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各項政策制定的合理性,真正讓學生從生物的視角轉向社會,促進他們聯系觀念的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構建,增強動物生物學教學的思政性。
在實際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嘗試從如下的角度開展培養學生聯系思維的授課。角度一,從原生生物入手,培養學生的聯系思維。在龐大的動物界中,原生生物是最為“不起眼”的一員,并分布在生物系統的各個角落。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聯系的角度分析原生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原生生物為依據分析土壤、水的污染狀況。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進行此部分內容的分析。比如,引入“光盤行動”,在培養學生節約精神的同時,讓他們真正從聯系的觀點入手,分析微生物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思維的聯系性,促進他們正確觀念的形成。
角度二,在講授“生物多樣性”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并分析這種污染對脊椎動物生存繁衍的影響,真正讓學生從聯系的角度分析人類行為與動物生存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教師可引入“三個十條”內容,讓學生分析這些內容規定中涉及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部分,真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不良行為的后果,讓學生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使他們真正在現實的生活中懂得保護自然、保護地球、敬畏生命,促進學生聯系思維的形成和正確環境觀念的構建,獲得良好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寄生蟲具有種類多、分布范圍廣以及危害嚴重的特性。更為重要是,寄生蟲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比如媒介昆蟲、皮膚以及口等等。寄生蟲一方面影響生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產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在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引入我國科學家解決相應寄生蟲問題的實例,以及政府對此采取的各種手段,真正讓學生意識到寄生蟲的危害,并了解我國科學家在寄生蟲領域取得的成果,讓學生感受到科技進步發展的艱難性,并讓他們樹立自豪感,并更為深入地研究生物知識,促進學生正確學習觀念的形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如下兩個途徑入手。
途徑一,講授科學家實例。在進行“瘧原蟲”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從如下幾個步驟授課。步驟一,講授基本知識。教師講授瘧原蟲的基本知識,比如瘧原蟲的生活歷史。步驟二,教師講授瘧原蟲對人類的危害、造成這種危害難以治理的具體原因。步驟三,教師講授屠呦呦等科研工作者工作歷程:在20 世紀70 年代,屠呦呦等科研人員臨危受命,進行“抗瘧藥物”的研制,并在此過程中埋頭苦干,研制出青蒿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抗瘧事業以及全球抗瘧事業發展作出貢獻。與此同時,教師注重展示屠呦呦等人在研制青蒿素等物質的艱辛,真正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工作態度,比如埋頭苦干、潛心鉆研以及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使學生真正從國家的立場進行相應問題的探究,最終達到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目的。
途徑二,在講授“絲蟲、鉤蟲、吸蟲和絳蟲”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我國在治理上述瘧原蟲的措施,并讓學生掌握遏制上述蟲疾危害的措施。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注重展示衛生防疫工作者在此次活動中的奉獻,讓學生意識到生物知識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并深入學習相應的知識,樹立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的正確意識,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在生物生命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生物演化的角度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注重讓學生結合具體生物演化的內容,讓他們悟出其中的哲理,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在具體的動植物生物學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中,教師可從如下的角度入手。
角度一,脊椎動物的演化。教師從七鰓鰻講起,講授這種生物具有弧形的軟骨,并未具有相應的脊柱,并再次延伸相應脊椎動物的發展過程,讓學生真正在此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感悟到任何事情的發展總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他們加深對量變和質變哲理的認知,讓學生真正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培養良好的耐心,促進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角度二,鳥類的演變。在進行鳥類演變的過程中,教師可講授鳥兒為了適應飛行在身體結構上發生的種種變化,比如很多骨頭開始愈合;有些器官開始消退,比如主動脈弓、膀胱、牙齒等等。在此部分內容的講解中,教師引入矛盾的知識,讓學生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角度分析鳥類的演化過程,促進他們正確思維意識的形成。角度三,教師可講授鯊魚沒有鰾,靠巨大的肝來調節個人的身體比重的情況,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形成相應的轉化思維。通過引入生物的演化歷史,教師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發揮思政課程教學的積極作用。
在動物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入社會熱點,讓學生真正從熱點入手開展相應問題的探討,讓他們真正將個人的行為與社會環境進行聯系、思考,促進學生良好公德心的形成,提升動物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在具體教學的執行過程中,教師注重從如下角度入手。
角度一,引入社會熱點。在開課后,教師引入垃圾分類的社會熱點,讓學生分析垃圾分類對環境的影響。角度二,引入知識。教師引入人類破壞生態環境對于個人影響的案例。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相應問題的探討。角度三,落實行動。教師組織學生探討如何在生活中約束個人的行為,即參與到垃圾分類的過程中,真正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公德心。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入仿生學案例,讓學生從生物角度進行相應問題的分析,真正讓他們的思維更具有遷移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相應的知識進行梳理,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針對性引導,讓他們的思維更具有遷移性,獲得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在實際課程教學中,教師可舉出如下的例子。
例子一,人們以熒火蟲的發光原理為媒介,制作出不發熱的人工冷光,旨在解決白熾燈因為發光,引起的能源浪費的問題。例子二,人們以蝙蝠超聲定位器的發生原理,研制出相應的“超聲眼睛”以及“探路器”,幫助盲人前行。例子三,人們根據青蛙眼睛的視覺原理制作相應的電子蛙眼。這種蛙眼的作用是輔助人們準確無誤地進行相應物體形狀的識別。人們可將這種蛙眼運用在如下的場景中:場景一,人們將蛙眼裝入特定的雷達中,在提升雷達抗干擾性的同時,提升雷達準確進行形狀識別效率。場景二,人們將電子蛙眼安裝在機場的重要跑道上,在及時發現、發出相應碰撞警報的過程中,觀察飛機的升降狀況,防止在運行過程中碰撞事故的發生。
眾所周知,生物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進行生物技術探討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從一分為二的角度論述此部分內容,真正增強他們思維的思辨性,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在具體的案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從如下的角度入手:角度一,克隆技術。教師引入克隆技術,讓學生分析克隆技術的利弊。通過交流,教師發現學生可從正反兩個角度分析。正向的角度為克隆技術可以促進優良家畜的繁殖。反向的角度是,假如人們將克隆技術運用在人類身上,則會引起倫理問題。角度二,轉基因動物。教師讓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轉基因動物,即轉基因生物在促進優良生物繁殖的同時,并不利于食品的安全。角度三,對外來生物的思考。教師引入外來生物的例子,讓學生思考這種情境的利弊。大部分學生可從如下的角度分析:外來生物可在短期消滅相應害蟲,但是從長期而言,假如外來生物沒有天敵,則會成為新的“害蟲”。通過引入相應的案例,教師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進行相應問題的思考,增強他們思維的思辨性。
課程思政不是單純的在課堂上向學生輸入思政知識,而是根據專業課程的特色和優勢,深入挖掘和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育人”目標與知識、能力目標科學融合,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愛國情懷,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